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2020-03-01 19:58: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成都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四大主导产业和冶金建材、石油化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659.60亿元,年均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6.7亿元,年均增长21.9%,工业经济对全市GDP贡献率达38.2%。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步伐的加快,“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981亿元,完成技改投资766.7亿元,技改投资比“九五”增长3.8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613.4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6.2%,工业技改投资平均每年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3个百分点;

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0.1%、36.4%、53.5%调整为2005年的7.7%、42.5%、49.8%,

一、

二、三次产业的发展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

一、主要做法



(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 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工业投入,积极组织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66.7亿元,年均增长43.3%;全市共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699个,已竣工投产1687个项目,其中省重点技改项目118个,市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55个;268个工业技改项目获得技改贴息和补助资金支持达2.96亿元。2004年起,我市加大了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支持,目前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10亿元,大项目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36项增至2005年的169项。通过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攀成钢、成飞公司、王牌和国腾等一大批本地企业和英特尔、四川丰田、TCL和巨石等引进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装备水平有了明显改进和提升,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了我市工业经济的骨干企业和主导力量。成都虹波搬迁改造、成都印钞二期技改、巨石二期等9个项目已实现竣工投产,

攀钢集团镀锌板、攀成钢Φ

318、蓉生药业血液制品等项目即将竣工。中芯国际和宇芯的封装测试一期项目已完工进入试生产,亚东水泥一期、成都一汽、英特尔微处理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拟新开工的49个项目已有31个动工,其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其中莫氏连接器、天锡发动机、台玻二期、云内动力搬迁改造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以上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促进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增强成都工业发展后劲。

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加快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十五”期间,我市179个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中有109个已基本完成或通过成果鉴定,有65个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已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拥有5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以及145个省名牌产品、208个省著名商标;发展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企业。



(三)推进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

 我市2001年实施了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搬迁改造一批、就地发展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同时,切实将搬迁改造与企业改革、技术进步、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搬迁,调整了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引进了发展战略投资伙伴,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活力。截止目前,104户企业的新厂已竣工投产,占160户调迁企业的65%;103户企业完成了老厂土地处置,占160户企业的64%,处置土地总面积7255亩,占160户企业占地总面积的48.8%。做大做强了一批企业,优化了工业产业布局,促进了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整个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今年将基本完成。



(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我市自1996年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以来,通过改制、引入外来资本和民营资本重组国有企业、加快劣势企业退出等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一批不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大批改制重组企业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和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又获得了新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累计兼并企业301户,

破产企业172户,改制企业1306户,盘活存量资产300亿元,30多万职工实现转移安置,共核销银行呆坏帐45亿元,一大批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分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由2000年的43.4%下降至目前的23.9%,民营工业比重上升为67.8%。攀成钢、成都卷烟厂、成都一汽等一大批改制和重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

(五)强化工业招商引资

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引资责任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快速推进机制和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集中力量对重点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核心项目和缺实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0强,着力招大引强,加快提升我市工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在汽车等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先后引进了英特尔、中芯国际、南玻等一批重大项目,丰富和完善了我市工业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增强了产业加快发展潜力。

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我市工业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产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工业发展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等问题,表现为大企业大集团不多、重大产业化项目偏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载及配套能力较薄弱等。在推进技术进步工作中,对市委、市政府统筹抓好招商引资和本地企业技术改造(后简称“就地改造”)工作的认识的还不够深刻,对就地改造的支持力度不够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企业加快发展和做强做大,一些本地企业因受其他城市优惠政策诱导而外流,这种苗头的出现,应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思,并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避免。





三、对策建议

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抓好项目引进和就地改造,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保持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

(一)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一是加速淘汰现有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和行业;二是按照我市工业布局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分类指导,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具有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新兴产业和能发挥本地优势的传统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储备;四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产业递度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弥补缺失的产业及环节,完善和延伸我市产业链,提高产业协作和配套能力。



(二)加大工业、技改投入

 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工业大投入的结果。实践证明,工业只要有大投入就会有大发展,大投入是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我市将200

5、2006年分别确定为“项目年”、“加快产业发展年”,切实加大了投入, 2005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2亿元,同比增长73%,技改投资296亿元,增幅为60%,2006年1-10月,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6.6亿元,同比增长32.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7.4%;技改投资300.1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技改投资3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0%。“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投资要力争突破4000亿元。



(三)全力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

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切实抓好项目的引进和就地改造。在招商引资上突出招大引强,要在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上取得新突破。通过就地改造,做大做强一批发展势头好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企业发展,加快产业聚集,争取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产业和集成电路、软件和烟草等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

(四)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加快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步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一批“成都造”品牌,确保我市技术进步、科技领先、产

业发展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建新型信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加快我市技术中心建设的步伐,努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以现有形成的华神集团的碘131肝癌单抗注射液、川大智胜的空管系统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及消化吸收新技术相结合,加速产学研进程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

(五)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 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立足现有企业,以项目为支撑,加快技术升级和换代,筛选确定一批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手段扶优扶强,分类指导,全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目前我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93户,其中攀成钢、成飞集团和成都卷烟厂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大关。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同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选择一批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具备优势、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加以重点扶持,推动大中小企业的互动和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

(六)大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

 按照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要求,坚持推进“三个集中”,通过规划引导、强化统筹、政策支持等系列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提升工业园区的水平和档次,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进一步探索促进项目异地落户的“三分政策”,完善区外企业调迁入园的优惠政策,深化城区工业异地发展的“飞地工业”模式。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和建筑密度等规定,提高投入产出率。加快新都、崇州和彭州家具产业,武侯、崇州和金堂鞋业,金堂纺织印染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区域,以及川浙、川苏工业园,欧盟中小企业园区等优势产业聚集区的发展,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出更高水平、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工业产业园区。



(七)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

 以加快我市工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一是集中资金,突出支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财力支持我市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及高新区、经开区、青白江区等发展势头好、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的重点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招商项目的落户,提高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推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拓宽支持领域,推进产业发展。根据工业发展需要,在现有财政支持基础上,进一步增大财政投入,建立技术改造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利用自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建立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发展的深度研究和成果转化;建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聚集过程中规划、新(迁)建、打造特色示范区及品牌等环节,促进和引导产业加快聚集发展。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研报告)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研报告)

李毅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升级(材料)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化生产快速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调研报告)(精)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三明渔业健康发展

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三明渔业健康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doc》
加快技术进步步伐 促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