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叙文之母亲

2020-03-01 21:14: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写人记叙文之母亲

一、阅读《母亲的鼾歌》,完成16——19题 (10分)

1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

2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此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3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4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只是感叹父亲去世太早,她没有多少文化。她一如既往,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回肠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睡得恬静安详。似乎她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无暇顾及她心灵上的沉重负荷„„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

5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 “嗯。”我垂下头来。

6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你放心吧!”„„

7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背着行囊离开通州城,到北京师范学校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8当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我让您受苦了。”“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9“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她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波,浮上了母亲的嘴角眉梢。

10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酸楚之感。特别是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11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而变得更为绚丽。

12只可惜1957年后我再难以听到她的鼾声了。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那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

13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面对着我侧身躺着,仿佛一夜连身也不翻一下。我夜间醒来,常常看见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14 “妈妈,您怎么还没睡?”“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1律地回答。

15我把身子翻转过去,想让母亲能够闭一闭眼。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16“妈妈,我怕您„„怕您„„支撑不住„„”

17“没有趟不过去的河。”她还是这样回答。

181979年的元月6日,我结束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终于回到了北京,从那一天起她又开始打鼾了。我睡在上铺,静听着母亲在下铺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后来,我们从十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宽敞的房子里,我也常常在深夜里静听她像摇篮曲一样的鼾歌。

19说来也真令人费解,我怕听别人的鼾声,却非常爱听母亲的鼾歌。尽管她的鼾声和别人的没有任何差别,但我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选文有删改)

16.选文第1段写道:“她(母亲)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请你阅读3—18段,用简洁的语言补出下面的

内容。(2分)

(1),母亲从不打鼾;

(2)我努力求学,学有所成,母亲开始打鼾;

(3)我遭遇人生的坎坷磨难,母亲没有了鼾声;

(4),母亲鼾声又起。

17.第2段在讲述母亲为“我”哼唱童谣时为何还要描写屋外尖锐凄厉的风声?(2分)

18.第10段和第18段都写到“我”因听到母亲的鼾歌而落泪,请简要分析“我”这两次落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19.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20—150字)(4分)

(二)阅读记叙文,回答14-16题。(14分)

我妈今年72岁,除了皱纹、白发之外,看不到衰老。她早晨跑步,穿专业田径训练鞋。我外甥阿斯汗恶搞,把钟点回拨两小时,她三点钟起床跑,回到家四点半。我爸问:“你昨天晚上干啥去啦?”以为她夜不归宿。

跑完步,她上香礼佛、熬奶茶、擦地、把煮过的羊肉再煮一下。我爸醒来,她给他沏红茶、冲燕麦炒面,回答我爸玄妙的提问:“谢大脚到底是不是赵本山的小姨子?”“海拉尔叔叔得的是什么病?”“立春没有?”

阿斯汗醒来,提出更多的问题,关于洗澡、书包、鞋带儿等等。我妈应对这一切,用官员的话叫“从容应对”。自兹时起,到夜深关闭电视机,她为每一个人服务,从中总结规律,逐步完美。而她本人神采奕奕,像战场上的女兵一样谛听召唤。

就这样,我妈做完计划内的杂役,再寻觅计划外的事务完成之。我女儿鲍尔金娜有一条海盗式带亮钉的腰带,断折扔掉。按说扔应扔在垃圾桶里,她扔在窗台上。第二天,被奶奶用鹿皮缝好。“哟!”女儿打量着皮带,说:“奶奶,你应该考北京服装学院。”此院是鲍尔金娜就读之地。 好像没人管自己的母亲叫蚂蚁,一般都讴歌为大山、江河什么的。我妈如蚁,没时间抬头看天,只在忙。别人坐看电视的时候,她站着;别人吃饭,她还站着。唤她坐是坐不下来的,人站着总能帮上别人一点忙。

正月初六,我们从内蒙古返回沈阳,走之前自语到车站买瓶水。这时我妈不见踪影,同时我姐夫的鞋也不见了。“姥姥把你的鞋穿走了。”阿斯汗对他爸说。

“不可能。你爸一米八,姥姥能穿他的鞋吗?”我媳妇对阿斯汗说。我姐夫打开门,听,“你姥姥上来了。”

我妈穿一双大皮鞋上楼,手捧矿泉水。她怕我们买,连忙下楼了。为儿女的小事儿,我妈迅捷连鞋都来不及换。如果我妈是一只鸟,一定从窗户飞出飞入无数次,把所有好东西拿回来给自己的儿女,不管飞多远。

我妈像蚂蚁一样辛苦七十多年而没养成蚁王的习性。当我媳妇把带观世音菩萨坠的金项链如勋章般给她戴上,作本命年礼物时,我妈欢喜不安。受人一粥一饭她且不安,况金银乎?

春节前,牧区的哥哥巴特尔、姐姐阿拉塔娜和妹妹哈萨塔娜每人肩上扛着羊,给我妈过本命年。他们请婶子上坐,跪拜。阿拉塔娜双手抚胸,唱一曲古老的民歌,其他人额头伏地。

“如果大雁还在的话小雁才感到幸福如果父母还在的话儿女才感到幸福„„”这首歌很长,回环往复。跪地行礼的人都五十多岁了,满面风霜。我妈扭过脸,泪水难禁。他们是我大伯的儿女,每个人自小都得到过婶子的抚育。我妈像一只在林中结网的蜘蛛,把四面八方的亲戚串联到一起,共同吸吮网上的露水。

我妈对我说:“其实我最喜欢的事儿是看小说,就是没时间。”

时间,成了一个七十岁老太太的稀缺之物,以至于不怎么吃饭、不怎么睡觉,她把自己的心分成很多份给了别人,私享的一念是读书。我给她寄过一些杂志,她望而欣慕,夜深之后慢读,指沾唾沫掀书页。她说这声音好听。 家是碗,母亲是碗里的清水。人们只看到碗,看不见里边的清水。

14.作者说自己的母亲“看不到衰老”,体现在哪四个方面?(4分)

1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4分)

16.文章多角度地刻划了一位感人的母亲,请结合上下文写出三个比喻句的深刻含义。(6分)

我妈如蚁:_______________

我妈像一只在林中结网的蜘蛛:_________

家是碗,母亲是碗里的清水:__________

三、阅读《那个孩子》,完成第13一15题。(11分)

那个孩子

朱萍

①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会梦见父母是市长或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果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

②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这一刻,孩子很后悔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

③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

④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怔了一怔。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⑤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地帮他报名找宿舍。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予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不过你嘴馋,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

⑥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

⑦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听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

⑧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他想象、崇拜的明星啊,市长啊,甚至医生啊,工程师啊,他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但他小人物的父母,那般那般地爱他,爱得那样深。孩子哭了,哭得好伤心。

⑨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了,有了一点成绩。他知道,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但心里却很爱很爱他的父母。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

⑩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

13.选文形象地描写了孩子成长的过程,请根据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1)母亲嗓门很高地和邻居说话时,孩子;

(2)父亲给同学倒水受到轻慢时,孩子;

(3)时,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心软了;

(4)父母殷殷关照乘车回去后,孩子。

14.结合语境理解“母亲的表情很舒畅”句子中 “舒畅”一词的含义。(2分)

15.文中的父母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从文中孩子的情感经历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请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不超过150个字)(5分)

四、阅读《母亲这个词所能给予的》, 完成第14—16题。(共10分)

母亲这个词所能给予的

梁晓声

①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一元多钱。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

②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长篇小说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③我到母亲的工厂向母亲要钱。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那些女人热得只穿背心。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女人们在母亲们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这使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口罩上都有三个实心的褐色的圆,那是因为她们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将口罩濡湿了,毡絮附着在上面。她们的头发、臂膀和背心也差不多都变成了褐色的,毛茸茸的褐色。我觉得自己恍如置身在山顶洞人时期的女人们、母亲们之间。

④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你找谁?”一个用竹篾子拍打毡絮的老头对我大声嚷,却没停止拍打。那毛茸茸的褐色的老头像一只老雄猿。

○5“找我妈!”

○6“你妈是谁?”

○7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8“那儿!”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电热烤着的脸。

○9“妈——”

○10“妈——”

1○1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熟悉的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2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13“我„„”

○14“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15“我„„要钱„„”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16“要钱干什么?”

1○7“买书„„”

○18“多少钱?”

1○9“一元五角就行„„”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20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21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b母亲○

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22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这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想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然而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23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我为自己15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24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

○25那一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从此我拥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4.第③段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车间的环境?(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a、b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个字,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25段为什么说“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母亲石》,完成15--17题。(14分)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地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难过)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愧疚)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15.面对塔尔寺门前的母亲石,作者回想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的概括。(4分)

答:

16.作者回忆自己的母亲后,又写到朋友的母亲,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的。(不超过120字,7分)

答:

六、阅读《卑微母亲的眼泪》,完成第14一16题。(11分)

卑微母亲的眼泪

雪小禅

他有一个卑微的母亲。

母亲穷,所以,供他上学费了劲。那时,他是家中的老三,两个哥哥已经成了家,可因为媳妇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很紧张。

像所有农村的家庭一样,母亲在万般无奈之下,向两个哥哥张了口,她说,你们供弟弟上大学吧。

他那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为了学费,他整个暑假都在煤矿上当小工,整个人累得脱了形,可是有什么用呢?昂贵的学费让他的大学梦就要破灭了。

他听到过母亲哭,呜呜咽咽地压抑着,父亲则在旁边抽着烟。

两个哥哥为他的学费吵了起来,他们只上到小学毕业,他们说,凭什么让小弟去上大学?凭什么要我们供他? 他听得心如刀割,都说是亲情如水,在他这里,却感觉到刺骨的冰冷,他的两个嫂子也是跳出来嚷着,自己没有能耐就不要供孩子上学了,凭什么和我们要?我们也有孩子!

母亲忽然做出了一个举动,她踉跄着扑过去,然后跪在了两个哥哥和嫂子的面前,所有人吓了一跳。他冲上去:妈,我不上学了,不上了!他哭着,声嘶力竭地嚷着,这一幕让他一辈子忘不了!

他终于去上学了,算是两个哥哥供他吧。

母亲认识几个字,写信来说,家里都好。

他明白那好里是什么,短短几个字,足以泪沾襟。他在大学里是最艰苦的学生,吃咸菜做义工„„别人休闲娱乐过生日的时候,他去拼命挣钱。

甚至,他拾过同学们丢掉的馒头吃,这算丢人吗?不,想起母亲下跪的一幕,这又算什么?

大四的时候,他听到同乡告诉他,他的两个哥哥又去找母亲闹事了,母亲气得一病不起,在床上躺了好多天了。 他的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又转,大学几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不是不想念母亲,是怕来回费钱,更是怕回去看到母亲的眼泪。他忘记不了母亲的眼泪,那是一个卑微母亲的眼泪,为了自己的儿子而流,所以,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不让母亲再流眼泪。

那次,他果断地把哥哥们寄来的钱退了回去,当然,他没有告诉母亲。大学的最后一年,他是如何过的呢——自己打工,靠同学和老师的周济,吃了一年咸菜,穿了一年别人的旧衣服,甚至在夏天,他还穿着冬天的那件外罩!

终于大学毕业了,他分到了一个不错的单位,第一个月的工资,他一分不剩地寄给了母亲。

母亲是含着眼泪收的钱,写信给他说,儿子,妈是不要回报的,只要你好就行。后来的几年,他挣来的钱全寄给了两个哥哥,他要还他们,以求母亲的心理平衡,以偿还母亲当年那一跪!

他把母亲从乡下接了出来,两个哥哥见了他讪讪的,母亲劝他说,算了吧,到底是亲哥哥。他买了大米和牛羊肉,给母亲带回家,却看到两个哥哥家摆着他买的东西。他的心头一阵哽咽,他一直对两个哥哥耿耿于怀,倒是母亲,咬哪个指头都疼,她早已经忘记从前的不快,把小儿子的东西全给了两个大儿子。

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和两个哥哥关系缓和的。卑微的母亲,给他上了人生最好的一课,以最仁慈的心来对待人和事,而母亲的眼泪告诉他,一切都可以过去,苦难或者仇恨。

(选自《书报文摘》2009年第5期)

14.文中的母亲卑微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他得知“母亲气得一病不起”后,“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又转”。请具体分析他此刻的心理活动。(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他工作后的几年,将挣来的钱全寄给了两个哥哥,“以偿还母亲当年那一跪”。对此,班上的同学进行了讨论。张同学认为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偿还,陈同学则认为尊严是最重要的,偿还是为了获得尊严。你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不超过150字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叙文写作之写人

写人记叙文

写人记叙文阅读之语言描写

六年级写人记叙文

写人记叙文课堂实录

写人记叙文教案

写人记叙文 教案

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写人的记叙文指导

写人记叙文写作要点

《写人记叙文之母亲.doc》
写人记叙文之母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