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老人_善待自己

2020-03-02 12:31: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道德讲堂《敬老活动》授课时间:2014.11.24授课地点:河镇乡中心小学道德讲堂授课人:刘廷元

尊敬老人,树立良好社会风尚

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

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力,都有它独到的魅力,但是中华民族,以深挚的情感,凝聚起全中国十三亿人口,以及海外的广大同胞、侨胞,那些传统美德(包括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是功不可没的。一首《常回家看看》不知打湿了多少观众的眼睛,震撼了多少游子的心灵,说出了多少天下父母的心里话。一首歌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强烈共鸣?这是因为这首歌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世间最普遍的真挚情感,回应着人民群众对传统美德的呼唤。

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如何能让老年人欢度晚年,为其子女们消除后顾之忧?如何让全社会的人都能真正做到敬老爱老?如何让老年人在创造和谐社会中再现活力„„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养老不再是停留在满足老年人的吃住,而且要为老年人创造温馨、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

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家庭、社区、单位共同营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良好环境。孝与感恩文化建设,要齐抓共管。单位要结合职业道德实际创建有效的运行模式,社区要提高执行能力建立保障机制,各种媒体应当理直气壮的宣传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使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主体主流的舆论共识,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一、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亲情是一个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关爱老人并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养老事业的发展,还是全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生活状况、文化生活状况的关心,都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我们建首善之城、创文明城市的实践体现。

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他们度过幸福、美满、安详、健康的晚年,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尊重历史。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这是儿女们应该尽到的责任。老人,是我们的长辈,他们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尊敬老人既是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们\"财富\"的需要。“老年人是一座活着的图书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从为人子女,变成了为人父母,可以说上有老,下有小,对尊老爱幼也越发体会得深了,也越发感到尊老敬老的重要了。

尊老敬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们对老人没有理由不孝敬。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都要

经过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等五个不同的阶段,这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五个阶段又可分为靠父母抚育、独立生活和靠子女敬养的过程。由此可见,尊老敬老是形成人生良性循环的需要,是让人类繁衍畅流无阻的必备要素。如果在人生的这三个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将直接影响人的本身的发展,人类也必然会形成老少不养的恶性循环。

人生最美夕阳红,世间最美老年花,没有人会永远年轻,老年人拥有的是智慧和经验,别说老年人爱啰嗦,每一句话里有真情,每一个字也是渴望,多陪老人说说话,会有好处。

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使重阳节赋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内涵,并成为一种文明风尚。在民俗观念中,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重阳节的核心文化价值始终是平安和谐,两千多年从未改变。

二、百善孝为先

“孝”是什么呢?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送终等,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准,动物都懂得反哺,人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老祖宗们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优良品德。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当他们年迈之时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呢。

而在当今社会,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孝”变得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为了争夺家产,甚至父母、兄弟亲情于不顾,更有甚者,将父母赶出家门。其实,老人才是最辛苦的,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拉扯成人,费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代价,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就理应得到被赶出家吗?人老了,需要的是和谐,需要的是温暖,不是一顿“恶骂”,一阵恶厌的话语。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起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任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方面,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

心安慰,就说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却很少见到子女,给父母一个丰衣足食,更不用说是精神安慰,因为老人,需要的是亲情,是全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丰衣足食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在很多人眼里已经不再重要,甚至是一种负担。

从古至今,孝爱故事,享誉天下。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故事虽然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因为孝我们才有了这和谐的社会,因为孝才使我们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孝不仅是我们应该尽的义务,更应该是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和爱。

1、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

2、没有孝心就没有责任心

3、孝心是检验人格的标准----孝心是一场考试

4、孝心是社会赋予的责任

三、怎样尽孝道

(一)生活中的实例

一个不孝子,拒绝赡养父母亲,正月初七硬把老母拒之门外,不让老人进家,老人一气之下,服毒自杀。这时他却说什么“老太太现在死了,活着没有享着福,死了该让她风风光光走,否则村里人该笑话我们了。”于是借了4000多元钱准备办丧事。看了这条消息,联想到当年我的一家邻居,那邻居老夫妻有5个儿子,有在城里当干部的,有经商的,也有汽车专业户,混得都不错。可在抚养老人的态度上,却惊人地一致:谁也不想管。最后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每人每月交5元。可怜的老太太不久在贫困和精神折磨中死去。5个儿子忽然“人性”大发,说我们在外头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老的死了咱不能跟一般人家一样,

要轰轰烈烈,争个脸面。于是每人拿5000元,大张旗鼓,一时间好不热闹。可街坊邻居们看了他们摆在老人灵前的山珍海味,大骂说:“早有这般孝心,你老娘能死吗?!”

有这样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晚上,一位母亲为她的母亲倒上一盆热水烫脚。她的母亲边洗脚边露出满脸的幸福微笑。这位母亲的举动被她的儿子看见了,于是儿子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去打了一盆热水,双手吃力地捧着来到母亲跟前说“妈妈,洗脚。”这个小小的举动也让这位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子女孝顺父母,那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人都有年老的那一天,老人在世时不孝顺,对老人的生活不关心,又如何能够保证自己年老的时候,子女能够善待自己呢?我们今天孝敬老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做给自己的子女看,教育他们养成尊老的习惯。

第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老人,他眼花耳聋,膝盖不停地哆嗦着,他儿子和儿媳妇把他赶下饭桌,让他用木板吃饭,老人的孙子看见了,也想用木板给他父母做碗,让父母老了以后用。父母知道后,明白自己错了,把老人接上了饭桌和他们一起吃饭。第二个故事说:一个男人很讨厌他的父亲,让他的父亲带着一条毛毯出去“闯闯”。这时他不会说话的儿子居然说:“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毛毯,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收藏起来,等我长大后可以把它给你们,让你们到外面‘闯闯’”。孩子的父母幡然悔悟,急忙留住了老父亲。这两则故事说明,你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就怎么对待你。可见,孝敬父母不但是自己的良心使然,也是为儿女做典范。

1、要从了解老人和理解老人下手。老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退休在家,),往往会产生许多心理变化,只是有人明显一些,有人就不那么明显。这种变化首先表现为“返童现象”,他们爱激动,爱生气,贪吃,常常眼红别人的东西,做了一件好事就希望听到晚辈表扬和奉承,有时甚至自己夸自己,活象个“老小孩儿”。他们自尊心很强,总感到自己年纪大了,是长辈,该受尊敬,如果小辈公开地反对他,

甚至顶撞他,则会使他十分恼火。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有孤独感和退化感,感到自己老了,越来越不中用了,好象一支腊烛已经快要烧到尽头了;特别是当白天,子女们都去上班和忙于自己的生活的时候,老人便感到孤寂。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一种怀旧感就油然而生,喜欢回忆过去最高兴的事情,最幸福的时光,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弄清楚才是。

人在步入老年以后经济生活只要过得去就可以,没有什麽过高的奢望,把精神享受看的更重一些,他们需要子女的理解和尊重,需要的是关爱。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晚辈——自己的儿女。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我们经常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准则,跟同事要怎么说话,跟朋友要怎么说话,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会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因为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讲究方式吗?

孩子们老说,我在外面受了气,回家跟我妈说说怎么不行?跟我妈还不能发发脾气吗?跟我妈还不能撒撒怨气吗?但是,千万要注意,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受伤。

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好话要好好说。

2、孝顺从现在做起

3、孝顺从小事做起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

事,小到微乎其微。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面对父母,儿女应该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反过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4、孝顺从心灵做起

四、生前能孝方为孝,死后尽孝枉徒然

但什么是真孝?中国人历来是讲究实际的。看一个人对父母孝与不孝,不是凭一时一事,也不看你后事如何张扬,而是重在长久,重在生前。生前之孝是真心,死后之孝是假意;生前之孝是为老人,死后之孝是为自己。实实在在地说,一般老人的心理,要求子女之孝,也就是在自己失去劳动能力之时,子女能使自己生活得舒心,对父母知冷知热、知痛知痒即足矣。有一老人,生前病时,子女竭尽心力,满足老人所求,所以,老人临终前,一再叮咛:“我死之后,不要吹手,不要停灵吊孝,当天去火化了事。人死如灯灭,你们的心尽到了,我知足了,你们不用挂念。”老人死后,其子女谨遵父言,没有大操大办丧事。村人知道内里,尽管觉得丧事不隆重,没有说不孝的。

有一种人,生前不孝敬老人,一旦老人一口气咽了,就大办丧事,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即如古人所说:“生前能孝方为孝,死后尽孝枉徒然;孝顺传家孝是宝,孝性温和孝味甘。

随州人有一个特点,人活着对老人不闻不问,宁愿老人饿死、冻死、有病不给看——不孝;老人死后大讲排场,唱歌、跳舞,一路换歌,搞的跟过年似得!甚至有人在丧礼现场演唱《今天是个好日子》

第一,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

做人的道德底线。生前对老人不孝,死后大操大办,于死者有什么意义呢?老人去世时讲排场,大操大办,让老人享受“哀荣”,还不如孝在平时,妥善安排好老人晚年生活,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颐养天年。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使老人去世后的丧礼办得简单一点,老人泉下有知,也会心安的。

这并不是随州特色,是城市乡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办丧事之风如此之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迷信思想的残留。很多村民仍然认为,丧事办得越隆重,就表示子孙越孝顺,死者在阴间就会\"生活\"得更好,也就会保佑活着的人平安多福,丧事大操大办成为一种\"让死者满意,对生者安慰\"的两全之事。这样一来,大办丧事就有了思想基础,一旦有人开始\"大办\",在村里\"出风头\",势必引起其他人办得更大的连锁反应。

第二,虚荣攀比心理也使得大办丧事之风更加盛行。一些人就把丧事的规格排场看作是财力和身份的一种标志,于是就开始暗中攀比,唯恐被人说成\"小气\"或\"不孝\",争着把排场做得更大。其实如果生前对老人是孝顺的,死后即使一切从简,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如果生前并没有让老人安享晚年,死后的大操大办就更是一种讽刺。

如此一来,丧事越办越大,铺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已经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不良风气。 要转换农村关于丧葬的不良风气,首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作好孝敬老人的榜样,引导农村形成一种\"生前敬老尽孝,死后葬礼从简\"的良好氛围。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让基层干部作好模范带头作用,在民间形成健康的\"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我们尊老敬老。孝敬老人从来是上合天理、下合人伦的事情。在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程中,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淳厚民风,才能保证家庭的和睦,也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我们的社会也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起来。

第三,尊老敬老的事情还很多,关键靠行动。因此,我们要自觉把尊老敬老根于心中,不断增强尊老敬老意识,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在家中做尊老敬老的先锋,在社会上做尊老敬老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将尊老、敬老、助老的优良道德传统发扬光大,为老人们营造一个美满、安详、健康、幸福的晚年,努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

尊敬老人,善待自己

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

尊敬老人

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

尊敬老人事迹材料

“尊敬老人”公益广告

尊敬老人演讲稿

善待自己读后感

《尊敬老人_善待自己.doc》
尊敬老人_善待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