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

2020-03-03 00:52: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医养生》课程教案

目录

教案一 中医养生原则................................................1 教案二 阴阳与养生..................................................7 教案三 五行与养生.................................................11 教案四 教案五 教案六 教案七 教案八 教案九 教案十 脏腑与养生.................................................17 望舌与养生.................................................32 经络与养生.................................................38 穴位与养生.................................................44 药物与养生.................................................54 体质与养生.................................................65 饮食与养生.................................................72

教案一

中医养生原则

一、授课题目:

第一讲 中医养生原则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中医养生学、寿命的概念;正确认识健康与亚健康;掌握并正确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学会中医养生术—叩齿;树立正确的课程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医养生原则。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方法各异,内容丰富。目前养生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生活的标志,成为更多有品质生活人群的必修课程!

先讲相关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它的目的有四个: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向往和追求的生活目标。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让我们共同为实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标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医养生学课程我们一共分十讲,每讲约为50分钟,具体内容为:第一讲中医养生原则;第二讲阴阳与养生;第三讲五行与养生;第四讲脏腑与养生;第五讲望舌与养生;第六讲经络与养生;第七讲穴位与养生;第八讲药物与养生;第九讲体质与养生;第十讲饮食与养生。

教学方式:混合式学习,课堂讲授与网络学习结合;网络平台:http://zyysx.lsu.edu.cn

1

考核要求:完成课后作业:70%;参加期末测验:30%。

(三)相关概念 1.寿命(天年)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提出问题:人能活多久? 古代:《黄帝内经》:“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现代:生长期论: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约为2025年,因此预计人的自然寿命为100175年。(巴丰寿命系数)

细胞论:细胞自胚胎开始分裂,平均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人的细胞可分裂50次以上,推测人的寿命120岁左右。

成熟期论: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为性成熟的810倍,人在1415岁左右性成熟,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12150岁。

为活到100岁而努力! 2.健康

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有良好心理状态。

(3)社会适应能力健康:适应复杂环境变化,为他人理解和接受;能主动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4)道德健康: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概括为“五快”和“三良好”。

2

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的人只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

第一状态——健康 第二状态——疾病 第三状态——亚健康 3.亚健康

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病,特别是亚健康状态。 告诉一个数字:100000……… 健康=1 名利、地位、财产、家庭、婚姻、子女………=0 本课程的目的是:为活得健康,活得幸福而努力! 第一讲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原文概括出中医养生的六大原则。

一、法于阴阳——天人相应

法于阴阳(天人相应):取法于天地自然变化规律,顺从自然界阴阳变化而养生,即天人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顺四时补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顺四时而饮食; 顺四时起居。

3

二、和于术数——辨证施养

和于术数:调和顺应于人体自身之规律或状态,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而养生。因人养生,辨证施养

世界上没有两张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养生要个体化。 简要介绍2009年《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内容。

九种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举例阳虚质。 特点

怕冷。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耐受不了寒冷;吃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大便稀溏;性格沉静、内向;肌肉松软不实。

饮食: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起居:注意保暖,夏天少用空调;

运动:宜做舒缓柔和的运动,增加户外活动,多见阳光。

三、食饮有节——平衡饮食

食饮有节:指吃、喝要有规律、节制、合理。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孟子说:食色,性也。 郦食其说:民以食为天。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医学有:病从口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西医发明人,苏伯克拉底先生:“一定要把饭当药吃,千万不要把药当饭吃。”

4

病是吃出来的,健康也是吃出来的。

四、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起居有常:养生应该有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必须持之以恒。

1.固定起居生活规律 作息有规律。

提倡睡子午觉:《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有助于养生健康。

保持二便通畅:“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要长生,小便清;要长活,小便洁。”不要憋尿、憋大便;多喝水;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2.生活规律要持之以恒 养生贯穿一生

庄子说:“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而鞭之。” 郑碹说:“道不在烦,唯能……不已,方可以长年”。 养生贵在专一

选择一种养生功法,持之以恒,定能取得强身健身效果。 养生重在生活化

养生不是养老,养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五、不妄作劳——正气为本

不妄作劳:指不要过度的劳累,劳累过度要伤正气。 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重视保养人体正气,保养正气是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正气是生命之根,正气:人体正常机能和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六、形与神俱——形神共养 形与神俱

5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 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

《类经》:“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形神共养,身心健康。形神合一,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1.养形:形为神之基。形体健康,精神情志活动才能正常。 食养:动养;药养。

2.养神:神为形之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清静宁神;四气调神;节欲养神;修性怡神。

形神共养,动静兼修。“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附:中医养生术——叩齿 叩齿

又称“叩天钟”,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方法:

叩齿,每日早晚各做一次。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臼牙三六,门牙三六,轻重交替,节奏有致。

叩齿结束,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用舌在腔内搅动,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数次,可按摩齿龈,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然后可聚集唾液,分次吞咽。(咽津)

作用:坚固牙齿,强肾固精。 小结: 《黄帝内经》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6

七、思考题及作业(2分钟)

1.什么是中医养生?

2.什么是健康?健康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亚健康?有哪些主要特点? 4.中医养生原则主要有哪些?

5.孔子说“不时不食”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准备选择什么运动作为你的终生运动? 7.如何理解养生要持之以恒。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 《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 《养生与健康》牛亚莉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二

阴阳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二讲 阴阳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阴阳学说的含义和基本内容;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阴阳分属;初步具有运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熟悉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和养生治疗原则;学会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阴阳偏胜偏衰与寒热变化。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7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如: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气与形等等。 2.阴阳的基本属性(绝对的)

《内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水—寒冷—向下—向内—晦暗—相对静止……→阴 火—温热—向上—向外—明亮—相对运动……→阳 引入医学领域

在外、在上、推动、温煦、兴奋——阳 在内、在下、凝聚、滋润、抑制——阴 体表与体内、头与足、气与血。

3.事物的阴阳属性(相对的)

相互转化:如四季,春夏(阳)→秋冬(阴)。 无限可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白天与黑夜,白天又分上午与下午;晚上分前半夜后半夜。 人体分体内与体外,体外又可分上(头)与下(足)。

二、阴阳的变化规律 (1)阴阳相互对立

对立、制约达到统一。没有寒热的对立,就没有四季;没有雌雄的对立,就没有动物的繁衍。

(2)阴阳相互依存

阴阳双方的不可分离。如昼和夜、天和地;人体气与血,物质与功能。 (3)阴阳相互消长

运动中互为消长(运动),保持着动态平衡。

《易经》:“动静相兼而变作矣。”规律: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如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夏→秋冬,阳消阴长;秋冬→春夏,阴消阳长。

(4)阴阳相互转化

8

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自然界四季中的寒暑交替;高热至极可以突然出现四肢冰冷,阳证转阴证;经治疗四肢变温,阴转阳,恢复正常。

太极图;太极阴阳图;太极阴阳鱼图。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类经》“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物质与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气与血,气为阳,血为阴。 阴阳平衡,机体正常,身体健康。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示图、举例说明。 疾病的本质——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出现亚健康,疾病,甚至死亡。《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阳偏盛:即阴盛或阳盛,指阴或阳中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1)阳胜则热 :阳邪致病(阳有余),出现热象,形成热证,为实热证。 表现:发热、口渴、烦燥、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等。或有痰、涕黄稠,或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2)阴胜则寒:阴邪致病(阴有余),出现寒象,形成寒证,为实寒证。 表现: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安静寡言、口淡不渴、呕吐清水、小便清长、大便稀、舌质淡苔白、脉迟等。或痰、涎、涕清稀等。

阴阳偏衰:阴衰(虚)或阳衰(虚),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阳虚则寒:阳气虚损(阳不足),不能制阴,阴相对偏盛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9

表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形寒肢冷,面色 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白苔白滑,脉沉迟。

(4)阴虚则热:阴液不足,不制阳气,阳相对偏盛,出现热象,为虚热证。

表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4.指导养生与疾病的治疗 原则:调整阴阳恢复平衡。

《黄帝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偏盛(阴阳有余):损其有余,损其有余之阴,或损其有余之阳;实则泻之。

(1)阳胜则热——损其有余之阳,“热者寒之”。

中药:金银花、菊花、黄连、夏枯草、栀子、板兰根等寒性药物; 饮食:冬瓜、绿豆、苦瓜、西瓜、藕(生)、马齿苋、荸荠、螺蛳、鸭血、柿子、苦丁茶、绿茶等。

(2)阴胜则寒:损其有余之阴,“寒者热之”。 中药:生姜、干姜、肉桂、附子等温性药物;

饮食:香菜、辣椒、韭菜、茴香、大蒜、大葱、生姜、羊肉、狗肉;荔枝、龙眼、杨梅、桔子、樱桃、红茶、咖啡等。

阴阳偏衰(阴阳不足):补其不足——补其不足之阴,或补其不足之阳;虚则补之。

(3)阳虚则寒:补其不足之阳,补阳消阴。

中药:补阳药,鹿茸、杜仲、菟丝子、补骨脂、红参等;金匮肾气丸。 饮食:羊肉、狗肉、韭菜、海虾、麻雀、鸽子、核桃仁等。 运动:多做户外运动。

(4)阴虚则热:补其不足之阴,补阴制阳。

中药:补阴药,枸杞子、麦冬、生地、石斛、沙参、百合、阿胶、鳖甲等;服六味地黄丸。

饮食:甲鱼、鸭肉、银耳、燕窝、梨、西红柿等; 运动:太极等柔缓运动,多做静功。 小结

10

《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最高智慧。阴阳平衡,健康一生。阴阳失衡,百病缠身。阴阳轻度失衡可导致长期亚健康状态;阴阳中度失衡可导致疾病、早衰;阴阳重度失衡可导致重病;阴阳离决则生命终止(死亡)。

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方法: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每天早晚进行,叩击次数20-40次。

作用:调补肾气、缓解症状、开慧增智。

七、思考题及作业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3.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4.阴阳偏盛、偏衰有哪些表现?应该如何选择饮食和药物调理。 5.学完本章节,你认为你的体质是阴阳偏盛、偏衰、还是平衡的。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 《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 《平衡养生之路》王哲彬编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7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三

五行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三讲 五行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11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五行学说的含义和基本内容;能够按照五行特性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初步具有运用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初步学会应用五行与五脏等对应规律进行健康养生;学会中医养生术——咽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行与五脏对应规律进行健康养生。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 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 土爰稼穑: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 金曰从革: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 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列表说明。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

12

克”者为我“所胜”。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如此循环往复。

意义:通过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相乘: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举例:正常,木克土。

木太亢盛,对土克制太过,可致土的不足,即“木旺乘土”; 土气不足,木虽正常,土仍难承受木的克制,造成“土虚木乘”。 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原因:也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五脏归属五行,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

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肝似木,喜条达,恶抑郁,具有疏泄的功能。

脾属土:土性生化万物,脾似土,消化食物,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

以五行之间的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联系

相生关系:土生金: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水生木:肾水之精以养肝木。

相克关系:木克土,肝气条达以疏泄脾土的郁滞;水克火,肾水的滋润以防

13

止心火的亢烈。

2.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

发病:五脏外应五时,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

春天→肝先受邪;夏天→心先受邪;长夏→脾先受邪;秋天→肺先受邪;冬天→肾先受邪。

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如肾(水)病及肝(木)。 子病及母:如心(火)病及肝(木)。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如肝(木)乘脾(土)。木乘土。 相侮:如肝(木)侮肺(金)。木侮金。 3.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 (1)确定病变部位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青——酸——弦——木——肝。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赤——苦——洪——火——心。

(2)确定治则治法

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虚则补其母:水生木,肝血不足补肾精。实则泻其子:木生火,泻心火以清肝火。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

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抑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即抑肝。

扶弱:土虚木乘,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即扶脾。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法等。

(3)指导脏腑用药

青色、酸味入肝——木;赤色、苦味入心——火;黄色、甘味入脾——土;白色、辛味入肺——金;黑色、咸味入肾——水。

4.指导健康养生

14

五行——五季养生

春季养肝,春季木旺,肝主春,适时护肝、养肝。夏季养心,夏季炎热,心火旺,适时清心火以养心、护心。长夏养脾:小暑到立秋这段时间,注意健脾祛湿,护脾养脾。秋季养肺,秋天干燥,注意养阴、润肺、防燥。冬季养肾,冬季气候寒冷,寒气通于肾,滋补肾气,健体强身。

五行——五志养生

怒伤肝:学会制怒,做到心气平和,乐观开朗。

喜伤心:保持精神愉快、心气舒畅;狂喜极乐,使人心气弛缓,精神涣散。 思伤脾:心胸豁达,和善处事,不为琐事斤斤计较、大费心思。 忧伤肺:过度忧伤,肺气郁结、肃降失常,出现气机闭塞等证。 恐伤肾:过度惊骇,扰乱其心神,导致肾虚。 五行——五味养生

酸入肝:酸味食物、药物养肝、护肝,如山楂、橘子、葡萄等,适量吃醋,起到疏肝助消化的作用。

苦入心:苦味能清热、解毒、泻火等,如苦瓜、芹菜、苦杏仁、橘皮等,“良药苦口”,防止毒素积累,治各种疮症。

甘入脾:甜味食物能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缓解痉挛,如红糖、桂圆、蜂蜜、大枣、米面食等,脾虚者,可适量食用。

辛入肺:常吃葱、蒜、姜、辣椒、胡椒等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 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盐、海带、紫菜、海蜇等都是咸味食物,适量食用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

五行——五色养生

青色属肝:多吃绿色食物,如青菜、菠菜、芹菜、绿豆、青笋等。 赤色属心:常吃红色食物,如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

黄色属脾:多吃黄色食物,如黄豆、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等。 白色属肺:多食白色食物,如白萝卜、银耳、白芝麻、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等。

黑色属肾:多食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桑葚、黑米等。

15

4.指导健康养生 五行——五音养生

角音——疏导肝经:“mi”音,古箫、竹笛、木鱼等演奏,其风格舒展、悠扬、深远,好似枯木逢春,万物萌生,具有“木”的特性,入肝胆之经。代表曲目有《胡笳十八拍》《草木青春》等。

徵音——疏导心经:“sol”音,古琴、小提琴等丝弦音乐,其风格热烈、活泼、欢畅,具有“火”的特性,可入心经,并疏导小肠经,使人血压平稳,心神和谐。代表曲目有《喜相逢》《百鸟朝凤》《紫竹调》等。

宫音——疏导脾经:相当于“do”音,包含笙、葫芦笙等乐器,其风格悠扬、庄重、肃穆、沉静,如“土”一样宽厚、结实,可入脾经。代表曲目有《秋湖月夜》《鸟投林》《十面埋伏》等。

商音——疏导肺经:相当于“re”音。编钟、磬、锣鼓、铃钹、长号、三角铁等乐器,音乐风格高亢有力、悲壮雄伟,可以入肺,调和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代表曲目有《阳关三叠》《阳春白雪》《黄河大合唱》等。

羽音——疏导肾经:相当于“la”音,鼓、水声等音乐,属水,通于肾,能保肾藏精、强壮肾脏功能、疏导下腹泄毒.平衡免疫系统。代表曲目有《昭君怨》《梅花三弄》《塞上曲》等。

5.调节不良情绪变化与影响

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达到治疗目的,称情志相胜。 情志相胜法: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情志的治疗方法。 “喜胜悲”即火克金,是以高兴的事来战胜悲伤;“悲胜怒”即金克木,是用悲伤来战胜大怒;“怒胜思”即木克土,是用激怒的方法来打通思虑纠结;“思胜恐”即土克水,用诱导思考能够克制恐慌;“恐胜喜”即水克火,是用恐吓的方法控制过喜过散的心。

(三)中医养生术---咽津

咽津:以舌搅牙龈之上下(一般三十六下为佳),每作三次乃止。津液满口,分三口咽下。

作用:津液者吾身之精气,聚而成液,辅助五脏之机能,滋润六腑之作用者也。人无津液则五脏停其机能,六腑失其作用,气绝精尽而至于死,犹如水无源

16

则流涸,灯无油则火灭也。仙家名之曰玉液……玉浆、神水。……练而咽止,则成不老之丹。

“润五脏、悦肌肤,使人长寿不老”。

七、思考题及作业

1.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如何?

2.肝属木,如何根据木之特性调养肝脏。 3.五行与五季、五味对应,应如何调理五脏。 4.情志相胜法是如何消除不良情绪对人体影响的。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 《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 《养生与健康》牛亚莉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四

脏腑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四讲 脏腑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3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养成以观察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去认识人体内脏功能特点的思维方式;熟悉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了解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生理功能;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藏象理论解释人体五脏、六腑的养生特点。学会中医养生术——握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脏功能及养生要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17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1.藏象的含义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即内脏; 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

张景岳《类经》:“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2.内脏分类

五脏:心.肝.脾.肺.肾 形态:实质性器官 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 形态:中空性器官

功能:受纳、消化饮食物及传导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似腑 功能:藏精气似脏 3.五脏六腑特点: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4.脏腑养生原则: 五脏:藏精气,以补为用; 六腑:传化物,以通为用。

二、脏腑功能与养生特点

(一)五脏——心(25分钟)

心的部位与形态:心位于胸腔,“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内经》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为“君主之官”。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8

心脏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异常。 2.心主神志 神的基本含义: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临床表现。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脉:心功能正常与否与经脉、血脉相关联。 正常: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异常:心气心血不足:脉虚细无力;心血瘀阻:脉搏节律不整。

面:心其华在面。心气(血)充足——面部红润有泽;心阳气虚——面色白甚或滞暗;心血虚——面色苍白无华;心血瘀阻——面色青紫。

舌:心开窍于舌:正常:“淡红舌、薄白苔”,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异常:心阳不足——舌质淡白胖嫩;心火上炎——舌质红或舌生疮;心血瘀阻——舌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功能异常——舌卷、舌强、或语謇或失语。

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喜:喜为心志,喜乐愉悦,有益于心脏功能;喜乐过度,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甚至昏迷。

汗:“汗为心之液”心气虚——自汗;心阴虚——盗汗;心阳暴脱——大汗淋漓等。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小结:心位于胸中;主要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与体表关系: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为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在五行属火,通于夏季。

19

寡欲——养心之道

养生,首先应当养心;养心贵在静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 养心、静心、乐心——养神——寡欲。 尤乘《养生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

益气养心粥:原料:太子参、山药、莲子各30克,粳米200克。作用:健脾益气,养阴清心。

猪心汤:原料:猪心、桂圆肉、红枣、莲子;作用:养心、安神、补血、润肤、养颜。

(二)五脏——肺

肺的部位与形态:肺位于胸腔。“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肺为“相傅之官”。

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肺是呼吸器官,呼浊吸清,保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正常表现:呼吸调匀,气息平和;异常表现:呼吸不畅,咳嗽气喘。 主一身之气:肺参与气的生成,并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 正常:气生成充足;气的升降出入正常。 异常: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 2.肺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指宣布与发散,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肺失宣发:呼吸不利、咳嗽、胸闷、无汗、鼻塞。

肃降:指肃清、洁净和下降,肺气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功能。肺失肃降:呼吸短促、咳痰、喘息。

肺的宣发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彼此联系,不可分割。宣降正常,则肺气升降出入通畅,呼吸调匀,若宣降失常,就会发生“肺气不宣”或“肺失

20

肃降”的病变。

2.肺主通调水道(肺主行水)

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进行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

正常:津液代谢正常,皮肤滋润,汗、尿等排泄正常。

异常:水液代谢障碍,出现痰饮、水肿、无汗、尿少等病理变化。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皮毛:其华在毛;肺能宣发精微、津液到体表,温养肌肤、润泽皮毛。“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正常——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抗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强; 异常——多汗或自汗,或皮毛憔悴枯槁,易感冒等。 鼻:肺开窍于鼻。

正常——“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异常——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喉痛,音哑或失音等。 5.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忧:肺在志为忧,悲、忧同属于肺。过度忧伤,成为致病因素,使气不断地消耗而伤肺。

涕:观察涕的变化,有助于对肺病的诊断。风寒犯肺,则鼻流清涕;风热犯肺,则鼻流黄稠涕;燥邪伤肺,则干而无涕。

小结

肺的部位:胸中。主要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通调水道。与体表关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为皮,开窍于鼻,其华在毛。肺的经脉属肺而络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通于秋季。

养气——养肺要旨

肺主一身之气;人体之气通过肺的呼吸宣发得以敷布;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之气,赖肺的调节,发挥其功能作用。《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

常用益肺食物:山药、苡米、芡实、黄芪、百合、杏仁、川贝等。 百合粥:原料:鲜百合305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作用:补肺益脾,定喘止咳。

21

川贝冰糖炖雪梨:原料:雪梨1个,冰糖25克,川贝少许。作用:润肺化痰止咳。

(三)五脏——脾

脾的部位与形态:脾位于腹腔。《类经图翼》:“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藏象中的脾应当包括胰腺在内。西医认为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脾为“仓禀之官”。

脾的生理功 1.主运化

运化:指运输和变化。

(1)运化水谷精微: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 正常—脾气健运:消化吸收正常,肌肉丰满,精力充沛。

异常—脾失健运:出现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主运化:

(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水液通过脾的运化转输,经心肺布散全身,发挥濡养、滋润作用;代谢后的水液和废物,通过脾的转输至肺、肾,变化为汗、尿排出体外。

正常:脾气健运:运化水液正常,水液代谢平衡。

异常:脾失健运:水液停滞,产生湿、痰、水肿等病理变化。 2.脾主升清

(1)脾气主升: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 正常:头目清爽、营养充足。

异常:倦怠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 (2)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正常:胸、腹腔的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异常:中气下陷(脾气下陷)——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久痢、

22

久泻、脱肛等。补中益气丸

3.脾主统血

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正常:脾气充足,统血正常,血液循经而行,不出血。

异常:脾气不足,统血失常——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皮下出血等。称为“脾不统血”。

特点:出血时间长,颜色浅淡,多发生在人体之下部。常用补脾摄血的方法治疗。(归脾汤)

4.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主肌肉、四肢:正常: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异常:脾气虚弱: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

脾开窍于口:脾气强健,则饮食、口味正常;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如口淡无味、口腻、口甜等。

脾其华在唇:正常:口唇红润,“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异常:脾失健运,则口唇色淡无华,甚则萎黄不泽。

5.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思:思虑过多,影响脾的运化,见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等症,“思则气结”。

涎:正常情况,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出口外。脾胃不和,涎液分泌增加,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

小结:

位置:位于腹中(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功能:主运化,主升,主统血。联属功能: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脾的经脉属脾而络胃,与胃相表里。脾在五行属土,喜燥而恶湿,通于长夏。

节食——保养脾胃良方

尤乘说:“欲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因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故宜‘常令欲少’,少吃禽兽肉,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

专家们研究,长期饱食有四大危害

1.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可诱发许多严重疾病,“肥而不寿,是百病之源”。

23

2.使血液酸化,由于长期过食,体内代谢增加,“万病皆始于酸中毒” 3.产生过多自由基。自由基是引起衰老的“元凶”。 4.引发老年性痴呆。

《本草纲目》云:“饱食不节,杀人顷刻”。《退庵随笔》(清梁章钜)说:“所食欲多,心愈塞,年愈损。”美国抗衰老专家希尔指出:“长期饱食是用牙为自己掘墓,如果你为美食所诱惑,一味追求吃喝,那么,它的危害会进入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最终会将你毁掉。”

大枣粥:配方:大枣10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效用: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胃虚食少等。

莲子猪肚:配方:猪肚1个,莲子40粒,香油、食盐、葱、生姜、蒜适量。效用:健脾益胃,补虚益气。适用于食少、消瘦、泄泻、水肿等。

(四)五脏——肝

肝的部位与形态:肝脏位于人体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肝为“将军之官”。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特性。有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1)调畅人体气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血和调,经脉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

异常:疏泄功能减退(称肝气郁结):胸胁、两乳及某些局部胀闷疼痛;疏泄功能太过(称肝气亢逆):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等。

(2)促进消化吸收:一是促进脾胃的升降;正常:气机调畅,脾升胃降,消化正常;

异常:嗳气、呕恶、腹胀腹泻等。

二是分泌胆汁,助消化;胆汁为肝之余气聚集而成,其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胆汁生成排泄正常,消化正常;异常:胆汁生成排泄障碍,胁胀满疼痛、口苦、厌食油腻、黄疸等。

24

(3)调节精神情志

情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气血正常运行,受到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 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平和,心情舒畅。异常:疏泄功能不及——肝气郁结,情绪低沉,郁闷不乐,多疑善虑等;疏泄功能太过——肝气亢奋,急躁易怒,心烦不寐,睡则多梦,头胀头痛等。

2.肝藏血

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正常:两目视觉功能正常,筋脉强健有力,活动自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异常:肝血虚少:目昏、干涩、夜盲,肢麻屈伸不利,妇女月经量少、闭经等。肝不藏血:出血,如呕血、咯血,妇女月经量多、崩漏等。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筋:肝血充足: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肝血亏虚: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拘挛震颤、角弓反张等。

爪:“爪为筋之余”。肝血充足——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肝血不足——爪甲软薄,颜色枯槁,甚则变形脆裂。

目:目的视物功能依赖肝血的濡养。“肝受血而能视”。肝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经风热——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风内动——目睛上吊、两目斜视等。

4.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怒:怒与肝的关系密切。怒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

大怒可以伤肝——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肝失疏泄——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泪:泪具有润泽和保护眼睛的功能。肝精肝血是泪液化生的基础。肝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则可见两目红赤,羞光流泪;肝经湿热,则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总结:

25

部位: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性: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肝与肝相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戒怒——养肝第一要务

顺应肝疏泄特性的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肝血肝阴要充足;二是不要经常郁闷压抑而束缚肝脏;三是不要经常吃药、饮酒、熬夜,令肝脏疲劳;四是不要感染病毒。

肝的特性喜条达,恶抑郁;注重调摄情志;保证睡眠质量;宜吃清补食物;坚持适量运动

菊花粥:原料:菊花15克,粳米100克。作用: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猪肝菠菜汤:猪肝(250克)、菠菜(150克)、清鸡汤、姜、料酒、盐等适量。作用:养肝、明目、补血。

(五)五脏——肾

肾的部位与形态:肾位于人体腹腔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腰者,肾之府。”

《类经图翼》描述:“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两条。”肾为“作强之官”。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指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精的概念: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的分类:先天之精: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禀受于父母,又称生殖之精。肾为先天之本。

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气,来源于脾胃的化生,又称脏腑之精。 两者关系: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精的作用:主生殖、促进生长发育

女性: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

26

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男性: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幼年期——肾气渐盛:齿更发长;

青年期——肾气充盛:真牙生,天癸至,具有生殖能力;

壮年期——肾气盛极:筋骨强健,头发黑长,身体壮实,精力充沛; 老年期——肾气渐衰:面色憔悴,头发脱落变白,牙齿枯槁,无生殖能力。 因此,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肾中精气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如小儿的“五迟”、“五软”;青年人: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中年人: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老年人:衰老得特别快。

临床上称这种病理变化为“肾精亏虚”,治疗以补益肾精为大法。 肾中精气与肾阴、肾阳的关系

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到滋润、濡养作用; 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到推动、温煦作用;

肾阴虚:(六味地黄丸)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眩晕、耳鸣、腰膝痠软、遗精、舌质红而少津等;

肾阳虚:(肾气丸)疲乏无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和痿弱,小便清长或不利,或遗尿失禁,舌质淡,以及性机能减退或水肿等。

2.肾主水:

调节体内津液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促进调节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与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直接相关。

肾气化失常:尿少、水肿或尿频、尿多等。 3.肾主纳气

纳,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 正常:呼吸均匀和调。

27

异常: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等,“肾不纳气”。 《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 5.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惊与恐相似。《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唾:清者为涎,稠者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多唾或久唾,易耗伤肾中精气。养生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称此法为“饮玉浆”。

小结

部位: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腰者,肾之府。”生理功能: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为“先天之本”。肾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经相互属络,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在五行属水,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惜精——养肾之要

肾中精气,主宰人生;张景岳说:“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故欲长寿,须补肾。”《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脏衰,形体皆极”。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虞抟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失”。多脏虚损,肾衰为主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中阴阳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现代医学观察亦表明,中老年脏腑辨证属肾虚者可高达80.4%。

补肾填精,延年祛病:《类经》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于精.”

“补肾益精”让衰老再慢一些!

益智仁粥:原料:粳米50克,益智仁5克(研末)。作用:温肾助阳、固精缩尿。

核桃小米粥:原料:核桃仁100克,小米250克。作用:强肾补脑,补气养血,润燥化痰,温肺润肠。

28

当归生姜羊肉汤:原料:当归9克、生姜15克、羊肉50克。作用:补气养血,温中暖肾。

(六)六腑 六腑—胆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藏于胆,经肝疏泄,注入肠腔,以助消化。

正常:肝疏泄,胆汁生成和排泄,食物消化吸收正常。异常:胁痛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胆汁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身、面、目俱黄的黄疸证。

2.主决断,调节情志

表现为对事物的决断及勇怯方面。正常:胆气豪壮:善于应变,判断准确,当机立断。异常:胆气虚弱:善恐易惊,胆怯怕事,谋虑不决。

六腑—胃

1.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和容纳水谷并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正常:消化正常。异常: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或消谷善饥。

2.通降,以降为和:胃通利下降,将初步消化的食物下降小肠、大肠。正常:摄食,消化正常。异常:胃失和降,脘腹胀满或疼痛、口臭、大便秘结等;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及呃逆等症。

六腑—小肠

1.受盛与化物:接受胃初步消化的水谷;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进一步消化吸收

2.泌别清浊:分清浊:清者饮食物中精微物质;浊者食物残渣及废水。吸收:精微物质(通过脾上输心肺)排泄:残渣经大肠粪便排出;废水经膀胱尿液排出。

正常,食物消化吸收,清浊各走其道,二便正常。 异常:消化不良,大便稀薄、小便短少等。

中医多采用“分利”方法,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使浊水残渣各走其道,则腹泻自止。

六腑—大肠

29

传导糟粕:小肠将残渣下降到大肠,大肠燥化(吸收水分)形成大便,排出体外。正常:大便排泄正常。异常:大便干结而致便秘;或腹泻,大便稀溏。

大肠的传导功能还与肺、脾、肾、胃等脏有关。 六腑—膀胱

贮尿及排尿: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均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功能。 正常:尿液贮藏、排泄正常。异常: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甚则尿闭 膀胱不能约束:尿频、尿多,甚则尿失禁;湿热下注膀胱:尿频、尿急、尿痛

六腑—三焦

含义:有名无形:只有名称,而无实质性的脏器。有名有形: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

以部位分

上焦:膈以上,心、肺、头面部;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部位,脾、胃、肝、胆等(肝归属于下焦); 下焦:脐以下部位,肾、大肠、小肠、膀胱等。 主要生理功能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化活动(通行元气)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运行水液) 以部位划分功能特点 上焦如雾:心肺布散气血; 中焦如沤:脾胃受纳、消化、吸收; 下焦如渎:大小肠、肾、膀胱排泄。 六腑小结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共同生理功能:传化饮食物,具有“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胆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称为“水谷之海”,概括为“胃气”,胃的生理特点是主降,以降为和;小肠泌别清浊,与大小便的排泄均有关;大肠传导糟粕;膀胱贮尿和排尿,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为水谷及水液运行的通路。

30

六腑养生要点

六腑养生—重在保持通畅

《黄帝内经》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以降为顺”。古人云:“欲长生,肠常清”,“若要不老,肠中屎少”。“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滞”不要憋尿、憋大便;

多喝水;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中医养生术——握固

方法: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

作用:握固,使人心气归一,有助于思想安宁,邪气百毒不得入也。固护精气,辟邪防毒。

养生四宝——叩齿、咽津、握固、鸣天鼓。

七、思考题及作业

1.五脏与五官、五体、五华的关系。 2.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哪些脏腑有关?

3.为什么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4.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5.如何理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6.如何进行五脏养生?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 《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德新主编,2001年。 《中医养生智慧》樊正伦养生讲座,2008年。

《中医养生保健研究》谭兴贵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九、教学后记

31

教案五

望舌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五讲 望舌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舌象;能辨认异常舌象与健康的关系;熟悉异常舌象的养生方法;熟悉望舌的健康意义;学会舌上养生功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辨认异常舌象与健康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2.主要讲这么几个问题。认识舌、正常舌象、异常舌象与健康状况、望舌的健康意义以及舌上养生功法。

(一)认识舌 1.组成,舌质和舌苔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中医认为它是由胃气所产生的。

2.舌面分部及脏腑分区。

四个部分,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

舌尖通常代表心肺;舌中代表脾胃;舌根代表肾;舌的两边常代表肝胆。 可以根据舌的不同部位的特殊变化,了解相关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舌为什么能反映体内脏腑的变化和健康状况呢?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脾开窍于口,舌居口中,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肺经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舌苔禀胃气而生,系胃气上蒸于舌面而成。

4.所以舌是人体健康的睛雨表

32

古人把写舌诊著作叫《金镜录》、《舌鉴》等。 5.如何望舌?

光线,光线应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

姿势,望舌时可取坐位或仰卧位,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体,舌尖略向下,舌面向两侧展平,不要太过用力,以免影响舌质的颜色。

顺序,望舌时应遵循舌尖、舌中、舌根、舌侧顺序察看,先看舌质、后看舌苔。

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饮食可使厚苔变薄;食用橘子可使苔色变黄;食用牛奶可使苔变白,望舌时应当予以区分和避免。

(二)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淡红舌是指舌质的颜色是淡红色;薄白苔是指舌苔的苔质是薄的,苔色是白的。

正常人舌的颜色是淡红色,质地柔软,灵活自如,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面上铺有一层薄薄的、颗粒均匀、干燥适中的白苔。

(三)异常舌象与健康状况

对异常的舌象的观察,一是望舌质,二是望舌苔。

舌质,主要有舌色、舌形、舌态等方面的变化。舌苔主要有苔色和苔质的变化。

1.舌质的颜色

(1)淡白舌:舌的颜色比正常舌色浅淡,称淡白舌。 淡白舌——气虚

气虚无力运血上荣于舌,故呈淡白。气虚除了淡白舌外,还可以出现人容易疲乏、气短、乏力;易患感冒;喜欢安静、懒得说话;说话声音低弱无力;易出虚汗(自汗);肌肉松软不实。

养生当补气。山药、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等;药膳如黄芪童子鸡:山药粥等。补气的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淡白舌——血虚

血虚除了舌色淡白外,还可以见到面色萎黄或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

33

记忆力不好,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等。

补血。可以常食桂圆肉、海参、胡萝卜、猪血、猪肝、红糖、红枣等;中药如阿胶、当归、熟地等。常吃的药膳如花生红枣汤、桂圆红枣汤、猪肝菠菜粥(汤)等。可以起到补血的作用。

淡白舌——阳虚,阳气亏虚,无力行血上荣于舌,此时舌不仅淡白,并且因阳虚水湿不化,可以见到舌质淡白而且胖嫩。

阳虚可常的症状有手脚发凉;胃、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吃凉的东西会感到不舒服;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性格沉静、内向;肌肉松软不实。中医有阳虚则寒,阳虚的主要特点是怕冷。

补阳宜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中药如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益智仁等。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g,生姜30g,羊肉500g,煲汤服。 (2)红舌。

提示体内有热,俗称上火,可以分为实热(火)和虚热(火)。

实热(实火)的舌象多鲜红而起芒刺或同时见有黄苔。

伴发热、烦躁、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实热的症状。

调理应当清热。多吃蔬菜,如冬瓜、苦瓜、马齿苋、田螺等,水果(西瓜、梨、荸荠等),绿豆等,少吃辛辣、肥腻、油炸食物。

中药如菊花、金银花、板兰根、黄连、夏枯草。常可以泡茶喝。 绿豆汤、莲子汤(不去莲心)。

虚热(虚火),舌象可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

并有手脚心发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或偏红,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易便秘或大便干燥,形体偏瘦等症状。

补阴为主,通过补阴以祛虚热。食物可多选择如鸭肉、甲鱼、绿豆、冬瓜、雪梨、西瓜、银耳等;少食煎炸烧烤等温燥之品;中药西洋参,麦冬、枸杞子、石斛等可以泡茶喝。

(3)青紫舌: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面、舌边见紫色斑点、斑块,称瘀点或瘀,或舌下静脉怒张。提示体内多有血瘀。血液循环不畅,血液瘀滞而形

34

成。

皮肤可常出现乌青或青紫瘀斑;面色晦暗,易出现暗斑;口唇颜色偏暗;身体有固定痛处,夜重昼轻;咽喉干,总想用水滋润等症状。

行气活血化瘀。

可常食山楂、玫瑰花、金橘、黑木耳、油菜、红葡萄酒。中药当归、三

七、丹参都有化瘀的作用。多喝花茶,如玫瑰花茶、薄荷茶、茉莉花茶等。可用当归3克、桃仁3克、红花3克、丝瓜络6克煎汤,每晚泡脚。药膳如山楂红糖汤,黑豆川芎粥。

2.舌质的形状变化 (1)裂纹舌多为阴血不足

舌色浅淡而裂——多为血虚,可以补血。 舌红绛而裂——多为热盛伤津,阴虚,可以补阴。 (2)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挤压的痕迹,为齿痕舌。 齿痕舌提示为脾虚或湿盛。

脾气虚: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湿盛之人:常可以感到身体沉重不轻松;睑比比较肿;嘴里有粘粘的感觉;舌苔厚腻;腹部肥满松软。

健脾利湿。多吃蔬菜(冬瓜)、水果和清淡食物;中药如茯苓、党参、山药、白术、白扁豆、薏苡仁等。可以用薏苡仁30克、赤小豆30克,煎汤代茶饮。冬天每晚用川椒十几粒,煎水泡脚,健脾燥湿温阳的作用。

(3)芒刺舌:芒刺舌是指舌乳头增生和肥大,高起如刺,提示为热盛。前面我们讲了红舌为热象,如果是芒刺舌,则热更盛、更严重。

热愈盛则点刺愈多。且舌体不同部位的点刺可以提示不同脏腑热盛。如舌尖出现点刺提示心火亢盛,舌边生点刺提示肝胆火盛。舌中生芒刺,多属胃火炽盛。余可类推之。

3.舌苔的变化与健康状况,苔的异常变化,主要苔色和苔质的变化。 (1)黄苔,黄苔是由于热邪熏蒸舌面而成。提示为体内有热,属热证。苔愈黄,里热愈甚。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

可服用寒凉药物,如金银花、菊花、板兰根、夏枯草、黄连等。多吃苦瓜、

35

黄瓜、西瓜、绿豆等。少吃肥腻、油炸食物,最好不喝酒,不吸烟。

(2)厚薄苔

正常的人应该是薄苔,病初、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的也可见薄苔。 厚苔—提示外邪较盛,或是体内有痰、饮、湿、食等积滞。

(3)腐腻苔,苔质颗粒细小,致密,不易刮去,为腻苔;若苔质颗粒粗大,苔厚疏松,易于刮脱,称为“腐苔”。

腐腻苔提示体内有积滞,可能是湿、或是痰,或是食。

有湿要祛湿:可服车前草、薏苡仁(米仁)、藿香、佩兰、茯苓等中药。多吃赤小豆、冬瓜、苦瓜、丝瓜、马兰头食物等。

有食要消食:服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陈皮、保和丸等。多吃清淡食物,水果、蔬菜之类。

有痰要化痰:可服川贝、杏仁、竹沥、茯苓、半夏等中药。以及萝卜、梨、荸荠、陈皮等食物。

(4)剥脱苔

剥脱苔是指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剥落处舌面光滑无苔者。镜面舌、地图舌。 无论是光剥苔,还是花剥苔都提示体内气阴受损,特别是胃的气阴受损。一般少苔病较轻,剥苔较重,无苔就更重了。

光剥苔(镜面舌)提示胃阴枯竭,胃气将绝。也就是说气阴大伤,俗话说\"不怕舌上脏,就怕舌上光\" ,舌上是应该有苔的,无苔一定是体内气阴大伤。

花剥苔(地图舌)提示胃之气阴两伤。气阴损伤程度较光剥苔轻。小儿出现花剥苔,则表示营养不足,主要是偏食造成体内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引起部分舌苔剥脱。

剥脱苔要注意补气补阴。可常服西洋参、百合、银耳、山药、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子、石斛等。并应注意调理脾胃,恢复胃气。

(四)望舌的健康意义 1.判断正气盛衰

舌质红润说明人的气血旺盛;舌质淡白多表明气血不足; 舌苔:苔薄白而润是胃气旺;舌光无苔是胃气阴亏虚。 2.分辨病位深浅

36

舌质:红舌—是热证,如果出现了绛舌,绛舌是比红舌颜色更深的一种红色,提示热更重,中医称为热极;说明病位加深。

舌苔:薄苔是表证,病较轻,病刚开始;如果是厚苔—说明病已经发展到体内了,中医称为里证,说明病加深了。

3.区别病邪的性质

舌质的瘀斑、瘀点—说明体内有瘀血;芒刺舌说明体内有实热;

舌苔:黄苔表明是热邪;白苔是寒邪;腐腻苔说明体内有痰、湿、食的积滞。 4.推断病情进退

苔:由白变黄变灰变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病情在发展; 如果苔:原来是厚的,经过调理和治疗慢慢变薄说明病情有好转,病退。 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望舌的习惯 每天早晨洗脸、刷牙、望舌;

舌象是健康的一面镜子,根据舌象的变化调整日常的起居、饮食,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养生,对于增进健康、防病治病有重要意义。

能指导我们一天工作、学习、生活; 能及早发现健康状况,身体的疾病; 能调整日常的生活起居,选择合理的饮食。

(五)舌上的养生功法 1.搅舌疗法

用舌头在齿唇间用力抹搅旋转来治病强身的一种方法。

用舌在牙齿与唇腮之间用力搅抹转动,左右各旋转30~40周,速度不要太快,用力要适当均匀,每日3~4次。

活动舌头促进心血管健康;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舌体转动健脑强心。对于心脑血管养生保健有一定的效果。

搅舌时口中唾液分泌增多,应将唾液咽下(咽津),滋润五脏,增强脾胃功能,强健身体。

2.舌抵上腭功

静坐,用舌头自然抵住上腭,保持3分钟,期间尽量排除杂念 然后把产生

37

的津液慢慢咽下去。

中医认为舌抵上腭可沟通任督二脉,使全身经络接通,上下之气通畅。 经常练习,可疏通气血,条达经络,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康复大有裨益。

七、思考题及作业

1.正常舌象。

2.热证一般有哪些舌象的变化。

3.试述齿痕舌、裂纹舌、剥脱舌、腐腻苔的舌象表现及养生保健方法。 4.望舌的健康意义。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 《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 《养生与健康》牛亚莉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德新主编,2001年。

九、教学后记

教案六

经络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六讲 经络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概念、走向及分布规律;学会经络养生术——小周天功法、经络拍打法、三一二经络锻炼法,熟悉子午流注经络养生方法与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经脉分布。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38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络的概念与组成

1.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人体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脉和络脉区别,其中经脉较粗为主干,络脉较细为分支;经脉分布较深,络脉分布较浅;经脉数量少且长,络脉数量多而短。

经络现象又称循经感传现象,当我们刺激人体的穴位就会产生酸、麻、胀、热等感觉,这种感觉会沿着古人所描述的经络循行路线向远处扩散和传导。

2.经络的组成:经络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经脉又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络脉又分为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十二经脉加上任脉和督脉,称为十四经脉。

(二)经络作用与养生意义 1.经络作用

联络作用——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肢节,内经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营养作用——通过经络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保卫作用——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如果经络功能减退,外邪就可通过经络由浅入深,侵袭内脏。

病理经络是邪气传播的途径,病邪由外到内、由一脏腑到另一脏腑,由内到外,都可以借助经络而传注。

2.经络养生意义

判断病变部位,比如前额痛——阳明头痛;头侧痛——少阳头痛;后头痛——太阳头痛;巅顶痛——厥阴头痛。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因胁为肝胆经脉分布的区域。 阑尾穴有压痛,可辅助诊断为阑尾炎。

指导养生保健,我们所说的经络保健、穴位保健等。无不都是建立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之上。

39

《内经》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脉通畅,机体就健康舒畅;经脉不通,则百病丛生。

(三)经脉的分布

1.十二经脉的分布,《内经》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1)内行路线又称无穴通路:经脉主要分布在体内,并分属于各脏腑,其规律是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构成六对脏腑阴阳表里络属关系。如手太阴肺经在体内属肺并有分支联络大肠;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2)外行路线又称有穴通路,是指经脉的体表的分布区域。

四肢:阴经分布在四肢内侧,其中太阴内前、厥阴内中、少阴内后;阳经分布在四肢外侧,其中阳明外前、少阳外中、太阳外后。

躯干部:手三阳经分布在肩胛部:手三阴经主要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在躯干,分别是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侧;足三阴经主要分布在腹部。

头面部:内经说:头为诸阳之会。告诉我们头部的经脉分布,在外行路线上是没有阴经的。为各条阳经汇聚之处。

手足阳明经分布在头面部,靠前面;手足少阳经分布在头侧部,靠侧面;手足太阳经在头后部,靠后面。头为诸阳经之汇,阴经外行路线不上头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从手太肺经开始,依次传入手阳明大肠经,再到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继续流注气血,经脉运行气血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确保全身各处的气血供给。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益以任督十四经,依次循行宜记清。

3.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相对十二经脉而言,我们说十二经脉是正经,那么不同于正经的我们称为奇经,奇经有八条,因此,十二经以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称为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无十二经之规则,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

分布也于十二经脉不同: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不

40

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不像十二正经那样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

任脉:任“担任”、“妊娠”之义。 这条经脉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胸腹正中线上,从小腹开始,沿胞中、会阴、腹、胸、颏部,到达下唇。循行于人体的腹部正中,任脉为“阴脉之海”,它能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督有“总督”、“督统”的意思。督脉也起于小腹中,从胞中开始出于会阴沿背部,经过腰、背、头项、头顶,到达上颌上唇,循行于人体的背部正中。督脉为 “阳脉之海”,它调节全身阳经经气。

(四)经络养生功法 1.小周天功法

内气在体内沿任、督二脉循环一周。起到疏通经脉、促进血行、宁心安神的作用。

功法的内气循行路线是:从下腹部即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

练习小周天功法,分三步。

一是调身,即调整身形,我们可以一起来做,首先把身体调正了,可坐式盘腿、或卧式;轻合嘴,舌尖抵上腭,轻闭目,沉肩垂肘,松颈含胸,舒腰松腹。双手置于腹下或腿上,做到舒适、自然。

第二步是调息,即调整呼吸:做到自然呼吸,循序渐进,实现深、长、细匀的呼吸。

第三步是调心,即调整心意:调整精神活动,使之趋向、达到集中、专一,安然入静,不思,不看,不听,不动。

2.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三指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三个穴位。 一指一个腹式呼吸为主的基本的气功锻炼。

二指 做一种以两条腿为主的,力所能及的,自觉的体育锻炼。

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激发经络系统,使人精力充沛,经络通畅,防病治病,增进健康。

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每天两次按摩,每次共5分钟,要有酸、麻、胀的感觉。合谷调理上肢和头面;内关调理胸腔;足三里调理下肢和全身,以及

41

五脏六腑。通过三个穴位的按摩,起到疏通全身气血,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

一是指一种腹式呼吸方法。

平卧,或端坐姿势,全身放松,意念集中在下腹部丹田处,行腹式呼吸。呼、吸都要自然,不憋气,不紧张。每天早晚做两次,每次5分钟。

活跃小腹部的经络、充实先天后天之气,增加肺泡通气量,对腹腔的自然按摩作用,促进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

二是指两条腿为主的、力所能及的、自觉的体育锻炼。 每天1次,每次5分钟。太极拳、跑步、散步等都可以

可以激发足三阴、三阳六条正经运行以及奇经八脉等经气,促使全身气血畅通,平衡脏腑功能。

3.经络拍打法

概念:经络拍打法是指以手指、掌、拳等拍击经络、穴位或患处,以达到祛病防病和促进健康的方法,其轻者为“拍”,重者为“打”。

作用:疏通经络、活跃气血、消除疲劳、解痉镇痛、增进健康、防治疾病。 特点:方法独特、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适用面广、效果显著。

方法:可以用手拍或工具拍,一般是顺经拍,从上往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或顺“病灶”部位拍。

拍打时的要领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拍时要全身放松、自然呼吸、线路清晰、富有弹性、频率合适、节奏规律。

敲打胆经:是指敲打胆经,以疏通经络的养生保健方法。

《黄帝内经》说:“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11个脏气都取决于胆,取决于胆气的生发,胆气能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动起来,脏腑的功能活动才能旺盛。

敲打胆经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化生气血。还能起到排毒、减脂等作用。

身体平坐(或站立),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面,手握空拳,举手随势下降敲打;从臀部开始,沿大腿外侧胆经的循行路线一直敲到膝盖,两腿交替;不宜太快、太用力,每条腿每天敲两分钟,约100次左右。

注意事项:老人敲胆经不宜敲太多;孕妇不宜敲打;自发性出血患者不宜敲;晚上子时(23点至1点)不宜敲打。

42

4.十二时辰经络养生(子午流注)

是指遵循子午流注气血运行规律,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的养生保健方法。 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此时胆经最旺盛,阳气开始生发,子时一定要注意睡眠,充足的睡眠胆经才能完成代谢。古人有“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子时为黄金睡眠阶段,优质的睡眠是健康的保护神。

丑时:晚上1~3点,此时肝经最旺盛。中医讲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此时辰必须进入熟睡状态,让肝脏得到最充足能量。肝内血液充足,就能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充分发挥解毒滤过的作用。

寅时:凌晨3~5点,此时肺经最旺盛。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寅时健康的人应该是深睡状态。一日之中寅时也是人身体各部开始由静转动,人体各部分对血、气的需求量开始增加,肺主气,朝百脉,气血重新分配由肺完成,在深度睡眠中有助于肺气调节和输布血液,运行百脉。

卯时:凌晨5~7点,大肠经旺盛,是清肠排毒的时间。晨起大便是身体良好的标志。因此早晨起床喝适量水,以促进排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排便后多做提肛运动,可防止便秘、痔疮、脱肛等病。

辰时:早上7~9点,此时辰胃经旺盛。是人们吃早点的时候,一定要吃好,是胃部消化吸收能力最旺盛的时辰。

巳时:上午9~11点,此时脾经旺盛。脾主运化,吸收早上进入体内的食物中的营养。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这个时辰至少要喝几杯水,慢慢饮,让足太阴脾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有助于消化吸收。

午时:中午11~13点,心经旺盛。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中午吃完饭以后,应小憩片刻,适宜养心。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古人云:“子时不睡耗其阴,午时不睡伤其阳”。在古代的养生之道中,睡好“子午觉”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所以子时一定要睡觉,午时一定要小憩, “子午觉”能调整人体阴阳,使人的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焕发精神,增强免疫能力。

未时:下午13~15点,此时小肠经旺盛。手太阳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消化吸收。小肠功能正常则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下午15~17点,此时膀胱经旺盛。膀胱负责排泄人体水液。这时应该多喝水和吃些水果,有助于养生保健。此时要想小便,一定不要憋着,要保持小便通畅。

43

酉时:下午17~19点,此时肾经旺盛。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长发育和生殖。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如果吃饭过了酉时,即错过了人体营养吸收的最好时间,因此晚饭不要超过晚7点。此时为补肾的最佳时机,对于肾虚的人,在这个时候按摩足少阴肾经的太溪以及肾俞等穴位,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晚上19~21点,此时心包经旺盛。心包络犹如心脏的屏障,代心受邪。此时可做适量的活动,比如散步,可增强心功能。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并应准备入眠创造条件。

亥时:晚上21~23点,此时三焦经旺盛。亥时是最后一个时辰,一天时间已经走完一个轮回,百脉进入休息状态,人应进入休息。因此,此时宜进入睡眠阶段,百脉得以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晚上睡眠一定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十二时辰中,人体气血循行流注,盛衰开阖有时。遵循子午流注规律养生保健,有益于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人体要随着十二时辰盛衰开阖而变化,把握养生的规律,才能提高和改善人体素质,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七、思考题及作业

1.十四经脉指哪几条经脉? 2.小周天指哪二条经脉的循行?

3.三一二经络锻炼法中的三是指哪三个穴位? 4.子时、丑时、卯时、午时应如何养生保健?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郭海英主编,2009年8月。 《中医养生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玉川主编,2008年10月。 《人体穴位自然疗法》吴兆利编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9月。

九、教学后记

教案七

穴位与养生

一、授课题目

第七讲 穴位与养生

二、教学时间安排

44

1.5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能正确找到常用穴位的位置;熟悉常用穴位的养生特点;学会穴位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常用穴位的位置、养生要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穴位的概念与分类 1.经络穴位养生法

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经气,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2.穴位概念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按摩(养生)的施术部位。腧穴、气穴、孔穴、穴道等。

3.分类

十四经穴(经穴):归属于十四经脉,有具体名称、固定位置的腧穴。共有361穴。

经外奇穴(奇穴):十四经穴以外,有具体名称,固定位置,或对某些疾病有奇效的腧穴。

阿是穴: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痛为腧”的一类腧穴。

(二)穴位的养生保健作用

1.近治作用:腧穴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肩髃治肩痛、睛明治眼病、听宫治耳病、中脘治胃痛等。一般而言,分布在头面躯干部的腧穴比较突出。

2.远治作用:腧穴能主治本经脉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合谷治头痛、足三里治胃病等。一般而言,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比较突出。

3.特殊作用

45

双向性:某些腧穴,对机体不同状态,起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穴既治泄泻,又治便秘。内关可以调整心率。

相对特异性:指穴位与非穴位,或这一穴位与其它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不同特点。如大椎退热;人中急救开窍;至阴矫正胎位。

(三)穴位的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固定标志:如:两眉之间定印堂,肚脐中央定神阙。活动标志:如:张口取听宫;抬臂在肩部前凹陷取肩髃。

2.指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医者可根据病人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

3.简便定位法

指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直立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处取列缺穴等。

(四)常用穴位的养生保健 常用穴位——头部 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七寸取穴。百会可纳豆。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泄、久痢等。 [操作]针刺、放血、按摩、艾灸。 水沟(人中)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救穴:昏迷、休克、窒息、中暑、中风,癫狂、小儿惊风;急性腰扭伤等。

[操作]针刺、指掐人中。 印堂

[定位]两眉头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病,眼病,面瘫。上丹田。 [操作]针刺、放血、按摩、艾灸。

46

太阳

[定位]眉稍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向后约一寸凹陷中。 [主治]头痛,偏头痛,眩晕;眼病,牙痛,面瘫。 [操作]针刺、放血、按摩、艾灸。 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病。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 风池

[定位]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颈强痛,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落枕,感冒发热、鼻塞。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 睛明

[定位]目内眦旁0.1寸。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操作]针刺、按摩。 听宫

[定位]耳屏前,张口呈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耳亭)耳,齿痛。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 常用穴位——胸腹部 膻中

[定位]胸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 [主治]气喘、胸闷、胸痛、心悸、心痛、噎膈等。中丹田。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 中脘

[定位]腹部,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反胃、吐酸、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肠鸣、泄泻、痢疾、脾胃虚弱。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

47

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脐下3寸。下丹田。

[主治]全身强壮保健穴位。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腹泻及虚劳羸瘦等。

《扁鹊心书》“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 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全身强壮保健穴。腹痛,便秘,泄泻,癃闭,遗尿,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不孕,虚劳羸瘦。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 神阙 [定位]脐中。

[主治]腹痛、泄泻、便溏、脱肛、水肿、减肥等。 [操作]按摩、艾灸、隔盐灸。 天枢

[定位]脐旁2寸。

[主治]便秘,腹泻,腹胀,肠鸣,绕脐痛,痢疾。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 常用穴位——腰背部 大椎

[定位]在颈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发热、哮喘、咳嗽、颈项痛等。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 命门

[定位]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痛,腰酸,遗尿,尿频,遗精,阳萎,水肿,五劳七伤,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补肾气。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

48

背俞穴

概念:脏腑经气输注于腰背的腧穴,如肺俞、心俞、肝俞等。

定位: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分支上(距脊柱正中1.5寸),上下排列与内脏相应。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相应脏腑疾病以及与脏腑有关头面五官和肢体疾病。 操作:针刺、艾灸、按摩、刮痧、火罐。 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吐血,潮热,盗汗。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 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盗汗,癫狂,痫证。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 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操作]针刺、按摩、艾灸、拨罐、刮痧。 肾俞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腰酸,耳鸣,耳聋,遗尿,尿频,遗精,阳萎,水肿,虚喘。

49

中医养生教案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中医课教案——秋季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养生第二课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讲稿

中医养生发言稿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doc》
教案一中医养生原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