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构想(推荐)

2020-03-01 19:12: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郭毅峰

关于《阿房宫赋》的教学,我们首先要制定稳妥的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走”等的含义和用法,理解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背诵全文。2.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写作目的。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二是方法和能力目标:1.学会质疑。文章也可这样读:结尾倒读法。2.学会命题。读文也可这样问:以果溯因法。3.学会解题。文题也可这样解:以文解文法。三是德育目标: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讽喻的目的,以史为鉴,走向成功。

根据这三个目标,笔者做了以下教学构想。 课前预习案(“扶”你走)(第一节课可用) Ⅰ.整体感知

一.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标出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与个人疑难。(此从略)

二.试着梳理文章,反复读文中议论的句子,找出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并翻译。 文章一二段叙述描写,三四段议论分析。

点题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秦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使后代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借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三.概括段意,梳理文章思路。 答:【段意】

(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二)铺叙阿房宫内的豪华奢糜。

(三)转发议论,指出秦灭亡的必然。

(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勿重蹈覆辙。 【思路】宫—→人、物—→议—→鉴

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并背诵。

Ⅱ.阅读方法和能力目标训练:学会质疑、学会命题、学会解题

一.老师用倒读法阅读《孔雀东南飞》并设计问题及作出答案,以作模仿的阅读例子。

(一)例:读《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得到两点结果一个写作目的。(结尾倒读法) 1.结果一:兰芝“举身赴清池”——投水而死。仲卿“自挂东南枝”——上吊而死。 2.结果二:两家合葬,化鸟双飞。

3.写作目的: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二)读懂文章结尾部分后,设计如下问题:(以果溯因法)

1.作者认为刘、焦夫妇死后能“化鸟双飞”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本段找不到,就在前文找)

2.刘、焦夫妇的死因有哪些?联系全文回答。

3.本诗直接地叙述刘、焦夫妇的死因可以吗?为什么要大段地铺陈兰芝的聪明能干、美若天仙,又大段地铺陈太守家办喜事的豪华排场? 4.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几个?

5.结合作者的写作缘起,请你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后世人”“之”各指的是谁?

(三)读全文,寻找信息回答问题,找出答案:(以文解文法) 1.“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海枯石烂,忠贞不渝,永不变心。

2.外因:焦母“遣”拆,刘兄“逼”嫁。——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迫害。内因:兰芝的刚烈,仲卿的软弱等。

3.诗歌文体特点决定不能直接表达死因,而要通过形象性来表达情志。铺陈兰芝主要是用兰芝的美好形象来对照(反衬)焦母的丑恶,铺陈太守家的喜用来对照(反衬)刘、焦夫妇的悲,都强化了悲剧性和揭露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迫害性。 4.是“谢”和“戒”。(谢:劝告。戒:鉴戒。)

5.“后世人”既指刘、焦夫妇死后活在世上的后生男女,更指后代那些像焦母、刘兄一样的封建家长。“之”指刘、焦夫妇的悲剧。

二.根据上面阅读《孔雀东南飞》的例子,预习阅读(倒读法)《阿房宫赋》并设计问题及作出答案。

请做在下面“课堂探究案”空白纸上,或另纸设题及作答。交科代表整理后,给老师审阅,提交下节课探究。 课堂探究案(“引”你走)(第二节课可用)

一.依照课前学生预设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探究。 怎样思考、提问题?(板书引导)

(一)集体诵读《阿房宫赋》的结尾,得到两点结果一个写作目的。(结尾倒读法) 1.结果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结果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写作目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读懂文章结尾部分后,将学生预习设计的主要问题作如下整理:(以果溯因法) 1.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个?

2.结合作者的写作缘起,请你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四个“后人”指的是谁?

3.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段中的话来回答,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段中的话来回答,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5.文章前三段,分别从什么方面来叙写秦灭亡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铺陈夸张语言来写这些原因?

6.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结尾段开头都从六国覆灭下笔?

(三)诵读或听读全文,寻找信息回答问题,集体探究解答所选六道题:(以文解文法) 1.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个? 是“鉴”。(以史为鉴)

2.请你说说段末句四个“后人”指的是谁? ①指秦以后的人(包括唐人);②④指唐人,特指唐朝的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 3.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不爱人。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族秦者秦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不爱人。 分组讨论探究(落实重点)

5.⑴文章前三段,叙写秦亡什么原因? 段1写阿房宫规模之大(耗尽国人财力)、雄伟壮观(豪华)和歌舞之盛(衬托)。——秦始皇宫殿骄奢,六国人民被奴役,是一不爱人。 段2写美人之多、生活之糜(荒淫、奢靡)。——秦始皇荒淫,六国宫女被欺压,是二不爱人。 段3珍宝之丰、靡费之巨(抢掠、挥霍)。——秦始皇珍宝纷奢,六国财物被践踏,是三不爱人。

⑵为什么要用大量的铺陈夸张语言来写这些原因?

文体决定:“赋”的特点在于“铺采摛(chī铺叙)文,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渲染情感:第

1、第2全段和第3段的前三句,是叙事(铺陈事实),第3段“嗟乎”后文字和第4段,是议论(秦纷奢使民受难,速积民怨,继而“函谷举”,致使秦速亡;秦不鉴六国是为自灭,今唐王又不以秦为鉴,结果自明)。

铺事写志:故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6.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结尾段、开头都从六国覆灭下笔? ⑴首尾照应。“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六王毕”由于不爱民。 ⑵类比说理。怎不爱民?“秦之宫女珍宝”,来自六国;六国宫女珍宝取自百姓,为满足奢华,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秦如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不致速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又走六国老路。

⑶逐层铺垫。开头作背景引出建宫,又起统领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 二.课堂小结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是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有时用“倒读法”“因果法”设疑,再用“以文解文”解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同学们课后掌握本课所学的阅读、命题和解题的方法,反复研读,并加以模仿运用。坚持如此,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课后自测案(“放”你走)(第三节课可用) 一.阅读《阿房宫赋》第1段,回答问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离开)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曲折)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 规律方法总结:

2.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B.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规律方法总结: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是突出阿房宫的雄伟壮丽的一项是(

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⑤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 规律方法总结:

4.下面对这个段落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毁于“楚人一炬”,其形制,见诸史书记载也很少;作为文学作品的《阿房宫赋》,在这一段,根据有限的资料,描绘出了一幅既完整又细致的雄伟壮丽的“阿房宫建筑群落图”,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B.开头四句话,12个字,既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材量,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C.接着作者描绘了阿房宫的全景和本体建筑,用对比、夸张、比喻、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既写出了这个建筑群落的庞大、雄伟和壮观,又写出了它的精工细作、巧夺天工的设计和气派。

D.段末写宫内歌舞氛围,旨在指斥秦始皇不惜劳民伤财,以满足自己耳目之娱的奢靡生活。 规律方法总结:

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译:

规律方法总结:

【参考答案及规律方法】

一.1.【答案】B(走:趋向、通向) 【规律方法】文言实词题,内看“语境”、“句法”,外想“语汇”、“音形”——内外推义四法:⑴语境推义法→⑵句法推义法①从对称性推词义②从前后搭配角度推词义→⑶语汇推义法①以合成词推义②以成语推义→⑷音形推义法①以形推义②以音推义。(具体分析从略) 2.【答案】A(“而”都是承接连词。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句末语气词,无实义。C项:助词,用在句中的停顿处,无词汇意义,也不用翻译/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唉。D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代秦人)

【规律方法】文言虚词题,要“一语四辨”——辨词义、辨词性、辨关系、辨语气——“逐一换境”法。⑴辨词义——“一译二代”看语境。⑵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⑶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一删定连词,二换定并列选择,三替定其它关系。⑷辨语气——“前后中间”看位置。如果加点词是助词,其摆在句前、句中、句后不同位置,其语气就不一样。(具体分析从略) 3.【答案】B(①②④三项分别从其占地广、设计巧、想象神奇的角度来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③写宫女们的生活情景。⑤是说宫中歌乐的感受。) 【规律方法】信息筛选题,采用“细究题干、重点突破法”。细看题干有两个关键词:“阿房宫”,“雄伟壮丽”。需做两层筛选,一是选项中属于“阿房宫”的留下,不属者删去。如③的对象是人,且属于下一段内容,故“重点突破”排除③,就可快选答案B;二是在属于阿房宫的选项中,再分出有否“雄伟壮丽”两类,有者留下,否者排除,如⑤“歌台”属于阿房宫所有,但句意是写人的感受,没有“雄伟壮丽”之意,故⑤可排除。

4.【答案】D(写宫内歌舞氛围用意在衬托阿房宫的宏大宽广,又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而写秦始皇,旨在影射唐敬宗李湛的劳民伤财、挥霍无度)

【规律方法】分析概述题,属于理解文意、分析评价,需用“按图索骥、由远及近法”。这是一道理解文意题,可用“按图索骥法”与“由远及近法”进行解答,找出答案。第一步,可用“按图索骥法”对每一选项从“人、地、时、事”四方面进行对读。第二步,用“由远及近法”,对各选项的陈述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从略) 5.译:(阿房宫)从骊山北面建起,折向西,直通向咸阳。水势浩荡的(渭水和樊川)两条河,进入宫墙。

【规律方法】这是一道文言文翻译题,可用“双译六字法(直译“留删换”意译“调补变”)”来解答。骊山、咸阳、折、直、入、宫墙——留;而——删;北、构、西、走、二川、溶溶、流——换;西折(折向西)、二川溶溶(溶溶的二川)——调;主语“阿房宫”、“二川”复指语“渭水和樊川”——补;本句无特殊修辞,无须——变。 郭毅峰,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目标

《《阿房宫赋》教学构想(推荐).doc》
《阿房宫赋》教学构想(推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