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

2020-03-01 20:27: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班

时间

题 春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点 分析“春花图” “春风图” 体会用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难

点 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 教学用具

学习用具

一、学习“春花图”。

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

2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树写活了,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4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6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7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8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总结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由正面到侧面

二、学习“春风图”。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六种感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感觉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3“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

温暖和柔情。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5、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 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

6、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7、体会“应和”和“也”的作用。

使四种声音浑然一体。组成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总的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音响。

三、写春佳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的《春日》

四、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班

时间

题 春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点 分析“春雨图” “迎春图”

体会用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难

点 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 教学用具

学习用具

一、学习“春雨图”。

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3、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4、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

使人感到亲切、柔和。

▲通过儿话韵的运用,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5、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末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6、“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7、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8.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二、学习“迎春图”。

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2、“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 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

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4、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5、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七年级语文教案

科 目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班 级

时间

课 题 春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重 点 赏析第三部分 难 点 体会散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用具 学习用具

一、研习第三部分

1、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3、这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小结: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4、“领着我们向前去”一句中“去”字的作用。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末尾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5、探讨这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关系。

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二、探究写作特点

1、分析课文写作特点。

(1)缜密精巧的构思。(可联系全文的思路和各部分写景的层次作适当分析。)

(2)情景交融。(可联系在各幅图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适当分析。) (3)准确生动的语言。(可启发学生从词语、叠词叠句、比喻、拟人等方面适当举例体会。)

2、学以致用:如何把把句子写优美?

①明白各种句式:从字数来看,有短句、长句;从结构来看,有单句、复句;从用途来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修辞来看,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不同句式表达效果不同。 ②用丰富恰当的词汇把语言写得畅达,文气贯通,增强文章的审美意蕴,从而感染读者。

③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可以运用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大词小用、正话反说、巧用谐音,使语言显得幽默俏皮,增加生动感。 ④锤炼语言,使句子具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启迪,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3、用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

我觉得《春》像一幅山水画

我觉得《春》像一阙田园牧歌式的词。

我觉得《春》像一首节奏明快的歌。

我觉得《春》像一杯蕴涵了绵长而清洌韵味与芳香的醇酒。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

4、总结本文中心思想: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三、深情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布置作业:仿写《秋》(片段)

七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秋天》教案

七年级语文《理想》教案

七年级语文珍珠鸟教案

语文七年级教案:理想

七年级语文《丑小鸭》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

七年级语文《金色花》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doc》
七年级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