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长征》教案

2020-03-02 08:36: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讲述长征(上讲)》讲稿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在历史课堂上,用两节课的时间,为大家《讲述长征》。让我们跟随红军的脚步,踏上漫漫征程,走遍万水千山,走近真实的长征。

一、危机苏区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连续遭受了天灾人祸,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长达好几年的军阀混战,战争造成上千万的百姓流离失所,逃离家园。

而就在这一片凋弊的国土之上,还有几块美好的地方,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建的苏区。在这些苏区里边最大的一块,就是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毛泽东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那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年纪最大的代表是一位裹着小脚的6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接到开会的通知以后,步行了一个月才到达瑞金。当时的百姓和共产党人对红色政权抱有极大的热情。

但是,国民党、蒋介石是绝对不允许苏区存在的。从1930年底开始,蒋介石调动大军对苏区进行围剿。为了打破敌人的围剿,毛主席为红军制定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所以在前四次反“围剿”的时候,蒋介石不但没有把苏区消灭掉,而苏区还在不断扩大,红军还在不断地壮大。

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由于国民党在上海制造了白色恐怖,临时中央被迫由上海迁至瑞金。临时中央的总负责人是博古,他到达中央苏区以后,无疑他掌握了党、政、军的大权。几个月以后,中央苏区又来了一个人,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叫李德。两个完全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人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权。原本擅长运动战,游击战的红军,被迫在李德和博古的指挥下,打城市攻坚战,堡垒攻坚战。事实证明,这是把红军导入一种险境之中。

那么此时,创建了中央苏区,创建了红军的毛泽东在做什么呢?那时毛泽东的职务只剩下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只是一个行政干部,只能管管选举问题,扫盲的问题,农作物的搭配的问题,苏区年轻人不要那么早结婚的问题等等。

1933年9月,也就是红军长征前一年,沿着苏区边界,枪炮声隆隆作响。蒋介石坐镇南昌,集中10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 这个时候,蒋介石的军队向中央苏区的北部门户广昌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广昌是不好守的,前边都是开旷地,国民党的坦克可以没有阻拦地往前压的。结果红军官兵坚守了18天,最终广昌失守。

广昌丢失意味着中央苏区的大门打开了。这时候,传来了一个更加令人揪心的消息,国民党准备向中央苏区的核心瑞金城发动最后的冲击。

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喜欢吃鸭子。他住的房子是一个“独立的房子”,里边稻田里全是鸭子。但是,最近几天,红军官兵发现,鸭子越来越少,独立房子开会的人越来越多。独立房子这时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但是这次会议没有留下任何的会议资料,但是这个独立房子这次会议作出的决定是无可置疑的,就是放弃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转移。换句话来说,就是红军要进行长征了。

二、出征准备

要放弃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作为一个军事行动来说,这是万分危险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后方”没有了。那么,红军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首先是弹药。在转移之前,他们最需要的是手榴弹,于是兵工厂的同志们就没日没夜地加班生产。李德曾经检验过三颗手榴弹的质量,在一个空场实验手榴弹的制造质量,一颗刚丢出去,半天不听动静,等不急了,走近前去,“嘣”的一声就裂成了两半,没有一点杀伤力。再扔一颗,这次更惨,死活不爆炸。第三颗扔出去了,这次爆炸了,声音也不错,但是爆炸的时间不对,刚离开手就爆炸了,差点没把李德炸死。李德当时很高兴,对兵工厂的负责人说:“亲爱的同志们,今天三颗手榴弹,第一颗成了两半,第二颗没炸,第三颗爆炸了,说明你们的成功率是50%,你们能保证这个比例吗?”红军干部咬咬牙说,行!就是这些兵工厂的同志们,在红军出发前一天,有100多万发子弹,有7000多枚手榴弹,下发给了部队。

还有就是金钱方面的准备。中央苏区还有个银行,行长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在一个山洞里,有不少金银珠宝,都是红军作战打下县城之后缴获来的。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毛泽民把里边的金银珠宝下发给了部队。后来证明,在红军长征途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还有一个工作要做,就是要留一部分人留在苏区,这样,能迟滞敌人的主力部队对红军主力的追击。当时毛泽东也被列入了留在中央苏区的官兵名单中,但是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在部队中含有很高的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如果当时他被留下来,结果就很难预料了。红军长征以后,国民党占领了中央苏区以后,留下来的官兵几乎都被蒋介石杀害。

1934年10月16日,红军八万六千多人,聚集在于都河边,等待着天色暗下来,要夜间行军,因为有国民党的飞机侦察。终于天黑了,如此庞大的队伍,就要踏上征程„„

三、突出重围

红军要战略转移,怎样突破蒋介石的重重围困呢?至少是向哪个方面突围呢?中央红军决定:向南(广东方向)突围。

第一条封锁钱

第一道封锁线,是广东军阀防线,非常坚固。红三军团四师是进攻的主力部队,红三军团四师的师长洪超,骑着一头高头大马上了前线,洪超25岁,但是已经身经百战,一条胳膊,他的胳膊在以前反围剿的战斗中失去了。剩下一只手举着马刀往前冲。这时天色微明,敌人已经溃败,顺着公路往后冲,但跑不过马,一个士兵回过头,朦胧之中看见一匹高头大马朝他冲过来了,上边有一个挥着马刀的红军,那个空袖筒随风飘荡。这个情形使那个士兵很害怕,向洪超开了一枪,不偏不歪,正好打在洪超的胸口上。洪超立即跌下马,当时官兵围着洪超师长的尸体,悲痛欲绝。

撕开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的战斗进行了三天,红军渡过了桃江,这意味着红军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钱。

第二道封锁钱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以后的红军,折了个90度的弯往湖南的方向走。所以蒋介石赶紧布置第二道封锁线。

第二道封锁线的突破,是从占领城口这个小镇开始的。当时敌军也在往城口这个地方运动,如果被敌人抢占的话,那红军就没地方可走了。当时红军离城口有220里的路程,当时接受抢先占领城口的是曾保堂带领的部队,任务是要一个昼夜赶到。奔袭是红军的拿手好戏,在长征途中,往往有不可思议的奔袭。天还没有黑下来,曾保堂带领的部队就开始长跑,跑得天昏地暗,红军饿得摇摇晃晃的时候,终于看到城口这个小镇,果然险要,这个小镇,前边有河,河边有一座桥。曾保堂带领士兵强行过桥。有一点需要解释,当时红军的服装不象电影中的,八角帽,整齐的军装,当时红军没有这个,可以说是有什么就装是什么,常常装的是国民党的军服,因为缴获了国民党军服,一看,挺好,就装上了。敌军一看:“哪儿的,哪部队的?”红军说:“我中央军的,叫你们长官出来说话。”那士兵说:“在后边,打牌呢,我去叫一下。”士兵的话音没落,一颗手榴弹就过去了,那手榴弹一爆炸,敌人立即跑了,没有一点抵抗能力。消灭了里边的守军,接着听到一个消息,敌人的1个师离城口只有20里。曾保堂是又惊又喜,喜的是先于敌人到达了城口,惊的是人家是一个师,一个整师啊,人家来了怎么办?很快得到了一个情报,对方自动向后退了40里,原来是人家弄不清曾保堂有多少人,以为红军主力来了,吓得连夜后撤了40里。

第二道封锁线就在国民党军的一片混乱当中过去了,1934年底,蒋介石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调集了21个师,布置第三道封锁线。

第三道封锁钱

1934年11月7日,中央军委发布了红军主力部队通过第三道封锁线的命令。林彪的红一军团接受抢占制高点九峰山,掩护大队人马从此经过的命令。马上出发,走到一个小村,地上发现了一根电线,顺着电线找到一部手摇的电话机,一接,还通了,对面是一个民团的首领,林彪就冒充中央军的军官,横骂了一顿,说“发现红军没有?”他说,红军倒没发现,说国民党的两个军团,一个到城里一个到九峰山去了。林彪赶紧命令耿彪那个团占领九峰山,到了九峰山,赶紧往上爬,红军在这边爬,敌军在那边爬,红军是顺风的,粤军是顶风的。结果是在最后一刻,红军占领了制高点,开了几枪,粤军就退下了。占领了制高点以后,红军的大部队就从下边滚滚而来。下着大雨,一片泥泞,那么庞大的一支部队,就在这一片泥泞中往前跑,所有的制高点上,都红旗飘飘。

连续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但是形势并不容乐观,此刻几十万国民党军正从四面八方围困而来,一场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战斗即将打响,红军官兵当中的很多人,即将在躺在前边那条叫湘江的河流的两岸上。

四、湘江之战

按博古、李德的意图是,中央红军按预定计划继续向西前进,北上湘西,与红

二、红六军团会合。根据这个计划,西进的中央红军必须冲破国民党军的湘江封锁线。

可以这样说,中央红军相对安全地渡过这条河流,机会还是存在的。中央红军离湘江只有一百多里的路程的时候,白崇禧的桂军(广西军阀)从湘江上游封堵红军的那个防区往广西方向撤回了几十公里。由于桂军的擅自南撤,在湘江的防线上,造成了一个缺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缺口呢?总的来说,桂军这个时候的意图是:赶紧把红军送出广西。

湘江防线出现的这个缺口,对中央红军来主至关重要,红

一、红三军团先渡过湘江,并在两边建立了阻击阵地,控制了渡口。这时,敌人从各个方面扑了上来,所以阻击阵地上的红军官兵,都急切盼望着后续部队能赶快渡江。

当时红军的行军阵形是“甬道式”前进,这是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设计的,被刘伯承称之为“抬轿子”的阵形,这种行军阵形的特点是非常缓慢,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时间速度往往就是生命。

红军的缓慢行军,使湘江渡口的军事态势发生了恶化,湘江两岸的阻击阵地上,国民党军正在全线压上。湘江战役当中,最惨烈的战斗就发生在这三天。

(录像)

界首阵地,是彭德情的指挥部所在地,敌人的飞机在轰炸,还投下了燃烧弹,他们的阻击是从熊熊大火中开始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开旷地,在这片开旷地里,甚至产生了肉博,使这片开旷地里一片泥泞,双方的尸体交结在一起,鲜血使泥地呈现暗红色。10团团长沈树清决定实行反攻击,提着手枪,站起来,但站起来的一瞬间,几颗子弹穿过了他的胸膛,栽倒在泥地里。沈树清团长的牺牲使彭德怀非常着急,跑到了前沿,任命六师的杜中美为10团团长,继续反击。然后回到他的军团指挥部,但他刚进指挥部的门,后边跟进的人就跟他报告说,10团团长杜中美牺牲了。

即使战斗如此惨烈,红军官兵用血肉铸成的通道依然存在。1号,红军主力终于渡过了湘江。李德和博古终于到达了湘江,他们被看见的景象惊呆了,天上数十架飞机在轰炸,江上没有炸断的浮桥在摇摇晃晃,江上飘着木板、行李、人的尸体„„

掩护红军主力渡江的后卫部队是红34师,师长是陈树湘。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以后,湘江的各个渡口已被敌人封锁,已无法跟上部队。在一次突围战的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穿透了陈树湘师长的腹部,受重之后的陈树湘昏迷不醒,敌人用担架抬着他到长沙,准备向上级邀功请赏,抓到了一个师长。途中,陈树湘师长把手插秧进伤口,拉出里边的肠子,硬是把肠子扯断,壮烈牺牲,时年29岁。敌人把陈树湘师长的头颅挂在长沙城头上,在那个城头能看到他的家门,他就用这样的方式,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家乡。

五、遵义会议

湘江之战以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多人骤减至三万多人。随着长征中红军作战的不断失利,官兵中蕴酿着要求要求改变错误,改变领导的观点,尽快结束李德和博古的对中央红军错误的军事指挥。

遵义城里,黔军(贵州军阀)师长柏辉章,有一个很漂亮的房子。中国共产党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是在柏辉章豪宅的二楼一个房间里召开的,史称遵义会议。

(录像)

毛泽东的发言,最后把矛头直接指上了李德,说他是纸上谈兵,根本不知道中国国情,根本不懂得红军还要吃饭,在纸上一画,说打伏就打伏。

李德也参加了会议,他一直就显得很被动,别人都围着桌子而坐,而他一直坐在门边,李德就好象坐在被告席上。李德在会议中不断地抽烟,还不断地插话,他根本就不承认自己有错误,他把错误归咎于客观原因。

遵义会议连续进行了三天,都是在晚上进行的。遵义会议最后改选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机构,补选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取消了博古的政治局常委,也取消了李博的军事顾问的职务。这个决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极大,因为取消了博古政治局常委,表明了前一阵子的军事错误领导到此为止,取消了李德的军事顾问的职务,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切断了。

三天之后,中央纵队撤离遵义,柏辉章带着他的军队几乎是冲进了遵义城,直接就往家里跑。一看,豪宅还在,只是写满了标语,其中一条标语是:拖枪过来当红军。他从一楼跑到二楼,推开那间遵义会议召开的那个小房间,只看到一地的烟头„„

在遵义会议以后的行军途中,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个人组成的军事小组,作为最高统帅机构。从此之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博古作为中央的总负责人,还是遵义会议的主持人,但他没有利用这个职权压制过不同意见,并且在遵义会议以后,坚决地执行中央的意见,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李德被取消了军事顾问,只有跟着行军,一直走到陕北,走完了长征的全过程。1937年,他离开延安,回到苏联以后,李德受到共产国际的审查,审查的结论是:虽然有错误,但是免予处分。然后他就到苏联的一家出版社工作,1974年在前东德逝世。

遵义会议进行的这三天,后来被称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天,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的会议,使红军和党中央在危急时刻得以保存来了,并形成了党中央的第一代领导人。

讲述 教案

中班讲述教案

长征教案

长征 教案

长征教案

长征教案

长征教案

长征 教案

长征教案

长征教案

《《讲述长征》教案.doc》
《讲述长征》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