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辩论资料

2020-03-01 20:59: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一边是强调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一边是物质上的引导、补偿和肯定,两相交锋,马上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

今天上午,由浙江日报、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在线联合举办的“学习雷锋精神”主题辩论赛第二场,就向大家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当代雷锋应不应该被给予物质奖励?

台上:辩论针锋相对

围绕这个辩题,双方辩手进行了非常激烈的争论。

来自屏峰校区的正方首先阐明观点:当代雷锋应该被给予物质奖励。他们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深化,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正在风起云涌的环境中经受各种形式的冲击,当代雷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离我们越来越远。为了让雷锋回到大家身边,需要一种符合大家诉求的手段唤醒潜藏在人心深处的道德之花,诸多事例表明靠号召和自觉并不能解决问题,而物质奖励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而且“如果只讲牺牲奉献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就是片面的唯心论。”正方辩手还指出,物质作为精神的载体,是一种更长久更有效的手段,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当今深受人们关注的物质才是最好的引导剂。

面对这样的论点,来自之江校区的反方自然不能同意。

“要是人们每做一件好事都将获得物质奖励,那这岂不成了一个无底洞,如果某天这个奖励突然没有了,所谓的雷锋精神还会继续吗?作为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雷锋精神怎么能用物质来明码标价,分为三六九等?难道一个人赴汤蹈火、救死扶伤就奖励十万,一个人为老奶奶让座就奖励五十,那还怎么让大家从小事开始去做好事?”

反方辩手指出,爱心无价,非名利所能衡量。学雷锋做好事,不仅仅是对他人奉献爱心,同时也是行善者追寻人生意义,肯定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如果给予物质奖励,不仅误解了雷锋和雷锋精神,还会让做好事者置于一个舆论的显微镜下,给他们本人带来困扰。所以反方辩手们坚持认为,当代雷锋不应该被给予物质奖励。

台下:多数支持反方

1 正反双方唇枪舌战,毫不相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辩论,虽然最后正方辩手以微弱优势取胜,但是场下观众却有另外一番见解。

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10位同学发现,大多数同学还是认为当代“雷锋”不应该被给予物质奖励。他们认为,雷锋精神是一种传统美德,如果加以物质奖励,反而玷污了神圣的“雷锋精神”。

二、本来精神奖励、物质奖励都是对学雷锋者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但不是说要告诉他们,做了好事就一定要回报一定有奖励。因为学雷锋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对他人无私的奉献。如果过多地去考虑做好事之后的回报和个人利益得失,那么就会使这件本来有益于社会的事走入歧途。

现在学雷锋走过场的事越来越多,这其实就是社会对于学雷锋者过多的关注有关。对于学雷锋者大肆宣传、物质奖励,让更多的想得到奖励、想出名的人似乎看到了一种特殊的途径,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做秀、他们走过场,甚至有专门等到每年3月5日去“学雷锋”的人和单位,这也让那些本来期待者社会帮助的弱势群体感到有些受宠若惊,甚至到最后退避三舍。南京敬老院有位受帮助的老人,在“学雷锋”日被专门来“做好事”的人洗了5次澡,最后不得不苦苦央求这些人“太累了洗不动了”。

三、诚然,对新时代雷锋进行表彰奖励,是应该的,可以引导社会公众向先进人物看齐。但是,如何奖励却又值得讲究。

本来,主动自觉地学雷锋是思想境界高的表现。现在,因与物质挂钩,让圣洁的精神活动演变为庸俗的物质交易,更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本身就是对雷锋精神的曲解。如果这种奖励不是公开化透明化,在政策执行中有偏差,因人而异,有人学后可以获得物质奖励,而有人却只能得到一纸“空头支票”,这对普通群众来说也并不公平。而如果因雷锋见

2 义勇为,被砍了一刀,奖励一套住房,砍了两刀,则奖励两套住房,那不是一种现代幽默?而雷锋的精神之一就是做好事默默无闻,如果因为有了奖励标准和细则,会不会将隐性的积善变成显性的邀功,经常扶人过马路或能得到一套住房,同样让人感到可笑,更莫要出现若干年后访谈起当时为什么要学雷锋,当事人会把想要一套住房作为原因!

精神高于物质,有思想、有品位,远离庸俗、浅薄、轻浮的秉性。对那些主动学雷锋者,可以考虑给予精神奖励,如表扬和嘉奖,让其成为雷锋式标兵,就是一种很高的荣誉,陈光标之所以行善不止,就因为年轻时做了好事,被授予奖牌和证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激励,花钱难买到的荣誉。与物质挂钩,会让奖励变味,有点像“来学雷锋,给你糖吃”的诱惑。由于很多人学雷锋并不看重物质,而是发自内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充裕,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都有大幅提高,到时社会人人都是活雷锋,又何须政府给予物质奖励?当然,对那些学雷锋的先进人物,如果生活中确有困难,可以给予帮助和扶持,让好人有好报,但须厘清的是,这只是事后的帮扶,而不是事前的“价码”。

归结起来,这年头雷锋该学,政府也应该予以重视,但不是这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式的交易。

四、诚然,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的大背景下,采取一定的形式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未尝不可。但是,一旦以“奖雷锋”促进“学雷锋”,不仅会让“雷锋精神”贬值,也容易使人滋生“有利就上,无利就让”的不良心态。

中宣部27日举行“践行雷锋精神”新闻发布会,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表示,要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学雷锋活动树立鲜明的道德标尺,礼敬高尚道德,贬斥失德现象。并指出,要使学雷锋活动成为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一项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同时要务实,要防止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使学雷锋活动搞得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

细细品味《雷锋日记》中的只言片语和他的所作所为,笔者深切感到,学雷锋除了要学他“无私奉献爱心”的精髓外,更需推崇和效仿蕴含其中的“四性”特质:

一是“自然性”。就是“纯天然”的思想和行为,做好事、献爱心没有私心杂念,没有“被人牵着鼻子走”,“遭受谴责才行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曾接连出现过倍受敬仰的“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阿姨”,他们有哪个是经过了旁人的安排?又有哪个是受到了他人的指使?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从雷锋身上也可以看出,他的无私和爱心,不是从外部强制而来的,而是自身的认识和觉悟,是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等道德修养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出来的。可见,一味用奖励的办法弘扬雷锋精神,显然有些不妥。也只有具备了高度的自觉性,才能由衷地献爱心、做善事,才能更好更多地为人民服务。

二是“基础性”。就是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求“轰轰烈烈”,不搞贪大求全。古人云:“一屋不扫焉能扫天下”。一个连小事都不愿做、做不好的人,何尝谈起做大事、做好事?雷锋之所以伟大,并非他的所为惊天动地,而是他的“一”字精神。正如《雷锋日记》中所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不要看“公交车上让个座”、“老人摔倒扶一把”、“遇人迷向指次路”之类的事很“简单”,只要遇到去做了、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三是“普遍性”。就是无论大事与小事、干部与群众,只要有“求”之人,都会义无反顾地鼎力相帮,不去挑三拣四,不去定向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确有的人患“恋高症”、“肥胖症”,帮助他人时往往盯着场面大的、人员多的、事情难的;还有的助人为乐喜欢盯着领导、媒体和公众,生怕做了好事没人知晓,没人宣传,没人肯定等。此种行为,说轻了是一种觉悟低下,说重了就是一种道德沦丧。雷锋同志说得好:“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所以,践行雷锋精神,就是要剔除不良心理,严防搞“盆景工程”、“政绩工程”,只要不分事大事小、分内分外地善做好事、多做好事,就是一种崇高和伟大。

四是“持久性”。就是不止于做一件好事,做一时好事,而是做若干件好事,做一世好事。不刮“一阵风”,不患“冷热症”。毛泽东曾经指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锋的难能可贵在于他不是只做一件好事,而是一直都在做好事。被誉为新时期“雷锋传人”、“爱心使者”的郭明义,10多年来一直为“希望工程”捐款,20多年来一直参加无偿献血,30多年来一直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始终是在坚持做一个好人,

4 十足的好人,彻头彻尾的好人,可见他践行“雷锋精神”的坚定性和持久性。大量的事实也证明,“学雷锋”一旦缺失了持久性,就可能会出现“三月里来,四月里走”的局面,即使学了再多年的雷锋,也很难让雷锋精神生根发发,根深叶茂。(秦继成)

五、自己给自己的肯定

在爱情里,有一种深情叫“我爱你,与你无关”;在亲情里,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永远无怨无悔。在繁杂的社会里,我们面对陌生人的困境,是伸出援手还是默然走开,常常取决于自己内心一瞬间的倾斜。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事情,包括学雷锋在内,常是我们自己的事,与别人没有关系。如果我的帮助换得了你的一声感谢,你让我觉得温暖,也让我以后会将这种温暖继续传递。如果我的帮助,你只是淡然回应,那我也不会介意,因为我帮你是我的事,不用回报,我已给了自己褒奖与肯定。

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中,雷锋的印记最深。”农民工代表康厚明说,在当下许多年轻人心中,雷锋的印象越来越淡了。现在重提加强学雷锋精神,有着非常现实、迫切的积极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康厚明说,过去他们受雷锋的影响,倡导大家学习雷锋那种螺丝钉的“钻”和“挤”的精神,就是希望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责,发挥一颗螺丝钉的作用。而对这个城市而言,“我们更需要像雷锋那样,对待同志有春天般的温暖。”倡导学雷锋,塑造身边的爱心典型,也许是消弭城市隔阂的一剂“良方”。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年的雷锋事迹,影响了很多人。”全国人大代表、重大教授夏之宁说,如今再提学习雷锋精神,要探索常态化、避免流于形式。

过去,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深刻地反映出只在三月份学雷锋日学习雷锋的现象。夏之宁说,学习雷锋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正确的,但在形式上还需进一步探讨。“不应只有3月5日才学雷锋,学习雷锋应该是365天。”

如何将雷锋精神落到实处?夏之宁认为,雷锋精神中融合了很多中华美德的元素,传播雷锋精神要将其与其他传统美德相结合。

七、雷锋精神永恒

翟元斌 一个名字,一个年轻战士的名字——雷锋,在神州大地久久传颂。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追求真善美的人们;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人健康成长;他的名字飞越了国界,为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敬仰。 雷锋,是在中国共龘产党和中国人民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土,是社会主义时期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的言行和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就广义而言,它已经升华为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为人们所敬仰和追求的精神文化。对于雷锋精神的内涵,周恩来总理曾做过这样的概括: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龘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依据周总理的题词,雷锋精神的内涵表述为五个方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刻苦学习、钻研科学理论。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 学雷锋活动是由毛龘泽东等老一辈革龘命家在六十年代为雷锋题词发动的,学雷锋活动持续近半个世纪依然蓬勃鲜活,雷锋精神绵延数十年光彩依旧,雷锋精神的旗帜历经风雨依然高高飘扬,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文明的精神震撼力和历史穿透力。

一、雷锋精神永恒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人类主体积极参与的主动性龘交互作用的结果。

文明的性质和程度,集中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程度。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漫长的以阶级剥削为基础的文明发展之后,必然出现一个以消灭阶级剥削为主要特征的更高阶段的文明,这就是社会主义文明。实现这种新型文明,既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说: “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这就是说任何思想道德、

6 观念文化,都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紧密联系。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直接目的的社会主义文明,要求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抵御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雷锋精神所具有的闪烁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先进思想,根植于民族优良传统的民族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核心本质特征,使其英名长存、魅力永恒具有深刻的根据和原因。 雷锋精神是适应社会历史需要而产生形成的。雷锋生活成长的年代,正是我国社会历经沧桑巨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变革时代。新中国成龘立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人民民龘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推动着亿万群众破除千百年来私有制和小生产的道德观念,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理想道德。在这场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国社会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新社会的先进思想道德,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是新的社会制度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必然产生的结果。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象征和人格体现。正因为如此,当六十年代初雷锋精神一提出来,就被全国人民所接受,并迅速演化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一片沃土,雷锋精神是很难生根、开花和结果的,只能是“普罗米修斯”式的神话传说。 文明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然而规律的实现不是自发的,必须有人类的自觉参与。人类文明就是在历史的客观性与人的主动性相互作用中发展的。雷锋精神永恒固然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但如果离开中国共龘产党人的自觉选择与创造,这种永恒是难以实现的。实现新型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文明,是中国共龘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正是为了实现这种历史使命,中国共龘产党人在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哺育了雷锋这一先进典型,培养了体现社会主义文明的雷锋精神,推动了崭新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学习雷锋资料

学习雷锋资料

学习雷锋资料

学习雷锋资料

辩论资料

辩论资料

辩论资料

辩论资料

辩论资料

辩论资料

《学习雷锋辩论资料.doc》
学习雷锋辩论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