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水”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

2020-03-02 19:52: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向“水”学智慧

——读《道德经》有感

聂鹏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天上有雨水,山川有河水,丛间有露水;农业要用水,工业要用水,生产要用水,生活要用水。总之,水是再普通、再常见不过的了。水不仅滋润了大地、孕育了生命,还给不少迁客骚人、文人雅士带来了灵感。骆宾王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李白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杨万里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李嘉佑有“江南渌水多,顾影逗轻波”,王观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其实,“水”的功效要比我说到的这些大得多,“水”中是有哲学的。 古代圣贤之中没有比老子再推崇“水”的了。相传老子的恩师是常枞。老子在常枞临终前,向他做最后的请教。常枞张开嘴,示意说:“舌头的存在,是由于它的柔软;而牙齿都脱落了,是由于它的刚强,这里面包含了天下的道理。”老子又问老师:“以后我该向谁去请教?”常枞回答:“你以后要以水为师。”说完就闭上了眼睛,老子流着眼泪,向恩师揖拜。从此,老子便悉心体会老师的临终教诲。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就留下了许多关于老子推崇“水”的名言,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之”等等。

老子的话总是哲理深藏,没有悟性的人不配读他的五千言,对他颇有微词的人是没有真正读懂他。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高尚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与世无争,地位低下而又无怨无悔。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

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衡的人类世界里,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水之性最接近于“道”之理。因此,老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向水一样为人处世,与世无争。后人还拿水的品行与土作比较,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老子这样一种清心寡欲的思想对前人影响不小。

孔子曾求教于老子,留下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孔子认为:只有智者,才能透视到水在柔静中蕴藏的刚强;只有智者,才能洞察到水在谦卑中蕴藏的伟大;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到水在不争中蕴藏的力量。孔子算是为数不多的深谙老子思想的人。

唐代刘禹锡在《叹水别白二十二》中写到:“水,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道性静皆然,交情淡如此。君行金谷堤上,我在石渠水里。两心想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刘禹锡也似从水中悟出了为人处世之道。

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讲:“水,君子也。其性冲,其质白,其味淡。其为用也,可以浣不洁者而使洁。即沸汤者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诚哉君子也。”清人的理解虽浅显直白,但却至真至信。

老子“水”中的哲学,使我不禁联想起《幽窗小记》中的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凡事静心、净心、尽心,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抢也没用。用一颗平常心看待一切,这是何等的心境啊,又有多少人能达到如此境界呢?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郁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不断加重,精神愈发空虚,思想愈发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发展,文明也在不断前进。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以得到利益为目的,其结果一是深陷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二是只追逐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人

生价值。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荣辱、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欲壑难填我们却非要去填,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我们就会坠入失落、失意乃至失志的境遇。或许我们真的要向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取经,向“水”学智慧,常常付出却不索回报,清心寡欲,宁静致远,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又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攻坚策略是以弱胜强,这便是老子所论述的“以柔克刚”的中心思想。水滴石穿,再坚硬的石头也经不住水滴的长久进攻,只要有足够的压力,水也可以爆发出令人畏惧的力量。“水”是百变的,人也要有多面,正像七匹狼男士夹克做的一句广告词:“男人不只有一面。”硬碰硬可以,但结果总是鱼死网破,两败俱伤。人要懂得以柔胜强,忍得一时之气,才能笑到最后,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硬碰硬地跟着上。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抗日时期的游击战,那用的就是“水”的哲学。遇阻则退,见缝就进,周转迂回,最后以弱胜强,以柔克刚。那种硬对硬的战争,看上去激昂刺激,实际是求死之途,非上策也。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借力打力,四两拔千金,这些也都是“水”中的哲学,运用的无非是水能以柔克刚的特性。正义面对邪恶,一开始,总是落于下风,但是时机成熟便能一举定乾坤,因为什么?因为正义就像是水一样,是生命必需要的,缺少不得的,而怀有正义之心的人便要有水的这种特性,创造万物,柔化刚强,让世界生气盎然,和谐的社会,少不了人之水性的成长。

《老子》全书不过区区五千言,但是一个“水”字中就蕴含了如此丰富的智慧。如果能参透悟尽全书,那定当位于圣人之列。纵使仅读懂半数,那也是终身受用。图书馆里,一杯清茶,一本《老子》,二十岁的我仿佛有了六十岁的心境。

道德经的智慧读后感

中国哲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

向党学智慧体会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向“水”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doc》
向“水”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