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培养

2020-03-02 17:40:3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整个过程时间长短不一,加污泥和营养液的话要30来天,不加营养液的话要六七十天吧,如果是生活污水,时间少很多,我们做过一个100方的生活水,只用了七天就效果起来了,十来天就全因子都达标,因为

一、准备工作

(1)流程中各构筑物建成,并经清池清除建筑垃圾,静压试验证明无渗漏,无下沉位移,最后按有关规程验收合格。

(2)各设备按有关规程(说明书)验收合格。

(3)根据日后运行管理需要,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站)需开设最基本的常规化验测试项目,如pH、水温、COD、DO、生物相等,用以指导活性污泥的培养过程和日常运行。

(4)基础数据的调查摸底,包括日污水水量及昼夜变化情况、水质(pH、水温、COD、BOD5/CODCr、氮、磷、有毒物质等)。

(5)根据处理水质状况备足必需的营养物碳源、氮源、磷源,掌握缺什么补什么及C∶N∶P≈100∶5∶1比例。采用接种培菌法还需备足污水性质相似的污泥种菌。

(6)操作人员应熟悉整个系统的管道布置和公用工程方面的情况,了解污泥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控制要求。

二、污泥接种

1、接种量

培养污泥,如用浓缩污泥接种,投加量约为池内混合液的0.05~1.0%(干污泥),如用脱水污泥接种,投加量约为3~5%(每吨池水中加的污泥公斤数)。

污泥这要看用什么污泥,用脱水污泥需5~10%(污泥曝气池容积),如果是浓缩污泥则需1mg/L左右,但关键还是要有培养污泥的经验,如培养过程控制不当,污泥最多也没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有的单位培养了多次也没用(主要是工业废水),有经验的则可大大减少接种的污泥量。

2、污泥类型

消化污泥中细菌很少,主要是一些甲烷细菌,而原本存在的好氧菌在厌氧后已处于休眠状态,再经酸性发酵阶段和碱性发酵阶段后已过了休眠期,如果将消化污泥再曝气是无法再恢复活性的,再说此时污泥中的营养已很少。用消化污泥时应该考虑消化工艺类型和适当增加泥量

注意: (1)24小时闷曝,培菌开始的2~3天是可以的,以后还是根据实测溶解氧来控制的好,否则可能会延长培菌过程3倍以上的时间。 培菌

(2)水温低于10度培菌时,通常培菌耗时较长,基本上是常温培菌的1~2倍。

(3)由于,B/C比偏低,为缩短培养时间,在接种后,还是需要投加外加碳源的。投加量以理论计算控制B/C在0.5左右。随培菌的进行,外加碳源逐渐减少投加量,如:每10天后减少10%的外加碳源量。

(4)溶氧控制,在满足搅拌的前提下,除开始培菌的2~3天足量曝气外,其余的日子里,控制在3左右即可。

(5)加铁

有资料介绍加铁有利于驯化污泥提高抵抗外界条件变化的能力,如刺激菌胶团的生长,而有些资料又认为铁能与磷反应形成沉淀物,附着在菌胶团的表面降低其活性,虽可提高絮体沉降性,但絮体大小变小,结构变紧。我公司长期加小量三氯化铁,但并不清楚有多少作用,请各位多多探讨。共同提高。

三、调试

编制必要的化验和运转的原始记录报表以及建立规章制度等。

我们将上一套SBR法污水处理装置,处理水质:

CODcr 720.68

BOD5 404.79

NH3-N 402.92

PH 6—9

总悬浮物 194.38

氰化物 18.98 我门以前没有接触过污水处理,所以十分担心,对培养驯化过程中所要做的具体工作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摸索,下面有我根据一些资料编的培养驯化方案

一:活性污泥的培养

1.向IC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

2.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向IC池鼓风。

3.向IC池投加经过滤的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和排水沟内的污泥补充。),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1000mg/L,BOD达到一定数值。

4.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种,提高培养速度。

5.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

6.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并注意观察在线分析仪PH值、ORP、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7.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H3PO

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

8.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二:活性污泥的驯化

1.通过分析确认来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开始进入少量气化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 处理能力的20%。同时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NH4CL。

3.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20%,同时减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生产化废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

4.继续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直至满负荷。

污泥培养方法

生活污水设备污泥培养调试手册

污泥膨胀

污泥现状

造纸厂污泥

污泥调试

污水处理细菌培养规程(无接种污泥1)

污泥处理申请报告

城市污泥处理意见

污泥分类定义

《污泥培养.doc》
污泥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