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

2020-03-02 15:55: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为保持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的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所有权属、位置、数量的变更调查。 技术方法与前述方法一致。

1.资料准备

这时候要准备的主要资料包括:

原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图、各种文件资料;近期的航空摄影像片、正射像片等;

初始和日常城镇村庄地籍调查资料;

土地复垦资料、土地开发资料、土地征用资料和土地整理资料等

2.变更调查的技术流程。

摄影测量技术、GIS技术、GPS动态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土地管理技术增添了新的技术手段。GPS动态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GP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借用已有的GIS平台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开发和建立土地信息方面的关系系统不

第四章 土地等级调查概述

第一节概述

1.土地的质量与性状

土地质量总是与土地用途相关联的,其适宜的用途受土地本身的性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土地性状据。土地评价,如土地开发和利用的评价、土地生产潜力的评价、土地等级的评价,都必须以土地性状为基础。

土地性状指标,通常是土地的一些可度量或可测定的属性。总地来看,土地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包括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等因素;

社会属性包括土地利用的现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单位面积产量、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等因素。

2.土地等级评价

土地等级是反映土地质量与价值的重要标志。

土地等级评价,又叫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工作。

按城乡土地的特点不同,土地分等定级可分为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土地分等定级两种类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的一项工作。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是对其生产力大小的评定,也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3.土地质量等级调查的目的

(1)为制定各项计划、规划及土地政策提供主要的基础资料;

(2)为编制农业规划和农业生产服务;

(3)为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4)为城乡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经济、土地税收提供可靠资料;

19

(5)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4.土地质量等级调查的基本内容

土地质量等级调查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调查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土地自然条件主要内容为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等自然条件。 土地社会经济条件指城乡土地区位、交通情况和土地投入产出状况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二节 土地性状调查

土地性状调查是指对土地性状指示的调查,包括土地自然属性及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的调查。

1.土地自然属性调查

(1)地形地貌调查

①地貌类型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为:平原、山地丘陵和河谷等。

②坡度大小对土地性状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土壤厚度、质地、土壤水分及肥力,制约着土壤中水分、养分、盐分的运动规律,是各类农业生产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

③坡地的朝向是坡地接收太阳辐射的基本条件。

④绝对高度(海拔高程)。地面高度通常是农业生产利用价值尤其一些农作物适宜种植的临界指标,对农林牧分布也极为重要。

⑤高差:高差为区分地形特征、考虑灌排条件以及农业技术的运用提供依据。

(2)土壤调查

土壤形状是土地性状的主要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农业土地利用来讲,土地的生产性能主要取决也土壤肥力。

农作物产量是反映土地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唯一标志。

土壤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土壤质地、底层厚度及土层构造、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侵蚀。

土壤质地:一般指土壤颗粒的粗细或砂粘比例。即以物理性沙粒(直径0.01~1mm)和物理粘性(直径在0.01mm以下)所占比例来分类的。

土层厚度与构造:作物根系能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或称有效土层厚度,在实际图体中,是作物能利用的土壤母质层以上的土层。不同作物要求的土层厚度是不一样的。多年生作物要求75~150cm;块根作物50~75cm;谷类作物20~50cm。

土层构造:土壤上下层次的剖面,一般分为表土、心土和底土三层。耕作土壤中的表土层就是耕作层,心土层部分根系可以达到,底土层就是母质层,基本上不受生物的影响。

土壤养分:植物生长发育在土壤中所吸收的营养元素,是指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等的含量。

土壤酸碱度:一般用PH值表示,6.5~7.5代表中性;小于6.5为酸性;大于7.5为碱性。一般在我国北方土壤为中性至弱碱性,南方和山地土壤为中性偏酸性。

土壤侵蚀:主要调查土壤的侵蚀类型,强度和形成原因。一般分为片蚀、沟蚀和重力饰。

(3)农业气候调查

农业气候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光照、热量、水分等要素。

光的强度只在个别地区才会有过大过小的情况,其显著差异通常是小气候的特征之一。 热量对农作物发育有着十分重要影响。常用的指标有农业界限温度的通过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霜冻特征等。

水分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尤其是作物的生产率关系很大。过多过少的水分都会抑制作物的生命活动。

水分条件的主要调查内容为:年降水量、干燥指数。

(4)植被调查

主要查清植被群落、覆盖度、草层高度、产草量、草质以及利用程度等。

覆盖度以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占地面积的百分比,共同反映了当地对植物生长的适宜程度和适宜类型,是土地质量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指标。

草地调查在荒地及草原等地区尤为重要。草层高度是首要指标,主要指草种的生长高度,其营养枝的高度称为叶层高度,是草层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2.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调查

土地利用从来不是一项只受自然规律制约的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向和效果在更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主要调查指标如下: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从地理分布来讲,重要的在于反映土地与城市、集镇的相对位置,与行政、经济中的相关位置,与河流、主要交通道路的相对关系。这两种因素,决定土地利用方向、集约化利用程度和土地生产力。

长江沿岸基本都是我国经济较为活跃和发达的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紧邻长江水域,水运和陆地交通异常发达;云南、贵州、广西境内水分亦十分充足,我国一半以上的水电站都建在云南,而且还有非常大的发电站建立潜力,但是云贵广始终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什麽叫穷,到了那里才知道,重要原因就是地形地貌影响,交通极为不发达。

(2)人口和劳动力

人口及劳动力对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是重要的因素。

人均土地、劳均耕地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指标。人均占有较多耕地往往造成对土地的规模利用,只有占地少的才能使他们精耕细作。

(3)农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环境条件

农、林、牧、渔生产结构与布局,反映了当地土地利用的方向,应当加以查明。

农业生产方面:作物品种、布局、轮作制度、复种指数、农产品成本、用工量、投肥量、单产、总产、产值、纯收入等;

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方面:水利(灌溉、排水)条件、机械设备、机械作业经济等指标。 林牧:林木蓄积量、草地载畜量、出栏率、牲畜品种、鱼种类等。

(4)土地利用水平

土地垦殖率、土地农业利用率、田地比、稳产高产农田比重、水面养殖利用率等

(5)地段形态特征

土地范围规整程度可用规整系数、紧凑系数和伸长系数来衡量。

3.土地质量调查方法

土地质量调查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所以是一种多学科技术人员组成的综合专业调查。

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野外调查、简单仪器测定和访问的方法。如野外观察土壤颜色、手捏土块,分析植被覆盖规律等,确定土壤质量性状。土地利用、产量、产值等情况可以通过访问得到。还可以利用相关学科成果。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记录表填表要求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成果资料保密协议

浅谈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质量控制

土地利用调查问卷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实习报告

“土地利用与教育”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杭州市区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补充规定和说明

土地利用现状及流转情况的调查问卷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doc》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A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