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

2020-03-01 19:57: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与发展调研报告

2009年2月

一、基本情况

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始见于1988年5月,原名淮南市洛河经济开发区。1993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同时更名为安徽省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省政府同时批准的开发区规划面积4.29平方公里。“十五”期间,原4.29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基本建成,“十一五”开始实施20平方公里的东部工业区规划。

在上世纪12年中,由于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频繁、规划区域反复变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制约,开发区发展步履缓慢,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开发区的起步是从“十五”开始。现在,开发区既是淮南城市发展“东进南扩”的战略重点,也是实施淮南市“9771”提升行动计划的战略重点。

(一)招商引资。“九五”末的2000年,开发区仅有企业20多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300万美元。通过历年招商引资,到2007年底,开发区企业已发展到100多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6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7年间,企业总数增加了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5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9倍。开发区全部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到40家,其中工业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30多家,过亿的5家。目前,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有10多家,投资商分别来自韩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日 1

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内地投资商则来自上海、江苏、江西、浙江、福建、陕西、山东、山西等省、市。

(二)经济发展。“九五”末的2000年当年,开发完成地区生产总值0.65亿元,销售收入1.96亿元,出口创汇745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733万元。到2007年底,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亿元,销售收入35.57亿元,完成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06亿元。2007年与“九五”末的2000年比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4倍;销售收入增长17.2倍;出口创汇增长1.7倍;财政收入增长13.5倍。2007年开发区GDP中,工业增加值完成8.27亿元,占全市非煤电工业增加值部分的34.5%。

(三)基础设施。“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亿元,使原

4.29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配套。2002年,朝阳东路开工建设,标志着南区开发全面启动,总投资达4亿元的南区路网建设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新建项目,包括6条新建道路,3条改造道路于“十五”期间全线竣工通车,构成开发区五纵三横路网。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排水、排污、通讯、闭路电视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十一五”开始实施10平方公里东部工业区规划,基础设施继续向东延伸,总长3.2公里、总投资7500万元的朝阳东路益益乳业至淮南农场段已经于2007年竣工通车,各项配套设施已经开始同步建设。

(四)产业结构。“十五”期间以及“十一五”的前两年,开发区已经初步建设形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轻工食品和化学工业等5大工业园区,并全部被列入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861”行动计划,其中生物医药工业园和纺织工业园是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还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尤其是进入“十一五”的两年多来,

开发区完成园区建设投资已经超过10亿元,连续创造开发区历史上项目建设数量之多、投资之大、速度之快的新记录。园区建设推进了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开发区的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轻工、化学工业等五大产业特色已经基本形成。不少产品品种在国内或省内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合成原料药年产2万吨,居华东前列,全省第一,其中扑热息痛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血浆处理能力为居全国第一,药用辐料产量位居全国第二。特种轴承是华东的生产基地。微型光纤产品连续随神州六号和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新光源技术国内领先,8家矿用电子企业构成的制造基地崛起于省内,益益贝因美乳业已经形成全省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目前40万吨的纯碱舌耕产能力已经成为国内基础化工原料重要生产基地。

二、发展计划

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开发区五年累计要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元。东部工业区10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全部开发,道路畅通,其他设施初步完善配套。五年要累计引进项目150个,引进资金50亿元,其中外资1.5亿美元。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0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3.5亿美元。销售收入、生产总值、出口创汇、财政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比“十五”末都要翻一番。“十五”期间,还要重点抓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首先要继续发展开发区的优势产业,保持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轻工食品、化学工业五大产业门类均衡发展,其中前四个产业要在全市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加到朝阳东路以南区域商贸物流业的开发,改善开发区功能结构,着力新城区开发建设。到2010.年,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要超过10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过60家。

到2020年,开发区还要经历第十二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发展时期。按照“9771”提升行动计划,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要超过10%,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比2006年翻两番。今后,开发区要以高于全市平均增长速度加快发展。到2020年,从开发区域来说,东部工业区将基本建成,朝阳东路以南区域的土地开发将全部完成;从产业构成来说,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产业将在全市战局主导地位。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上升,占全市份额显著上升,真正实现“四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使开发区成为与煤、电、化并驾齐驱的淮南经济四驾马车之一。

三、存在问题

(一)引进外资问题。一是利用外资总量偏低。最近几年连续在600万至1600万美元之间徘徊,仅占同期引进资金总额的15%左右。二是利用外资渠道狭窄。目前主要来自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利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外资偏少。三是外商知名度欠高。世界500强还没有进入开发区,目前开发区外商仅韩国绿十字公司在其本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四是利用外资形式单一。目前形式主要是直接投资,而对外借款和其他投资几乎为零。

(二)土地储备匮乏。省政府批准4.29平方公里高压走廊占地面积达三分之一,2003年以前批准的全部工业用地不足300亩。现在,尽管市里将用地指标向开发区倾斜,但是由于土地寸量严重不足,还有许多大项目好项目因为缺乏用地而不具备引进的基本条件。

(三)建设资金不足。开发区财政收入虽然增长速度明显,但是可有财力不是很多,目前仍处于向建设财政过度阶段。开发区境内的市政道路如朝阳东

路、建设南路本应由市政投入,但实际是由开发区负债建设。实施东部工业区的关键工程中兴路由于资金无着落,至今未能开工。

四、建议

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该建设成为我市“产业集聚的沃土,客商投资的热土,环境优化的净土”。

(一)、扩大开发区规划区域问题。1993年省政府批准的开发区规划面积为

4.29平方公里,但规划区域内遍步高压走廊,实际可利用面积仅占70%左右。“十五”期间,原4.29平方公里的东部工业区规划。但仍然存在高压走廊问题,实际可利用面积大约在60%左右。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视察开发区时,曾提出过要将开发区面积扩大至20-30平方公里。因此,希望能将开发区规划面积进一步扩大,并力争淮南农场包容在内。

开发区东侧农场已紧邻城市建成区,成为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建设用地的考虑范围。由于隶属省农垦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建设自成系统,很难与淮南市城市建设发展同步协调。

近期,合淮蚌高速公路、合淮蚌客运专线、改道的206国道都将通过该场,为扩展城市建设空间,充分实施淮南东进战略,协调各项重点工程建设,有利于企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建议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省农垦厅等有关部门研究解决,把淮南农场划归淮南市地方管理。土地等全部生产资料和人员、债务一并划归属地管理。

(二)、加大资金投入问题。纵贯开发区南北并于山南新区沟通的中兴路是实施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工程。中兴路市市政道路,希望市建设部门抓紧将中兴路建设纳入计划,争取年内开工,明年竣工。在开发区本身筹集建设

资金的同时,市财政部门支持开发区的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大。

(三)、简政放权问题。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开发区管委会是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政府全权处理开发区事务”,并赋予管委会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管理权限并未下放到位,尤其是牵涉到重点项目建设的规划、建设、环保等方面的权利,一直没能探索到既于国家规定吻合、又能适应开发区建设需要的一种新模式。

省十一届人大代表:邹用德、

2009年2月10日

安徽省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调研报告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习报告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习报告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

淮南工程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淮南电厂锅炉实习报告

淮南淮河大桥报告简讯

淮南城市规划

淮南师范学院

《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doc》
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