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2020-03-01 15:58: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引导学生通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思,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反思,在对错误纠正过程中反思,在对自我评价过程中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培养问题反思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能促进学生理解水平的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反思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小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用批判的、审慎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的思辨能力逐步增强,已初步具备了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因而培养他们反思的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是当务之急。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思

这里所说的“问题”不同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无需较强思维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指需要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不断调整解题策略才能解决的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反思,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数学活动的能力。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又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继而寻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我们能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我们能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演变组成前后递进的“问题链”。让学生按照问题的线索,展开层层探究,学生逐步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师没有过多讲解,学生在思考、再思考,即反思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思维能力。

二、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反思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与他人交流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在交流

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做出不同的解答,这时很多教师都会用肯定的方式一带而过,然后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这样做便丧失了一次很好的反思数学思考过程的机会。如: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1)□□×□□=1600,(2)□□×□□=2400。学生独立思考后,我请学生说思考过程。生甲:要使两个乘数的积都是整百数,这两个乘数一定都是整十数,所以(1)式20×80=1600或40×40=1600;(2)式30×80=2400或40×60=2400。生乙:老师,我觉得题中的乘数不一定都要填整十数,可以把(1)式中16乘2所得的32作为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为50,积也是1600,也就是32×50=1600。同样(2)式也有类似的填法:48×50=2400。生丙接着说:只要把乙的填法中前一个乘数扩大2倍,后一个乘数缩小2倍,积不变。于是又得到64×25=1600,96×25=2400。这时生丁又进行补充:把96×25=2400前一个乘数缩小3倍,后一个乘数扩大3倍,积不变,这样就得到32×75=2400。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在学生详细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后,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解题思路进行反思: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想到?自己只需再深入想一想就能想到这种解法。这些创新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最优等。通过反思,既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解法,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训练。

三、在对错误纠正过程中反思

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问学生:想一想,你为什么没有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哪里?怎样修改就可以了?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学生在做应用题时问题答句中的单位老是出错。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一次批改作业时,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如今,他已改掉了这个的错误。

这个学生所犯的这种错误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调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反思过程。

四、在对自我评价过程中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之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缺失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

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引导学生适时总结,欣赏自己,找出不足。 “数学日记”也是一种反思“特写”的有效方式。如:某工厂2005年二月份前4天共用电2.8万度,照这样计算,全月共用电多少万度?(用比例解)此题要求学生知道2005年的二月份有28天,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答,而有位同学却做成了2.8/4=28/x。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反思,这位学生写道: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做错了,左边是电的度数比天数,右边也应该是电的度数比天数,而我右边写成了天数比电的度数,真的很不应该啊!正确的做法应是2.8/4=x/28。因此,让学生反思就可以达到不攻自破的功效,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发展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引导反思,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方法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能力反思

浅谈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方面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doc》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