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霞地)

2020-03-02 15:50: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霞地

2013年3月6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好课题)

一、谈话导入:

1、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

2、请大家把书翻看到第22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读单元提示”,共同明确单元要求。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延安、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延安的什么?)

5、简介延安。(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

带着后两问学习诗歌。

6、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

翩翩归来 茁壮成长 满目琳琅 毫不犹豫 灿烂辉煌

脊梁 镢头

2、全诗围绕“追寻延安精神”,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件出示)

是哪三部分?怎么划分?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件出示)

1、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离不开的关系)

2、齐读

3、课件出示:像(

),在追寻(

).

4、第一节: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这样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5、学习第二节,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节连用四个“追寻你”,分别是哪四样事物,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开荒的镢头”(出示图片)实际是指军民大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在延安西北部,党中央许多重要的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作者选取的事物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当年的人们印象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引起读者的追忆,引发人们的感怀)

6、齐读第二节。

三、接下来诗歌的第二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请大家接下去读第

3、4节。边读边结合课后第二题来理解相关语句。

1、指名读。

2、出示两句话。(课件) 理解:第一句:

破旧的茅屋:贫穷的生活条件

温热的土炕: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学生笔记) 指名完整地说意思。

第二句:

老牛破车:落后的生产条件 顶天立地的脊梁:(课件出示 宝塔山图,介绍)字面上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人的脊梁一般。深层上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代表延安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

指名完整地说意思。

3、齐读两句话,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提示,“永远告别”与“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掉”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反复说明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要改变,而延安的革命精神一点不能变,要继续发扬光大。

4、分部分读三四节。(一名女生读第三节前两行,一名男生读第四节的前两行,其余全班同学读。) 并且连读第

五、六节。(第五节男女两名同学齐读,第六节全班齐读。)

四、

第五、六节是诗歌的第三部分,把延安精神比作(

)。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1、最后一节,点明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追寻温暖、追寻光明。出示江总书记的一句话:

谁能说一说延安精神究竟是什么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要继承发扬它。

五、练习背诵。小结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设计资料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说课稿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后感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霞地).doc》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霞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