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优秀]

2020-03-01 22:56: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月24日,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高淳桠溪)举行。

自上月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由中国政府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顺利通过评审,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如何更扎实地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再度引发热议。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每一个人抹不掉的记忆,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中,唯有珍惜爱护他、保护他,才能让它真正传承下去。”开幕仪式上,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在致辞中肯定了南京的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大批的专家学者在民俗、民族学领域深耕多年,为传统文化价值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懈奋斗,也为推动中华民族获得国际认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蔡丽新表示,此次举办的研讨会,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相信此次研讨会,将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新起点,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力量,把非遗文化传承实践下去,让其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此外,蔡丽新还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借申遗成功的契机,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传承与体验基地”、“六合农民画研究基地与特藏馆”揭牌。

蔡丽新说:“两个基地的落成,将为南京市非遗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创作空间以及活动常驻地,为学生提供观摩调查的第二课堂,也将为南京市民提供新的传统文化体验基地,这对进一步扩大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成果、技法的热情,必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在随后的研讨会上,以“二十四节气”的文化遗产价值、六合农民画的产业化之路等议题为引,来自中国民俗学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机构、院校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通过主题发言、圆桌会议、分组讨论等方式,相互交流探讨,分享新成果,为推动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共识,提供智力支持。

据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炜介绍,此次到会专家中,不乏民俗学、民族学等领域的大拿。其中,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副主任高小康,就是一位在文艺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声名卓著的专家。

“中国人的惯用历法是阴历,而二十四节气历法却是阳历,此次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也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概念——中国的历法其实是阴阳合历。”高小康教授在研讨会上,向大家阐释了古代中国是如何将人的生命节奏与天、自然相融合。他认为这也是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二十四节气是天,是自然的规律;月历(阴历)是生命,情感的尊重。两者的融合,实现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

随后,高小康教授还以《乡土艺术的当代生产、传承与分享》为题,对六合农民画的价值进行了分析。他说:“农民画的重新发现,让当代人找回了绘画自由,找回了真实。”

“在中国古代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叫真实乃在民间。”高小康教授说,“作为一个有特定生命里的东西,乡土艺术有重新发现的价值。草根艺术具有自由、原生态的活力,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曾在19世纪影响了一大批抽象派的画家,如今它对当代人艺术感觉的发掘,也将会有很大的启发。”

据高小康教授介绍,以六合农民画为代表的乡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当代文化中,乡土文化从自然的延续到被客体化对象化,最后演变成了一种文化自觉。”而乡土文化通过都市对它的接纳,正在当代社会取得合理性。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保护他,而且要让它成为文化交流,成为可分享的资源。高小康最后表示,此次揭牌的基地,意义就在于推动社会分享,形成文化分享的供给侧革命。“传统文化在坚持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以分享资源替代共享资源,让其他文化了解、接受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传承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土有,在民间文学与农民画研究领域都有很大影响,其任副会长的中国民俗学会正是负责此次申遗的“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主要群体代表之一。研讨会上,他以《农民画的政治记忆功能--从5幅农民画说起》为题,做了精彩的发言。

郑土有教授认为,农民画不是个体的创作,而是多方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文艺体制下形成的新民间艺术。“农民画作品,体现了政治、艺术、市场三位一体的显著特征,也因此具备多学科研究的价值。我们可以从艺术学、民俗、社会、政治学角度进行多方面探讨。它内涵的丰富性它背后象征的意义程度上超越专业绘画,有多方位的价值。”

“二十四节气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六字即可概括——循天时、重人伦。”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杨旺生在发言时表示,循天时即循农时,是经过长期观察的结果。而重人伦,实际上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古代中国人通过节日,将自然与人伦不断交融,这也体现了民族与传统生存与生活智慧。” 文化遗产的价值有一个延时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产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缺失。“二十四节气中,有许多节气与虫有关。”杨旺生院长在发言时说,“古人只驱虫而不灭虫,这是人与虫、自然和谐的关系。在古时候,每一次巨大的虫害,人们都不是去外界找原因,而是形成一次全民对自身的反省,这就是古人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在神话学与应用民俗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他认为:“二十四节气它是一项社会管理,同时又是一个社会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所以是我们古代社会治理、思想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连接点。”

作为主题发言的评议人,田兆元教授在总结陈词之余,希望研讨会能成为大家真诚交流、深入讨论、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的优质平台,成为推动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发展的一次盛会。

24节气

节气短信

《节气歌》

寒露节气

节气谚语

小雪节气

小雪节气

大寒节气短信

立春节气问候语

春分节气祝福

《节气[优秀].doc》
节气[优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