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2020-03-02 22:08: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定**》的作者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他在屡遭贬谪的挫折之后,仍然达观处世的人格精神,曾给一代代人以精神的给养。所以我选择学习苏轼贬谪黄州时的两篇诗词来探究苏轼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感悟作者超然人生风雨的旷达胸襟。在读懂苏轼的同时,指导自己的人生。 三维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理论知识分析诗词

2、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品味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变化历程。

3、探究苏轼心境的大变化,感悟作者超然人生风雨的旷达胸襟,在读懂苏轼的同时,塑造自己的人生。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准备: 课前印发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及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

【导课

知人论世】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眼中的苏轼。

我对苏轼的评价“旷达的苏轼”,“旷达”应该怎么理解?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看得开。

(教师补充)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一生被贬三次,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惠州,第三次是在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一个人一生被贬三次,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但苏轼并没有陷入泥淖不能自拔,反而养成了豁达乐观的性格,成就了一个巨人。

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轼,品味东坡之诗文,感悟东坡之为人,塑造自己之人生。

【品味东坡之诗文】

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他作于黄州时期的两首词,来体会苏轼心境的大转折,体味他超然人生风雨的旷达胸襟。

苏轼是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

元丰七年(1084年)4月离开黄州,贬居黄州4年零2个月。

作品一:

凄惶的孤鸿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作背景: 苏轼,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就暂时寓居在定惠院。这首诗作于元丰三年2月至5月间,也就是苏轼刚刚贬谪黄州之时。被贬黄州是苏轼第一次遭遇到的大的政治挫折,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罪人”,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处”“不得签署公事”,应“思故而自新”,可以说他当时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那此时他的心境如何呢?

鉴赏诗歌:

上阕写了时间和景物,营造了清旷孤寂的氛围,如“孤鸿”般的“幽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独来独往,飘忽不定。

下阕写孤鸿,实则写人。作者以鸿自喻,表达的是惊惶、幽怨而孤傲的情感。

小结:这首词应该是苏轼初到黄州时心情的写照。一个遭到大难贬至黄州、剥夺了权利、失去了自由、曾经有政治抱负的人,它的那种悲伤难过、惊慌害怕、郁结在内心的怨恨、孤傲、不肯同流合污、低头屈服的情感,都在这首词中委婉的表达出来了。

“乌台诗案”给作者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就像一只凄惶的孤鸿飘零到黄州。这只凄惶的飘零的孤鸿命运如何呢?

作品二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学习序文:

序文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这是苏轼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沙湖,地名,在黄州城东南30里,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三月七日,苏轼和友人一道前往沙湖看田,道中遇雨,持雨具者已走在前,他们都被淋雨。苏轼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故作此。

2.鉴赏诗歌

上阕: 学生诵读,思考问题。

(1)、“穿林打叶声”是什么声音?狂风骤雨来临时,一般人会怎么做 ?苏轼是怎样的表现? (风雨声,而且是风狂雨骤。)风雨来临时,一般人一定很狼狈,会慌慌张张地找个避雨的场所,“同行借狼狈”。作者是怎样的表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在风雨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他表现的是何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意。这一句,就把苏轼鲜明独特的性格表现出来。

(2)、“竹杖芒鞋轻胜马”该怎样理解?

“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作者此次出行是一身布衣装束,“马”,让我们想起身穿官服骑着大马。在作者看来,他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要比穿了官服骑着大马要轻快许多。“轻”,怎样理解?轻巧、轻快。在雨天行走,竹杖草鞋是轻的;还有无官一身轻之意,无公务缠身,心境也是轻松的 。

(3)、结合苏轼的经历谈谈你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的理解?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谁怕?即怕什么。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小结: 上片写途中遇雨,作者的态度是不怕。边吟边笑边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人们经常把人生称为风雨人生,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苏轼告诉我们:任凭风雨人生,泰然处之,旷达面对。

下阕:学生诵读,思考问题。 (1)上片写 途中遇雨,

下片写 雨过天晴。

自然界就是这样的瞬息万变,刚才还狂风骤雨,现在已是夕阳迎照。 (2)由这一自然现象,你想到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变化莫测 。

阳光总在风雨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词人在大自然瞬息万变的这一瞬间心理感受如何?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字面意思如何理解?

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回去,对我来说,既没有晴天也没有雨天。 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来说无所谓。

2、“风雨”、“晴”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风雨”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比喻人生之逆境。“晴”比喻人生之顺境。

3、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这几句表达了作者超然人生风雨的旷达胸襟。

【感悟东坡之为人】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你对苏轼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 回顾前面学过的两首词,我们知道了苏轼初到黄州时也是失意伤感,惊惶幽怨的,但经过两年的自我调试,他能超然的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他的心境旷达了:什么风啊、雨啊、阳光啊对他来说都一样。他可以安然的面对自己的处境,不惊不怕,平和应对。

初到黄州时的苏轼,像一只凄惶的飘零的孤鸿,两年后,他准备在沙湖买田,想定居于此,他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撒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襟。”这句话说的就是苏东坡。

【塑造自己之人生】

同学们: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人要走出坎坷,超越环境,需要思想和智慧。在我们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就学学苏轼,主动调整心态,凡事想得开、看得开,坚信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风雨人生。

让苏轼这位达观的北斗,指引我们生命的征程。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语)

课后大家上网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更加全面的深刻的了解苏轼,请以“我想握住你(苏轼)的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定**

定**

定**

定**

定**

定**

定**

定**

定**

实施方案(定)

《定**.doc》
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