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师德标兵事迹

2020-03-01 21:20:5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全国师德标兵事迹

他是一位学者,享有“中国英语大师”之美誉,尤在词典编篆、莎士比亚研究和文学翻译方面颇见功力。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翻译英美文学作品10余部,发表散文、杂文50余篇,是涉足国际性莎学研究刊物的少数中国专家之一;由他担任主编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英汉大字典》,是第一部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编撰的英汉类大辞典,曾两度获中国图书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等殊荣,并成为联合国用书;他主编的《21世纪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精读教程》为全国400所大学选用,对全国大学本科英语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完成《英汉大字典》的最后编撰,他自律三章:词典不编成,不出国,不另外著书,不在外固定兼课。同事们大年初二去拜年,发现他还在伏案工作,午餐竟然是方便面。

他是一位教师,自认“以教好书为天职”。在他带领下,复旦专业英语教学获得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英语教学获得教育部精品课程。近十年来,英语专业学生几乎每年在全英语专业四级、八级测试中名列第一。他倡导教学改革,组织和支持教师开设“OpenHoure”、“OfficeHoure”,让本科生每周有固定时间与任课教师交流。

多少年来,陆谷孙从未离开过教学第一线。他的全家都在美国定居,可他忙于教学科研很少与家人相聚。他的腿脚有伤,膝盖部分至今仍用钢丝固定着,但他带头为本科生授课,即使是跨入“花甲”之年,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还达400课时以上。他从不因政协工作等而影响教学,每次都挤出时间给学生补课,有时甚至是刚下飞机就直奔教室。陆谷孙的心里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他经常与学生聊天,谈人生,谈理想,有时还去学生食堂就餐;选读他的课的学生太多了,他就主动要求把小教室换成了大教室;希望从他精心批改的作业中得到启示的学生太多了,他就不顾辛劳,常常把学生的作业改得满纸“流血”;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他不顾心脏早搏发作,坚持上讲台,直到下课铃响才被送往医院;为了帮助学生的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他先后从自己的收入中捐出了十万元;为了鼓励学生在学术上迅速成长,他又当起伯乐,给学生修改论文、与学生合作编撰,常常是不署名或把学生的名字列在自己的前面……

“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陆谷孙以自己的实践,演绎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深情结。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教师

吴辰同志事迹简介

吴辰,女,53岁,中共党员,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特级教师、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首批名校长、学陶师陶先进个人、巾帼英雄。 “人人都享有一份爱,人人都得到尊重,人人都享有机会,人人都有所追求,人人都体验欢乐和成功。”这是吴辰始终践行的师德理念。为此,她在校园内辟百米德育长廊,把学校、家乡、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奋斗史一一展示,让师生每天都与文明对话;她实行班干部、小组长轮换制,让每个孩子有机会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她开设了航模、艺术、陶艺、武术、环境整治、电机、电子等几十种选修项目,让每个学生的爱好得到充分发展;她建立明星激励机制,让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能得到奖状和“优点卡”,使评价更富个性;她开展的“自主教育”、“休闲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等一系列教育科学研究,解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到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了学校个性化、人文化办学特色,使学校较早跻身江苏省模范学校行列。

为了全程推进素质教育,她率先在苏南地区进行九年一贯制实验,保证了幼、小、中学生愉悦和谐地发展,学校的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都创建为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省实验小学、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

她在当代课教师时就用满腔的爱,把一个个“差班”带成了“雷锋班”。1991年,吴辰担任华士中心小学校长后,更是将整个生命都融入了人民的教育事业。这年的5月28日,江阴市教委到校进行常规管理大检查,可就在三天前,吴辰的父亲突然病逝,但她为了学校的工作,强忍悲痛连续三个晚上准备材料,以至父亲出殡那天,竟昏倒在众人前。第二天,她抱病带领全校师生迎接检查,学校在这次检查中也获得“常规管理一类学校”称号。 1992年9月4日,患先天性心脏病的13岁女儿突然发病,此刻吴辰正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作报告。她委托邻居将女儿送往医院,等她作完报告赶去,可怜的女儿终因抢救不及已告别人世。她柔肠寸断,当即晕倒在女儿的遗体旁。

1997年4月23日,没日没夜工作的吴辰终于撑不住累倒了。经医院会诊,她的病被确诊为“晚期肾癌”,左肾因肿瘤压迫,已三分之二液化,生命危在旦夕,必须立即手术。然而,她割舍不下的是学校二次创业的计划:校办厂投资500万元的新项目已经投产、两中一小三校合并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成立在即、与华东师大合作的实验课题的结题评估需要决策。她不顾病魔折磨,硬撑着虚弱的病体安排好学校的工作,直至手术前夜才离开岗位。做完肾切除手术后的第4天,她在病房召开临时支委会,主持研究和商量学校工作。病体尚未恢复,她又全身心投入工作。

2003年,她力主将校办企业改制后所得巨款,全部投入事业发展。在她的主持下,学校自主投资6000余万元,征地103亩,新建3万余平方米的实验学校国际部,聘请外教,开设英、日、韩、德、俄5种语言课程,将“世界”请进校园;与世界模范学校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开展联合办学,筹划成立“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中心”,让“乡校”走向世界。 吴辰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影响着华士实验学校的教师群体,学校两次被评为江阴市“十佳教师集体”。吴辰把自己的师德实践,整理汇编出版了26万字的专著《我们心中的家园》,应邀到省内外各地进行了50多场专题学术报告,两次在教育部举办的“教育观念更新报告会”和“师德论坛”上作专题发言。2003年,吴辰应乌克兰教育科学院的邀请,代表中国参加了乌克兰国会主办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并作了报告,引起世界各国教育代表的强烈反响。

浙江省临安市锦城二中教师

潘志平同志事迹简介

潘志平,男,40岁,中共党员,浙江省临安市锦城二中高级教师、校长。从教22年,先后获得浙江省中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浙江省中小学师德楷模、临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常说“山区的孩子读点书很不容易,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孩子更不容易。”正是这份朴素的情感,使他二十几年如一日,以强烈的责任感,献身人民的教育教育事业,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家长。学生们把他当作大哥哥、知心人,家长们把他当作是可信赖的人,孩子的升学、就业、甚至婚姻都来征求他的意见。

对待后进生,他既严格要求,又能根据个性和心理特点,讲究方法,做好转化工作。同行说,再顽皮的学生到潘老师那里都会变得乖巧。为了转化一位后进生,他每周找这位学生谈话不少于2次,曾9次上门与家长沟通争取支持。有一次天黑路滑,他还从二三米高的田埂摔了下去……这位同学终于在他的真诚感化下,变后进为先进,初三时入了团,考上了师范,现已成为一名骨干教师。他还想方设法帮助家庭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1996年当地大旱,开学时,有个行政村就有6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未来报到,他骑着车挨家挨户反复做动员工作,还自己掏钱为他们买米买棉被,终于使这几名失学学生重返校园。

他勤奋好学,通过自学先后取得中文、英语两个大专学历和教管本科学历后,还努力自学、进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他善于创新,是一名肯动脑筋的“开拓者”。1989年,他大胆在全市率先进行了同班异步“分层教学”的英语课堂教改实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英语尖子,取得了大面积丰收。他还将分层教学的思想运用于学校管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毕业会考、二中中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市乡镇中学前2名。他进行“尊重教育”为主题的基础道德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尊重为切入口,以贴近师生实际、以为人处事的最基本要求为着眼点,开展“尊重自己,切实对自己负起责任,尊重他人,力求不给他人增添麻烦”的“尊重教育”,取得理想效果。为方便家长的联系,他公布了自己所有联系电话,还非常有创意地先后给1800多位家长写了言真意切的亲笔信。他写的《尊重教育》获杭州市德育论文一等奖,被列为浙江省基础道德教育试点项目,已成为锦城二中的一个新亮点;他协助镇政府在财政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完成了投资一千万元的学校迁址工程,他带头为新校建设捐款2900元,带动了全镇干部群众捐资43万元,筹措建校资金170万元,实现了学校整体搬迁,建成了全省一流的乡镇中学。他又先后18次去杭州争取到价值31万元的电脑、图书和绿化款捐助,有效地改善了山里孩子的学习条件,使该校成为浙江省示范初中。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

俞书勤同志事迹简介

俞书勤,男,63岁,中共党员,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全国先进工作者,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199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俞书勤老师现已年过六十三岁,还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目前他一周连续四天有八学时的课,用双语教学方式分别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分子反应动力学方面的课程。

俞书勤老师对学生总是满腔热忱地关爱,循循善诱地教导。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提议每个班除了配备班主任外,还配一位教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为人之道和课业进步。他本人也已担任三届本科生导师,每届4-5年。在学生优良习惯培养、出国考试、考研准备、后进学生帮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学生爱戴。他与很多学生有着长期、良好的师生关系。 他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继承钱学森、郭永怀、柳大纲等老一辈科学家们创办的化学物理系办学方向,逐步形成保持化学物理学科交叉特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完整的课程体系。他还进行了取消教研室、成立研究室、全系统一安排教学任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此项改革后,老师们在教学、科研两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由于他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先后获得了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俞书勤老师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经过他的多年不懈努力,在学校支持下1994年分别将兰州大学刘有成院士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朱清时院士调来科大化学物理系工作。1996年又将77级校友、香港中文大学吴奇院士聘为中国科大的部分时间教授和博导,成为科大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自己的研究生李全新博士、齐飞博士在他的关心和影响下,已分别从日本、美国作为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回校工作。由于先后引进三位院士,加上自己教师队伍的成长,使得化学学科的人才质量和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先后获准为物理化学博士点、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他长期从事激光化学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承担“七五”、“八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九五”攀登计划项目、“十五”973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博士点基金一项,取得一批创新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编著出版了《微观化学反应》一书,与他人合作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02年他直接负责的《化学物理学报》成为SCI的收录刊物,为我国学术刊物在国际学术界地位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俞书勤有着一种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对事业执著追求的风格和办事公道、不谋私利的处世态度,在科大校园里,凡熟识他的同志,一提起他的人品,都会异口同声地赞许。1982年担任系主任以后,提出了“系内讲公正,系外讲信誉”的办系方针。全系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以致多次被教师们留任化学物理系主任职务长达十四年之久,直至担任化学学院院长。他所在激光化学研究室,三十年来实行申请到的各种经费全部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管理模式,受到国内同行的赞誉。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李建平同志事迹简介

李建平,男,57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福建省优秀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李建平教授牢记“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古训,情注桃李,乐育英才,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他经常找学生谈心,言传身教,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培养的学生品学兼优,很受用人单位欢迎。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他诲人不倦,尽心尽力,严格要求所带的硕士生、博士生既要潜心学问,又要学会做人,成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的人材。从1987年至今,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已有38人获得硕士学位,13人获得博士学位,并合作指导经济学博士后多人。他指导的1997届硕士生吴玉辉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援疆工作,现担任新疆昌吉州党委副书记,取得突出成绩,2001年中央领导亲自为他颁发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

难能可贵的是,李建平同志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以自己求实的学风、高尚的品格引导、带动青年教师不断提升业务思想道德修养。作为两个重点学科、博士点的带头人,他高度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对年轻的学术骨干实行“传、帮、带”,乐为后辈“做嫁衣裳”、当“铺路石”,为后学积极创造各种机会,使新人尽快成长,脱颖而出;

2002年,担任校长后,他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制定了总体战略目标,进行院系学科调整,狠抓教学质量,加强校园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修订和实施校内津贴分配方案。通过深化改革,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在2003年1月进行的校工会和教代会代表对全校机关单位工作的测评中,校领导班子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李建平同志长期致力于《资本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经济改革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资本论〉辩证法探索》、《政治经济学》等学术著作、教材13部(含合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当代经济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90多篇论文。其中,他参加负责的教学研究课题《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深化政治经济学学科改革》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与他人合作撰写的论文《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运用和发展》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奖。他还先后主持10多项国家和省部委级研究课题。由于贡献突出,1998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1998年12月,他作为福建省惟一特邀代表参加了党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研讨会。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温泉镇观口小学教师

钱茶花同志事迹简介

师德标兵事迹

师德标兵事迹

师德标兵事迹

师德标兵事迹

全国第三届师德标兵候选人事迹简介

张敏师德标兵事迹

最新师德标兵事迹

县师德标兵事迹

师德标兵个人事迹

教师师德标兵事迹

《全国师德标兵事迹.doc》
全国师德标兵事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