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2020-03-02 12:18: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文化的特征:

第一,中国文化具有延绵不绝,体系完备的特点

中国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不断自我完善,于坎坷跌宕中创新发展,虽多有曲折和磨难,却从未中断。同时,由于历时久远,文化体系完备,文化的各个方面成就斐然,无论是制度文化、风俗文化还是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都十分发达,且各代均有所发展,各文化门类的发展保持完整连续的阶段性形态。

第二,中国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伦理观念而加以维系的。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学说,并将伦理道德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分支中去,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去,是中国传统的做法,也是维系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这种“伦理型”文化教育人们“为理想而献身”,颂扬高尚的情操和名节。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际,总有一批志士仁人慷慨赴国难,不惜舍身取义,马革裹尸。历史上,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辱君命持节牧羊的苏武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第三,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广收兼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是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半封闭的环境里,主要由以汉族为主的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交往中,通过迁徙、和亲、互市等方式,互摄互补,彼此交融。

中国文化在古代长期领先于周边地区和国家,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如汉字、儒学经典、典章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技艺等都曾久远地影响周边,这种文化上的“高势位”并不影响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但这种吸收不仅是有选择的,而且将是中国化的。这种对外来文化吸收和改造能力的强盛,是其生命力旺盛的生动体现。

第四,中国文化具有务实的精神和崇尚中庸的特征

务实是农人的基本特点,不务实则无以收获,在文化上自然强调实用,中国古代与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学科受重视而发达,如农学、天文(历法)学、医学等传统学科成果丰硕,许多领域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主张之一。中庸之道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智慧特征,体现在政治上裁抑豪强,平均权力和田产;体现在文化上,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能异中求同,求同存异;体现于风俗,则不偏不颇,同于一体。

第五,中国文化具有重人事轻宗教,重现实轻来世的特点

中国农业民族务实的精神、务实的性格体现在许多方面,文化上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尤为重要。中国人虽然敬宗祭祖极为隆重,宗法制度极为严密,但对鬼神则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罕言鬼怪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相信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儒家强调现世的功名,把通过正常途径获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鄙视投机取巧和玩弄阴谋诡计的小人,体现了中国人重现实重人事的精神。当然,中国重人事并非尊重个人价值,而是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

对古代宗教,中国文化兼收并蓄,在百余种曾经流传过的各式各样的宗教中,佛教与道教是古代中国宗教的主体。与许多地区和国家不同的是,宗教并没有主宰中国的一切,中国也从没有陷入宗教迷狂。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积极:

(一)科举的平民化效果对文化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面向全民的,具有一定平等竞争性的选官取士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人选拔制度一次重大飞跃,其进步性体现在科举的平民化效果,即科举的开放

性、公正性。

科举制在形式上的平等、公正创造出一个空前伟大的精神激励给广大人民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为草野寒竣人士开辟登进之途,增加了社会内部的流动性,消解了社会内部的张力,打破了豪门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

(二)科举制度的平等、公正带来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官政治的成熟

上下阶层的分子通过科举制不断的合法对流,从而阻止了权利的世袭化,并带来社会的进步。它不仅使我国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更重要的是使中国的文官政治日益成熟,从而催生出了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英才,对中国文明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科举制度对文化思想的凝聚整合起着重大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在几千年间未曾中断的持续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的科举制度,特有的文官政治。文官政治树立了一个与自身高度适应的社会政治思想——儒家思想,并通过文官选拔使之成为知识分子的共同信仰,进而传导向整个社会,形成一股统一的民族国家所必须的精神凝聚力。

(四)科举制度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在科举考试制度下,功名、地位与权利的获取,是需要社会成员以获取这个社会的主流知识文化为基础的,科举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科举考试是取士的制度,学校教育是养士的法则。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整合为一条龙,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这就使文化教育得到了较全面的普及。

消极:

1.科举制度下“八股取士”的弊端,抑制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创新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代,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形式越来越程式化、格式化,最终形成“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非常刻板僵化的文体,限定论题、格式等。它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泯灭了人们的个性,销蚀了人们的创造力。考生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只能熟读四书五经以应付科举考试。

2.科举制度下考试内容狭窄单一的弊端,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进步

科举考试的内容狭窄单一,不外四书五经,而且只能为“圣贤”作注,不能越雷池一步。科举考试在内容上基本把自然科学排除在外,这使得资本主义“分权时代”到来、相应的“分科之学”(西方科学的基本特征)开始主导世界科学发展潮流的时候,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却无法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因此,明清以后中国科技大大落后于西方,科举制或许是难辞其咎的。

3.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弊端,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认为受教育、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科场功名往往成为读书人的原动力和毕生追求。“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制度和价值取向也极大地缩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空间。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第六章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A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概论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现当代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史导论》书评

《中国文化史.doc》
中国文化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