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1参赛2

2020-03-01 23:24: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信客》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信客》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本单元主要体现对普通人特别是弱者的关爱,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感悟“爱”“诚信”等传统美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受外界思想的影响,忽视对传统美德的学习,《信客》的学习可以很好让学生明白的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加强自身思想品德的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课文结构,分析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品味文章典雅而深刻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诚信的道德品质,做一个甘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教学难点:揣摩典雅而精辟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目标展示:在学习新课前先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展示,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3)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4)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演说颁奖词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2、评点阅读法: 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合作讨论探究法: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学生:

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有关余秋雨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思考课后练习

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信客的图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爱的奉献》(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知道是谁吗?这是《感动中国》2005年度获奖者王顺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职业,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板书:信客----余秋雨)

[设计意图:以歌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奉献的魅力,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奉献精神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目标展示

(同学们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本文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本文的字词

2、理清文章结构、感知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

3、分析信客的性格特征

4、品味文章的语言

5、谈谈你的感想,写写你的感慨

[设计意图:课堂之初展示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目地。]

(三)、检查预习

一、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课件展示: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他的作品可以用这样的一段话串连起来:《行者无疆 》,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 。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 。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余秋雨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4、预习测评

(前面让同学们提前预习了文章,检查一下同学们是否已经扫除了文字障碍。) 正音练习:给加底线的词注音 唏嘘(xī xū) 噩耗(è hào) 呵斥(hē chì) 诘问(jié) 焦灼(zhuó) 伎俩(jì liǎng) 颠沛(diān pèi) 吊唁(yàn) 文绉绉(zhōu)连声诺诺(nuò)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读书的效果,使学生读书有目的性,积累字词。]

(四)、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展示问题组)

1、“你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2、你能理清文章结构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份内容

明确:

1、本文记叙了信客帮助送信时发生的故事,赞扬了信客的优秀品质。

2、文章结构:

(一)信客当信客的原因

(二)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

(三)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四)信客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长话短说的能力。)

(至少两名学生回答,老师及时评价、引导。)

(五)、研读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人物性格精神

在文章中余秋雨他成功地塑造了信客这个人物,使信客栩栩如生的浮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你认为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又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

1、言行中看信客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信客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信客任劳任怨:要散发信、物。代读、代写书信。当代理人,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通报噩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再辛苦也在所不辞,忍受无端的猜疑与羞辱。

信客诚信无私:他洁身自好,不怕别人怀疑。

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不说任何坏话,他保护了一个家庭。

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小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

运用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设计“从信客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信客的优秀品质。”这样一个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师的讲解灌输所无法企及的。]

2、感悟中谈信客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信客的优秀品质,处处可见,这样一个朴实感人的形象在栩栩如生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要归功于作者质朴而典雅的语言。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从学生感悟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让学生体会信客的优秀品质。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信客的精神世界挖掘得更深刻了。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正是信客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众人的尊重这一主题时,具备了鲜明的道德标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理念。]

(二)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请同学们再读全文,画出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简要说出它的美。

(1)试着用“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 (2)学生自由品,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语句

(4)小组内交流,互评 课件展示

本文的语言特色

一、质朴而典雅。

二、警辟而又畅达。

三、句子容量大,一气呵成,又有排比成分,气势十分畅达。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赏析品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方法来品析,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探讨质疑

(在这篇课文的预习和学习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的?请提出来,小组内探讨一下。)

如(1) 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

(2)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课件展示明确:

1、先写老信客,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使这位年轻信客迅速成长。(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2、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质疑的愿望,使他们讨论热烈,启发他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

(一)拓展迁移(8分钟)

(信客走了,就这样悄悄地走了……或许人们会慢慢地将他淡忘,他就化成山中的一朵小花,默默地开放在他曾途经的地方;也许他就化成一棵垂柳,默默地为年轻的信客撒下一片绿荫。 但信客的精神品质将一代代传承。)

播放视频: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孙东林,孙水林颁奖晚会视频 现在我们就为已逝的信客写一段颁奖词吧! 在写作过程中,轻声播放萨克斯音乐《奇迹》,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书本无非就是个例子,让学生为信客写颁奖词,既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写作水平,又在思想上真正领悟了信客身上的优秀品质;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达到语文教学中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课外阅读《文化苦旅》进一步感受余先生的语言风格。。 【板书设计】

余秋雨

缘由

生涯

辞职

转行 附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我按学习记叙文的要求环节,目的在于突出学生的地位,凸现学生的思维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新课标中的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理念。让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课末的写作训练,点明作者写作意图,启迪学生做人,既注重了对课文的感悟,又适当地向课外做了拓展。

10、《信客》参赛教案

停电客信2

《信客》练习1

2《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_2

信客

信客

信客

信客

信客

《信客1参赛2.doc》
信客1参赛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