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2020-03-01 16:53: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第一节 百家争鸣

一、出现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卿大夫崛起;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③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④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二、内容:

◆儒家——创立发展,未受重视 ⑴孔子:

① 政治思想:仁、礼、序、德 评价:A“仁”: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但是有阶级性的。

B“礼”的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C“德”: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③教育:

A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B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C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D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④古籍编订:五经 ⑵孟子:

A、政治主张: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②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B、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⑶荀子:

A、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 B、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C、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 道家:

1.老子:

①唯心主义(道是世界的本源)②朴素的辨证法思想;③消极悲观的态度(政治倾向:“小国寡民”) 2.庄子: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 法家——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1.理论来源: “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又吸收道家思想。

2.主张:法治观、集权观、改革观。

3.发展趋势: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

政权的工具。

◆墨家:

1.特点: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

2.主张: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②认识论:“三表法”C逻辑学:类、故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源头。

③儒法道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 汉代儒学

一、1.秦:尚法,焚书坑儒 2.汉初:用道,恢复经济 3.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2.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第三节 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困境和复兴

1、困境的原因

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②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2.先声:唐朝中后期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理学在北宋出现的背景:

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主张:

①推崇尊王攘夷,批判唐代政治。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③文化上;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⑴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⑷“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

⑴理气关系论:①理是世界本源,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

⑵理学的修养论:①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②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③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⑶社会政治理论:①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三纲五常”。②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③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⑷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四、理学的发展――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⑴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⑵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②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

③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③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五 对比理学与心学: 六 宋明理学的影响:

积极: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消极: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第四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出现的历史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社会各种矛盾尖锐。(批君)

2、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3、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经世致用)。

二、主要思想家及主张 (一)李贽

⑴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针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吃饭穿衣,既是人伦物理” ⑵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⑶提出“童心说”,以此反对理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⑷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⑸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提出男女平等。 ⑹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⑺特点:批判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二)黄宗羲 ⑴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君臣平等,提出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⑵工商皆本。

⑶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⑷著作:《明夷待访录》 (三)顾炎武

⑴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腐败; ⑵提出“众治”的主张;

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⑷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⑸《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⑹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四)王夫之 ⑴政治思想:“循天下之公”,揭露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⑵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唯物主义) ⑶《船山遗书》

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唐甄:

⑴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⑵大胆抨击君主专制(帝王皆贼也),反对神化帝王 ⑶抨击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⑷著作:《潜书》

三 评价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⑴进步性: 1.政治: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起到了民主政治的思想启蒙作用; 2.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思想:深刻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是中国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⑵局限性:

①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没有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②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荀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

“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对于考据学,梁启超在“概论”中有几句扼要的话: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之目。

◆现实社会中,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公开课反思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专题十八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推荐]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材解析及训练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doc》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