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近代史纲论文

2020-03-01 23:42: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xxx 摘要: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掀起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浪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五四运动留给了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五四精神。在本文中,我们从当代青年的视角对于五四精神作了独立探讨。并从分析当代中国的现状出发,论述了发扬五四精神的必要性,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在历史的挑战下该如何选择人生,实现价值。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变的关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及思想潮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帝制的崩溃以及民国的建立,使得民主自由的观念前所未有的深入人心;然而,中国依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国内军阀混战、互相割据,民生并无实质性改善的境况,却又引起各界民众的强烈不满与反抗。早在1915年,以《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一场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来临了。以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进步学者们,向学生传播民主、自由的新思潮,试图通过青年的力量来实现民族的振兴。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危机在此时不断地加深。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不平等的“二十一条”,企图使中国沦为其经济附庸;1919年,由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又谋划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一战后帝国主义资本家的卷土重来,也让刚刚得到发展的中华民族工业面临灭绝性的打击,底层人民,特别是工人的生活更加举步维艰。正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满怀爱国激情的爱国青年学生们感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职责。他们与工人、农民及各界群众并肩战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二、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何在?

从当时的政治层面来看,五四运动最为直接的胜利,就是发动了学界、工界、商界,迫使北洋政府做出了妥协,不仅没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还罢免了卖国官员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职责。

从更为广泛、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五四运动的伟大就在于它产生了伟大的五四精神,对后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民族独立与社会 革命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那么,何谓五四精神呢?1919年5月26日,当时的学生领袖罗家伦在《每周评论》上刊文指出,这次学生运动的精神是“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而当代学者的普遍看法认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民主、进步、民主、科学”。 (一) 热爱国家、勇担责任的精神;

五四运动的发起之时,就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时。虽然,对于当时的青年学子来说,进入学校好好读书,将来就能升官发财。但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名利之间,五四的青年们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救亡图强、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身上。当得知北洋反动政府要把山东的权益拱手送给日本人时,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与军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点燃了全国性反帝反封建运动的烈火。“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是1919年5月4日学生们在**集会时散发的传单上振聋发聩的两句口号。罢课、示威、请愿、焚烧反动官员住宅,这些热血沸腾的行动,无不昭示出青年学子们满腔的报国激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国家、勇担责任的精神,是五四精神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二) 关心社会、注重实践的精神;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多有一个通病,就是崇尚空谈、不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在中国面临深刻民族危机的清末民初,仍有不少年轻人醉心于“一举成名、封妻荫子”的迷梦中,对国家的危难、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疾苦不管不问。五四运动中的学子们,改变了这种作风。为了充分认识中国社会的现状,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们深入社会,到农村、到工厂,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与底层人民同吃同住,通过实践得出自己的思考。他们创办新的杂志、报刊,油印传单进行发放,到街头巷尾演讲、游行,身体力行,向国民宣传进步的思想。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后来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在五四精神中便初现端倪。 (三) 坚持理想、追求进步的精神;

五四运动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处在急剧变革的时期。在各种社会力量纷纷登场,各种社会潮流交错复杂的情况下,当时的青年学子的内心也面临着各种彷徨与苦闷。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劣根性,黑暗势力的强大,自身力量的渺小以及前途的渺茫,都曾经深深地困扰过他们。然而,这些学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情况多么复杂,他们始终都坚持着自己的投身社会、振兴国家的理想。即使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他们的父母和亲戚都反对他们的活动,社会上的各种官僚、资本家对他们做出过重重的威逼利诱,他们都义无反顾,追求光明、进步与自由。对真理的渴望,对理想的坚持,对进步的追求,是五四精神中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

三、当代中国

有人说,五四时期,国家内外交困,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压着人民大众为牛为马,这就有了五四运动的土壤。但是现在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国内到处歌舞升平,众多媒体和专家更是声称中国GDP将在21世纪中期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海外则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大有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之势!作为这样强大、和谐的国家的公民,只要安分守己,尽己所能就好,我们又何必要培养五四那种追求真理、关心国家的精神? 且不论在国家和平强盛的年代,五四爱国反帝精神应不应该发扬,就单论中国现状,是否真是和平与强盛吗?

一个民族,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

作为年青一代,我们有振兴中华的责任。这个责任首先要求我们要有全球视野,不要把自己的锁在个人利益得失的房子内,只知道唱歌跳舞睡觉吃饭,却不知道房子外面已经堆满了干柴,而且有人已经举起了火把!

四、青年,行动起来!

选择什么道路?

五四前后的各种思潮中,最终引领中国走向解放的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当代还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首先给了我们一个透彻深邃的眼光,它能将事物矛盾中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提取出来。然后再以这核心为基础,对矛盾和问题展开分析。能够得到更加全局性、更宏观、更接近真理的解答。

在五四中,正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精辟分析,我们才得以深刻分析帝国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联合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从而把争取民主自由、民族独立同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普遍迷惑于所谓“公理战胜强权”的谬说时,李大钊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揭露了这次大战的真正原因是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为自己国内资本家一阶级谋利益”,从经济和阶级的根源上开始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在五四运动中,他正确指出当时正在发展的爱国运动不能只限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撤换几个亲日派官僚,因为“现在的世界,还然是强盗世界”,引导人们把斗争锋芒指向整个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同时,他还深刻地指出了外国驻华使馆集中的地区“东交民巷里有我们的太上政府”,揭露了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军阀统治的靠山,是中国政府的操纵者。李大钊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深刻揭露并首先把反帝同反封建的斗争连接起来的思想,正确回答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认识上和实践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热烈向往的民主、科学指出了实现的正确道路。

如何有所作为?

五四的先驱们告诉我们,要有挣脱社会主流思想桎梏和探索社会发展方向的决心和勇气。我们从上面对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粗略得出一个在毛泽东时代已经得出、但是现在仍然成立的结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作为国家的接班人,我们看到了国家的真实情况是外部被军事封锁,内部贫富分化严重,民族工业消亡,产业结构畸形化,用破坏环境断子绝孙的方式来提供原材料、成为世界打工国,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媒体仍旧在大肆炒作国富民强,我们不禁要全面反思这个社会,重新解读所谓的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不断探索国家的出路,担起这个责任!

五四运动是求国家民族的平等富强的,求文化的健康繁荣;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这些追求、转而一味追逐自己的个人私利?面对种种不合理,回忆五四先贤,我们不能躲避,应该迎难而上!

榜样犹在,五四的呼声从历史的深处传来,响彻云霄。 “国人,醒来呀!”

参考文献

1.《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高力克,2006-7,《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2.《走向“行动的时代”:“问题与主义”争论后的一个倾向》,罗志田,2005-7,《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1980.人民出版社

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近代史纲论文

五四精神的当代意义

近代史纲复习资料

近代史纲读后感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论文

史纲论文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

第一学期近代史纲期末考点

五四精神在当代的传承

史纲论文义和团运动

《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近代史纲论文.doc》
五四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近代史纲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