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下的大众文化

2020-03-03 02:17: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摘要]现代传媒培育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化即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形态,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特征:文化主体的大众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产品生产的程序化,并由此带来文化导向的时尚性、视觉性、消费性等特点及人们对这种文化类型的思考。

[关键词]现代传媒与大众文化 生成 特征 思考

20世纪以来,传播事业发展迅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体日趋多元化,传播手段日趋现代化。传播事业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处在“传媒时代”,我们生活在“传媒社会”,我们所接触和依赖的各类传媒技术、传媒生产方式及大量的媒介产品构成了较过往历史更为丰富复杂的传媒文化。这种传媒文化越来越具有“大众化”的倾向。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传媒孕育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文化,即大众文化的诞生,而大众媒介的发展造就了大众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并且承载、扩张着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生成

在大众文化研究中所分析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台湾学者杭之在《一苇集》中指出大众文化特指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其明显的特征是它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因而它有着标准化和伪个性的特色。大众文化除了必然与大工业结成一体之外,还包括着创造和开辟文化市场,以公司规模的行为去组织产品的销售,以及尽快获取最大利润等经济行为。因此大众文化的构成包括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MTV、营利性体育比赛以及时装模特表演等等,而且它们都是只有在买和卖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己文化价值的普通商品。与传统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具有一种赤裸裸的商品性,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种传统的文化与经济的界限被完全打破,两者之间的分界变得含糊不清,人们已经很难辨别哪些是纯粹的文化行为,哪些是纯粹的经济活动。但正是这种兼有文化和经济两种性能的特殊品格,使大众文化比传统的文化形式更容易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文化是离不开媒体的。也因此,在今天媒体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已经有了质变。原本大众文化是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的。如果说,精英文化是高雅、精致、深奥、专业的话,那么大众文化是低俗、粗糙、浅显或易懂的。精英文化是阳春白雪,大众文化是下里巴人。惟其下里巴人,所以受众广泛。但是在今天,只有媒体文化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媒体在组织大众方面的特殊感召力决定了媒体文化的魅力。当然这种魅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时尚的走向而发展自身的。再者从内容上说,媒体文化是同媒介方式共存的,理解它首先应从该文化品种的生成和它与大众的互动关系入手,而不是从同传统的大众文化(或者说是民间的通俗文化)的联系入手。大众文化与媒体同在是勿庸置疑的。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的形态,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以前的各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文化主本来讲,大众文化的产生依赖于大众社会的形成。这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大众社会。大工业生产使人们潮水般地往返于工厂和家庭,潮水般地涌动在都市街道上和各种文化场所。在社会生活中似乎每个人都自由自主,但实际上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附于社会或者被社会所整合。在大众社会里存在的“大众”,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另一方面,人群

的集中和流动,导致了大众的个性消失。都市化的大众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兴趣爱好又具有趋向性,一种时尚可以很快被接受,然后很快又被新的时尚所取代。如果说以前文化还是少数人的专利,大多数人处于“没文化”的生存状态。那么这种情况就使社会的文化形态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 一个以都市大众为文化主体的大众文化形态脱颖而出,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从文化传播手段来说,大众文化的突出特点是以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以电子传媒为载体传播的。从传播学意义上说,传播手段决定了文化的不同样式和形态。从传播的历史发展来看,传播媒介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口语文化、书面文化以及电子媒介文化三个阶段。口语文化的传播是基于人们先天具备的能力,易于受到时间和语言环境的限制,这种文化一般来讲只能形成原始状态的地域文化或部落文化。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使书面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书面文化的传播成为一种破解和使用符号的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绵延性和拓展性,但是书面文化的传播技术只能被上层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所掌握,文化传播成为他们的一种文化特权,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大众文化的瞬息万变、光怪陆离、超越时间、批量生产等特性都是现代传播媒介所赋予的。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互联网,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大众文化更广泛地占有时空,但对接受者也产生更大的强迫性。可以说媒体在传播古老文化的同时,也在摧毁文化,在摧毁原有的文化的同时又在制造更多的变种文化,使之与媒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更加如影随形。

在现代传播媒介面前,文化水平的高低已不成为参与和享受大众文化的障碍。正如口头传播方式产生了行吟诗人和民间传说,印刷媒介产生了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古典文化一样,现代传媒也培育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大众媒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策略之一就是与大众文化结盟,因为大众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生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不管人们对文化有多少种定义,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交往方式。

大众媒介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文化工业”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种情形下,媒介所载的文化特征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文化成为组织程序的结果,可以机械复制和标准化。媒介所载的文化本质是视觉文化,它不需要对应面本质,文化人物的深层心理被忽略。也有学者认为,传播技术与人文精神会发生冲突,文化被人为地简单化了,长久处于简单化传播环境中的人,必然会逐渐疏远文化,这也并非故作高深。

从文化的生产方式来讲,大众文化的生产是以产业化的形式进行的。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其制造者的活动是极富个性化的其生产方式也多是手工式的生产。印刷术发明以后,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手段,然而文化生产仍没有形成像现在这样庞大的产业。而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完全是以产业化的形式进行的,这就形成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文化工业。只有文化工业才有规模性生产和巨大的扩张能力,文化工业以及与其配应的市场营销方式使得大众以自己能承受的相对低廉的价格来进入文化消费市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关注的着眼点首先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使原有的个性化创造纳入到标准化、模式化生产程序中来,形成了批量的生产与复制。二是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的实现是以商业价值的实现为前提的,所以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更多的是为了消费而进行生产。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严格遵守工业生产和市场运行规则,满足消费需求是文化生产的基本动力,追求商业价值是文化生产的主要目的。所以大众文化产品的形成完全是一种商业化的制作。只要有市场需求,制作者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模式迅速把它生产出来。

三、大众文化的思考

大众文化貌似自由选择的文化,但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很可能是某种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的大众选择的结果,这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分析。可以说,大众文化是物化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大众自身作为个人的独立选择实际上是极有限的。他们永远追随时尚潮流,缺乏主见,缺乏个性的审美能力,他们选择只是被指定的选择,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大众文化机械复制和标准化使大众文化本质上成了一种视觉文化,眼球文化,追求感官的愉快和满足或者追求一种“快感”,文化无论是体现为思想艺术、仪式、习俗或娱乐都是社会群体相互沟通的途径,是一定规模的社群共同需要的产物。而大众文化则偏重于娱乐性,大众文化最为突出的功能就是世俗的娱乐功用。世俗的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生命力所在。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之一的泰奥多尔.阿多诺他把大众文化的生产称为“文化工业”或“娱乐工业”。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章中,他指出人在丧失了自身的自然之后,对快乐的体验存在于幻想之中,在这种幻想里,人摆脱了劳役,而大众文化正是作为这样一种补偿提供给人们的。但是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大众文化成为一种谎言,成为使人忘掉真实的现实的困境,陶醉到虚假的、外在的幻觉中去的东西。他还认为,大众文化中虚假地升华了的自然情感的本能,正是在现实中被压抑和所失去的。

自从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以来今天的媒体文化提供的仍旧是短暂的心理满足,而大众也基本明了自己在媒体文化中获得的快乐的缘由,在这一点上,双方是共谋的,即将受蒙蔽的快乐转换成梦幻的快乐或象征性的快乐。

大众文化在貌似多样化的外表下,通过虚假的满足,牺牲了个体的价值,个性成了大众文化的牺牲品。这不但表现为大众文化本身个性的丢失因为林林总总的大众文化样式本质上标准化、程式化的。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大众文化对个体欲望的压抑,从而使人文关怀缺乏。大众对文化的消费只是囫囵吞枣式的快餐式的一种享受而已。

消费性的大众文化涤荡一切,成为方兴不衰的文化主潮。大众文化吞噬精英艺术,一向被知识分子视为高级文化之精致文化、精致艺术、、、、、、也像通俗文化般地追求“大众性”与“普遍性”,追求作为一种商品展示价值与交换价值,而失却了文化、艺术之许诺的乌托邦的功能,也就是说,文化、艺术不再是为了人类未来生活之新的可能性的一切留出空间,以高出于超越于一种在现存之现实形态中被动的默认情形,而变成一种制造娱乐效果(这是大众文化最主要的功能)的高级商品。这是台湾学者杭之在他的著作《一苇集》中指出的。有人也预言,网络时代是大众文化行将就木、民间文化和村落文化再生的时代,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

参考文献

[1] 蒋原伦著,《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年1月

[2] 彭兰著,《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

大众文化与传媒全

现代传媒

《大众文化与传媒》读书心得.doc

大众文化

传播学 考研论文 传媒娱乐化与大众文化

研究大众文化(传媒与文化)的必读书目

现代传媒系简介

大众文化论文

现代广告传媒实验室简介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众文化发展战略[材料]

《现代传媒下的大众文化.doc》
现代传媒下的大众文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