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试题

2020-03-03 18:54: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练习六

一、单项选择题

C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 B2.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部分对象 B.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自然对象 D.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社会对象 B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B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5.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基本规律是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循环往复 B.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反复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二、多项选择题

CD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点

A.动摇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

B.离开了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认识问题 C.认识停留在感觉上

D.离开辩证法考察人的认识问题 ABD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C.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AD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D.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ABCD4.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

B.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D.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手段

ABCD5.一个正确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是什么?

四、辨析题

1.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五、论述题

用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B 4.B 5.C

二、多项选择题1.BD 2.ABD 3.AD 4.ABCD 5.ABCD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 【答案要点】

因为: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⑴感性认识指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貌的能动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特点。

⑵理性认识指人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四、辨析题

1.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要点】 错误。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主张反映论,即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然而,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才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论,主要缺陷有二::其一,没有引入实践的观点,不懂得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不仅是反映被反映的关系,首先是改造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反映客体的。其二,没有引入辩证法,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将实践的观点与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之中,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使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成为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正确。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认识运动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运动因而是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

五、论述题

用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脱离实践的认识是僵化、空洞的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它促进人们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若把错误的认识转化为行动,就会造成实际的危害。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际特别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就充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产物,实践决定认识。反过来,邓小平理论又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头脑,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练习七

一、单项选择题

D1.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A.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B.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C.人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B2.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B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D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C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多项选择题

ABCD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 A.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B.相对真理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C.它们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表现 D.同一真理的两种性质

ABCD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B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C.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D.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BD4.“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A.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 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

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BCD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2.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辨析题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盲目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做法,使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采取补助粮食、现金和种苗的办法,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舍饲养畜。此外,前不久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对涉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相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

请回答:

(1)国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这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从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传统做法转变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转变在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体现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D 2.B 3.B 4.D 5.C

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 3.AB 4.BD 5.BCD

三、简答题

1.简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答案要点】

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是意识活动,属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改造世界即社会实践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属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

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人在实践和认识中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2.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案要点】

⑴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表现在: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⑵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

四、辨析题

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正确。

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这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答案要点】 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由于人的认识立场,角度,认知结构不同,人的认识可以不同。在这些不同中,有些属于反映事物之不同的侧面而得出的不同的结论,它们并不相互排斥;有些则属于彼此相反的结论,它们是相互排斥的。

然而,认识可以多元,真理却不能多元。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之同一认识侧面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即主观符合客观者为正确。

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煞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盲目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做法,使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特别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采取补助粮食、现金和种苗的办法,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人工种草、舍饲养畜。此外,前不久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对涉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相关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几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

请回答:

(1)国家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这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从砍伐林木、过度放牧等传统做法,转变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一转变在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体现了什么道理? 【答案要点】

(1) 对西部地区的发展作用:促进西部经济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体现的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观方面的道理: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其导向作用不同;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我国经济发展从忽视生态环境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转变,体现了生态价值观的变化。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doc》
马哲试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