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教学设计反思 2

2020-03-02 13:00: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冰花》教学设计

广西柳江县拉堡小学

韦怡妮

【设计理念】

1、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2、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习惯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3、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张扬个性,启迪思维,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本课学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丰、从、时”生字。

3、通过朗读课文,认识冰花的一些特征,理解“晶亮、宽大、柔嫩、丰满、洁白、一朵朵、一束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冰花的美丽神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自制字理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学生齐读课题)

2、出示生字词,开火车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⑴师: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开火车复习本课的生字。 出示生字:他 它

师:这两个生字读音相同,意思不同,单人旁的“他”指的是„„

宝盖头的“它”指的是„„(学生回答)

惊 从 送 丰 后鼻音嫩 前鼻音 柔 这 说 时 翘舌音奇 见 牡 丹

⑵师:生字都认识了。接着,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词语读得好。

出示词语:清晨 晶亮 惊奇 柔嫩 丰满 睡觉 送给

看见 妈妈 漂亮 牡丹 时候 玻璃窗

[设计意图:经过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此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自读活动,我通过听配乐朗读、自读、指读、轮读、跟读等方法,让学生熟读生字词,又不感到枯燥乏味。]

3.引入课文: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研读重点,探究感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课文。

1、引读:小童和我们一样,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美丽的冰花。于是,他„„(学生朗读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的第一句话。 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 相机板书:惊奇 喊 他惊奇是什么样子的? 生:很惊讶,奇怪。

谁来惊奇地喊出小童说的话

能不能再大声一点。请一生走到窗边。边看窗外的冰花边做动作喊。 全班一起做动作喊第一句话。

2、第二句话:

①师:他一边喊,一边走近了玻璃窗,仔细地看冰花,嘴里说道„„ ②出示第二句话,齐读第二句话。“啊,真漂亮!”

5、第三句话:

⑴师:它怎么漂亮?(出示第三句话)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句话,交流)

生答。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 ⑵提问:你最喜欢什么样子的冰花?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 ①“宽大的树叶” 师:想不想欣赏一下。 出示冰花1 师:像不像?

出示树叶 师:这张树叶非常的„„(宽大) 出示词组:宽大的树叶

师:这样的冰花你喜欢吗?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宽大 师:玻璃窗上的冰花有些就是像„„(男生朗读)

②“柔嫩的小草” 师: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出示冰花2 师:看一看„„

出示小草 师:这些小草„„(柔柔的、嫩嫩的)

出示词组:柔嫩的小草 这样的冰花谁喜欢? 指导学生朗读

师:冰花有时就像„„(女生朗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③“丰满的牡丹”

师:什么样的牡丹才叫丰满的牡丹? 生答

指导学习“丰”字,通过字理来理解。

师拿出字理卡片:丰字是这样来的。以前,人们在山坡上栽种草木,所以这个“丰”指草木茂盛,大而多。那同学们觉得“丰满的牡丹”到底是什么样的啊? 生:开得很茂盛,很好,很大

对了。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设计意图: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物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我在让学生在情境中识字,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出示冰花3 牡丹1 师:喜欢这个样子的冰花的同学来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

指导体会、朗读“丰满”。

师:玻璃窗上还能开出像„„(齐读牡丹)一样的冰花。 ④师:多么美丽、神奇的冰花呀,真是惹人喜爱!(学生齐读:它像„„的牡丹)

⑶师:除了这几种,你还能想像出什么样的冰花来?(学生自由回答问题,随机进行语言训练:跟“像”字交朋友像„„,像„„,像„„)

小结:真是各式各样!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美好的生活画面需要用五彩斑斓的笔和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学习用文中的语言来说说自己对这个冰化的认识,内化课文的语言。] ⑷师:冰花数量多吗?从课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出来? (生:一束束,一朵朵) ⑸师:每一束,每一朵都那么的„„(晶亮,洁白) 指导朗读。读出冰花的美 ⑹师:读得真美呀!能把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吗?

学生齐读第三句话。

6、师:多美的冰花呀!我们忍不住赞叹道:„„ 出示第二句话“啊,真漂亮!”齐读。

7、师:老师听出来了。小朋友口中的冰花很美,心中的冰花更美。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课文。

1、导入:这么美丽的冰花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来看第三自然段课文。

2、出示第三自然段课文。(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课文)

3、出示?师:什么符号?(问号)小童是问,妈妈是„„(答)

4、全班齐读,再练习朗读小童的问话和妈妈的回答。

5、分角色朗读课文。

男生扮演小童问,女生扮演妈妈回答,教师朗读旁白。

6、师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人跟着另一人。大家卡,这两位同学站在一起,像我们所要学习的哪个生字?

“从”字就是一人跟着一人,也表示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人在走,有跟随的意思。

你们看这个“从”字,两个人走得太近,前边的脚被后边的挡住了,所以第二笔是点而不是捺。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给“从”字组词。

[设计意图:兴趣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演既有益于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帮助记忆,同时很自然地理解了重点词语“从”。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将这些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小童问花是从哪儿来的,他很好奇,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声齐读:“是冬爷爷在你睡觉的时候送给你的”。

6、师:冰花是谁送给我们的?什么时候?为什么不是秋姑娘呢?

7、这句话中出现了一个生字,是哪个字?

学习“时”字。(师出示自制字理卡片)同学们看看,这个“时”是什么偏旁。这个日就表示时间,古时候没有钟的时候,人们通过看太阳来了解时间。旁边是一个“寸”字,师指出一寸,很短,有一句俗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听过吗?就是说即使像一寸那么短的时间都是比金子还要可贵的,所以我们要爱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好好学习。那么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三、复习巩固:

1、过渡:冬爷爷为我们送来了最漂亮的礼物。接受了这么美的礼物,就让我们美美地把课文有感情得读一读来感谢冬爷爷,好吗?

2、齐读课文。

4、小结:读得真好。冬爷爷听了,一定会高兴的。

5、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和小童一起欣赏了美丽、神奇的„„(学生再读课题)

四、指导写字。

1、师:看看“丰、从、时”这几个生字。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漂亮、规范呢?

2、师拿出生字卡。学生读笔顺书空。

3、师在黑板上范写。分析字形:仔细观察这个“丰”字,第二横最短,最长的是第三横。这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3、“从”是左右结构,因为脚被挡住了。所以第二笔是一点。最后一比才是捺。

4、出示生字:“时” 从左到右顺序写,左右结构,因为左边窄,需要要偏左边一点来写,左窄右宽)

5、学生描红、仿写生字“丰、从、时” 。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6、评讲学生的书写情况(生字、姿势)

[设计意图: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尤其在低年级,识字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动动笔。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地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7、集体评价。投影仪出示学生生字,互相评价。

五、布置作业。

师:冰花是冬爷爷在我们睡觉的时候送给我们的,但冰花是怎么形成的呢?回去啊,请同学们自己翻翻一些书,争取在书中寻找答案。好吗?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应注意与自然学科等的综合。在作业 安排上让学生课后去了解冰化的形成。这样的设计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热情。]

《冰花》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冰花》这一课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的白。通过写小童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赞美,表现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希望了解大自然的愿望。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在上了这一堂课之后,我认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成功之处:

一、由于南方的孩子没有见过冰花,冰花对他们来讲有点陌生。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中我利用课件给好奇的学生观赏了不同形状的冰花。学生在了解冰花的同时,也能更深刻的理解文本。

二、在教学中,我还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上,学生通过读书、批划等多种形式,自主地学习。教学时以读为本,通过开火车读、自由读、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小童的童真童趣和冰花的美丽。以读促情,以读促理解,使师生情感互动,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和功能。也就是说课文内容是学生读懂的,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果。

三、在课始,我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并注意了反馈评价,不仅关注它的读音,而且更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力求识用结合。

四、“小朋友们,冰花除了像课文里说的那样,你还能想像出什么样的冰花来?请你跟“像”字交朋友”。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感觉比较成功,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当学生的想象飞扬,说出了一个个富有创意的句子时,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也是一次很有的口语训练。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五、此教学片段中,我能够重视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认真阅读文字,图文对照,在识字教学中能随文渗透字理识字方法,并在学生思维堵塞时适时点拨,疏通。例如在理解“丰满的牡丹”时学生并没能弄懂丰满的意思,我先提示学生看课件上的牡丹图,学生还是不太理解,再通过字理的简单图形和笔画,配上简单的讲解,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丰满”一词运用的精妙与独到,不仅理解了含义,更记住了字形,这样的识字方法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六、渗透德育教学,如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我这样小结:“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看,小童对周围的事物都能认真观察,并且很爱思考,爱提问题。是个爱提问、会思考的好孩子。希望同学们像小童学习,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好吗?”

当然,在教学上还存在一些缺陷,总感觉不尽人意。不足之处:

1、有些读和答的形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

(1)在激起学生的自主读文的兴趣后,我只让学生自由读。但我没讲清楚怎么个自由读,现在想想,那时。我可以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课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读等。因为班级里有学生差异,有的学生读书很吃力,自己读怎么读也读不流利,这时一些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跟着他一块读可以帮助他,这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读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会更好。(2)在回答较难问题时,如我提问学生:“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玻璃窗上有冰花?”由于担心时间不足,我没能给学生足够想的时间和讨论,只随意叫了几个学生回答,然后由我给学生讲解答案了。这样容易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可以找好伙伴商量,还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样,通过营造开放宽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氛围,学生有了认知的激情,就会自主参与,寻求新知,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了。

2、评价激励不够。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虽然充满了激情,但评价比较随意、简单。假如能给学生戴上不同的高帽子,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加地好。

3、缺乏课堂机智。

为什么明明有充足的时间,结果却不够用呢,原因在于学生在汇报见解时,以为大同小异,还是有必要再说一次,因而有一个句子,有五六个学生一直汇报。当时自己心里虽急,却寄希望下一个汇报时能自觉地讲到另一个问题,如果自己当时能主动地说一句“看法基本相同的就不讲了好吗?”这句话,那么时间的安排就更为科学,环节就更为合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我还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冰花》教学反思

《冰花》教学反思

冰花教学反思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 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教学设计

冰花反思

《《冰花》教学设计反思 2.doc》
《冰花》教学设计反思 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