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沈阳昭陵 导游词

2020-03-03 03:21: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沈阳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市北郊,所以又称北陵。它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及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之一。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沈阳昭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出生于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成了东北的统一大业,建立起关东统一的大清帝国。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深夜,在沈阳故宫的清宁宫东屋南炕上“端坐无疾而终”,享年52岁。

昭陵建于1643年(崇德八年),竣工于1651年(顺治八年),以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在建筑风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建筑长处,又具有满族陵寝的建筑特点,是汉满文化交融的典范。昭陵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其主要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

[下马碑] 下马碑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在陵寝、宫殿等处。昭陵周围有六座下马碑。这座下马碑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刻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告诫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下马下轿,以示对先皇的悼念和尊重。

[神桥] 神桥是清代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形式。意味神灵经过的桥。这座神桥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桥,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又有实用价值。以这个昭陵来说,陵寝的地势基本上是前低后高,每到雨季,神桥下的玉带河就成了排水的渠道,起到了保护陵寝的作用。

[石牌坊] 石牌坊也称石牌楼,是明清陵寝中特有的装饰性建筑。它的作用是表彰功德,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的境界。石牌坊用辽阳出产的青石雕琢而成,通高15米,宽约14米,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单檐歇山式楼顶,仿木斗拱,透雕栏板刻有八宝花卉、行龙等纹饰。柱脚下有坐狮四对、獬豸一对,两两相背蹲踞在石基之上。整个石牌坊雕琢精细,刀法粗犷遒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一件石雕艺术精品。

[东、西配院] 正红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配院,它们建于康熙年间。

东侧的叫更衣亭,是皇帝谒陵进祭时更衣、洗漱的地方。西侧的叫宰牲亭,又称省牲亭,是祭祀时宰杀猪、牛、羊的地方。

[正红门] 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位于整个陵园的正南位置,全高8.8米,宽16米,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屋顶上铺满了黄色的琉璃瓦。正红门有三个券门,它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正中的门叫“神门”,是供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祭时开启,只许抬祭品的官兵从此门进陵。东侧的门叫“君门”,是皇帝来祭陵时走的门。西边的门叫“臣门”,是祭祀时大臣走的门。正红门两侧分别装饰有一对琉璃“袖壁”,长7.2米,外呈海棠行。袖壁上镶嵌五彩琉璃行龙,所以又称“龙壁”。

[神道] 正红门向北有3条笔直的用石板铺成的石路,正中与神门连接的路叫“神道”,它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清代时据说有“横走罚、竖走杀”的规定。神道由青石板铺成,一直通向陵寝后部,是整个陵寝的中轴线。陵寝的主要建筑全部建在这条中轴线上。

[华表] 华表又称“擎天柱”或“望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有一种说法它是从古代的“诽谤木”演变而来,是供人们传递意见或冤状的工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它来源于立在交通要道上的“路标”。后来用石材制造,因此也叫石柱或“表柱”。在华表的顶部端坐一个石兽,似犬非犬,披鳞挂甲,此兽叫做“犼”。因其生性好望,故又称“望天犼”。

[石像生] 石像生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和重要标志。昭陵共有6对石像生,它们依次是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这些石兽虔诚的守卫着陵寝,被清康熙年间道士苗君稷在《秋日望昭陵》诗中描述为“十二御林”。

第一对是石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把狮子放在首位,作为威震八方、唯我独尊的王权化身,也是守卫陵寝的“御林军”的排头卫士。

第二对是头上长着独角的怪兽,叫獬豸。据说它是东北特产的动物,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见人相斗,便以头上的独角去撞坏人。在我国古代,执法官头上带的帽子就叫獬豸冠,表示他能像獬豸一样执法严明。在陵寝中放置獬豸象征帝王死后也能明断是非,公正严明。

第三对是麒麟。它是一种祥瑞之兽,形象很特别,头如龙,角如鹿,全身鳞甲,尾似牛,足似马。在石像生中出现麒麟表示帝王仁义至圣,世事吉祥太平,王业兴旺发达。

第四对是立马。它用汉白玉雕成,全身洁白,腿短,体壮,具有蒙古马的特点,大小和真马一样,昂首伫立,英姿勃勃,威武雄壮。满族是一个有着骑射传统的民族,皇太极被称为“马上皇帝”,他的功绩都是在马背上取得的。他有两匹心爱的坐骑,一胖一瘦,胖的叫“大白”,瘦的叫“小白”。“大白”、“小白”曾多次立功,也曾保护过主人性命,因此皇太极对它们倍加珍爱。皇太极死后,他的子孙就令工匠按照它们的样子雕成两匹石马,放在幕前,永远的陪伴它们的主人。

第五对是石骆驼,这是用黑色石料雕刻而成。相传此骆驼在皇太极生前的征战中立下大功,所以后来建陵时,把它列在陵寝,表示它的功绩和主人同在。

第六对是立象,以白色石料雕成。大象为绿洲之王,它高大威严,性情温和,是天下太平祥和的象征。在石像中使用它,寓意为江山稳固。在古代,只有帝陵神道才可以列置石像,而臣下的坟墓是不允许摆放的。

[神功圣德碑亭] 石像生以北是神功圣德碑亭,它坐落在陵寝的中轴线上,为九脊重檐歇山式建筑,顶上满铺黄琉璃瓦,四面为红墙,每面各有一个拱门。亭子正中有石碑一座,即“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写得华丽,文采飞扬,共计1810个字,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高度概括和颂扬,使人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石碑是用北京房山县的石材雕刻而成,重10万余斤。驮碑的叫“赑屃”,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负重,因此龙王派它驮碑。

[隆恩门]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是进入皇陵祭祀区的门户,为单体拱洞形。隆恩门的顶部是门楼,俗称“五凤楼”,楼高三层,歇山式建筑。

[东西配殿] 东配殿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存放祝板,每年祭礼之前,盛京礼部要将祝板、制帛等在大祭前一天送到这里存放;二是代替隆恩殿存放神牌,每当隆恩殿大修时,隆恩殿中的神牌、宝座、五供等移到这里供奉。

西配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的场所。清朝崇信喇嘛教,因此西配殿只用于做佛事用。西配殿前的小型建筑叫“焚帛亭”,祭祀时,先将祭词写在帛上,再三拜九叩,读祭文,哀毕,便将祭帛放入焚帛亭内烧掉。

[隆恩殿] 隆恩殿是陵寝的正殿,又称“享殿”,是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盛大祭祀的场所。始建于1643年(崇德八年),1650年(顺治七年)定名为隆恩殿,同时悬挂匾额,1691年(康熙三十年)改建。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面阔3间,殿内后部设大暖阁一座,其形状如寝所,大暖阁内还有小暖阁一座,内供帝后“神牌”。

[石柱门与石祭台] 石柱门是清嘉庆年间增设的,皇帝来此谒陵时,必须在此门后举哀。柱子的顶端各有石兽一只,是用来护卫陵寝的,叫护陵兽,而且身上还有一条铁链,民间有“石兽显灵”的传说。

石柱门后是石祭台,用汉白玉雕成,须你座式。上面雕有各种图案,寓意是把所有宝物奉献给陵主。石祭台上有5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和烛台各一对。这座祭台是大祭时皇帝在此举哀和献祭酒的地方。

[明楼] 明楼又称大明楼,坐落在方城北门上。明楼内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高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昭陵”二字,也是满、蒙、汉三种文字;碑身竖刻“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还是满、蒙、汉三种文字。这座石碑又叫“圣号碑”,刻写的是清太宗的庙号和谥号。

[月牙城] 月牙城在大明楼后,因其南面凹进,形如一弯新月,所以叫“月牙城”。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牙城,象征“人缺”,以表示对皇帝的哀悼。

月牙城北墙正中是琉璃照壁,照壁上有13朵牡丹花,枝叶繁茂,给这座高大空旷的月牙城增添了几分生气。传说地宫的入口就在这琉璃照壁的后面,在照壁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按动红花绿叶,就可以开启地宫。

[宝城、宝顶] 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城,也叫“团城”,青砖垒砌,上面有象征性的垛口和女儿墙。所谓宝顶就是坟茔,在它的下面是地宫,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及吉特氏。传说地宫内是“金井御葬”。

沈阳昭陵简洁导游词

沈阳昭陵详尽导游词(内部资料)

沈阳昭陵详尽导游词(内部资料)

沈阳昭陵详尽导游词(内部资料)

沈阳昭陵详尽导游词(内部资料)

沈阳福陵导游词

沈阳福陵导游词

沈阳福陵英文导游词

昭陵文物故事

沈阳导游词

《03 沈阳昭陵 导游词.doc》
03 沈阳昭陵 导游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