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

2020-03-03 04:20: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课题研究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

组长:王建丽 负责人:李文景

课题小组成员: 周艳 2011年6月1日

(论文)

何晓攀

蔺吉祥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本文对计算机课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进行了讨论,认为针对每个学生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在课堂上应因材施教,培优补差;特别是针对计算机课程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差异性 差异教学 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针对学生差异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进行有效性教学。首先,承认学生作为个体具有差异特性,并将这种差异性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结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研究。本课题力求通过研究,形成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较为完整、科学的论述,并在实践上各学科给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有效、优质教学的可操作的方法。力图在学生课堂学习差异性研究及学校文化建设对有效教学的影响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学生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在平时上课中,一部分同学早已完成任务,或玩游戏,或浏览网页,或网上聊天,他们做得都很隐蔽,一般不会让老师发现;另一部分同学动作慢慢腾腾,经常犯简单操作错误,任务一般完不成,个别同学甚至任务没完成,也在玩些其他东西。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根源就是差异性。到底有哪些差异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学生基本功的差异

由于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这门课主要学习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有些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甚至学习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一切从零开始;而有些学生已经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能手”、“小专家”了,这就造成了学生之间客观上的差异。

如上课时学生甲比学生乙思维要敏捷;学生丙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学生丁则擅长于抽象的语言记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同学,有的参加过校外培训,有的甚至参加过电脑作品大赛,有的则连电脑都从未接触过。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不同的内容时就产生了差异。

2.学习兴趣的差异

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也不同。反映在课堂上,如有的学生指法进步很快,但学习软件操作时颇感吃力;有的学生做作品创意不错、美工很好,但对程序设计思想的理解力不强。

如A类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类生智力因素好,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成绩不稳,但有潜力;C类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3.学习态度上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差异:分为主动型、非主动型、被动型三类。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教导方式的要求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均有较大差异。如果对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进行相同内容、统一进度、同一方式的教学,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电子游戏上;基础差的又会“吃不了”,加剧厌学情绪,甚至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

三、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提几点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生之间诸多的差异性使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差异教学手段势在必行。这也是目前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那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呢?我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时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和和是认知和技能相结介,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以及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自观教学,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还要注重规律 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理论进行。研究表明,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安排,然后固定间隔强化安排,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安排,随着训练期的推移,比例可进行变化,最终形成技能。对综介实践课要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让学生获取成功感。

教师应认真感悟领会教学材料,分析教材的信息技术思想与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思考课堂教学将带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活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确定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2.理解学生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比其他学科课程中的差异更大。原因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信息技术的起始时间不同,即所谓的零起点问题。家庭条件的差异、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热情的差异、学生所在地区的差异等,使得同一课堂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很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知道如何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它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

另外,信息技术教材在目前很难适应经济科技发展不平衡的地区。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状况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既要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要针对学生状况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学内容更加切介学生学习,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且富有成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教学模式的选择

信息技术课程有很多教学模式,比如讲授式、任务驱动式,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与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有意义的“任务”环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完成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因此,“任务”有其质的规定性,它来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反映了与学习者相联系的客观世界,使学习者不是站在世界之外来“学习”和“认识”不相关的“任务”。关于任务的创设,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习者对他所学习和生活的世界有深刻的体会,缺少他们的参与,将影响任务的“真实度”;任务作为学习者认识世界的一个窗日,它与学习者紧密相连,学习者在与任务和教师的对话中开展学习;教师是任务的创设者之一,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他们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 4.让学生获得成功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中提出:“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向导、引导学生投入教学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作为体现有效学习达成结果,关注每个学生的成功与否就既是目标,也是教学的手段。”

行为科学认为,对人的激励必须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给他信心,他就有信心取得成功,就会去努力。教师要多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介理设计达到学习成功的方法,比如获得表扬的机会、阶段成功学习目标的达成等,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对教师的指导也会欣然接受。如果失败,会使部分学生产生放弃或逆反心理,极易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

学生更愿意在高质量的学习内容上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更好的记忆力,对学习的态度更积极。信息技术科学的特点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建立推理解决问题能力,鼓励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用这些策略鼓励学生,能使个人的思维模式凸显出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好这种差异,从这些差异中如何找到教学平衡点,缩短学生间的差距,让差异转变为优势,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教师组织引导和激励以及学生自我约束之下,人人学有所成,有所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建立在有效设计的基础上,完善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但是我们只要能而向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依据,教学一定会更有实效。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教学研究

‘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小学生作文有效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doc》
《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