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课堂模式

2020-03-03 02:57: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度解读

2007年11月28日,以《高考成绩只是副产品》为题报道了昌乐二中的课改。昌乐二中成为继杜郎口中学之后,山东贡献给中国教育的又一所课改新星。这也是本报创办以来推出的第一所全国高中课改典型。截至目前,昌乐二中的600名教师,有接近一半的人作为“专家”被邀请去全国各地“讲学”。面对纷至沓来的参观学习者,校长赵丰平把每周的星期三和星期四列为昌乐二中的“开放日”。

昌乐二中在课改之前,曾被外界誉为“山东省领跑高中”,其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领跑”的高中也需要改?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高中如何处理好教书与育人、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与升学的关系?

面对一系列疑问,昌乐二中以来自“田野研究”中的鲜活的“271课堂教学模式”,为处在懵懂,苦于途穷的高中课改做出了很好的行动诠释。

“模式”进化成“学习态”

与杜郎口中学一样,昌乐二中也是靠模式“起家”的。与本报报道之初的课上“271”不同,昌乐二中把“模式”再一次扩展延伸,把“课上”和“课下”焊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271学习态”。

271学习态有五个含义:

一、时间的划分。“2”是20%的时间属于教师,即一节课45分钟,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即便是在准许的时间内“讲”时,教师也不一定是连起来讲,而是该讲时则讲,需要讲时才讲;“7”是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占70%的时间约30分钟;“1”是10%的时间即约5分钟组织“反刍过关”。

二、学生组成的划分。在任何一间教室里,大概学生的组成是20%的“优秀”学生,70%的中档学生,只有10%左右的学生属于后进生。

271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充分“利用”好10名优秀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这是第一层目标。第二,要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70%部分的学生“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成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比重。第三个目标是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模式,从理论上消灭了“差生”,充分体现了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

三、学习内容的划分。20%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经过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学会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四、学生课下自习方式的划分。20%的时间完成学案和训练案中规定的“作业”,70%的时间用作下节课的“预习”,10%的时间进行预习“自查”。

五、生活学习方式的划分。20%的时间是体育锻炼,70%的时间是阅读、实践和社团活动,10%的时间用于处理个人日常事务。

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最终回到尽可能“消灭”差异上,“271学习态”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人”

的尊重,也很好地解决了“主体”和“主导”的辩证关系,诠释了“学习即生活”,“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会学生合理巧妙、科学实用地“计划”时间和“安排”生活。

“动车组”与“两案并举”

昌乐二中在课堂教学中,“发明”了“学习动车组”概念。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即做好“组务”自主管理工作;一个是科研组,即学生根据组内“学情”与任课教师一起组成课后的“问题研究”团队,以此给教师提供基于学情的课改“决策”依据,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是学习小组,即由异质同组组成,采用AA、BB、CC形式建构,同组之间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团队,组员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

与杜郎口的“预习提纲”、兖州一中的“导学案”不同,昌乐二中采用导学案和训练案的“两案并举”,既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也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

在编制导学案时,让教师把功夫用在“课前”,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相应练习、当堂检测等内容,其中自学指导部分尤为重要。学案设计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训练案则是课堂学习的“课后延伸”,训练案和练习作业不同,要求“限时”完成,教师必须对训练案面改面批,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纠错。每个导学案、训练学案都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日期、编号。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271模式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很好地解决了高中教育升学的“副产品”问题。正如赵校长所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堂就是学生“学习的天堂”,学校是“学”的校和“学生”的校。

昌乐二中的实践告诉我们:好的教育从不会为考试而改变,亦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高中推广素质教育,敢于向课堂教学不断“挥刀”,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才是破解升学和实现真正的教育的唯一正途。

“阅读”与“小课题”

“271学习态”、两案并举、建立学习动车组等举措,让昌乐二中的课堂效益“高,实在是高”了,用不着“时间+汗水”那样去“苦学”了,“结余”下来的时间当然要还给学生,可这么多的时间怎么办、做什么?

阅读。昌乐二中四个图书馆,总藏突破了25万册,而且每个班还都有自建的“私藏”。赵校长说,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取决于他的阅读量。于是,昌乐二中把阅读列为校本课程。他们规定高一年级每周阅读课不少于8节,高二不少于6节,高三不少于4节。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划分了科学的评定等级,并把阅读分为“研读、精读、泛读”三类,并列出每个年级的“必读书目”,每年每个学生必读书不少于40部。

在周末,偌大的昌乐二中校园里,常可见这样的海报——“我的„红学‟学术报告会”,落款是“美女加才女,高一某班XXX”,“我的„西学‟报告会”、“王熙凤研究”,等等,学术报告人可都是些稚嫩的学生,二中的学生成了真正的“书生”。

如何把阅读再引入纵深,能否把阅读和课堂结合起来,把阅读和研究学习结合起来?

如何利用高效课堂的理念开展高效阅读?昌乐二中认为,好的阅读,不仅是培元正本,还要生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精气神,丰富校园生活,拓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昌乐二中开始琢磨出另一种阅读。他们把班级文化建设与阅读结合起来,从重新命名“班名”开始。在二中,一个班级就是一个“人物”,一个班级就是一部“名著”,一个班名就是一个思想的宝库。

在教师层面上,昌乐二中以小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发展,他们把小课题研究作为教师实现职业幸福的“钻石途径”。二中人人承担一个小课题,小课题得益于“小”,围绕生活性、新鲜性、实际性做文章,二中的小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生活和教学行为。

昌乐二中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课改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271”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271高效课堂模式内涵

“271高效课堂”模式解读1

271教学模式

271课堂教学模式

271教学模式

271高效课堂

271高效课堂

271高效课堂

271高效课堂

《271课堂模式.doc》
271课堂模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