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020-03-03 14:16:2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行走在苏氏思潮的边缘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合肥市康园小学方义和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其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主张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思想,对当代中国教育无不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个暑假,当再次捧起这本厚重的教育巨著,细细咀嚼中,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迷惘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众多理论精髓虽不能一一领略吃透,却着实启发警醒着自己:在今后漫长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该以怎样的思想和信念去寻找教育的真谛,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和行为去书写心中美丽的神话?

今天,当再次漫步于苏氏思潮的边缘,透过那熠熠生辉的片言碎语,那份默默流淌于心底的顿悟与感动便油然而生……

时间都去哪儿了?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到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

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们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布置的各项任务等等,单这些就已经是应接不暇了,更何况家中还有琐碎的事情等着我们、子女的教育等着我们……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他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这段话发人深省,它让我从本质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没有理由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因为在我们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而已。而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那点基础知识,真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也许,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也许,只有读书并思考,才能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

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亲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该去哪儿了?我想,此刻大家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你是我的“小苹果”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重,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一名小学生,最需要的不是失败的体验,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只有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功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可以毫不夸张地这么说,假如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反思我们的教学,必要的批评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当批评教育不见一点成效,我们恰恰需要这种“赏识教育”。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中,当批评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我可否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试着选择与之相反的教育方式——表扬。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但用在我们班汪家传这个孩子身上,却很恰当。汪家传是个说话很少的孩子,除了回答问题、偶尔和同桌课下聊两句外,几乎不与人交流,更有趣的是他不喜欢站路队,总是一个人游离于队伍之外。刚开始,我试图找他的同桌和他拉手一起走,可他就是把手往怀里缩。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的小手白白胖胖的,可爱极了,于是,站队时,我故意大声说:“汪家传的小手这么漂亮!这么干净!我看谁也比不上他,还是让老师来拉着吧。” 那一天,他终于拉着我的手站在队伍里走出了校门口。

每天早晨,总会有几个孩子比我早到,为了让他们自觉读书,不乱跑,我规定:晨读好的同学奖一颗星,但老师来到教室时,看见谁已经坐的端正,认真读书,就奖两颗星。自那以后,孩子们在晨读课上追逐打闹的明显少了些,而朗朗的读书声渐渐成为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

每周班会课时,我都对那些做了好事、为班争得荣誉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能给学生一种感觉: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孩子对班级的热爱和信心。在每周的表扬大会上,我都会大赞特赞这些孩子,把表扬的言辞尽量夸张,并及时利用我班qq群给家长发去“喜报”,家长也会把孩子的改变转达给老师。类似这样的无声教育,真的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们的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双方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序进行。我们在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多地调动家长参与对孩子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及时、适时地与家长沟通,不仅在犯错误时找家长,孩子有了进步,更要告知家长。通过家校两方面的合作,给孩子们制造更多

受表扬的机会,从而及时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毫不吝啬自己的奖励或表扬。有时候,只需要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次爱抚、一枚糖果……,就会开启一个懵懂的孩子内心深处强大的内驱力,继而放射出夺目的的智慧光芒!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喜欢,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如果学会了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就一定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班集体这一方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花朵。

只要你肯真诚地说上一声——你是我的“小苹果”,便足矣!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doc》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