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建议读后感

2020-09-26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在这个学期里,我在教学之余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第

一、教师要爱自己所选的职业

在选择做老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

在给《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退休前,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晚会。这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事实上还相当的年轻,她从20岁开始工作,到退休也不过45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这位女教师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恰好当她在学校工作满25年度那天离开工作。她的告别讲话,消除了所有的疑问。她说:“亲爱的朋友们,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剧。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你们感到惊讶,一个45岁的妇女就离开了工作,而她的健康还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受内伤是因为,工作没有给我乐趣。我的心脏病很重。劝告你们,年轻人,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乐趣,那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正确地判断自己,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否则工作会使你们感到痛苦。”

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定的是爱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愿意为它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第

二、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经常处于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

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第三、培养教师的语言素养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首先,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其次,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例如: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很关键。说什么?怎么说?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某节课上,有3个学生在底下作小动作。我没有正面批评他们,因为我试过无数次,对这几位学生都没有用。于是,我就让他们主动站起来。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以为我要批评他们了。我相信那几位学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来。30秒之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没有批评他,相反,我表扬了他的诚实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动作的坏习惯的话将来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话出乎学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没站起来的另两位学生的表情变化,一个脸已红得像红富士,另一个则低下了头。我的效果达到了,就继续上课。之后,这三位学生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了。

我想,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同样是教育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怎么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我那样说没有效果呢?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思考和积累的。

第四、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这个思想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时刻提醒着我让赏识常驻心田。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还要善于给他们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学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当学生产生什么事都来做的想法时,当学生学会认识第一个汉语拼音“a”时;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劳动时;当学生有一次作业得“优”时,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师的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行为。你可以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

马卡连柯说:“你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这样做永远是正确的。”若我们不愿意表扬学生,缺乏欣赏学生的眼光,那么我们就会变得不会表场,就会使学生变得令我们无法赞美。

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舒畅,回归课堂,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成功,还给学生,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关爱的心桥。

第五、教师要养成写教育日记的习惯

从事教学多半年来,我一直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总结,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教师们可以考虑写上面提到的三种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一是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观后感;观看或访问一所学校、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记录自己观察或访问的感受。三是做后感;既有学习,又有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变,在改变中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改变生活的过程叙述出来,就成为做后感。

第六、教师要学会挤出时间读书

当校长要求我们读好某书并且还要写读后感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目光穿行于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思想之旅。苏霍姆林斯基的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它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这样的一本书,应该让所有教师人手一册。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推荐第2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的

最近,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埃”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矗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他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很简单,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推荐第3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张徐

2009年夏

2009年暑假,拜读了《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作者的教育理念深深地震撼了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优秀教师的理念,然后是为之奉献身心。作为教师,看了此书,我有很多的收获。这本书对于一个新教师,如同干旱已久后的一场雨露,调解了我们心中诸多的困惑,滋养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信心。 教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百宝箱,是人类塑造灵魂的雕刻家,因此,教师自身的内涵和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拥有的知识应该是我们要传授给别人的知识的万倍之多,我们的思想要务实、要与时俱进,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书籍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带领我们走出平庸、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每天读书,那些知识就会像潺潺小溪般流入我们思想的江河,读经典的书就如同是在与大师面对面地交流一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困难,可以使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读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责任心。苏霍姆林斯基在

首先,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研究和学习,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一到六年级所有的教参书都重新学习一遍,一方面,了解现在的学生已经掌握或者应该掌握了哪些知识,另一方面,知道他们还需要掌握哪些东西,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思想问题,这些都对他们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更好地学习。我们还可以去读一些心理学的书,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最缺乏的东西。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看清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的弱点,坚持作战,胜利与成功就会接踵而来。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学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学。应该让他们有这种感觉,我已经拥有了很多知识,明天我还要多学点

知识,知识是越学越多、越学越容易的。那么如何让他们有这种感觉呢?一方面,教师自身的魅力。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吸引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学科,从而促进他们对这本学科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要求。真正理解已经学了的,将书本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拥有的;知道自己不明白的,并能主动寻求解决的,古人云,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只有勤思考才能学好书;有欲望主动自学的,这点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但并不意味着无法做到。在奥运战场上搏斗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在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之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下一个目标,越练越起劲。

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读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推荐第4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感想一

这是一条多么重要的建议。要盖好房子,必须要打好地基! 今年突然接手六年级的一个班,接触短短一个星期就发现班上许多学生的读写能力出现断层。为了每一个学生将前面五年所学的知识补回来。我们不得不在别人开展活动的时候,练习生字书写,为的是把字体变得更漂亮些,记住更多以前忽略的词语。我们不得不在别人都在背诵的课文的时候,还在逐字逐句的读书,为的是把课文读的再流利些,再优美些。我们不得不在别人放声高歌的时候,认真的阅读课文,为的是能更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现在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依然离六年级语文教学整体目标相差较远,我们仍旧需要坚持努力的走下去。毕竟我们的地基已经出现了裂缝,虽然补救有些晚,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自己的知识圣殿能够建的更高。

经历这些,也对我以后进行教学提了个醒,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应该注意基本能力读写能力的提升,读准拼音,书写拼音正确,这些最基础的工作,我们做好了,才能让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另外,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论是课堂上的还是课下的,都应该充满艺术色彩,如果枯燥无味的抄写生字作业变成了有挑战性的书写作业,更利于孩子们对生字的记忆。

一位班主任工作多年以后,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班级的方法和技技巧,而这些方法和技巧凭着模仿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

它是老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推荐第5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怎样教育学习最差的孩子 作为老师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那就是怎么样去教班里那些学习最差的孩子。众所周知,高新区的学校每年转入的孩子应该是比较多的。这部分孩子当中的大多数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需要老师相对关注。但是因为学生的个别性和差异性,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时候又会面临着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不会是幸福的体验。 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的时候我重点阅读了这部分内容,发现这位前辈的的确确给我们阐释过他的研究心得,也给了我们许多中肯的建议。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里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在分析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首先是外来务工子女。当然,这当中不乏优秀的同学,但是我想说因为各个方面的差别,外来务工子女在转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比较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成长的经历和接受教育的环境与城市里的孩子所经历的完全不同,因此他们之间肯定会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比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言语交流、外表打扮等等。城市里的孩子会用略显“高傲”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从一开始他们就很难真正融入到一起。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工作也很艰辛,他们或许只会顾及到孩子的吃穿用,而无心去顾及孩子的学习问题,当然也就不会主动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的想法。我想这种忽视并不全是父母的责任,毕竟他们受到了诸多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文化水平低、生活压力大、收入水平低、住房条件差等等。而学校这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这些孩子在学校内接受教育的效果一般,不能确切地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我们班在三年级的时候转过来一个东北的孩子,因为姐姐在潍坊学院读书,妈妈就过来山东打工,孩子也跟过来就读小学,但是爸爸还在老家。根据我的了解,这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管教上姐姐都是在扮演主要较色,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放松。这位同学在我们学校就读了一年半了,学习情况是每次考试都垫底,雷打不动的三十多分,上学期有了进步考了60多,但也是班里的最后一名。平常很调皮,上课听讲不能专注,每次写作业本都是最后一个写完的,且错误不断。

对老师也不想其他同学那样有敬畏心。据他姐姐讲,在老家上小学的时候校长室亲戚,所以不怕老师。拿到我们学校来讲,有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言行可以说是对老师没有礼貌。对于这样的孩子,他的学习怎么来应对呢?首先,我们不能像要求当地已经在学校就读了三年半的同学一样去要求他。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用教所有的孩子那样的办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的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我们尽一切努力发展能力差的儿童的认识可能性,增强他的记忆,同时我们始终不让他想到:对他的成绩是根据他记忆住了多少功课来评定的。他回答对了问题,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打分数。”具体到我平时的做法就是,如果大部分孩子我要求他记忆某部分知识,那么在学习最末尾的同学只要他读熟我就认为很好了。默写10个单词,哪怕他写对一个我都去肯定他,哪怕他写对的是汉语意思。写课堂作业,哪怕他是最后一个写完的,我就算会抱怨,也会去表扬他字写得好。我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可能每一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是你总要有一个地方要让我能表扬你。接四年级这一届第二年下学期了,于美旺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了,张子豪和杨宇航就算一个单词也记不住但是每次都会把孩子排序号写在默写本上,上学期结束的时候张钟鹤终于考了60分以上,还有几位同学在我不分场次的表扬下课本永远背的比我上得快。尽管我总是抱怨我们的孩子多么多么淘,多么多么让我上火,但是我还是要说,孩子们不光是长个子的,长进的地方也是许多许多。

再一个我要提的,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辈也在书中着重指出了,“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落后的原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总共只有200、300个词汇。我很痛心地发现,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平常从童话、歌谣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茫然无知”“有一些

5、6岁的儿童,从来没有对任何事物表现过惊奇、赞叹和欢乐。他们也没有幽默感,不理解喜剧性的场面和情境,很少放声地欢笑,而对别人开的玩笑则报以病态的反应”。在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到了一年级的一个孩子,我喜欢叫他小蔡,因为他姓蔡。我在接班伊始就对小蔡有了比较深的印象。第一个他坐不住,回头,歪着身子,正确的上课姿势维持不了几分钟。第二个,这个孩子没有表情,眼睛里没有一年级孩子该有的色彩。我从教以来基本上每年都有一学期或者半学期会带一年级的孩子,我喜欢刚入校门没有被学习生活禁锢还满怀童真的小同学。但是在小菜的身上,我得不到惯常的反应。他拒绝我的示好,甚至对我的话没有反应。我喜欢揉小孩子的脸蛋,

逗他们玩,有时候抱抱也是有的。但是小蔡拒绝我。他回避我。我在跟班主任老师交流的时候特意说了他的事情,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小蔡的妈妈精神上有问题,经常住院,爸爸要工作还要照顾妈妈。当然了,孩子肯定相对的就会忽略了。后来一年级合班,学校安排家长会的时候我见过小蔡的爸爸。一位圆润的男士,长得一看就是亲父子。看着多动的孩子(他坐不住,爸爸来之前是我坐在他旁边的,第一排,小腿晃得椅字噔噔地响),看着连飞信都不会加的胖爸爸安抚着儿子,我突然觉得我应该多骚扰一下小蔡。以后凡是我去一年级上课都会逗他,抓住了聊天,提问问题的时候挑他能回答的叫他,同学合作的时候先去他们小组问问小蔡会读单词了吗,能不能给老师展示一下。班主任老师也把孩子安排在前排坐,挨老师近一些。这样半学期下来,小蔡同学相对刚入学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虽然上课还是会玩,小组合作的时候经常默默的发呆,但是回答问题有了明显地进步,小手时常会举起来,甚至经常“不能自控”地抢答,下课了也能在楼道里疯跑了„„ 这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过多的去在乎他的成绩。年后开学,我的办公室在二班隔壁。站队上操的时候,看着小蔡又漠视了眼神,我说磊磊你是不是应该问我老师过年好,小蔡同志波澜不惊的和我擦身而过,留下身后其他孩子热情的“英语老师好”“ 王老师过年好”。我想,这个孩子缺失的是我作为老师无法弥补的了。

我在立题的时候说怎样教育学习最差的孩子,但是文章到了末尾,还是抒发性的东西多一些。因为我觉得,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同学负面的东西多一些,而我认为,在情感上去感化,去肯定,去鼓励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成绩。

推荐第6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作者:yangyanh… 时间:2007-11-8 15:05:47 来源:本站原创

最近又一次静下心来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苏霍姆林斯基在

文中写道“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的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越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想想在教学中,我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很辛苦!你看,学生每天要上一天的课,还要完成各科的课堂作业,回家后还要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这哪有他们的自由时间呢!再想想我那时的童年学习跟现在的学生学习完全是两码事,我那时的童年生活是非常快乐的,每天在学校的学习很轻松,作业也不多。在那样的环境中得到成长,得到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美好生活体验,也就有了现在美好的童年回忆。再看现在的学生,似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根本没有他们的自由时间,但他们的成绩也不见得好,反而失去了好多童年的乐趣,童年该有的快乐,等他们长大了能回忆的也就是学习的辛苦或者是网吧、游戏机房的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读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

基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推荐第7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作者是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翻译得很好,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师的伟大,他怎有如此多的思想,他怎有如此妙的建议,他怎有如此深的见地?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想。

首先,我觉得我们的思想好落后,苏联在一九四几年就有那么好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我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凡事多与学生商量,多与学生沟通,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

再次,从此书中我发现自己作为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的一些错误态度和做法。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我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不要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但当我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后,就深深感到这种意见是错误的,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

“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提出问题,读中感悟。学习的问题不仅在阅读中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与借助了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读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

总之,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推荐第8篇:给老师建议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一单元,读后感触很深。下面就第七条“教师的时间和个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和第八条“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到了中学仍然有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脚步,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教师也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为学生学生进行辅导,最后效果也不一定会好。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小学阶段,教师“没有教会儿童学习”,何为教会儿童学习?也就是说没有交给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即虽然给了学生“鱼”,却没有教会学生“渔”。

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哪方面呢?文章中提出了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即教会儿童很好地读和写,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掌握读和写的能力,或者说表面上能读会写,但还没有掌握其本质,所以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其不足的毛病。何谓会读?文中提出: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会理解的读,有思考的读,才能真正称得上“会读书”。看看我们的教学,“读”的形式千变万化,“读””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每天早上到校,走过各班窗前,总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平时我们老师和家长也特别要求学生要多读书,但我们是否去认真地想过,学生真正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书吗?是在追求一种故事情节,是在想获取别人的表扬,抑或是在完成布置的“要读几遍”的任务,如果在读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那可真正称得上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这种阅读,除了徒增时间的耗费外,最大的益处恐怕是我们所说的“他把这篇文章读熟”了。

再说写,怎样才能叫“会写”?在这里也提出了要求,就是: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章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他的注意的中心。我想,这里面的写更多地还是指“写作”的写,就是要在写作的过程中顺畅地表达,任自己思维的溪流在笔端流淌,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要去过多地顾及遣词造句,不要因表达的技巧而影响了自己思想的舒展。

“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处于一种境地:他们在建造房子,而地基却在瓦解”。文中提出了一个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问题,这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的地基包括哪些方面,无外乎基本的听说读写和运算能力。在这条建议里,文中有具体的例子使我们看到了如何利用教材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去掌握这些知识,他提出了一个很符合现在新课改精神的方法,那就是如何发挥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他用“使用记忆的技术”帮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小学所应掌握的词汇量,他用给“童画”题词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六百个“童话用的”词。这些方法读后都会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多见,特别是在低年级,很多教师利用新课改的理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利用创设情景、直观演示等多种手段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这样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在教学中多想办法,你的创意和灵感会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推荐第9篇: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读完了这本书,发现它吸引我的地方太多太多,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它朴实的语言,发生在我们教师身边的一些案例以及其中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些建议对于我来说都颇具吸引力。

下面我就这本书中印象尤其深刻几点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书中强调,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二、给自身充电

有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郑杰老师说:“因为如果教师不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因此,读书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亲近你,更具有魅力。

虽然现在我们从事的是小学教育,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但是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仅智力提高,而且创造性极强,经常会问一些老师很难回答的问题。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终将被淘汰。此外,老师向来担任为人师表这一角色,如果教师养成了不断学习的好习惯,自然会给学生正面的影响,读后感《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三、理解倾听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入而已。而倾听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学会倾听很重要。

而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工作比较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学生跑过来对你说这说那,语言表达不清楚,说半天还没说完,而由于正忙,有时根本听不到耳朵里面去,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一会再说!”其实感觉孩子们说的只是小事,根本没听的很清楚,而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孩子期待的事情你没有交代,自然给学生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要理解倾听的意义,并懂得学会倾听。

四、正确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一般指指那些相对于一般的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不久而且不牢固的学生,并且这类孩子还经常犯错误,很让老师头疼。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他们,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语言朴素却饱含善意,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去领悟它精髓之所在,从而能更好的完成我们的使命。

推荐第10篇:《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也许自己是师范生的缘故所以特别青睐于对如何能成为一名好老师有帮助的书。当在图书馆看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时,就莫名的感到它是特别的,些许是因为它的书本包装封面,些许是有些被震撼,一百条建议?是哪一百条?怎么会有那么多?好奇心驱使我把它从书架上拿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这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书。这本书足足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内容写得相当充实,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另外,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十分适合向我们这样的未来将踏上教师职业道路的师范生阅读。我读后认为这是本教育经典书。我相信每个人读完以后真的会像我一样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薄,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也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让人不至于会因为枯燥干涩而放弃,反而因为其是生动的例子而更加急切的想把它一口气读完。虽然读这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是我到现在还能够说出那一百条建议之中的几条,例如有一条是“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这条建议是让身为教师的我们要牢牢的让学生把基础扎扎实,就像是要有经济建设之后才能有上层建筑,如果一个学生连基础知识都不牢固那么他将一事无成。另外还有一条是“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读后我认为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像是许三多里面说的一个也不能少的道理是一样的。除举得这两条建议之外,其他建议也都是十分精辟对成为一名好教师十分有实质性帮助的。

我相信在每个人读完这本书后,都会像我一样感到这本书是令人倍感亲切并且让人深受启发的,因为这里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

教师教育学院10班地理师范XXX

第11篇:给幼儿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幼儿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吴燕

放假在家期间,一直在看《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是由朱家雄,张亚军以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视角来编写的。它的内容很多,第一块内容: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二块内容:让孩子爱我们,第三块内容:听孩子的话,第四块内容:挤一点儿时间来反思,第五块内容:做一个有协调能力的班主任,第六块内容:理解家长对孩子的爱,第七块内容:像热爱工作一样热爱生活。本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有的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关于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有的是对家长,对班主任的,甚至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读后感觉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在第一块内容“向孩子张开怀抱”中,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幼儿老师的一切也应该是美丽的。如何做一名美丽的幼儿老师,是教师形象塑造的问题。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具有教育性;在与幼儿的接触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幼儿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从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仪表美,还要言语美、行为美、心灵美。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断的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在第三块内容“听孩子的话”中,徐冰老师的一文《听孩子的话》给我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正如她在文中所说:“倾听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虽然倾听孩子的心声对于幼儿教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来说可能有点奢侈,但倾听其实只需要教师作出一些小小的改变:如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天或听听孩子间的聊天,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多互动、讨论,有时可多追问一句“为什么”等,而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幼儿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契机,去耐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解开心结、释放情怀、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孩子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孩子遇到困难发脾气的时候,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们的心声也是古灵精怪、精彩纷呈的。我们要善于捕捉契机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那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乐趣。 在第四块内容“挤点时间来反思”中,上海特级教师应彩云说:“阅读可以使人领略到现实生活中可能无法企及的事物。阅读使我们超越了空间、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得以自由地活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无所不及的广阔的生活。”同样给我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时间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这是由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往往忽视自己的修炼与提升。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来阅读呢?什么样的书籍和方法才合适呢?书中给了我们几点建议:(1)要读专业期刊。(2)要读经典的专业书籍。(3)要阅读通俗易懂、与幼教职业有实际联系的书籍。(4)要有批判的读书态度,不要盲信书籍。

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的确,合理的利用时间,相信我们的时间更大。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收获多多。虽然我只拿了书中的其中一部分来反思,但今后我还会细细品读,慢慢回味,让自己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感悟教育的真谛、领悟教育的艺术、启迪教育的智慧!

2017.8

第12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专题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 能。

苏霍姆林斯基的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 的实例。当读到第9条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时。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知识。由弄懂事实、事物和现象,到深刻理解抽象真理的道路,一定要经过实际来掌握知识。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第13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900字

近期,我有幸拜读了肖川《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他那有关教师专业成长的思想和诗化的言语表达撞开了我的心扉,荡涤了心中的阴晦与迷惑,给予我前行的方向和勇气。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宝藏。”教育是美丽而缓慢的事业,从容是教育者必备的心态。在红尘滚滚喧嚣纷扰的今天,哪里还有真正潜心修炼的场所?让人生丰富而安静,是否是一个近乎奢侈的话题。但,作为一名有思想有教育信仰的老师,这种境界不是应追求的理想吗?也许,从选择教师职业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放弃了许多诱惑,注定只能过着清贫简单而忙碌平凡的生活,但这不妨我们可以拥有精神世界的丰富,做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人,营造一个丰富的课堂,用雅言传送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广博的精神空间自由翱翔。学生因我们的丰富而丰富,我们因学生的丰富而多彩,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因此,穿越尘世的困扰,安心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有学养的老师,做一个心灵丰富而深刻的老师,是肖川给我的启示之一。

一则故事。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家里卖雨伞,小女儿家里卖冰棍儿。晴天时,婆婆为大女儿发愁,雨伞卖给谁呢?雨天时,婆婆为小女儿发愁,冰棍儿卖给谁呢?婆婆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婆婆的天空很阴郁。邻居大娘劝她说:“晴天时,您小女儿家冰棍儿卖得快,雨天时大女儿家雨伞卖得好,您看,无论晴天雨天,您都应该高兴呀!”婆婆转忧为喜。是的,我们身陷其中的不完美的教育和不完美的生活时时困扰着我们,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思考,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也许会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开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给生命一种向上的力量,保持一颗积极、绝不轻易放弃的心,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搜索身边事物美好的一面,让自己能有前行的动力,而不让所谓的不完美成为借口扼杀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成功。

“做一个具有自省能力的人,善取善舍,与时俱进,而又步履从容。——————将生存的艰辛与平淡琐屑调理为甘美与意味隽永。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说: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我是美好的!”(肖川语)这是我受到的第二点启示。

每年,中央电视台都要举办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我总会被那些闪光的人性之美、高贵的情怀所打动。现在的传媒无缝不入,一些感人的事一些可敬的人的信息总能在不经意间闯入心中。此时,总有一种情愫从心底生出,如炊烟袅袅般缭绕我的心扉,有一种液体濡湿眼眶。我有时责备自己不够成熟,太易于感动,希望自己能在大喜大悲的故事面前保持波澜不惊。而肖川老师的话让我释然,他说,一个易于感动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纯洁的人、一个过着真正人的生活的人。也许,我和像我这样易于感动的人真的不需要刻意掩饰那份感动了,并应为之骄傲了。

“喜欢发现并赞美生活的人,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并善于把它传递给身边的人。这种人就是真正成熟的人。真正的成熟不是摆出一副‘看破红尘’的沧桑,不是整天嘲笑别人的幼稚,不是生活得百无聊赖却以为曾经沧海——————真正的成熟是学会重新热爱,百炼成钢绕指柔。”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感动就有多少羞愧,因为一些只有用苦涩和艰辛的积累才能换取的感动的人和事正是我们社会责任的缺失。

作为教师,应让感动常驻心田,并把它传递给孩子,给我们未来的世界播下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的种子,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递爱的火炬。

第14篇:《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这一名言从小就听过,读过,甚至背过。可是直到今年的暑假,才真正的明白了里面所蕴含的意思。

今年暑假放假前,学校布置给我们一个任务,看《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完成一篇读后感。听着挺简单的,况且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挺喜欢看书的人,就更不是问题了。

可是初读这本书得时候,真是看不下去,这么厚的一本书,100条建议,看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可是不看的话读后感怎么写了?没办法,耐着性子看下去,这一看,上瘾了,这才发现这是一本生动的实际事例与精辟的理论相结合的书。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很多饱含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起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品味。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如同书中刚开始所写的一样:“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我相信这句话一定会引起每位老师的共鸣。后进生,每个班都有,有时甚至不止一个。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是智力问题,无论我怎么教,怎么补都是无济于事的。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我错了,也更加让我相信“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书中的“费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的相似,甚至和我们班的个别学生也有的一比,只是不同的是我们对待后进生的方法不一样。我平时对待这样的学生往往都是采用补差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默写该会默的单词,反复的读,反复的默,有时却不见得有大的效果。最后是我累学生更累。而苏霍姆林斯基却和我大不一样,他给学生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学生搜集了一套有关智力训练的书籍供他们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从来没采用过补差的方式,但是,结果却大不一样。费加的学习成绩上来了,并成为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此时我深刻的意识到:“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我也懂得了,对费加这类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练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智力,为他们今后不断的学习提供动力。 此外,整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有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和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学习成长的需要而引发的,让

我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灵活运用书中好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教育好学生,让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第15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一)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从责任两字做起。对自己应尽的责任认识得越早,越能健康快速地成长,越能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呢?

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我认为要从课堂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就是这样来要求勉励自己的。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的。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

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参加的二期课程,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反思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责任心。

三、要关爱学生

一是关心学生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地,耐心细致地辅导,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书,处处渗透着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爱生之情,以及他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好书,这部书将成为我教师生涯的指路名灯。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二)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着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首先,书中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例如老师在讲一个很难懂得概念时,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东西,他们会很难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能让学生先看一些有关的书籍,让他们先通过这些新奇有意思的书籍去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我相信他们看过之后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甚至在上课时他们会提出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会把看到的知识与教材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他们还会为自己能提出这些问题而自豪,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能把他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变得更清楚。在教室里搞一个小型的图书角,这是作者对老师的建议。只有老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书,应该看什么书,把这些与学习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把课本的知识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

其次,书中还谈到了教师的时间问题。许多老师总是抱怨时间不够,除了上课以外,老师要备课,批改作业,要管理学生。但是教师跟其他人一样,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也需要时间。书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上的课非常出色,以至于来听课的人都忘了记录,听得入了神。他在回答一位老师的提问时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了他的话,我内心得到极大的震撼,他不抱怨时间不够,却用了终生的时间在准备着每一堂课。所以说一个老师要不停地读书,不停地积累知识,不停地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像小河一样流淌不息。一个有着经验与知识的老师能把课上得那么有趣而生动,如果你缺乏知识,只讲书上的死知识,这种课是没有意思的,学生也会听得失去了兴趣。像给我们上教育学的陈老师,他上课幽默风趣,经常给我们讲他的经历与见闻,不仅给我们讲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教给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要使这些小溪流永保活力,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从而,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分也会使他们自己满意,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我暑假在辅导班带班的时候,每当给学生批改作业时总是会再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分数,如果错的太多还会出现很低的分数,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是太幼稚了,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会不会伤害了某个孩子。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不愿意看见这样的分数,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学习作者那样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恰当合适的评分。当然这是平时的评分方法,在正式考试的时候还是应该给予正常的评分,给高分者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给落后者以警戒和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教育学着作给我们的建议远远不止这些,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和学习。要当好一个老师,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会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拼搏。虽然这很难,但努力了,结果是不是会还一点呢?

第16篇: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让阅读为教育添砖加瓦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盘县红果逸夫小学封周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给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水从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阅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让自己的“水”变成有用的“水”。

一天,在网上浏览时突然发现苏霍姆斯基写的《给老师的建议》。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喜爱。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虽然苏式教育离我们很远,但很多问题还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

在学校常听老师们发牢骚:“现在的孩子个个都聪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习怎么越来越不行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困惑。而苏式早就提出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做同样的一件事,他形象的用7岁儿童提水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说的“因材施教”。但我发现周围的老师在分层教育上都缺少激情,只是偶尔用用,只求做过,不求坚持。所以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后进生”。我们老师的牢骚也就是没有因材施教而产生的结果。苏式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

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建议》中第二条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里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位老师的课好的让听课的人都忘了记笔记。但大家问这位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师说只用了18分钟,大家都惊呆了。我们如果要准备一节公开课,至少要准备几天,累的大家都不喜欢上这种课。

苏式教育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在《建议》中第三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我特别认同。《建议》中说“敬爱的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初中)和高年级(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

这里提到了“不会学习”,其实就是不会学习的方法。在小学阶段,很多学校都是以分数来判断老师和学生的好坏,所以导致我们小学教师一味的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难度很大,学生都喜欢老师直接“喂”,不喜欢自己去吃。成效很

慢,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喜欢坚持学生学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

最令我想不到的是在《建议》中提到的“后进生”。我还以为只有我们才说“后进生”,没想到苏式教育中直接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建议》中说的改变“后进生”的方法我觉得也比较好。它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给教师的建议》中方法非常多,非常的实用,这是第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籍。

各位同行们,苏霍姆斯基说:“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让我们敞开心扉,用和谐的平等与信任,去继续我们的教育事业吧!

第17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定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首先,书中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例如老师在讲一个很难懂得概念时,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东西,他们会很难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能让学生先看一些有关的书籍,让他们先通过这些新奇有意思的书籍去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我相信他们看过之后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甚至在上课时他们会提出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会把看到的知识与教材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他们还会为自己能提出这些问题而自豪,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能把他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变得更清楚。在教室里搞一个小型的图书角,这是作者对老师的建议。只有老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书,应该看什么书,把这些与学习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把课本的知识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

其次,书中还谈到了教师的时间问题。许多老师总是抱怨时间不够,除了上课以外,老师要备课,批改作业,要管理学生。但是教师跟其他人一样,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也需要时间。书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上的课非常出色,以至于来听课的人都忘了记录,听得入了神。他在回答一位老师的提问时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了他的话,我内心得到极大的震撼,他不抱怨时间不够,却用了终生的时间在准备着每一堂课。所以说一个老师要不停地读书,不停地积累知识,不停地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像小河一样流淌不息。一个有着经验与知识的老师能把课上得那么有趣而生动,如果你缺乏知识,只讲书上的死知识,这种课是没有意思的,学生也会听得失去了兴趣。像给我们上教育学的陈老师,他上课幽默风趣,经常给我们讲他的经历与见闻,不仅给我们讲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教给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要使这些小溪流永保活力,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

分也会使他们自己满意,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我暑假在辅导班带班的时候,每当给学生批改作业时总是会再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分数,如果错的太多还会出现很低的分数,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是太幼稚了,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会不会伤害了某个孩子。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不愿意看见这样的分数,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学习作者那样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恰当合适的评分。当然这是平时的评分方法,在正式考试的时候还是应该给予正常的评分,给高分者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给落后者以警戒和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教育学著作给我们的建议远远不止这些,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和学习。要当好一个老师,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会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拼搏。虽然这很难,但努力了,结果是不是会还一点呢?

姓名:李洁斐 学号:1201210027 专业:汉语言文学

第18篇:给老师的建议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感悟

鲁迅先生说:“每天不读点书,就如不曾洗脸刷牙,会觉自己面目可憎,无以见人。”每每念到这个句子,我都觉得有点无地自容,因为我既没有广泛地阅读名作,也没有通彻地精读某书,更没有做到持之以恒每天读书。我这样的读书,实在有愧于“读书”二字。也有人说“没有读过《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人,就不能称其为教师。”这句话同样让我忐忑不安。我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师将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在老师的大力推荐下,我拜读了前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给教师提出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又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捧读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涵养渊博的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为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让我重新整装待发。

细品书中的章节,你会发现,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一直在不断的调整改革,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读过此书后,你定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像是在与教育大师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苏大师的确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更鼓舞着千百万教师前进!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

回顾整部书,又一次浏览阅读后留下的痕迹,思路再一次被打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开篇之初,便以此立下整部书的中心思想:学生无好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又具体的个体。所以,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都是因为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接下来,便一条一条地分析了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顺利毕业,从而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真正教育好他们,就是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首先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必须“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海洋”,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应该知道“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呢?除了一些必要的常规教学,教师也应该尤其关注学生的阅读。教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但是,班级中往往有很多后进生,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他们也能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老师可以针对性地挑选一些内容丰富而有生动活泼的书籍,让这些后进生得到思维上的锻炼,使他们未萌动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当然,阅读不是死记硬背,应该是有理解的阅读,“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同时,有理解的阅读也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加上教师在常规教学之时引用了大纲以外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使得学生在科学文化飞速发展而教材却不太变化的背景下,更加高效地把握知识的时代脉搏。

然而,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似乎越来越重,阅读似乎越来越成了一种奢望。在学校里,由于考试这根指挥棒的作用,老师们往往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练习,惟恐少做一道便无法取得考试的胜利;回到家,又要应付爸爸妈妈提供的艺术快餐,各种参差不齐的艺术辅导班铺天盖地。孩子们本应该快乐单纯的童年似乎变成了地狱,有的孩子居然出现了快快长大的愿望,希望象爷爷奶奶一样有看电视、看报纸、散步等自由支配的时间。可想而知,如此忙碌疲惫的童年又谈什么愉快的阅读呢?恰恰在这一点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才有工夫去阅读书籍,才有工夫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一些课堂上来不及思考的问题。思考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高效的提升,相反“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阅读不仅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而且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知道的越多,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表面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知识,往往在经过大量主动阅读后“死的知识”也会变活,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教导,同学之间的交流,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简单。这样,所谓的古语“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单就阅读层面上则可以更改为“阅读有难易乎,使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使为之,则易者亦难矣。”

综观整部《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已然给我们这些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指出了一条明路,其中的细致周到让我不禁感叹其为人的高尚,为教的执着,以及做学问所显示出来的那份厚重。摸着这本书,感觉很重,却又很轻。

第19篇:给老师的建议

这样下去,怎会不产生学困生呢?这也难怪有时教师不停地抱怨,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孙秀英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

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就说第一节吧,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

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做了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大多时间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即使做错题后订正的方式也几乎是一样的。试想,

第20篇:年轻教师《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一看见这本书的题目——《给老师的建议》,一瞥见作者又是苏联的教育家,心中就不禁多了几分敬仰。苏联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教育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探索,很值得我们年轻的教师赏析和学习。怀着这一份憧憬,抱着谦虚的态度,认真的把这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读了个遍,觉得很有一些感悟。

一、认同的观点

1、学习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现为: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一个学横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2、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的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创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在对年幼儿童的教育上的缺点还不是特别的显眼,那么在对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个性则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我们深信:如果学生在少年期没有遇到一位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指导者,那他就永远不能学会真正的思维。

二、联系实际

中职生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很潮流,但是他们的思想不是很稳定;他们要求进步,但是他们的毅力不足;他们价值观念多元化,但是理想信念淡化。

现在我们的身边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题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品德上的后进生和行为上的后进生”。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当他们原有的美妙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脱节,从而养育了逆反心理。严重的失落感、差强人意的学业成绩、家庭的漠不关心,加上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不少中职生就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三、反思与重构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肩上担负的任务很重。我们面对的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自我要求独立性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面对社会的多种诱惑,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从做人到成人的教育理念,帮助中职生明辨善恶。

《给老师的建议》一本书中,第27条说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的事”。就是让书籍填充学生的课余时间,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所以,一方面,我们自我加压,不断更新变革自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关爱学生,让其有所作为,在关爱中成长。

《给老师建议读后感.doc》
给老师建议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