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王小凤

2020-03-02 12:12: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长亭送别》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

语文教师和语文学科的根本使命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魅力和美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品质和审美能力。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对刚刚步入文学鉴赏大门的高二学生来说,知识背景的缺失、戏曲唱词的陌生、人物关系的纠葛、剧情发展的错综都会成为学习《长亭送别》的障碍。而要在一节课中解决以上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创造一个符合学生阅读积累现状和《长亭送别》特色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这节课我打算以课堂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离愁为突破口,让学生感受、品读崔莺莺的心境,走进她那复杂的心灵世界,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引导、启发他们对“爱情”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究。 课题:《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积累古典戏曲的相关知识,掌握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

2、赏读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以及曲词中所蕴涵的离愁别恨。

3、品味莺莺的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赏读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以及曲词中所蕴涵的离愁别恨。 教学难点:品味莺莺的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材分析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也是《西厢记》中最脍炙人口的片断之一。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使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作品曲词优美、含蕴丰富的特点,而且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富有现实意义。

1 它既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也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弘一法师李叔同创作的《送别》这首歌。(运用多媒体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静下心来品味“送别”的意境,为上课创设与课文内容相谐的教学情境。)

百度搜索:http://www.daodoc.com/#albumindex=0&picindex=1

六、拓展延伸。

1、如果莺莺欢欢喜喜地送张生去赶考,又欢欢喜喜地迎接高中状元的张生回来,作品的艺术效果会是怎样?

2、课后查阅资料,独立思考,从作品主题、人物、语言等角度评价一下王实甫对《莺莺传》和董西厢的改编。 教学反思

1、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作品不仅曲词优美、含蕴丰富,而且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富有现实意义。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在诱导和启发思维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把新旧知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定会激发学生戏剧

6 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扎实有效的鉴赏传统戏曲的能力。这样,在中国传统戏曲面前,我们的学生也就不会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或瞎猜乱想,曲解其意。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对话和理解中去丰富文本的内涵。教师与学生都应毫无保留地展现各自的知识空间、调动各自的生活积累、敞开各自的精神世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是一个摆渡者,是一个在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二传手,我们需要全身心地在语文的田野上耕耘。只有这样,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另外,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再有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课文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概要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王小凤.doc》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王小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