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讲座 反思交流材料

2020-03-01 23:03:0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窦桂梅老师清新淡雅的仪态和伶俐幽默的语言、渊博的学识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都为我们所钦佩和敬重。在羡慕与赞叹中, 无时无刻不让我感受到窦老师那富有激情、睿智、爽朗的个性。

一、走进窦桂梅,看教师成长

她爱读书,更善于读书。她说,是读书,使她精神高贵而丰富,使生命深刻而阔远;是读书,让她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并说自己的美容经验就是读书,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在读书中,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她爱写随笔,更善于斟酌。她在网上、网下练笔成了习惯,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她感觉练笔就好比开花,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力量,是不可能让一瓣一瓣的花朵展开自己的面容的,以为刚一动笔就能一鸣惊人,那或者是天才,或者只是妄想罢了。就连鲁迅也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她推崇“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心得。不要说自己没时间,更不要说已经太晚了,因为“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即使真是到了迟暮之年,秉烛而行也比“昧行”要好。

她强调,不可否认,通过学历教育、讲座式培训、公开课磨砺、科研训练,教师的确能够获得长足的专业成长,甚至可以被送上成功的“快车道”。但她认为,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最好途径是“内生型”内生型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不过,这种“内生型”的底气的确需要教师自觉、自主的学习力,以及个人积极向上的执著力等。

窦老师有一个很优秀的女儿,在初三学习。是一个像她妈妈一样有着爱读书的好习惯。她非常敬佩、欣赏张思明老师,她说他每天清晨4点30分起床,或健身或读书。他在旅途中、会议间,总是抽空干“私活”——悄悄拿出教育书籍或者数学难题回顾和重温。这就是坚韧,这就是积攒。她特别喜欢“人民教育”这本杂志,执子之手,与子偕行。并频频投稿于它。张思明老师也是在这里与之相识的。在窦老师在清华的艰辛与殊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这本书里,窦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网名是玫瑰,“桂”与“梅”颠倒过来“梅桂”的同音不就是“玫瑰”吗。在网上最先揭开她的面纱的是朱永新老师。她的博客上面积累了她太多的作品了,教师生日发生日祝福,学生开学发欢迎词,学生毕业发表离别感言。

境由心生。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就能使放出光和热;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因此,面对教育的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滚烫于心,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 反思我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2010年起我校开始了“三全”教学模式的探索,启动了“名优教师三年培树工程”,把40多名教师作为第一个三年名优骨干培训对象。2012年底召开了验收总结表彰大会,2013年提出了“名优骨干教师三年再提升工程”,2014年成立了校级名师工作室,每月定具体的日期,由四位领导和教师进行讲座,全体教师参加学习。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是引领教师走上教学研究道路上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学术氛围浓郁了,老师们工作热情高涨了。同时,学校相继派出领导干部和教师参加省市学校的活动和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名校的教学活动,多次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和区二实验等校名师到我校支教讲座及培训。

二、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何谓主题教学?窦老师认为,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的主题,既非思想主题,亦非知识主题,而是一种文化主题。它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语文学习文本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容量变大。它不仅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更是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那么,主题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否果真如此?窦老师的教学实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在教学实践中,“主题教学”在“面”上铺得开、在“点”上切得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的综合受益不可限量,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窦老师在文章中谈道:“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在我看来,这是个开放的框架。教师应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亲”;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揣摩、领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窦老师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

在窦老师报告的启发下,我也对主题教学作了一些思考。我认为,实践主题教学应抓住三个层面,即整合、积累和提升。

第一,关于主题教学中的整合问题。

近年来,我们进行的语文教学研究,用窦老师的话来讲就是“茶壶里翻波浪”,一味地停留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篇单薄的课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舞台太小太窄,就像荷叶上的青蛙,摇摇欲坠,一蹦就没戏。面对语文教学课时越来越少的现实,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突破“教学内容单薄”的格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仅仅抓住有限的几篇课文,把提高语文能力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上,那永远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因此,教师要以课本内容为基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把原本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升华。

窦老师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用同一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通过结合现实生活,补充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亲人”的深广含义。教学时,她从会意字“亲”入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帮助学生领会亲人之间的血脉相连。然后,窦老师引导学生从抗洪抢险的战士、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身上体会“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的“亲人”之爱。接下去,她又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全球,学习《再见了,亲人》,体会其中轰轰烈烈的爱,最后拓展到《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谊。这样,窦老师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整合在一起,学生对“亲人”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得以提升,“亲人”所体现的真挚情感一次次激荡学生的心灵。事实上,何老师、江老师早在两年前指导我们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时就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文本,教材只是个例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去教教材。今天,在读了窦老师的主题教学之后,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感受:利用主题建构语文教学,对教材增、删、取、舍,整合之后为我所用,能够做到用好教材,还能超越教材。

第二,关于主题教学中的积累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发展,学会学习,并建立终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建立积累意识、学习积累方法并进行知识、能力、兴趣等的有效积累,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丰富人生的内涵。小学阶段是个体开始体认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过程的重要阶段,仅仅依靠有限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怎样让学生在目前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大的前提下,对母语文化的积累做到高效率──这确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就拿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来说,有些老师只单纯注重量的积累,让学生每两天背诵一首古诗,对于如何于较短时间内在积累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尚没有形成一个让大家共同认可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做法。而窦老师独具匠心,利用“主题”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窦老师把古诗词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主题引导学生积累,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而且学会了对比与区分。用窦老师的话来说:“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主题教学的过程就像在一幅伟大作品的背景或者框架中,整体把握、螺旋渐进,积累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中,完成一幅壮美深远的图画。

第三,关于主题教学中的提升问题。

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强调提升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窦老师在谈到自己的基本立场时说:“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学习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种子到大树,到开出花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对此,我的看法是:主题教学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需要的营养的过程。在主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便捷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执教《圆明园》一课时,窦老师紧紧围绕“圆明园”这一主题,以三大版块构建主题教学,即“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充分重视个性体验。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经典文本《圆明园的毁灭》揣摩、领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和相关的语文实践。在课堂上,窦老师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把学生引向了另一番广阔的天空。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怎么正确对待历史,怎么面对历史做反省、反思?都说语文是人学,是精神之根,此时此刻,在这种既广远又深沉的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在认识获得推进的同时,灵魂也得到了净化。

在大文化大教育的背景下,窦老师提出的主题教学把语文教育的范畴扩大到了生活的范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使课堂教学渗透着人文的精神,饱含着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感悟语文的同时,也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进而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主题教学撬动学生变革,我校以主题教研为切入点,开展“一听二讲三计四课”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做的还不够,在与学科知识为本位的今天,做校长的,做教师的一定要清楚地懂得没有没有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没有教学的教育,换句话说,教育中有教学,教学中有教育。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课程通过整合走向圆满,在反思中走向成功。不要抱怨,办法总比困难多,借口总有千万条,问题是做就是得到,老师们要有所追求,互相帮助,你追我赶,形成热腾腾的校园文化,忙是营养,不忙是营养不良。有作为才有尊严,你的态度是你的生产力,态度没有超越,你的人生就装在工资的信封里。

用窦桂梅的话说:变吧,改变吧!你的观念变了,行为就跟着变,你一变,校长一变,学校一变,老师后面的几十个孩子就变,这几十个孩子一变,这几十个孩子的命运就变,一个孩子变,两个孩子变,全体的孩子都变,这个国家就变。(灯片)

窦桂梅讲座

窦桂梅讲座心得体会

窦桂梅老师讲座纪要

窦桂梅讲座心得体会(推荐)

窦桂梅老师的讲座

窦桂梅老师作文教学讲座

窦桂梅老师作文教学讲座

观窦桂梅老师视频讲座有感

观窦桂梅老师视频讲座有感

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反思

《窦桂梅讲座 反思交流材料.doc》
窦桂梅讲座 反思交流材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