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观后感[优秀]

2020-03-03 00:38: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钢的琴》的票房迷

“到现在,《钢的琴》只拿到400万的票房,只能证明:所谓的影评人、交口派、媒体口碑……都是浮云。”其实作为第三方统计的艺恩,对外公布的票房数据是270万。

这一声叹息,收到各方人士的反应。

以影评人为代表的交口派们,无人应声。

媒体口碑派代表说:“没有这些口碑,这片子肯定连院线都进不了!”

某影院经理说:“这种片排了场次也肯定没人看!”追问之下,才发现,这位朋友根本没看过这片,就已经把它打入冷宫。

某广电集团的朋友在一旁笑:“别抱怨人家影院经理不排片,就是我自己到电影院,看着海报上那两张苦瓜脸,也没兴趣买票去看。”

那天,还收到另外某影视公司朋友的私信,把这片子的发行骂得体无完肤。

今年上海电影节,我和这位朋友坐在第一排,仰着脖子,在上海影城不足百人的影厅里看完这部电影。看到中途,朋友两三次都乐呵呵地凑过来说:“我喜欢这片儿”。这个小影厅的走道台阶上也挤满了人,每隔几分钟,就有人发出爆笑声。导演张猛就坐在地上,他都不记得这是第一百零几次看《钢的琴》。

毫无疑问,这是2011年,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国产片。它用更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一个逝去阶层的悲悯情怀和失落——重要的是,生活还要

继续。在此之前,张猛没看过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他们都有惊人的相似,用热情、狂欢来描绘现实的残酷、生活的颠簸。

其实,《钢的琴》更像是一部商业片。有一个紧凑的故事、貌似轻松、幽默的叙述方式,导演张猛曾经给赵本山写春晚小品,语言和喜剧功底都很扎实;还有不断插入的歌舞场面,超现实也罢、讽刺也吧,能让黯淡现实生活,立马活色生香。

这个经常出现在晚上10点档、翘兰花指的电视剧演员王千源,拿到了第一个国际影帝奖。该片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会的获奖项目,于是乎,《钢的琴》就被披上了文艺片的包装外衣。

它的诞生过程,免不了有文艺片导演的各种艰难挣扎史。张猛36岁,比宁浩大2岁,就读北京电影学院舞美系。毕业后,回到老家,在辽宁电视台混过,在本山传媒拍过广告、当过编剧,最后混到了副总裁。但这个年轻人一心想拍电影,2007年,他的第一部《耳朵大有福》,只用了300万人民币,范伟演了一个东北下岗工人的一天的生活。

《耳朵大有福》的好口碑,并没有给张猛的第二部电影《钢的琴》带来多少便利。他拿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给的30万奖金、韩国方面提供的50万后期制作费,拉着秦海璐、王千源,就在东北红旗拖拉机厂开机了。开机2周后,大家才知道,剧组的账上只剩下47块钱。

在沈阳,张猛给亲戚家设计服装店店面,预算2千元。他去铁岭评剧团里找木材,发现了一台斑驳破旧的木质钢琴,至今还能发出声音。父亲告诉他,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一群文艺工作者为了省钱,画图纸、自己动手造出来的琴。他在沈阳的钢材市场买建材,发现这里聚集了大量钢铁厂的下岗工人,他们身怀绝技,车、钳、铣、铆、电、焊一应俱全,在那里混着度日。

这两件事情一直在张猛的脑子里盘旋,挥之不去。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故事,落魄的父亲要争夺女儿的抚养权,找了一帮三教九流的下岗工人来造钢琴。剧本只有简单的30页纸,成本预计5百万人民币。

张猛觉得自己就像陈桂林,穷困潦倒,停了戏,到处给人白活(东北话),找人投钱。秦海璐发现剧组情况很窘迫,把自己收到的五分之一预付款退回来,把片酬都投进电影。她做起了出品人,后期制作没钱,再自掏腰包来垫。

王千源在拿到东京影帝的时候,还没有从剧组拿过一分钱的片酬,手上只有一张白条。

张猛的剧组住在很差的旅馆里,周围都是民工居住地。来上海,他住在电影节安排的酒店里,因为上网费贵,上去几分钟后,就要赶紧下线,拔网线。

《钢的琴》陷在窘迫的境地里,在它的背后却是中国内地电影最近一两年里,正在突飞猛进繁荣的传说:内地全年票房过百亿,电影银幕每天都在增长,投资根本不差钱,差的是好项目……

每天,都有公司在四处打听,哪里有靠谱的电影宣传;影视公司到处转悠,掘地三尺,要开发可以参与的项目;有点知名度的导演,几乎同时都有多个投资人围着;煤老板、房老板手里握着大笔钱准备砸电影,只有一个要求,诸如女主角必须是他们的女朋友,或者要去戛纳电影节上风光一把……

在这派虚假繁荣里,《钢的琴》没沾上什么光。去年在东京国家电影节拿奖归来,国内的发行公司并不积极,谈了多家后,非常完美公司才出手买断该片。影片上映日期一改再改,虽然影评、媒体、以及少数意见领袖都在为这部电影摇旗呐喊,但是却没有真正行之有效的宣传,能直接到达目标观众群。

同期在东京电影节上拿奖的《观音山》,甚至没有《钢的琴》那么具备观赏性、娱乐性,以及可进一步探讨的深度。但是这部影片有范冰冰的力挺,有扎实的宣传营销,在传统意义上的淡季,也拿下了6千万的票房。

对于电影而言,这一定不是最好的时代。 甭管媒体怎么对破坏狂迈克尔贝不屑一顾,《变形金刚3》在内地,1天就能收入过亿;也甭管圈内口碑多么不好,王晶的《财神客栈》、新生代偶像杨幂的《孤岛惊魂》,照样每天拿到千万的票房进账。

陈桂林造好了钢琴,也没有留住女儿,因为小孩子已经知道了资本的力量。

张猛造好了自己的《钢的琴》,拿了奖,进了院线却没赚到钱,让他也开始懂得了资本的力量。在他的计划里,下部电影本应该继续扎根东北,拍完他的东北小人物三部曲。只是他不知道,站在

骄傲、势利的资本面前,他是否还能挺得住。

你听过啪啪的声音么?

我记得在贾樟柯那个《24城记》里边有这么一段,成发机械厂的工人讲起他从东北支援三线来的老师傅时说,一根工具,磨剩下一半了,自己就扔掉不用了,但师傅一定是磨到不能再短了才扔掉。这跟我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故事一模一样,那一代工人就是如此。

现在我有个表弟仍旧在工厂,现在的工人是什么样呢?有个工人干活很不耐烦,啪啪的火星四溅,老师傅很生气过来说,你怎么回事?那个工人一翻白眼,你嫌我啪啪的声音太多了是吧,你回家操bi不也是啪啪的么?老师傅一听就走开了,这是个软硬不吃的货。

弟弟和我讲,厂里的工人每天基本上都在琢磨同一件事情,今儿怎么把那捆铜线放在电动车座下面带回家,还不被门卫发现呢?明儿怎么把那几个铁桶弄回家呢?有一次,一个工人偷铜线被厂子的门卫发现了,要扣工资,这工人二话没说,蹲在厂门口,专等着车间领导的车进来,在车前一横拦住,然后开车门揪着车间领导的衣领子满口酒气地说,你他妈要是敢扣我工资,我就天天去你家吃饭,你家是什么小区多少门多少号,对吧?车间领导躲在眼镜片看了一眼,没说话,钻回了车里,扣工资一事就不了了之了。

每当听弟弟讲起这些事情,家里父辈的人就会唏嘘不已,说当年的工人可不是那样的。当年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爸爸原来是纺织厂的,早年间叫奉天纺纱厂,是张作霖时代的奉天省长王永江在1921年建立的,后来日本人占了,刘少奇在满洲省委时还在这个厂里搞过工人运动,结果被抓了。

每周二是男职工澡堂子开放日,爸爸领着我进去,澡堂子里就像是一座肉体森林,无数个JJ在你眼前晃来晃去,池子里边泡着好多老大爷,有时甚至会有种幻觉,就是那些老头会越泡肚子越大,然后爆炸。每次去我爸的轻纱保全车间,办公室里有整桶的钢珠,鸡蛋大小,我可以随便拿几个,擦干净油泥,回家搓着玩。下班时,无数量自行车的车铃,还有后边货架子上夹着的铁饭盒里饭勺子在路上颠簸发出的叮叮当当声音,觉得不比《月满轩尼诗》里张学友说听轩尼诗道的电车声音差。

那时有免费的住房、免费的医疗、免费的托儿所幼儿园,有单位组织的旅游,还有一年多少张电影票和洗澡票。

但是那个时代结束了。让铁西区获得改造资金的人不是别人,是后来出事的那个王益,薄熙来他爹原来的秘书。铁西区变成了空置率很高的商品房区,住在那里的工人越来越少,因为靠着每个月几百块的低保,买不起铁西区每平米超过5000的房子。

沈阳有保工街、肇工街、启工街、卫工街、重工街、惠工街,有工人村、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工人、工厂、工业曾经是那座城市的骄傲,但所有的美梦都一去不复返了。共和国的长子成了共和国的弃婴。

填充进来的是二人转。至少在我的观察中,曾经的东北产业工人是不爱二人转的,理由很简单,那是农民的玩意儿,他们是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且在当年计划经济时代工人的无数个福利待遇和优越性,让他们充满了优越感,是不会甘心去听二人转的,所以在计划经济崩溃之前,赵本山和他的

玩意儿是从来没有占领过东北的城市市场的。

二人转那种歇斯底里的恶搞,与失落的工人那种绝望的发泄、忿恨相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觉得二人转鄙俗无法理解的原因。这些工人不需要理解内容,只想找到一种可以代替泄愤的东西。

很少有人知道那些年那些下岗工人是怎么过来的,尽管官方不断推出下岗职工的电视剧、电影,和新闻中说实现了多少多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但那真的是浮云。

2004年,我大二,在长春的一个家庭里当家教,母亲是大学的教工,父亲是工人,某个大雪皑皑的夜晚,我正在给他儿子上课,他父亲踢门进家,儿子他妈刚想骂他,父亲满嘴酒气地吼道,我下岗啦!他儿子坐在我旁边,一言不发,顶着英语书的某个边角,他妈迅速地关上了我们这个房间的门,我看到了她的眼角泪光。

正像历史上东北多个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元、清)在危急关头总是女人监国摄政苦撑危局一样,在我看到的范围内,计划经济解体后,东北产业工人中的男权也随着经济而瓦解,无数个工人家庭的免于破碎,是缘于女主人的坚忍和眼泪。

《钢的琴》中所描述的那个工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因为那个群体已经随着那种经济体制的瓦解而消亡,今天的农民工绝对不同于东北的产业工人,因为前者是一群随着准备着撤回老家种地的农民,他们还有后路,而且他们的小聪明就在于“进可攻退可守”,知识分子历来称之为“狡黠”,但产业工人没有退路,他们甚至没有房前屋后可以种棵葱蒜的土地,一旦失去就业,他们就失去了一切。

从这个奖角度讲,这个片子基本可以看做是工人阶级的安魂曲,尽管他们“死”得不明不白。

《钢琴之森》观后感

《钢琴之森》观后感

钢琴木马观后感

《想飞的钢琴少年》观后感

钢琴

钢琴

《想飞的钢琴少年》观后感000

钢琴教育法

红木钢琴

钢琴小精灵

《《钢的琴》观后感[优秀].doc》
《钢的琴》观后感[优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