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2020-03-02 11:36: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乙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 柴守玉 证书编号:080600 学 科:化 学 联系电话:13561266759【课程分析】

《乙酸》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内容,由于本节第一课时刚学过乙醇的性质: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所以本节课的引入顺理成章。其中乙酸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知识的中心枢纽。由于课本对结构理论介绍的很少,仅从理论上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极为有限,更主要的是在学习乙酸的化学性质过程中,借助它的性质反过来认识它的结构,同时,乙酸的性质又决定乙酸的用途。可见,乙酸的化学性质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对酯化反应历程的认识。由于乙酸与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形式有两种可能,在酯化反应中究竟按哪种方式脱水,是无法在本节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只能通过“原子示踪法”的讲解和微机模拟反应历程来说明。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二课时:乙酸。由于在初中化学中,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虽然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和用途,但是由于上节已经学习了乙醇,对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已经有所了解。对于学生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无论从导入来看,还是从乙酸有关性质的介绍来看,难度都不是太大。只是对于乙酸酯化反应的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最好,但由于该实验用的时间较长,可能在时间上不好把握。

【设计思路】

根据诱思探究理论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

一、生活常识,激发兴趣。从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醋”说起,由醋的史话引入本节乙酸的教学,引起学生兴趣;结合刚刚学过的乙醇的性质: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利用球棍模型演示此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书写结构式、结构简式,让学生感性认识乙酸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

二、实验探究,把握本质。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顺利的进入乙酸化学性质的学习:先抛出问题“乙酸是不是酸?如果是酸,怎么用实验证明?”,给出仪器药品让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仪器药品分组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证明乙酸确实是酸;对于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下的酯化反应的实验,课本中安排的是一个演示实验,把其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

三、迁移应用,拓展提高。这一认知层次中设计了两个活动:1.根据“性质决定用途”的原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乙酸来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除水垢(主要成分CaCO3)。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乙酸具有酸性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以乙烯和水为主要原料如何制得乙酸乙酯?试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乙酸的酯化反应这一性质掌握是否熟练,也间接的考查乙醇的制法和利用乙醇制取乙酸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了解食醋的主要成分、用途以及乙酸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3.通过从结构决定性质入手来研究乙酸性质的整个过程,领悟研究有机物性质的常规方法。

4.通过设计验证乙酸酸性的实验,体验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流程】

一、生活常识,激发兴趣

(一)(课件投影)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吃醋吗?吃醋的感觉如何?同学们知道醋是怎么来的?

醋的典故:传说古代山西省有个酿酒高手叫杜康。他儿子黑塔跟父亲也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从山西迁到镇江。黑塔觉得酿酒后把酒糟(zāo) 扔掉可惜,把酒糟浸泡在水缸里。到了第二十一日的酉(yǒu)时,一开缸,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黑塔忍不住尝了一口,酸酸的,味道很美。烧菜时放了一些,味道特别鲜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酱”。它在古代又叫“苦酒”。

(设计意图: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历史典故引出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实录:通过观看投影,学生情绪空前高涨,感到很新奇,原来醋是这样发现的。并且通过预习知道食醋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酸,很希望知道乙酸的有关知识。)

(二)(课件投影)复习旧知 推进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乙醇的有关性质:乙醇可以催化氧化,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回答其氧化的最终产物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乙醇催化氧化性质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乙酸是怎样得到的,更好的激发学生探求乙酸性质的兴趣。)

(简要实录:教室内马上安静下来,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不一会儿有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该问题,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由于上节课刚学过乙醇的性质,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的比较熟练。)

2.(展示模型) 边回顾边展示球棍模型:乙醇球棍模型,脱H原子变为乙醛球棍模型,再加O原子变为乙酸球棍模型,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由乙醇到乙醛到乙酸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对乙酸的结构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简要实录:对教师展示的模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根据模型学生能迅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投影出正确的写法,

(课件投影) 乙酸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羧基:—COOH (特征基团) 让学生加以对照,加深对乙酸结构的认识。)

二、(课件投影)实验探究,把握本质

(一)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论,羧基的存在将决定乙酸的性质,乙酸有怎样的性质呢?迅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乙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由于这一知识点课本中有明确的阐述,老师没有必要再讲,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

(简要实录: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都能很轻松的找到乙酸的物理性质。并能积极的展示出来,课堂气氛很活跃。)

3 (课件投影)乙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熔点16.6℃,低于16.6℃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二)(课件投影)如何证明乙酸是否是酸?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回答之。 实验内容:通过实验证明乙酸是否是酸

实验试剂:稀醋酸、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酚酞、金属镁、Na2CO3溶液、NaOH溶液、CuSO4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玻璃棒、玻璃片

实验要求:组内合作,注意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要求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出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设计中,改变课本的实验验证为实验探究,即不直接告诉学生乙酸是酸,而是让学生根据初中已学的证明酸的通性的方法,利用教师准备的相关试剂仪器,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获得乙酸是酸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实验完毕,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锻炼了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作小结性评价,让同学享受体验后得出结论获得的成功感。)

(简要实录:学生六人一组,共分成十个小组。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意图:要证明乙酸是否是酸,应从酸的通性角度来考虑。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各组基本上完成了任务,至少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乙酸是酸,具有酸的通性,只是证明方法的多少不尽相同。从而得到乙酸的第一条化学性质。) (课件投影)实验结论:乙酸是酸:pH

(4)与碱(NaOH、Cu(OH)2)反应 (5)与部分盐(Na2CO3)反应

(三)1.完成以下实验,探索乙酸和乙醇的反应。

(课件投影)实验试剂:浓硫酸、乙酸溶液、乙醇、饱和碳酸钠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单孔橡皮塞及长导管

4 实验步骤:

(1)按图连接好仪器,检查装臵气密性;

(2)在一试管中加入3ml乙醇,边摇动边缓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另一试管中加入约3ml饱和碳酸钠溶液;

(3)用酒精灯小心加热,观察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的变化。

实验要求:组内配合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小组成员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同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回答。

实验注意事项及有关问题: ⑴如何检验装臵气密性? ⑵药品添加顺序怎样?为什么? ⑶应该怎样给试管加热?

⑷本实验中为什么使用长直导管?对其位臵有何要求? ⑸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什么?

⑹本实验中使用了浓硫酸和饱和碳酸钠溶液,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本实验课本中安排的是一个演示实验,把其改变为学生分组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由于本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5-7min)才可观察到乙酸乙酯的液滴,在学生实验加热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本实验的若干个注意事项,并引导同学思考原因,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不浪费课堂宝贵的一分一秒。之所以设计了若干个实验注意事项及问题,主要考虑到本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典型有机实验,是考试中经常考查的实验,而以上列举的几条,都是考试中考查本实验时经常考查的知识点,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些问题,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引导下,可以把这些问题掌握的更牢固) (简要实录:各小组先看实验步骤,然后迅速开始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只是有些操作还不够规范,老师只是稍加指导,基本上都能完成实验。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能够积极思考,小组内激烈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 5 组内团结协作精神,大多数问题能够解决。个别比较难的问题通过组间交流和教师讲解,最终也全部解决。)

2.(课件投影)根据上面刚做的实验及记录的实验现象,分析发生的的反应,总结酯化反应的概念。

(设计意图:以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以分析促达成,完成概念,享受成功的快感。)

(简要实录:通过实验发现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面得到有浓郁香味、不易溶于水的油状液体,经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由乙酸和乙醇反应生成的,结合教材可知还有水生成。教师加以引导:像乙酸和乙醇这样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的反应就称为酯化反应。)

(课件投影)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3.(动画演示)演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微观过程。(同位素示踪法) (设计意图:反应原理中谁脱氢原子、谁脱羟基,学生很容易弄错。利用动画演示学生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该反应的反应原理。)

(简要实录:看到精美的动画演示,学生感到很惊奇,纷纷表示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动画演示的微观过程描述反应过程中断键情况,书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从课堂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课件投影)反应原理:

酯化反应的特点:

(1)反应的实质是乙醇的羟基脱氢,乙酸脱羟基; (2)酯化反应是取代反应,也可看成是分子间脱水反应。 4.(课件投影)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酯类物质有关用途。 (设计意图:性质决定用途,了解用途有助于加深对性质的掌握。) (简要实录:比较简单,学生都能找到。)

三、(课件投影)迁移应用,拓展提高

(一)(课件投影)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6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乙酸来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除水垢(主要成分CaCO3)。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乙酸具有酸性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要实录:由于刚总结得知乙酸具有酸性,学生马上能想到并且齐答是利用了乙酸的酸性,反应非常迅速。)

(二)(课后思考题)以乙烯和水为主要原料如何制得乙酸乙酯?试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积极自学,努力实现知识的内化。) 【课后反思】

本节课应该说是比较成功地一堂课。整堂课真正实现了把教师的“满堂教”变为学生的“满堂学”,彻底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这都是认真学习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结果,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像一缕春风,像一场及时雨,非常及时地把困惑我们教育工作者多年的问题给解决了。以前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多少东西。期间也摸索过其他的教学方法,都没有取得很理想的效果。但现在经过两年来对张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习与实践,我越来越感觉到该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我们不应该对其抱有任何怀疑,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

我之所以认为本堂课比较成功,是因为这节课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满堂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到了“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具体来看,本节课有以下两个亮点:

第一:在乙酸酸性这一化学性质地学习中,改变课本的实验验证为实验探究,不直接告诉学生乙酸是酸,而是让学生根据初中已学的地证明酸的通性的方法,利用教师准备地相关试剂仪器,通过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获得乙酸是酸的结论。这样做就让学生从分体验了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设计实验地能力和小组合作地意识;实验完毕,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锻炼了同学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作小结性评价,让同学享受体验后得出结论获得的成功感。

7 第二:乙酸的第二条化学性质和乙醇的酯化反应,课本中安排的是演示实验,而我把其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由于本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5-7min)才可观察到乙酸乙酯的液滴,为了从分利用课堂地有效时间,不浪费课堂宝贵的一分一秒。我设计了在学生实验加热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本实验地若干个注意事项,并引导同学思考原因。这样就把学生分组实验用时长,时间不好控制地缺点给弥补了。从课堂效果来看,应该比我预想地的还要好,学生的潜能得到了从分的发挥。

虽然说本节课比较成功,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有个别知识点的导向性信息设计的不够好,影响了学生的思路。比如探索乙酸和乙醇的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上课时,让学生看完实验步骤,直接就说“请同学们完成该实验”,结果发现不少同学闲着没事干,实验效果很不理想。下课后我们同组老师讨论,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导向性信息不够明确,第二次上课时改为“组内配合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小组成员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同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后派代表回答”。这样一改,不仅明确了“干什么”,具要求了“怎么干”,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根据分工都能很好的完成实验。由此可见导向性信息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有多大,因此在今后设计导向性信息时一定要多下功夫。

现在我对《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习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今后要想把该理论更好的应用于课堂实践中还任重道远,我还仍需努力!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教学设计

乙酸的教学设计

《夸父逐日》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夸父逐日》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典型教学设计研究.doc

《《乙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doc》
《乙酸》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