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习报告

2020-03-04 01:13:2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长武县 黑垆土

成土因素

母质: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 植被:草原植被生长繁茂

人为因素:黑垆土在长期耕作和施肥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剖面构型。

成土过程

(一)腐殖质累积过程。

生物有机体和成土母质间旺盛的物质交换,赋于黑垆土深厚的腐殖质层,黄土母质疏松多孔,通气性孔隙高,空气不仅可以进入土壤,而且可以进入较深的土层。因此,整剖面都具有良好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条件,有机物质分解快,但含量不高。 (二)残积粘化过程。本区夏季高温多雨,既有利于原生矿物变为次生矿物,同时也提高了水溶性盐的溶解度,溶解后并随下渗水流迁移。进入地下水的这些元素主要分布在洼地元素富集地带; (三)耕种熟化过程。人类平整土地,兴修梯田,以及耕作施肥等措施以培肥土壤,由于长期施用土粪的结果,黑坊土腐殖质层上堆积了一层厚度20一40厘米不等的人工熟化层,大大改善了原自然黑沪土(庐土)的耕性、温热性和作物发苗的特征。

土壤剖面特征

其堆积最厚的剖面具有:①熟化层。厚20~30厘米,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耕层暗灰棕色,粉壤土,强石灰性反应,团粒和团块状结构,疏松软绵,易耕作。犁底层的团块状下部见有鳞片状结构,紧实,容重大,有砖瓦碎块和炭屑等侵入体,向下过渡明显。

②古耕层。厚10~15厘米,暗灰带褐色,粘壤质,稜块状结构,较多假菌丝和霜粉状石灰新生体,有砖瓦碎块和炭屑,向下逐渐过渡。

③腐殖质层。厚50~80厘米,暗灰稍带褐色,粘壤土,拟稜块状结构,有小孔和动物穴。沿结构面的孔壁虫粪上,有大量霜粉状和假菌丝状石灰新生体,呈舌状向下过渡。

④石灰淀积层。厚约150厘米,淡棕带黄色,粘壤土,块状和拟稜柱状结构,稍紧实,多豆状和瘤状小石灰结核,有少量小孔和动物穴,经显微观察,见有大量针、棒状的石灰晶体和雏形结核,并有大量植物残体,向下逐渐过渡。

⑤母质层。浅棕带黄色,粘壤土,有个别根系和动物孔穴,并有少量豆状和瘤状小石灰结核。

利用

①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15度以上陡坡退耕还林还牧;②扩大养地作物,发展豆科作物,使用地养地紧密结合,以培肥地力;③增施肥料,提高光热水资源利用率;④平整土地,深翻改土;⑤因地制宜,发展以林牧为主的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增加群众收入。

2.杨凌 塿土 成土条件

人为作用

主要是在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基础上进行耕作熟化过程。通过灌排、耕作和施肥等一系列农业措施,不断克服原有土壤的某些不良性状,改善了保水、保肥性能和适种性,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 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800mm,蒸发量1500—2000mm,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季风性气候。 母质

有各种岩石的风化物,但仍以黄土状物质为主。

2、成土因素分析

(1)主要过程:腐殖质积累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

①腐殖质积累过程:土质疏松多孔,有利于根系伸展,再由于常年施用农家肥、土粪,也使表层土壤有机质积累。

②粘化过程:由于频繁的干湿交替过程,使得在“土内”产生粘化过程,也有粘粒明显的淋溶与淀积。

③钙化过程: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2)次要过程:塿土化过程—黄土覆盖

黄土覆盖是不断耕种和施加土肥,耕层不断加厚并形成明显的剖面分异。叠加于原来土层之上的一种具有双重剖面的土壤。塿土化过程是在原来土壤剖面上进行的不断的物质叠加,也改变了表层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它主要是有机肥与黄土的混合堆积。

形态特征

A:耕作层灰棕色,粒状结构,疏松中壤至轻壤有石灰反应

AP:梨底层紧实质地粘重,空隙少,通气透水性差,厚越10cm Aca:老耕层具有侵入体如砖瓦、煤渣、孔洞很多,有地下动物昆虫等分布较多。有石灰淀积。

Ab:埋藏腐殖质层该层比上层颜色较暗,呈暗灰色是最早耕层,有石灰反应和菌丝状碳酸钙淀积物,团粒状但质地粘重。

垆土层:包括Bt和Bca。Bt粘化块状棱块状结构,结构面有胶膜,厚度大,可达1M以上,土壤呈灰褐色。Bca钙积层,浅黄棕色,石灰新生体多。

改良利用方向

①改进灌溉技术,改大水漫灌为小畦细灌,修复或建立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渍化;②加强有机肥料的积、制,沤工作,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城粪下乡;③加强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防止土壤污染,已被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土壤应采取措施或调整作物布局,改种粮食为种棉花,防止对人畜危害;④平整土地,消灭地面大小不平现象,坡地修梯田,保水保肥,防止水土冲刷。

3.平河梁 暗棕壤

1、成土因素

暗棕壤是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气候在秦岭属于山地温带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全年湿润,无霜期短,不足150天。冻土时间长,土壤冻结期长达6~8个月。年平均温度一般小于5℃,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干燥度0.6~0.8.。成土物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页岩、片岩、砂砾岩的残积物,并有少量碳酸盐类的风化物。

2、成土过程分析 (1)强腐殖化过程

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树木郁闭,湿润,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土壤中产生了强烈淋溶过程,致使暗棕色森林土呈酸性反应,并含有一定量的活性铝。由于冻结,土壤溶液中的硅酸脱水析出,淀附于全土层内,致使整个土壤剖面均有硅酸粉末附着于土壤结构表面,后成为灰棕色。

(2)脱硅富铝化、粘化及淋溶过程

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组成复杂,地被物生长茂盛,森林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其中所含各种养料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后补充到土壤中,林下的草本植物有庞大的根系,有机质分解过程较快,土壤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

暗棕壤分布地区地势高寒、冻土时间长,土壤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较弱,只是在夏季温暖的季节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才较强,有一定粘粒产生。同时,湿润气候,受下渗水粘粒淋洗,具有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双重作用。温暖季节短,粘化过程微弱。

3、土壤剖面特征

枯枝落叶层:厚约5cm左右,由枯枝落叶组成。

腐殖质层:厚约16cm,湿润,暗灰色,砂壤,团粒结构,稍松。

淀积层:厚度约为40cm,潮,灰棕色,砂壤,团块结构,较紧实。

母质层:湿润,棕色,轻壤,块状结构,紧实,半风化石砾很多,石砾表面有时可见铁、锰胶膜。

4、农业利用方面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暗棕壤区具有发展林、农、工、商的巨大潜在资源。暗棕壤区有大面积可供放牧的天然草甸,为发展牧业的良好场地,同时林农产品的再加工品(如木材制品、酒、香料等)既可丰富市场,还可出口创汇。

过去曾有过片面追求出材指标,实行大面积皆伐,更新造林又不能及时完成,加上育苗、造林的质量不高,成林成材的更少。地面裸露,或采取不恰当的造林整地方法,导致水土流失,其恶果不止影响林区,还会殃及水系下游的河流泛滥,发生洪涝灾害。

①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发展林,果和多种经营;②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施肥料;③积极发展林特生产,利用草被资源,发展畜牧业,作到林特牧结合,充分发挥山地土壤生产潜力。

4.高山草甸 潮土

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热量条件差,年平均气温0℃到10℃,有的土壤冻结期达5~7个月,深1-2m;年降雨量200-800mm,主要集中于夏季(80%)。

地形:地表水发地下水汇集,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浅(1~3m),矿化度大都<0.5g/L。土壤水分充足,时有短期积水。

母质:近代河湖相冲积、沉积物,地区性差异明显。

成土过程

潴育化过程:潮土剖面下部土层,常年在地下潜水干湿季节周期性升降运动作用下,铁、锰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并有移动与淀积,即在雨季期间,土体上部水分饱和,土体中的难溶性FeCO3还原并与生物活动产生的CO2,作用形成Fe(HCO3)2而向下移动。雨季过后,则Fe(HCO3)2随毛管作用而由底层向土体上部移动,氧化为Fe(OH)3,由于这种每年的周期性氧化还原过程,致使土层内显现出锈黄色和灰白色(或蓝灰色)的斑纹层。

腐殖质积累过程:以耕作熟化为主。潮土绝大多数已垦殖为农田,因此其腐殖质积累过程的实质是人类通过耕作、施肥、灌排等农业措施,改良培肥土壤的过程。潮土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尤其是分布在黄泛平原上的土壤,耕作表土层腐殖质含量低,颜色浅淡。

剖面结构

耕作层:受耕作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土层。浅灰棕色至暗棕灰色,呈屑粒状、碎块状及团块状结构 亚耕层:色泽与耕作层相近,结构较紧,块状或片状结构,根系与孔隙显著减少

氧化还原特征层:有土壤毛管水频繁升降引起土体中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进行下所形成。在土体结构面及裂隙、孔隙间具有棕色锈纹斑、铁锰斑为主要特征。

母质层:因位于土体底部,受地下水浸润影响大,氧化还原特征也较明显。

利用与改良

潮土分布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热资源较丰富,造种性广,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土壤,盛产粮棉。

但潮土分布面积最大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尚有盐碱危害,加之土壤养分低或缺乏,大部分属中、低产土壤,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1.发展灌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并建立排水与农田林网。

2.培肥土壤,扩大高产、稳产农田。首要是解决有机肥源,再者是增施磷肥的同时,注意施用磷肥效果,局部地区(块)开始缺钾,应适当补施,配合施用微肥。

3.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适当配置粮食与经济作物、林业和牧业,提高潮土地产量产值和效益。

5.宁陕县路边 黄褐土

1、成土因素:

黄褐土分布于秦岭以南海拔900米以下的河流阶地、丘陵和山地地区。黄褐土地区年平均气温12—15℃,年平均降水量700—1100毫米。黄褐土地区的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或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的混交林。成土母质为黄土状物质和粘土。

2、成土过程

(1)主要过程:淋溶淀积过程

黄褐土淋溶作用较强,土壤中盐基物质虽然遭受较强烈的淋溶,但由于生物的表聚和腹富集作用,大致呈盐基饱和状态。土壤呈弱酸至弱碱性反应。碳酸盐明显遭受淋溶,土体中、上部无碳酸盐反应,在二三米以下出现有碳酸钙淀积层,多以石灰结核的形态出现,形状不一。

(2)次要过程:粘化过程

黄褐土地区气候暖热而湿润,土壤风化强烈,土体中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并由于粘粒的机械淋溶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粘重的粘化层。粘化层较深,粘粒含量通常在20%以上。黄褐土由于强烈的粘化,土壤粘重、紧密、板结,可塑性和胀缩性都很强,耕性很差,结构多为横向发育的棱块状结构。

3、剖面特征

Ah层:一般厚度为20—25cm,呈棕色或红棕,碎块状结构,质地为壤土—粉砂粘壤土。植物根系较多,疏松,有少量铁锰结核。 Bts层:暗黄棕或暗灰,棱块或棱柱状结构,表面覆盖着暗棕色铁锰—粘粒胶膜,质地一般为壤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粘重滞水,孔隙壁有少量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

Ck层:暗黄橙色,常出现沙姜体,呈零星或成层分布,大小形状不一,还有的呈“钙包铁”或呈中空的方解石晶体。

4、农业利用方面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农业利用:黄褐土地区的自然植被为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或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的混交林,但常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明显增多,亚热带的经济作物,许多都为人工栽植。

存在问题:黄褐土分布地区虽然水热条件优越,但土壤性质不良,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贫乏,黄褐土具有土质粘重、僵硬、板结、胀缩性强、抗蚀力弱,不耐旱,不耐涝,耕性差等不良特性,作物产量较低。

解决途径:(1)修筑梯田,增厚熟化土层;(2)充分利用水源,改旱地为水田;(3)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料;(4)合理轮作,间作套种,发展绿肥;(5)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掺沙改土;发展经济林木,合理利用土壤。

6.火地塘 棕壤

成土母质

非石灰性的残积坡积物和土状堆积物

气候条件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区

原生植被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

O层:枯枝落叶层,开垦以后,此层即消失;

A层:腐殖质层,暗棕色,多为细沙壤土,粒状或屑粒结构,疏松、根多、无石灰反应。

Bt层:粘化淀积层厚度50~80cm,棕色,质地粉质壤土—粘壤土,核状结构,紧实,根系少,结构体表层有胶膜和少量SiO2粉末,无石灰反应。

C层:母质层,因母质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多是非碳酸盐风化壳。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

土壤学的实习报告

土壤学鹫峰实习报告

《土壤学实习报告.doc》
土壤学实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