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2020-03-03 00:48: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前言:

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的萨缪尔森大师,他提出的很多著名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其中他的不朽巨著《经济学》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萨缪尔森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由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两部分构成,前者可以用微观经济加以分析,而后者则可以用宏观经济进行论证。但值得思考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萨缪尔森造诣深厚影响巨大,但其书中某些观点并非不存在需要质疑和反思的地方,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前人的理论学说,更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思考辩证。本文主要是读了此书后就其几点理论进行思考。 关键词:萨缪尔森经济学供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经济危机

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里,一个国家要增强综合国力,要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必定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且需要经济学理论的指引和帮助我们基于正确合理的经济原则来设计经济政策。保罗.萨缪尔森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为经济学而生的人,他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书中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让我们更容易明白隐藏在生活中惊人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人们增强洞察力和保障选择效率的学问。经济学的定义有很多,什么是经济学?萨缪尔森说,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也就是说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它们的资源。他认为如果所有的物品都是免费的,这时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无限,就现在的生产能力来看,物品和劳务是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消费欲望。基于物品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就要最好的利用有限的资源。但是,在生活中物品固然是有限的,需要质疑的是,物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吗?我认为物品的需求并不是无限增长的。对于有些人以拥有更多的物品为荣的社会风气来说,需求的确是无限的,但是也有一些智慧者或选择了与人为善的积极态度,又或选择了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其共同点都是知足常乐,心态平和。他们不需要拥有过多的物品来确认自我,也就是没有无限膨胀的欲望与需求。

在书中的第二篇讲到了供求的问题,这个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爱默生说:“大海的表面很难保持平静,社会价值的均衡更是如此。它由供求决定:认为的或法律的东西,往往因为生产过剩和企业破产而反过来惩罚它们自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物品供求的变化而导致价格变化的现象无处不在。例如这几年来我国难以解决的房价问题,房价的高低与房屋的供求有一定的关系,需求的增加导致石油价格的上涨等等。当然价格的上涨也可以是成本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它的需求量下降,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当然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价格的变化。在竞争市场上,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就会产生一个均衡价格。我想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就是因为生产过剩,而消费者没有那么多钱去买东西,结果产品大量积压,使“供给-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篇章中的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讲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罗斯福新政中,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对经济进行控制,几个世纪以来,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范围一直是个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讨。在这本书的第四编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政府的收入支出问题、外部性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即使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并且效率极高,它也会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这就需要政府从根本制度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在最贫困的社会中,境况稍好的人没有什么多余的收入可以提供给那些不幸的人。但当社会变得更加富裕时,就能有更多的资源为穷人提供服务,这种收入的再分配一般是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来进行的,有时政府管制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0年代,凯恩斯率先解释引致大危机的经济机制,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考察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体系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的宏观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物。萨伊定律的核

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此时,政府通常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在通货膨胀时,采取收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时期。目前我国除了出口外,投资、总需求等普遍表现暗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为实现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的职能。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由此我们还需用辩证的眼光,认真去学习思考,从而得出更加正确地结论。 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书笔记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

读《经济学》有感

读《短缺经济学》有感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读公债经济学有感(材料)

读牛奶可乐经济学有感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doc》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