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2021-07-01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经济学》这本书。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心里没有底,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这个初出茅庐且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 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好读书,读好书,读完好书,学到知识,我们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为这个社会造福。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稀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今没有人对其产生过怀疑。但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备受质疑。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可以归结为 “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自利与理性行为。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以完全理性为条件,即经济人无所不知,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市场方面也是一路绿灯,就是说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且产权明晰。这显然超出了经济人的能力范围。西蒙则把完全理性修正为有限理性,也就是添加了约束条件,比如人的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当我开始看到供求曲线这章时,脑中不再充斥各种斜率不同的线条以及一成不变的坐标图,我所想到的是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湖南江西个别停水停电的政府部门管制不严厉的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些现象都不难理解,物价短时间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 涨也如此。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这本书的第四编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

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体系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的宏观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物。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它包含三个要点:①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②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③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使萨伊定律在理论和政治上都陷入危机。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生活。而凯恩斯则认为国家应该干预经济以此为经济掌舵。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应该和凯恩斯主义相结合。在总需求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接受了凯恩斯的理论。①作为宏观经济运行成果度量国际收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②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③消费取决于已有的收入和消费倾向。④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比较,利息率取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的均衡,其中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引起。资本的边际效率则取决于厂商预期收益和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当资本的边际效率超过利息率时,资本家才会进行投资。

在供给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在基本保留传统的观点的基础之上,把凯恩斯的劳动市场的理论纳入到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之中。庇古认为,如果市场上存在过剩的产品或者失业的劳动者,在经济自由放任的情况下,竞争会迫使工资或者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则意味着人们手中的流动性资产如货币的购买力提高。也就是说,随着价格的下降,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样,富有的人们就会增加消费和投资,则社会上过剩的消费品会越来越少,直到过剩消费品消失时为止。因此来讲,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政策也是正确的。然而,这个时期的工会的力量已经是十分的强大了,工会在协议工资时的力量迫使工资和价格的下降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的劳动供给曲线机会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会出现失业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就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萨缪尔森认为,国家是否干预经济都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是否干预经济应该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进行。

萨缪尔森的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以求得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这些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当期消费,把尽量多的产出继续投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者批评其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而斯密的追随者则又批评其过于追随凯恩斯。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经济学被人为分割为“宏观”和“微观”是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的。

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推荐第2篇: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囊括了经济学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讨论,是西方最流行的的经济学科学教书和读物。60年来,《经济学》历经挑战和考验,但仍然无人能撼动其地位。萨缪尔森不仅开创性地为现人经济学设立了框架和标准,而且60年来孜孜不倦,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锤炼得近乎完美。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当我开始看到供求曲线这章时,脑中不再充斥各种斜率不同的线条以及一成不变的坐标图,我所想到的是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湖南江西个别停水停电的政府部门管制不严厉的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些现象都不难理解,物价短时间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涨也如此。

萨缪尔森的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以求得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这些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当期消费,把尽量多的产出继续投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练,萨缪尔森-《经济学》已经不只是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学着作的经典—博大精深,与时俱进!

推荐第3篇:萨缪尔森经济学读书笔记

萨缪尔森《经济学》 读书笔记

简 述

保罗·萨缪尔森 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20岁时,以GPA为A的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在1947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保罗·道格拉斯以学会会长的身份把美国第一届克拉克(John Bates Clak)奖章授予了当时未满40岁的萨缪尔森,并预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将有无可限量的前途。果然,萨缪尔森不负所望,23年后便获得了世界经济学的最高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经济学》这本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囊括了经济学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讨论,是西方最流行的经济学科学教书和读物。60年来,《经济学》历经挑战和考验,但仍然无人能撼动其地位。萨缪尔森不仅开创性地为现人经济学设立了框架和标准,而且60年来孜孜不倦,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锤炼得近乎完美。

一、写作思路

首先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写作思路,在讲每一章节的过程中都会秉承一种思路:先整体叙述一下每一章节的背景,然后针对所要叙述的内容进行数据的搜集,经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数据在进行进一步整理,使其成我们熟悉的折线图、柱状图、数据表等形式,让我们有直观的了解,最后还会给出经过分析得到的结论,这样一种看似简单易行,却写得处处细心、耐读的一种写法、思路,实则让人佩服,并且给读者一个条理很清晰的脉络。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二、内容编排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好读书,读好书,读完好书,学到知识,我们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为这个社会造福。

三、内容细说

(一)对理论假设的理解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稀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今没有人对其产生过怀疑。但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则从理论和实践上备受质疑。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可以归结为“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自利与理性行为。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以完全理性为条件,即经济人无所不知,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市场方面也是一路绿灯,就是说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且产权明晰。这显然超出了经济人的能力范围。西蒙则把完全理性修正为有限理性,也就是添加了约束条件,比如人的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信息的不对称,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对供求曲线的理解

当我开始看到供求曲线这章时,脑中不再充斥各种斜率不同的线条以及一成不变的坐标图,我所想到的是各种经济关系受供求关系这一亘古不变的原理影响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鲜艳画面。雪灾时湖南江西个别停水停电的政府部门管制不严厉的小城市里,纯净水、蔬菜、蜡烛、大米短时间内涨价数十倍,春运时的火车及高速公路的汽车上一包方便面售价五十元,虽说有些夸张,但这些现象都不难理解,物价短时间内上涨了一些这也都是正常的,只要此后物价恢复正常就行了,实际上必定也会回到原来的价位。适度的进行管制允许物价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才是明智之举.我们都知道消费物价指数CPI在不断上涨,长期的物价上涨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短期的由供求关系造成的物价上涨也如此。

(三)效用论和产品市场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关于商品的价值是否和实体有关,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是否具有客观性,有一定的争论。价值的客观论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温和客观论,一派是极端客观论。温和客观论认为离开主体,客体自身并不存在价值,客体是其存在的源泉,主体是其存在的条件。极端客观论则认为一切价值都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独立于欲望和意志而存在的,价值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个人赞成温和客观论的观点,因为商品的价值如果是一种独立的存在,那么其价值的大小是“天赋”,与人的主观需要没有关系,我很难想象没有需求的商品,其价值如何实现。“发光的金子”具有很高的价值,首先是要他本身能够发光,也就是客观存在是价值的源泉。

(四)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真正的智者是能够正确认识客观规律,而不是整天掩耳盗铃。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它是一个长期存在严重分歧、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偏重于公平,如罗尔斯,有人认为偏重于效率,如诺齐克,还有坚持“第三条路线”的,如阿瑟.奥肯,他的观点是“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连保罗·萨缪尔森这样资深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都不得不正视现实,承认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即使是自由竞争条件下,也会因为财富分布的不公平加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在这本书的第四编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不管怎样,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在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不顾公平,为了实现公平牺牲效率,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目标,而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效率优先指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兼顾公平指的是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它对社会的影响,为了消除贫困,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值得以一定的社会效率为代价。

(五)总需求与总共给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体系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的宏观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物。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它包含三个要点:①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②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也是暂的;③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六)凯恩斯理论

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使萨伊定律在理论和政治上都陷入危机。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生活。而凯恩斯则认为国家应该干预经济以此为经济掌舵。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应该和凯恩斯主义相结合。在总需求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接受了凯恩斯的理论。①作为宏观经济运行成果度量国际收入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②总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③消费取决于已有的收入和消费倾向。④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和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比较,利息率取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的均衡,其中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引起。资本的边际效率则取决于厂商预期收益和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当资本的边际效率超过利息率时,资本家才会进行投资。

在供给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在基本保留传统的观点的基础之上,把凯恩斯的劳动市场的理论纳入到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之中。庇古认为,如果市场上存在过剩的产品或者失业的劳动者,在经济自由放任的情况下,竞争会迫使工资或者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则意味着人们手中的流动性资产如货币的购买力提高。也就是说,随着价格的下降,人们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样,富有的人们就会增加消费和投资,则社会上过剩的消费品会越来越少,直到过剩消费品消失时为止。因此来讲,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政策也是正确的。然而,这个时期的工会的力量已经是十分的强大了,工会在协议工资时的力量迫使工资和价格的下降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的劳动供给曲线机会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也会出现失业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就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萨缪尔森认为,国家是否干预经济都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是否干预经济应该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进行。

四、萨缪尔森经济学对国家发展轨迹的影响

萨缪尔森的在“宏观经济学”中,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四个重要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他指出,如何积累资本以求得持续高速发展是经济落后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产出少,可能刚刚能解决生存的问题,无法进行积累以求得未来的发展;而有的国家也许产出较高,但也存在将产出中的多少用于当期的消费,又有多少用于投资的问题。这些国家应当尽量减少当期消费,把尽量多的产出继续投入,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萨缪尔森补充了比较成本学说的“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对贸易国之间的生产要素价格趋向均等的条件作了严密论证,被西方人士公认为“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他论述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国利益的影响,被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项重要发展。

五、对萨缪尔森《经济学》的评价

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凯恩斯主义者批评其过于为自由放任的市场制度辩护,而斯密的追随者则又批评其过于追随凯恩斯。斯蒂格利茨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现代经济学被人为分割为“宏观”和“微观”是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的。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练,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不只是美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它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学著作的经典—博大精深,与时俱进!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又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乏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好读书,读好书,读完好书,学到知识,我们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为这个社会造福。

推荐第4篇: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前言:

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的萨缪尔森大师,他提出的很多著名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其中他的不朽巨著《经济学》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萨缪尔森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由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两部分构成,前者可以用微观经济加以分析,而后者则可以用宏观经济进行论证。但值得思考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萨缪尔森造诣深厚影响巨大,但其书中某些观点并非不存在需要质疑和反思的地方,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前人的理论学说,更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思考辩证。本文主要是读了此书后就其几点理论进行思考。 关键词:萨缪尔森经济学供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经济危机

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里,一个国家要增强综合国力,要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必定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且需要经济学理论的指引和帮助我们基于正确合理的经济原则来设计经济政策。保罗.萨缪尔森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为经济学而生的人,他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书中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让我们更容易明白隐藏在生活中惊人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人们增强洞察力和保障选择效率的学问。经济学的定义有很多,什么是经济学?萨缪尔森说,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也就是说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它们的资源。他认为如果所有的物品都是免费的,这时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无限,就现在的生产能力来看,物品和劳务是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消费欲望。基于物品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就要最好的利用有限的资源。但是,在生活中物品固然是有限的,需要质疑的是,物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吗?我认为物品的需求并不是无限增长的。对于有些人以拥有更多的物品为荣的社会风气来说,需求的确是无限的,但是也有一些智慧者或选择了与人为善的积极态度,又或选择了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其共同点都是知足常乐,心态平和。他们不需要拥有过多的物品来确认自我,也就是没有无限膨胀的欲望与需求。

在书中的第二篇讲到了供求的问题,这个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爱默生说:“大海的表面很难保持平静,社会价值的均衡更是如此。它由供求决定:认为的或法律的东西,往往因为生产过剩和企业破产而反过来惩罚它们自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物品供求的变化而导致价格变化的现象无处不在。例如这几年来我国难以解决的房价问题,房价的高低与房屋的供求有一定的关系,需求的增加导致石油价格的上涨等等。当然价格的上涨也可以是成本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它的需求量下降,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当然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价格的变化。在竞争市场上,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就会产生一个均衡价格。我想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就是因为生产过剩,而消费者没有那么多钱去买东西,结果产品大量积压,使“供给-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篇章中的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讲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罗斯福新政中,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对经济进行控制,几个世纪以来,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范围一直是个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讨。在这本书的第四编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政府的收入支出问题、外部性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即使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并且效率极高,它也会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这就需要政府从根本制度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在最贫困的社会中,境况稍好的人没有什么多余的收入可以提供给那些不幸的人。但当社会变得更加富裕时,就能有更多的资源为穷人提供服务,这种收入的再分配一般是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来进行的,有时政府管制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0年代,凯恩斯率先解释引致大危机的经济机制,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考察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体系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的宏观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物。萨伊定律的核

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此时,政府通常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在通货膨胀时,采取收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时期。目前我国除了出口外,投资、总需求等普遍表现暗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为实现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的职能。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由此我们还需用辩证的眼光,认真去学习思考,从而得出更加正确地结论。 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推荐第5篇: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

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

我对经济学知之不多,但这丝毫不妨碍我知道萨缪尔森的鼎鼎大名,这大半归因于他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头衔和那本深刻影响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著作——《经济学》。我们往往有这种体会,一门专业在一个外行眼中是一个具有某些神秘色彩的陌生世界,我们不能也无力去涉及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起码,经济学在我眼中就是如此。所以当有朋友推荐我看一看《一部世界性的经济学教科书——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时,我是抱着一种热烈的求知心态去认真研读的。读毕,掩卷沉思,倒觉得作者范家骧先生不局限于《经济学》而解读经济学,追本溯源,旁征博引,宏观也好,微观也罢,皆娓娓道来,别有一番滋味。

萨缪尔森作为美国凯恩斯学派的领袖人物,又是美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一生中曾写出了多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作,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贡献可谓巨大。而《经济学》作为他的代表作,至今仍是出版界颠扑不破的一个“神话”,已出版了16个版次,总销量达数千万册,共有40多个语种译本,作为一本普及性的教科书,如此骄人的成绩绝对堪称“前无古人”,这本书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最畅销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更可贵的是,该书出版了16个版次,每一版都不尽相同,紧紧把握住美国经济变化与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进展,注意各种数据的不断更新,不但使读者不落伍于时代,更使得我们了解了一本畅销书久而不衰的背后所付出的不懈的努力。萨缪尔森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综合”,即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经济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称之为宏观经济学)与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就业理论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称之为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上的结合,所以按照作者范家骧先生的话讲,要想真正解读这本书,解读任何一个版次,都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完全的;而且单纯地解读萨缪尔森《经济学》一书,就事论事,恐怕也不足以使人明白“新古典综合”的真正涵义。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之所以青史留名,与萨缪尔森本人对经济学天才式的创新与努力当然是分不开的,早在哈佛大学就读时,他就已经是美国年轻一代经济学家中的佼佼者,发表了多篇重要的文章,获得了多个很有分量的奖项。有人曾将萨缪尔森一生的主要成就归结为用数学工具来检验传统经济分析的可靠性,虽然应用数学分析经济问题并不始于萨缪尔森,但他创造性地从古典数学方法和物理学的概念来论证和创立经济理论和定理,对数理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不要忘记,萨缪尔森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攀登到经济学的高峰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如前所述,萨缪尔森经济学是对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综合,新古典经济学又是亚当·斯密古典学派经济学与门格尔、瓦尔拉斯共同创立的边际学派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凯恩斯经济学其重要性毋庸赘言,在很长一个时期中,曾经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进程。再往上追溯的话,更可以梳理出重商主义等经济学线索。要想将这些线索都叙述清楚又兼条理清晰,确非容易事情。这时,作者对西方经济学极高的造诣便显现出用武之地来。首先,作者从西方经济学的史前时代开始讲起,虽删繁就简,力求简约,但线条明晰,为我们勾勒出西方经济学的大的历史背景;其次,分别介绍了古典学派、边际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传承,然后,作者又用比较重要的篇幅介绍了凯恩斯学派,因为萨缪尔森被称作美国凯恩斯学派的领袖人物,凯恩斯对萨缪尔森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当然这一切的阐述都不能离开我们的主题,解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进而了解为什么这本书可以成为一本世界性的教科书,一旦有了前述的各种理论铺垫,作者叙述起来便顺理成章,读者看来,亦属水到渠成,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在读者头脑中就会形成一幅鲜明的画卷,丝毫不觉艰涩与生硬。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更细心地将萨缪尔森16个版次的序言列出以供读者参考比较。因为按照萨缪尔森自己的话说,“一位学经济学的学生一旦知道他现在热烈相信的理论如何从过去演变而来,他便能对这些理论在将来肯定会经受修正,作好思想上的准备。”任何理论都在随时代进展而不断更新,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对任何专业都是适用的。

我借着看书,粗通了一些经济学的知识,便也“斗胆”看起一些经济学的文章来。传统西方经济学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而凯恩斯则得出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各种因素不能自行协调来解决失业问题的结论,并据此而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也就是说,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一直存在着干预和反干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不调和之处,但也正是这些矛盾,才导致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的诞生。萨缪尔森将两者加以融合,虽然弥补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内部的漏洞,但是有学者也认为萨的经济学也难摆脱维护资本主义的嫌疑,是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萨缪尔森个人则认为他和那些从“自由放任”出发,强调“纯粹资本主义”的完美,而不怎么关注诸如垄断、商业周期波动、股市崩溃、投机泡沫、金融危机、收入财富分配不公等经济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家不同,他对亚洲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所出现的其他问题颇有研究,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他对中国现行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状况的关注。他希望能够客观而公正地表述各方面的论点和论据。虽然结果如何,个人见仁见智,萨缪尔森的观点有人喝彩,也有人批判。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理论的引进来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对于思想的多样性和学术的繁荣,都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读者要通过阅读,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理论的辨识能力,从而辩证地看待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虽然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我这个经济学的外行,倒也在热闹之余,渐悟一些门道,体会出许多学以致用、用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乐趣来,也更明白了经济学经世济民的意义。于我来说,读一本书,既是经济学的启蒙,又兼加深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算是一举两得,善哉,乐哉!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与二种形式 经济组织的三个基本问题从来没有改变过: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生产消费品更多,还是生产设备更多,每一种产品对社会的总影响是多少?

如何生产?谁来教书,谁来种田?是用煤还是用油发电,是人工操作还是用机器人,是用太阳能还是核能。

为谁生产?经济成果如何分配,教师,工人,农民,网络员,哪类人收入应更多。社会应给穷人提供最低保障,还是严酷的遵循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为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形成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经济组织的二种形式:

考虑二种极端,第一种,由政府做出经济决策并逐层下达经济指令,政付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分配,这种经济被称为指令经济。第二种,决策由市场来做。一个国家多数的决策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这种经济组织被称为自由市场,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有企业来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如美国。市场经济的极端被称为自由放任经济,政府不做任何的干涉。

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属于指令经济或是自由放任经济(是吗),所有的经济组织都是二者的混合,将之称为混合经济。事实上,从来就不存在过一个百分之百的自由经济(19世纪的英国也许比较接近)。

美国的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监督的角色,政府提供着教育、污染治理等服务。

评萨缪尔森《经济学》:最后的经济学全才

《经济学》(第十八版) [美]保罗·萨缪尔森 [美]威廉·诺德豪斯著 萧琛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书评人:张军

九十四岁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12月13日晚在美国麻省的家中逝世。网络上出现大量纪念他的文章,让人目不暇接。我之前以 “保罗,经济学史上的科学巨匠”为题在第一时间发表了评价他的学术贡献的短文,但中国的媒体似乎更关注他的经济学说对中国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能够给出足够的统计证据来验证马克思的学说在中国的影响力,但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确不容易量化。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从1979年被翻译成中文以来,卖出的拷贝不会超过百万,但蒋学模的《政治经济学》教程印数累计超过了一千八百万册。

即使这样,对于像我这样在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大学的同辈人而言,萨缪尔森毫无疑问是一个最响亮的西方经济学家的名字。因为他的《经济学》教科书在1979年被公开在大陆出版发行,迅速风靡校园。当时的这本《经济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高鸿业先生依照1976年的英文第十版翻译过来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大学校园,读政治经济学的学生书包里装着的除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之外,手上拿着的一定是萨氏的《经济学》。在十年前,我为《中国图书商报》的“千年阅读”特刊撰写“经济学”的评论文章时曾说“八十年代初,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萨氏的这本《经济学》将我带入经济学的”,丝毫没有夸张。 三十年后的今天,经济学的初学者可以不再阅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尽管已经在全球发行超过千万册,但是今天它的替代品多如牛毛。而且,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今天的模样已经不同于它的早期版本,在内容、结构和风格上,它更像他人的作品而不是萨缪尔森的,这并不奇怪,因为耶鲁大学的诺德豪斯教授是今天的《经济学》的主要执笔人。十年前,我在复旦大学主持诺德豪斯教授的演讲时就曾对《经济学》的演变做过类似的评论。坦率地说,我是更喜欢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早期版本的。

我记得当1983年我第一次阅读《经济学》中文版(即英文第十版,1976年)时,发现《经济学》里并没有“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仅有一章简单地介绍了 “供给和需求”。这与诺德豪斯接手修订《经济学》后的情形完全不同。在诺德豪斯的修订版中,《经济学》开始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篇名出现了,而在萨缪尔森的早期版本里,《经济学》通篇都是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难怪萨缪尔森自己在《经济学》第一版的序言里开宗明义地说,“国民收入”是贯穿《经济学》的主线。

就在诺德豪斯在复旦大学那次演讲会之后不久,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中国代表处的一个朋友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1948年第一版的纪念珍藏本赠给了我,使我第一次看到了萨缪尔森《经济学》第一版的原貌。我发现,在这个最早版本里,萨缪尔森在第三篇以“国民产出的构成与定价”为题用了四章篇幅简述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但是到了我能看到的第十版,这些内容几乎不复存在。这使我感到诧异无比。既然萨缪尔森早期的理论贡献属于典型的“微观经济学”范畴(如消费者选择、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可为什么在《经济学》教科书里却加以回避呢?

十年前,为了寻找答案,我查阅了很多文献,甚至去阅读了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也是麻省理工出身,前IMF副总裁)为《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萨缪尔森”条目。我得到的唯一信息是,萨缪尔森并不真正相信自由市场制度。

有意思的是,你只要查看萨缪尔森的简历就知道,他是在芝加哥大学读本科的。1931年,他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高级中学升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但这个时候经济学还只是大白话的经济学,数学还很少被作为工具来使用。他后来回忆说,大学时代读到的自亚当·斯密1776年开创以来的经济学处处充斥陈腐谬论,很难指望科学的新株能从这片土壤中孕育出来。但事实上,经济学的芝加哥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很快就到来了。假如萨缪尔森大学毕业后没有离开芝加哥大学,没有选择去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话,很有可能他将成为《价格理论》的说教者而不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传人和《经济学》的作者:是他改变了历史,抑或是历史改变了他。

在萨缪尔森就读芝加哥大学的上世纪三十年代,注定是经济学要发生革命的所谓“大时代”。在英国,这个时期发生了所谓的“凯恩斯革命”,罗宾逊夫人的垄断竞争理论也兴起了。而在同一时期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正在形成以奈特(F.Knight)和维恩那(J.Viner)为首的反对英国的凯恩斯《通论》和垄断竞争理论的“风格”。芝加哥的经济学家们希望坚持凯恩斯之前的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据说是芝加哥大学的凡勃伦教授在1900年最先发明了这个词来描述马歇尔的“剑桥学派”的),真诚信奉自由市场制度和价格原理,后经西蒙斯(H.Simons)和德累克特(A.Director)等一代经济学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现代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

据说,甄别“芝加哥学派”的最好方式是看看它的教授们对培养经济学博士的苛刻要求。在那里,博士候选人必须通过关于“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淘汰率很高的考试。掌握应用价格理论的能力是每个念经济学的学生必须树立的明确目标。那里没有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也不承认宏观经济学的存在,只有自由市场经济和价格理论。这个所谓的“教义帝国主义”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不过,尽管如此,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奈特捍卫新古典经济学的方式还是与维恩那保持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奈特比较反对经济学中的数理分析,而维恩那却更欣赏经验(计量)式的研究。有意思的是,一批芝加哥的学生,特别是弗里德曼、施蒂格勒(G.Stigler)和瓦里斯(W.Wallis)等,虽然更忠实于奈特,但他们却是十足的经验实证主义者,对在经济研究中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十分推崇和偏爱。

虽然在西蒙斯1946年去世后,芝加哥大学请来了年轻的奥斯卡·兰格(O.Lange)来讲授凯恩斯的经济学,但据说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校方试图让芝加哥在 “宏观经济学”方面也有一些声音。而这一做法并没有受到欢迎。而兰格是一位杰出的数理经济学家,与芝加哥的亨利·舒尔茨事实上成为芝加哥的数理经济学家。到了五十年代,信奉自由市场经济和价格理论的经济学使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确维护和承传了三十年代形成的自由传统。

五十年代以后,芝加哥在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方面有了更辉煌的成就。我在《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里查到的“芝加哥学派”的条目对此作了介绍。本条目的撰稿人里德写道:“在五十年代的中期和后期,芝加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了传统的教义之外。刘易斯(H.G.Lewis)应用价格理论解决‘供需结合’问题(刘易斯,1959年)和加里·贝克尔(G.Becker)关于种族歧视的论述(贝克尔,1957年)是早期的两个例子。”(《新包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第454页)贝克尔由于将价格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家庭、教育、犯罪和婚姻等社会问题的分析而获得了199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推荐第6篇:经济学 读后感

《经济学》 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当初拿 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 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 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 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 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 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 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 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 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在 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 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 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 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胡总书记报告中关

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新一轮的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公务员工资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 济学。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 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 想达到的目的吧

推荐第7篇: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第3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 第3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需求概述

1.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1)需求的概念

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一系列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它包含两层含义:消费者既有购买的欲望,又有支付该商品价格的购买能力。需求表示了消费者在每个价格下消费商品数量的计划。一般说来,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减少。根据定义,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是需求。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所有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构成该商品的市场需求,它是由一系列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总量所决定的。

(2)需求表

需求表是某商品的各种价格和相应的需求数量的数字序列表,把需求表里的数字序列用曲线形式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

(3)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表示商品需求数量与价格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一般表示需求量的函数关系。它表明,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一个特定群体(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指单个的个人)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所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需求曲线图形以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商品数量。

市场需求曲线可以通过将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所有个人的需求量加总而得到。 2.需求法则

(1)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

需求法则也称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上升(或下降),对该商品或劳务的需求量减少(或增加)的规律;也就是说,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其需求量成反比。需求法则是造成需求曲线斜率为负的原因。大多数的商品都会满足上述需求法则,但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商品都会满足需求法则,例如:①吉芬商品,如马铃薯;②炫耀性物品,如钻石。

(2)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①替代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引起消费者用该种商品去替代那些价格未下降或上升的商品。

②收入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种商品价格下降可能产生消费者实际收入提高的效应,因为消费者因价格下降而导致的购买力的提高使得他有可能改变商品的购买量。

3.需求曲线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里特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如互补性商品的价格、替代性商品的价格、个人收入水平、个人偏好、个人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中的任一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就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2)需求曲线变动的影响因素

给定某一价格,一系列因素均会对需求曲线位置产生影响,主要包括:

①平均收入。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是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人们的平均收入上升时,即使价格不变,个人也会倾向于购买更多数量的任何物品,商品的需求曲线发生右移。

②市场规模(以人口衡量)。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市场规模,同时也会增加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量,造成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③相关商品的价格及其可获得性。相关商品的价格及其可获得性,尤其是替代品会对该商品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功能的物品。如果一种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下降,则该商品的需求会趋于下降,导致该商品的需求曲线有向左移动的趋势。

④偏好因素。品位或偏好等主观因素代表众多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它们可以反映出真正的心理或生理需要,也可以反映某些如香烟、毒品等人为造成的需要,还可以反映具有很大一部分传统或宗教因素的需求。

⑤其他特殊因素。如天气、对价格的预期等都会对需求产生影响。

二、供给概述

1.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1)供给的概念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出售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算作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一种商品的所有供给构成该商品的市场供给,它是由一系列价格下所有生产者的供给总量所决定的。

(2)供给表

供给表是某商品的各种价格和相应的供给数量的数字序列表,把供给表里的数字序列用曲线形式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

(3)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是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描述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表明卖者或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某一商品的供给量同这种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供给曲线图形同样以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商品数量。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2.供给法则

供给法则也可以说是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规律,其内容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小;而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高。供给法则也可以理解为:商品或劳务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化的依存关系,即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

3.供给曲线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1)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当价格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这里特指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各点的变动;而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条件(如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技术水平等)发生改变而导致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2)供给曲线变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供给曲线位置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生产成本。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当某物品的生产成本比较低的时候,生产者就会因为有利可图而大量供给该物品,供给曲线会向右移动。当生产成本相对于价格而言比较高时,生产者就会提供比较少的数量,而转向其他产品的生产,甚至退出该行业,供给曲线相应地会不断向左移动。生产成本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投入品价格。

②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提高产量,从而使得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③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劳动、能源或机器设备等投入品价格的提高,会提高既定产出的生产成本,商品的供给量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④相关商品的价格。如果一个厂商生产两种在原料上具有竞争性的商品,那么相关商品价格提高会导致一种商品供给量减少;相反,如果另一种商品是一种联合的副产品,相关商品价格提高将导致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⑤政府政策。政府在环境和健康方面的考虑会决定企业采用何种技术生产,而税收和最低工资的规定会大大提高投入品的价格,政府管制对于竞争企业的数目和它们的产品要价都会产生影响,政府外贸政策也会对商品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⑥其他特殊因素。如气候条件对农业等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创新精神对计算机行业产品供给的重要影响,以及市场结构、对未来价格的预期都会对供给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1.市场均衡 (1)均衡

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市场可以通过商品价格的升降实现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使市场最终趋于均衡状态,此时,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也称市场出清价格,是指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该价格是与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指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或市场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需求--------------------------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的移动都会使均衡价格水平发生变动。

2.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均衡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叉点就是市场的均衡点,它表示供给与需求两种力量在市场的特定时间内处于均等的状态。均衡点上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均衡点上的商品数量即为均衡数量,如图3-1所示。

图3-1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均衡

由图3-1可以看出,均衡价格是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形成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均衡价格为点C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竞争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使价格上升。这样,价格经过上下波动,最后会使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趋向于一致,从而形成均衡价格。

3.供给或需求的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1)需求变动的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如图3-2所示,既定的供给曲线S和最初的需求曲线D1相交于E1点。在均衡点E1,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至D2曲线的位置,D2曲线与S曲线相交于E2点。在均衡点E2,均衡价格上升为P2,均衡数量增加为Q2。相反,需求减少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至D3曲线的位置,D3曲线与S曲线相交于E3点。在均衡点E3,价格下降为P3,均衡数量减少为Q3。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图3-2 需求的变动和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变动

(2)供给变动的影响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如图3-3所示,既定的需求曲线D和最初的供给曲线S1相交于E1点。在均衡点E1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1和Q1。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至S2曲线的位置,并与D曲线相交于E2点。在均衡点E2,均衡价格下降为P2,均衡数量增加为Q2。相反,供给减少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至S3曲线的位置,且与D曲线相交于E3点。在均衡点E3,均衡价格上升为P3,均衡数量减少为Q3。

图3-3 供给的变动和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变动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 如果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则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是难以确定的,这要结合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以图3-4为例进行分析。假定消费者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需求增加,使得需求曲线由D1向右平移至D2;同时,厂商的技术进步引起供给增加,使得供给曲线由S1向右移至S2。比--------------------------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较S1曲线分别与D1曲线和D2曲线的交点E1和E3可见,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需求增加,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再比较D1曲线分别与S1曲线和S2曲线的交点E1和E2可见,技术进步引起的供给增加,又使均衡价格下降。最后,这两种因素同时作用下的均衡价格,将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各自增长的幅度。由D2曲线和S2曲线的交点E4可得:由于需求增长的幅度大于供给增加的幅度,所以,最终的均衡价格是上升了。

图3-4 需求和供给的同时变动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 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精品

文档-------

推荐第8篇:经济学类书籍读后感

《诚信的背后》读后感/r/n

最近读了一本名叫《诚信的背后》的财经类小说,这本书是曾经轰动华尔街的全美畅销书。此书是作者弗兰克·帕特诺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的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怎样把一个耶鲁法学院的高才生,培养成了一名商场上的佼佼者。/r/n

作者以自诉的形式,对自己在摩根斯坦利从事的金融衍生品工作的经历和事件,以及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种种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刻揭露。并且将金融家们“精心包装的金融衍生品”的幕后故事告诉读者,使读者了解“利欲熏心的金融大鳄们是如何用复杂的金融品种、交易方式来隐匿或者说掩盖金融风险资产的真实情况,诱导客户进行风险投资的。”这本曾经引发了很大冲击的金融书籍,虽然曾经引起过金融市场的极大关注,但却没有引起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高风险、破坏性持久的足够的警觉。/r/n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在华尔街,好人的同义词就是笨蛋,而想要赚钱就不能做好人。这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此书描述的故事中,一些华尔街大牌投资银行和分析师狼狈为奸,勾结在一起,处处给投资者们设置陷阱,处处损害投资者们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丑闻,在严重打击经济世界的同时,也使得美国经济陷入了泥潭。这种违背了诚信的金融经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美国神话的破灭。/r/n

金融行业是一个以诚为本,诚信为先的行业。如果作为国家和经济枢纽的金融行业失去了诚信,不仅企业自身会无法生存,而且,诚信危机的传导会进一步蔓延,甚至会危及社会其他机构的权威性,破坏力巨大。次贷危及、希腊债务危机等事件的发生,不但引发市场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失去了社会的诚信,使得金融衍生品落得“金融杀手”的骂名,也使得金融市场安全、国家经济结构等诸多社会问题得以暴露,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市场风险凸显。/r/n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诚信对社交,对经济发展等等的重要性。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时代,诚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立足之本,发展之源。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r/n

诚信就是要诚恳老实,有信无欺,是做人成事以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经济秩序,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离开了诚信,都无从谈起。市场经济、企业发展,如果没有诚信做基础,将会走入黑暗。因此,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诚信经济。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诚信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家伙盛行,信用缺失。人们只看到利益二字,而把诚信丢到了一边。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给欺诈,这也将严重损害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最终自取灭亡。/r/n

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我们自己,想要将自己的路走得更长远,就需将诚信永记心间,从而赢取社会的认可。这样,个人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集团可以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n

【相关文章】《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r/n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r/n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r/n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可以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提供给个人广泛的选择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必须通过个人在各种选择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提供这种机会。/r/n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r/n

《个体经济规律与 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形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 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保持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r/n

一直以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赖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正确的价格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这让我联想起平时去西单买衣服的经历,明珠商场的衣服没有明码标价,而是卖衣服者先开个价,根据经验大致以不到开价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价,然后卖方和买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成交,但是这样交易成本却很高。价格代表着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和市场制度,是茅于轼所推崇的。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还无法完全达到选择自由、公平竞争的状态。/r/n

同 时,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轼所提出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然而在中国,在人尽其才方面让我深感困惑。现在就业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 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这就造 成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的供给不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不得不投入资金对新聘人员进行培训,而大学生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大学时期 所学的专业,重新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推荐第9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经济学原理》心得体会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环境工程专业09级2班张海光(20091819)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中璀璨而夺目。曼昆在前言中就述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书是要慢慢的琢磨,不是把他读完就可以了,而是读出他的精华,那样只是一点,你也受益匪浅。然而这十大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的博大精深。在各个领域中,经济运行特点,对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带来的影响。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在此期间,你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辨别经济力度。这本书的内容侧重于应用和政策,而不是象同类教科书那样侧重于正式的经济理论。作者试图使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在将来读书看报、经商或从政时都能够应用经济学知识。但是这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事实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初级教程所有的中心论题和基本原理。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

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为什么分散的市场经济运行得这么好?这是因为可以指望人们相互友爱而仁慈地相互对待吗?完全不是。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给我们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了。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 ,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经济参与者受利己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去促进社会福利。当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表现的比较突出时,政府就应该发挥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调节经济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地行政手段。

然而由政府来调节经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回凑效的。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就会上升而导致通货膨胀。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呢?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书中的那幅表现物价上涨的插图让我感触颇深。虽然画面似乎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解释一些经济事件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龄大一些的人?有时也要求经济学家提出改善经济结果的政策建议。例如,政府应该为改善年轻人的经济福利做些什么?当经济学家努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着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一般来说,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实证的。 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而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

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会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不仅是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经济方面的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相信,对我今后走上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曼昆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了现代经济学,纵观现代经济发展,这本书却并不简单,它确实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推荐第10篇:《城市经济学》读后感

其中,城市经济学有五个公理,这五个公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城市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这五个公理分别是:

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假设有两人共同竞争两套出租的住宅,一套位于美丽的海滩旁,另一套位于嘈杂的高速公路旁。如果两套住宅的租金相同,他们将更偏好于海滩附近的住宅。如果通过掷硬币的方式把靠近海滩的住宅给获胜的一方,这将不会形成一个区位均衡,因为不幸运的一方为了获得更满意的住宅,会有进一步改变区位的动机。获得区位均衡的条件是对靠近海滩的住宅收取更高价格。

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假设汽车销售商最初均匀分布在城市内部。如果一个销售商迁移,与另一个销售商相邻,那么,消费者在购买汽车前会对不同品牌进行详细比较,而这两个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购买者,会积极推出比较购物模式。交易额不断增加,也增加了该地区的吸引力,有更多的销售商迁移到此。最终,众多企业聚集形成了汽车产业带,在产业带中他们之间形成共同竞争的态势。

外部性导致非效率。如教育活动,在有外部收益情况下,人们获得的收益少于整个社会的收益,他们就会采取行动以降低教育的社会效率水平。

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例如:生产微处理器的设备价值50亿美元,它有几百个复杂的工序,每个工人都具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使其在生产中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经济。相反,用价值5000美元的披萨烤箱制作披萨,仅有很少的几道工序,因此规模经济很快就会丧失。

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每个厂商都因生产异质性产品而具有垄断性,但由于消费者偏好很容易在不同类型产品间转换,故市场进入的无壁垒性将导致厂商为争夺消费者而展开竞争。伴随着竞争的展开,每个厂商在自己公司周围都会形成区位垄断性,但是市场进入的非壁垒性使这些厂商保持了竞争状态,而其他厂商直到经济利润下降为零时才停止进入该市场。阅读《城市经济学》后,加深了我对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的了解:城市因为生产、交换而存在与发展;城市因竞争而充满活力并且不断进步。研究城市,还要通过分析城市中的种种状况与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城市的理解。

第11篇: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本文)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1)

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和宏观经济学才真正知道和曼昆相见恨晚啊!读了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学,写一点感受吧,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进入宏观经济学的第一步是看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最重要的数据是国内生产总值(既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又衡量经济为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消费物价指数(衡量生活费用和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和失业率(衡量想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占劳动人口的比例)。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数据之后进入正式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即宏观经济学模型。

首先探讨长期中的经济,主要用古典宏观经济学来解释,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两个重 的变量)。

长期中的经济有几个重要的变量:真实国内生产总值、真实利率、物价水平、真实汇率、贸易余额和失业率。以下分别解释这些经济变量的决定因素和适用的模型。

在长期中,一国的真实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该国的劳动人口、资本存量(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和将这些生产要素转变为产出的技术所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生产函数Y=AF(K,L)。

在长期中,真实利率是由投资和储蓄所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可贷资金市场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解释真实利率的决定还可以财政政策的长期效应,包括对投资的税法,对储蓄的税法以及预算赤字。

在长期中,一国的物价水平是由货币供应量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古典货币数量论(MV=pY),该模型还解释了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在长期的开放经济中,一国的贸易余额和真实汇率是由投资储蓄和资本净流出所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将可贷资金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净流出与国内真实利率负相关关系相联系起来的几何图象模型。该模型不仅解释了贸易余额和真实汇率的决定还解释了财政政策的长效应(包括对投资的税法,对储蓄的税法以及预算赤字)、贸易政策的长期效应和资本外逃的长期效应,读后感《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在长期中,自然失业率是由就业率和离职率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模型。造成失业的原因有两个:寻找相匹配的工作(摩擦性失业)和工资刚性(结构性失业)。

以上就是对长期中的经济的理解。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2)

告别了长期,我们就要进入在超长期中的经济,如果给我们50年的时间(超长期),我们的经济会是怎么样变化呢?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个经济中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用人均收入来衡量),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该经济中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进入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增长理论,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人均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决定了该经济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有用的模型就是索洛增长模型,该模型不仅解释了人均资本存量,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差别导致了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还解释了各个国家经济能够永久性持续不断的增长的源泉是技术的进步。

长期和超长期中的经济尽管迷人但是我们终归生活在我们的短期经济之中,所以我们更关心的是我们的短期经济到底是怎么样运行的。并且长期和短期中的经济非常的不一样,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说:“长期对我们来说,通常是一种误导。长期中,我们都会死。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经济学家只能告诉我们暴风雨终将过去,海洋终将恢复平静,但这样我们给自己的任务就太简单且无用了。

短期经济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价格是不变的,资源未充分地利用。短期中的经济也有几个重要的变量: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贸易余额,名义汇率。

在短期中,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内生变量)是同时决定的,决定他们的变量是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变量),政府支出,税收(财政政策变量),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外生变量)。一个有用的模型是IS-LM模型。该模型解释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

在短期的开放经济中,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贸易余额和名义汇率(内生变量)是同时决定的,决定他们的变量仍然是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变量),政府支出,税收(财政政策变量),以及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外生变量)。一个有用的模型是浮动汇率大型开放经济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该模型同样解释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

因此长期中仅存在物价的波动而产出不会发生变化,而短期中仅存在产出的波动而物价不会发生变化。

联系长期和短期经济的是中期中的经济,中期经济不仅产出会发生而且物价也会发生变化。在中期经济中有四个重要的变量:物价,产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在中期中,物价和产出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AD-AS模型。该模型解释了中期中物价和产出的波动。

在中期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实际上和物价和产出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因为物价描述了通货膨胀产出描述了失业率,因此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也是由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一个有用的模型是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关系。该曲线实际上是由总供给曲线推导出来的,因此它和总供给曲线也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

第12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一直是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因为它可以解释给未经风雨的我们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吧。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现在我想推荐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说到特点,这本书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绝对是一本有待细细品读的书!我也有幸在大二时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后思绪如醍醐灌顶。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烧脑的学科,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

因为我的专业知识不相称,文字驾驭能力有限,允许我仅仅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读后体会。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三、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虽然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13篇:《新制度经济学》读后感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内容简介:本书提供了一个易于清晰而又系统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全书内容分为理论基储制度特殊理论和制度一般理论三个部分。系统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制度基本理论、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制度变迁的过程与方式理论和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等重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配有大量习题和案例分析,便于读者巩固所学内容和提高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语言通俗、体例新颖。《新制度经济学教程》除了可作高等院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外,对其他对新制度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及理论研究者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兴起子20世纪60年代、影响巨大的经济学分支。在经济学内部,通过引入制度分析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行批评与改造,已经成为经济学方法-论新成果的主导方向之一。“制度分析学派”也是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主要的新学派之一。此外,新制度经济学还是促进经济学向其他学科渗透的重要途径,例如,新制度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推动了“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催生了“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在历史研究方面的突破,推动了“新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制度经济学传入我国。90年代初,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当时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推动了我国“过渡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从90年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进一步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国家理论等内容,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众多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本学习新制度经济学很好的基础教材,但是并非初级。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拥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最好你能够看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当然,如果你碰巧在之前阅读过其他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比如黄少安的《产权经济学导论》、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之类),你将对本书的内容有着很好......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科斯的原创性贡献,使经济学从零交易费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从而获得了对现实世界较强的解释力。经过威廉姆逊等人的发挥和传播,交易费用理论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极富扩张力的理论框架。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是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正交易费用及其相关假定已经构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环境的新制度环境,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

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

第14篇:图解经济学读后感

图解经济学读后感

一.相关书讯:

当社会面临景气萧条,失业率大增;当原料价格上涨,就连埋首在柴米油盐中的家庭主妇也能感受到通货膨涨的压力。尽管现代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复杂,然经济学背后依据的人性并没有改变。随着文明的推演,经济活动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生产、投资与消费等经济活动不停地运转,或许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那与我们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正也是因为这份紧密的结合,让这门经世济民之学深深地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每日必需的消费行为,探究供给与需求的差异;从一只无形的手,推动市场机制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让各种竞争的利益取得和平共处之道,毕竟上帝的归上帝,而西泽的利益也绝不减少。

二.内容摘录:

1.商标与品牌是企业的智慧财产权,好的品牌可以减少消费者搜集信息的成本。(p.60)

2.虽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各自独立行使,而且央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的数量,但实际上,由于央行是政府发生赤字时的融通对象,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还是会受到政府财政收支的影响,使得央行并无完全的自主控制能力。(p.94)

3.人力资本指的是个人拥有的所有技能,包含教育知识、个人特质、创造力、专业能力等。这些技能是属于个人独一无二的资产,别人无法轻易剥夺。(p.152)

4.因景气循环的衰退或萧条所引起的失业状况,称为循环性失业。(p.151)

三.我的观点:

这是一个资源有限却欲望无穷的世界。身处于资源不均的现实社会中,总会面临不同选择的挣扎。其实无所谓好与坏的决定,乃是就每个人自身利益不同而有所差异,最重要是在各种需求上取得一个平衡点,从最小的资本上获得最大的收益。

身处于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事业与课业似乎占据了一日中大多数的时间,而一天为二十四小时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时间的分配便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时间其实是一种隠形的成本,然人们却常常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时间的概念可以经济学中「机会成本」解释,「当你选择某样事物而相对放弃的最高成本」便是它的基本概念。就如同花费数个小时排队抢购年终打折货品,真的算是捡到便宜吗?抑或是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若是为贪图加班费而使身体过度疲累,在加班的时间上犠牲的健康成本又是否值得?我想在众多的事物中,如何取得一个时间的平衡点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就消费者的行为而言,均衡的市场价格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而供给和需求就像是刀的双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目前的价格大致相同,其中却富有极大的弹性,就好比因为台风来袭而农田淹水,无法收成,以致蔬菜价钱一夕暴涨。除了自然的力量,像是厂商基于囤基心理之类的人为刻意影响,也会造成物价的波动,甚至是消费者的心理与喜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时常有人将经济学视为一门象牙塔里的复杂学问,彷佛远在天边一般,实际上却近在眼前,与每一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电影「美丽境界」中出现的「赛局理论」,令人印象深刻。约翰.纳许也因着这个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而赛局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素便是—游戏主角、不同策略及每个策略有不同的报酬,比如当所有的人都追求第一美女时,若是退求第二美女,成功机率便顿时增添许多,甚至会有超越自身条件所及的胜利。在赛局理论中最著名的典型游戏状态便是「囚犯困境」,因为各自心理都在盘算最有利的情况,因此在自私的前题下互相猜测,深怕另一人的自首而造成自己服刑年数增加,在面临两难的情况下,每个人各出奇招,综合的结果往往出人意表。 「黔驴技穷」是句耳熟能详的成语,而其中竟也包含着赛局应用的奥秘。初次面对着黔驴时,老虎不敢轻举妄动,但在探清黔驴的底细后,便亳不犹豫地吞下了黔驴。所谓欺善怕恶,当双方相遇时,便会开始算计对方为强者的机率,接续影响自己是否欺之以弱的决策,而透过种种的例证,便可明了「人生无处不权谋,生活处处是赛局。」的核心观念。

在2002年,台湾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借着参加组织得以减少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带来自由开放的机会,使消费者能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产品,选择更加多样化。然而凡事有

利必有弊,多样化的外国商品对本国产业带来相当大的打击,首当其冲的便是农产品竞争。像价格较低的外国水果便造成台湾水果的滞销,因而使得果农抱怨声接踵而至,但却也因此促成台湾农园转型。新兴的观光果园甚至带来大笔收益,也间接扩大我国服务业的潜力,就整体而言并无损失。其中对于人民最大的收获实是在于眼界的开拓,不能永远只活在台湾自己的国度中,而应该随着世界的脚步移动,因为时势而促使产业转型便是因应世界潮流的最好例证。

从最初的以物易物演进至货弊的出现;从本国的商业交易发展成全球化的国际金融,景气的扩张与收缩影响到国家货币升贬,也间接地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能力与习惯。一个些微的波动,便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影响;一个看似无关自身的事件,却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譬如油源国的战争便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经济并不是一门遥不可及的大道理,而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行为,甚至在茶米油盐间都能寻得它的踪迹。

四.讨论议题:

1.为了减少国际之间的贸易障碍,增加自由贸易往来的机会,台湾积极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其为台湾带来正面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但它对台湾本土产业所带来的经济冲击,是否会成为另一项隐忧?

2.失业率增加,是台湾目前极为重要的问题,高失业率的现象似乎不一定局限于经济落后的地区,例如,在欧洲一些社会福利先进的已开发国家,失业率也居高不下,到底失业率于穷国与富国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

第15篇:《一课经济学》读后感

《一课经济学》读后感

这是一本60年前的书,而且到现在都有借鉴意义。这本书字数不多,而且很容易读。 这本书说明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有甲乙丙丁四个人是同学,甲是底层公务员,1个月赚5千,乙是国企员工,每月赚4千,丙是外企“小白领”,每月赚5千,丁在民企奋斗,每月赚3千。因为经济指标下滑了,国家出了一个四万亿计划,据说能够带动18万亿的投资。此时通货膨胀率只有3%,政府赤字不大。

两年过后4人聚会谈起收入,甲因为国家扩大内需涨了1千5,现在6千5/月;乙因为企业接手了国家工程,薪水也涨了1000;外企因为成本高,丙薪水没变化;丁则因为企业倒闭,只找了个2千/月的工作。此时通货膨胀率10%,政府有巨额赤字。

甲乙丙丁都受到了四万亿的影响,甲受益最大,乙次之,丙和丁则是输家。另外,公务员和国企员工的新增加量会远小于外企和民企员工的失业数目。结论就是,通过让大量的丙和丁承担损失,给相对数量小的甲和乙利益

但是这本书提出了很多经济谬误,而这些谬误在中国不仅存在而且还很流行。比如四万亿的公共建设,首先这笔钱(不是财富)从哪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国家在减税,公务员涨工资会扩大内需,出口还是比较萎靡,赤字可以预计会飙升的,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可期,所以这笔钱会通过通货膨胀变相地从老百姓那里取得。通货膨胀,工资也会涨,就像本书所讲得,政府和国企会首先买到便宜的东西,然后物价才开始上涨,企业因为成本上涨而不得不跟着涨价,企业是利益输出者。因为挤出效应,所以会有很多企业关门大吉的。而且四万亿及其所引发的18万亿,一定会引起大量利益集团的抢夺,到时候会有很多人把实际情况搞混,大家都糊里糊涂的。

还有储蓄大量增加是经济萧条的后果,而不是萧条的原因。国家鼓励消费,就把大众的目光从根本原因引到了储蓄上。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出口依赖性太强,而国内消费购买力强的人都是特殊利益团体的,大多数工人和农民总的购买力小得吓人,不信,看看汽车、住房和宾馆酒店都是谁买单的。

政府花的钱,其实就是从丙和丁手中拿过来,给了甲和乙。比如南京江宁房地产局长吸一条1500元的烟,上海至少就有30个小白领放弃买一条100元的烟,而买50元的。政府增加消费的钱,必定有等量或更多的钱被消灭。这就是这本书上所说的财富转移。

这是一本非常好地让我们了解经济学基础的书,以后也有能力分辨出电视上那些专家在忽悠,那些讲真话。

读着《一课经济学》,确实被丰富了。初次接触这类书,给我的启发点,关于“转移”的重要思维。其实,中国文化自古就有类似的思想,人们也就有类似的常识,自然是圆通的。那么在涉及经济的这片土地,同样会开花,会结果。

在开篇,亨利•黑兹利特告诉我们: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法案或政策的即期效果,更要考察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给某一群体带来的后果,更要追踪给所有群体造成的后果。

回顾书中每一章的举例,我们总能发现,荒谬的思考来源于对不同问题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想当然,从而必然的结果未必成为显然的结果。为尽量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首先自省,作者的举例论述给我带来了什么帮助,到底怎样做才最经济。我想一个普适法则就是看得远,看得全,学得精,用得准。放眼所处的环境,生活,学习,社会交流,不仅需要关注即时影响,而且要能够预见未来的结果。为现在做调整,也要为将来做打算。

然后,其实收获还有很多。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读完此书后的感受,那就是,经济地活着,付出了就会有收获,不干亏本的生意;灵巧地活着,学以致用,随机应变;智慧地活着,淡看损益表,倚楼听风雨。

第16篇:《僵尸经济学》读后感

《僵尸经济学》读后感

僵尸经济学在现阶段来说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经济学说,在我看来,这种学说更偏向于防范性,可以说是针对经济理论已大体成形的现今的一支预防针。

作者在说中写道:“错误的经济观点就像僵尸。它们很危险,但无法消灭。即使金融危机把它们埋葬,它们依旧存在于我们的思想里,并且会从意识形态的墓地中不请自来地复活重生。”

僵尸经济学并不是一种主流的经济学术,但它却是防止主流学术犯错的必要理论。文中前后提出了许多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涓滴经济学、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等,这些理论对于现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但同时自身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这里,我想着重讲一讲书中对于凯恩斯主义局限性的评论,以及我以中国发展为例对于这个观点的看法。毫无疑问凯恩斯主义是后现代经济学术当中的经典。没有它也许西方国家还要在1929~1933年那次经济大萧条中挣扎更久。凯恩斯主义主要是强调政府调控的重要性,由于市场在发展的时候存在着盲目性,所以政府需要进行一定的市场调控,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

在我国,凯恩斯主义可以说是运用到了极致,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干预过大。在这一点可以从现在的房价说起,大家知道房市火说明流动资金在房市中存在较多;那么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毫无疑问大部分是民间资本。可为什么是民间资本呢,民间资本不应该投入到实业当中去吗,怎么会进入这个炒作市场呢?原来民间

留给企业家的好的实业投资机会并不多,原因是政府出面进行的投资太多。就比如08年金融危机,政府四万亿救市,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进行了基建投资,而这些投资机会本身是可以留给企业家的。

另一方面,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房价是有一个明显的回落的,这本是一次很好的房市泡沫自我挤压的机会,但是政府又出手了,大量的救市资金流入房市,房价又一次冲向高点。

在我国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国有企业成为了经济市场上的一大部分。要知道在国外,国有企业往往涉及一些民营企业不愿涉及的领域,换句话说,国有企业更像是市场的一种补充,是为市场服务而存在的,但在我国国有企业却成了垄断的代表,它占取了大部分的国有资产,挤压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它的收益性远远大于其服务性职能。但是要知道,一个真正健康的市场是要让我们广大的民营资本强大起来,国有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极其危险的。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经济市场过分干预了,真正合格的政府是以服务职能为先的,而不是化身为企业家和民营企业抢利润。

以上是我对凯恩斯主义在我国实施的一些看法,而书中也明确提出了一种超越凯恩斯主义。作者排除了“简单回归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福利国家政治”。他写道:“避免简单依赖于1973年石油危机等借口开脱是很重要的,应该面对事实,承认滞涨的出现反映了凯恩斯宏观理论主导地位的严重失败。”

这本书不局限于经济学理论经典,它教会了我们对于事物要灵活

的吸收,继承其好的一方面,也不能过分依赖于它,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现状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第17篇: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

一、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推而广之,号召广大农民群起效仿,结果并不会使所有农民都发财,而是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大家都赔钱。不过,有时候经济学家也进行实验。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是在周围局部范围内推广,结果许多农民都跟着富了起来。奥妙在于,一个较小的局部范围内,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相似,外部大环境相对稳定,从而经济过程的可重复性比较大。

2.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假定经济变量的运动总是趋向于均衡状态,据此研究经济现象如何达到均衡。如西方经济学均衡价格理论,就是假定商品价格总有成为均衡价格的趋势,然后用“价格调节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市场机制来阐明均衡价格是怎样形成的。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并不一定趋向于均衡,均衡是偶然的,非均衡才是经常的。据此研究非均衡条件下,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和运动规律。其基本分析方法被概括为“短边法则”:即经济变量的数值取决于最短缺的因素。仍以商品价格为例,按非均衡分析方法,并不一定会成为均衡价格,在多数情况下,商品不是供过于求,就是供不应求,只有偶尔情况下,才会实现供求均衡,达到均衡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由需求来决定,即所谓“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由供给决定,即所谓“卖方市场”。

目前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均衡分析方法。但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结构是相当松散的,并且经常处于变动中,包括各因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也都在不停地变化,因而非均衡分析的思路也很值得引起重视。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以某些经济变量为自变量(不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作为函数的另一些经济变量随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它是一种组合选择分析,其中自变量与函数的不同取值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和前后演替关系。这种分析体现的是机械论思维方式,它假定其它因素都不变,只有一种或几种可变因素,在此前提下,孤立地研究可变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某种铁定不变的精确关系。

如以需求定理为例,假定其它条件都不变,只有价格与商品需求量在变化,其中价格为自变量,商品需求量为函数。一般的规律是,当商品价格比较高时,商品需求量就比较少;当商品价格比较低时,商品需求量就比较大。这就属于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则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研究各种经济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是一种过程演化分析,其中不同的变量状态之间是一种生长生成、演替进化关系,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前因后果关系。这里体现的是系统论和随机概率论思维方式,它将各种相关因素看作一个系统整体,考虑这些相关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它们各自以及它们共同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并认为这种影响并非铁定不变,而呈一种概率关系。例如,仍以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来讲,若用动态分析,就是首先搜集若干时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销售量)数据,建立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量的时间序列,从中可以看出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轨迹,然后进一步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最后再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商品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可能使人大吃一惊:当商品价格较高时,商品需求量也较高,当商品价格较低时,商品需求量也较低,二者呈同方向变化,民间俗语称之为“买涨不买跌”,与上述需求定理正好相反。那么,我们应该相信哪个结论呢?其实,这两个结论都没有错,只是分析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罢了。

目前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普遍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如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以及凯恩斯关于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原理等,都是静态分析方法的杰作。

4.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目前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普遍应用的基本方法,其要点是把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函数关系,研究“自变量的增量”所引起的“函数的增量”的变化,其目的是要确定一个最佳的自变量值和函数值。例如,在小麦地里施用化肥,施肥量少了,产量上不去,施肥量多了,同样也可能使麦苗致病,甚至可能将麦苗“烧死”,导致产量下降。那么,施多少化肥才合适呢?这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一般的做法是,将一块试验田分成若干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其它条件保持一致,只是施肥量分别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然后观察比较各试验小区间小麦产量的变化,看一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的增加呈什么规律,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的施肥量和最佳的小麦产量,这就是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方法是贯穿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概念,宏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概念,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一系列“边际”原理,都体现了边际分析方法。

三、总结

从个人来说,我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分析方法,培养个人的经济触觉,学会利用知识、理论去分析、解释问题,学会理性的决策。但却不可一味地抄书、搬书,要在实际中运用、理解、拓展我们的经济思想。

第18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于是选了这本《经济学原理》。读下来,这本书是极好的入门书籍,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基础,没有数学公式(其实偶尔还是有一两个),定性的内容比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有利于形成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对我来说,有概念,也就达到看这本书的目的了。学习总结如下:

1.需求与供给。供求关系贯穿全文。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掌握了供求关系,连一只鹦鹉都可以做经济学家”。的确,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在我们不知道任何经济学之前,其实已经了解了供求关系,例如,天下大雨,青菜产量下降,青菜价格自然上升。供求关系实际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市场总是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通过供求曲线,分析了税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税收会降低经济总福利;还分析了进出口对经济总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出口会增加一国的经济总福利,也验证了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贸易使人们生活变好”。

2.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这一点体会尤深。比如说,当你在家吃饭时,还剩下一点,但是你已经感觉饱了,再吃就过了,你会选择吃完不浪费,还是不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不吃,因为此时你吃下一口饭的边际效益为零或者负(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边际效益是少浪费一口粮食的话,但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已经不是讨论范畴了)。

3.价格歧视可以解释团购、抵用券等现实经济活动。价格歧视的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精装书和平装书,其实二者差别不是很大,但价格差异常常是几倍。因为二者的销售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作者的fans或对钱不敏感的土豪;后者针对的是普通消费群体。

4.作者总是建议让市场自己来调整经济,即让“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而不鼓励政府过多的宏观调整。原因很简单,市场总是能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找到供求平衡点,而人为力量的插入,会打破平衡点,经济总福利会减少。关于这点,总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经济状况。我对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听说政府调控较多,但是很难说政府调控是好还是不好,至少,我目前还没有分析好坏的能力。

5.公地悲剧。人是自私的,公有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努力去珍惜,比如河里的鱼,野生动物,因为谁捕鱼多,或者谁猎杀得多,谁将会拥有更多的利益,一个人不会去关心这种动物会不会灭绝,只关心我不猎杀,其他人也会猎杀,因此我尽最大的力量去猎杀。www.daodoc.com 因此能够私有化的东西就私有化,比如一片森林属于某个人,他就会考虑猎杀多少动物,能达到利益最高,而不会颟頇地赶尽杀绝。作者举了个例子,黄牛和大象在很多年前,数量都很多,现在黄牛还是很多,大象因为象牙不断被偷猎,数量越来越少。黄牛多的原因是,黄牛肉可以合法交易,很多人养殖黄牛,通过出售黄牛肉来获取利益。而象牙交易非法,大象不是私有的,人们不会努力保护大象,就算你发现有人偷猎,你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者提出,如果象牙交易合法(有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人们可以通过出售象牙获取利益,再将大象私有化,人们就会像养殖黄牛一样养殖大象,只要有利可图,大象就不会绝种,反而数量可能增加。

6.宏观经济学概念。GDp,CpI,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概念,以及这些宏观指标如何计算。GDp就是全国生产的总蛋糕:一部分给人民吃掉(消费)、一部分不吃,留着以后再吃(投资)、一部分给政府吃(政府购买)、一部分卖给外国人吃(净出口)。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宏观经济指标常常分为真实的和名义的。比如真实GDp和名义GDp。真实GDp是不涉及到物价水平,它假设物价跟基年(用来比较的年份)的物价一样,也就是只跟国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综合。名义GDp的计算采用当年的物价水平。通过真实GDp和名义GDp可以计算GDp平减指数,从而计算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另一个计算方式是采用CpI。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今年的名义利率(银行给你的利率)是5%,但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所以真实利率只有3%。

7.货币量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神器。利率高了,人们就偏向与存钱,人们消费的钱就少了;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代价也大了,企业用于投资的钱少了,社会总需求减少。反过来,利率低了,社会总需求增加。 书中所讲,美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量来实现的,政府用现金赎回政府债券,货币流向金融机构(银行),银行准备金增加,利率降低。

……

有些东西看了就忘,有些东西没记住也没忘,有些东西暂时记住了,还有些东西已经记住了。

细节容易被遗忘,但是思维方式、思想只要当时明了,就不容易被遗忘。 看了一本书,总会被“潜移默化”的。

第19篇: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芬·列维特所编写的一本从日常“细屑”的诸多事项以罕见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以经济学原理进行考察的经济学书籍,其中内容生动语言诙谐,为并不具有较多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带来了一种阅读的享受。

本书中讨论了美国部分中学里教师的欺骗问题。由于学生得高分会为他们带来更多收入这样一种激励存在,一些教师倾向于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作弊以取得较高的分数,这带来了教育质量的降低。作者将日本相扑运动员们为了取得更高的收入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放水的情况与此进行类比。然而我认为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相扑运动员们相当于进行了一种谈判(似乎不是科斯谈判),这种谈判可使二者的总收益增加,而我认为这种总收益增加并不带来任何负外部性。因为就算有一个人故意放水,他们也会尽量将比赛比的逼真,因而不会影响观众们观看比赛所能得到的享受,因而他们的谈判是一种实现资源配置有效的方式。而美国的教师通过帮助学生们作弊虽然为自己获得更多收入,并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分数,但是这会导致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降低,对社会有一种负外部性,并且社会成本较大,因而我认为这种协助作弊行为时不能容忍的,而相扑运动员的作为是可以接受的。

本书中还涉及到为何毒品贩子喜欢与母亲住在一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还是比较认同作者,而这一点又令我想起一位英国某银行职员找出恐怖分子的方法:他通过分析恐怖分子(尤其是伊斯兰教恐怖分子)所通常具有的特征而从诸多银行客户中筛选出较小部分人数,而其中果然被调查出有极高的恐怖分子出现率。

如何消除犯罪一直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许多执政者的问题,增加警力的成本总是不低,而最终收效又常常并不明显,因而高科技设备已成为一种崛起的考虑。本书中作者提出的政府允许堕胎使得犯罪分子数目减少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种方法恐怕只能在犯罪极为严重的带有“遗传性问题”的地区进行应用,而可能在一些犯罪率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并不很大收效。

总之,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读者感受到经济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并且也能够促进有一定经济学知识的读者在日后更多地应用一些已有知识,从更新的角度对现实进行观察与分析,哪怕他们将得出与被教授的理论相悖的结论,因为思想的分歧,才是经济学进步的动力源泉。

刘谦 2011013242

第20篇:《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三块钱的东西卖三百块,你说他是骗子,三块钱的东西买三百块,再开张发票,那就是商业。

这世界有三种荒言最可恶,广告,广告以及广告。

如果牙膏的目标是没有蛀牙,他就应该白送给你用。

物有所值就是那些不用广告的东西,大米五毛钱一碗,猪肉五块钱一斤。

市场经济就是掩耳盗铃,卖价一百块的东西,你明明知道它只值一块钱,还是要买。

全国牙防组织,中华营养学会都是些什么单位?有几个人?

骗中国人最简单了,在地上捡泡狗屎,只要你敢说它是用美国技术弄出来的,再给它起个洋名,保准卖个好价钱。

“阿梳达带卡”是什么?一种化妆品,这个词什么意思?没意思。

这世界骗来骗去的,骗子都被骗子骗了。

中国的股评家都是好人啊,拿着庄家的工资冒充散户的亲戚。

骗人不是罪恶,骗不成才是。

——《伊甸樱桃》

随着老潘频频在各大媒体露面,出席各种大型活动,写博客,拍电影,可说是新时代的另类商人,大众不得其解,只以为是老人家没事干爱凑热闹。实际呢?

soho的房子越卖越好,越卖越贵,以为是什么新设计理念或者是什么地点之类的因素,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广告。

老潘之所以成为“文化商人”,目的,只有一个,卖房子,而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广告。不需要请什么明星大腕,不需要去争那些指标,只需露面,让消费者们记住他潘石屹,以及,soho现代城。

普洱茶在经过一阵肆虐后,开始归于平静,当然,东山崛起,不是不可能。很长时间没弄明白,做了那么多年的云南人,自然知道普洱的名贵,可是,也不至在短短几年之内,由几十块,变成几万块。知名度之高,之远,是从未预见的。

03年,云南出了一件事,从茶马古道开始,组织了一批规模不小的马帮,托着普洱茶,一路走到北京,走了三个月,死了很多马,也算是历经艰辛,为什么这么做?弘扬文化没错,让云南打造知名度没错,最主要的却是商家看到了普洱的商机,借此炒作,一时间风起云涌,人们纷纷跳水,往里砸钱,想乘机大赚一笔,最终演变成为价格战。

某天吃饭时,小餐馆的老板说,期货交易就是只看见价格,看不见实物。股票跌了,还能再涨,茶价跌了,大批的货物堆积在阴暗的仓库,何时能见阳光。人们就在这样的盲从中将价格推到浪尖,去过勐海,也去过思茅,茶场的老板说,其实,普洱的成本是相当低廉的,即使是出厂价也如此。卖到外地,甚至出口,这其中的差价,早就被大鱼吃进,而小虾只能随波逐流,随着政府颁布收取印花税,一夜之间,俨然是93年海南泡沫经济崩塌的场面。

广告,顾名思义,广而告之,目的就是宣传,变相说来,是大众能够消费的商品,消费不起的,打广告有用吗?国际名牌不需要打广告,垄断行业,一样不需要,没见过蔗糖的广告,没有见过食盐的广告,没有竞争,广告也就失去价值,同样,没有消费能力,再好的创意也是对牛弹琴。

坐在去往南宁的火车上,遇到两个韩国人,一路聊了起来。

在首尔,大多数人是不买房子的,因为买不起,有钱都买车,那比较实际,且,租来的房子,只要有家人,又温馨,与自己买的有多大差别?

土地是有限的,房价上涨是必然的。可是,在大多数人买不起的情况下,房价涨到天上,对生活在底层的人,会有多大影响?消费力不足,只是一些投机倒把的行为,犹如空中楼阁,可高,也可低,到达一定的承受度,就是爆炸的气球。

租与买?所有权是最大的区别。而自古的观念却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很多时候,定向思考,成为了我们的方式,足以左右人的一生,意识形态,环境风俗,固有的沉积,限制新的事物诞生,当你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也许,换角度,会带领我们走上崭新的人生。

这是我读完史帝芬.列维特《魔鬼经济学》的感受,05年的畅销书,却在这时才看,虽是迟,但,还不晚。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doc》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