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清贫》教案

2020-03-02 21:11: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小组合作完成内容的分析 情感目标:继承和发扬清贫精神。

重点 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 对于清贫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一直认为: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在无形中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清贫》,会看到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就是作者方志敏。相信,他的言行,会让我们震撼;他的精神,会把我们感染。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关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方志敏:(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被捕。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1935年8月于南昌就义。 2.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山坞矜持奢侈积蓄 苟且模样金镯抛掷 企望威吓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时思考: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在他们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国民党兵士:抓到共产党的大官,自以为会发意外之财而热望破灭的故事。 方志敏:被俘后被国民党兵士搜身而令其失望的故事 3.你是如何评价他们的?结合文中语句或关键词语完成。 国民党兵士:蛮横、贪婪、凶恶、卑鄙

方志敏:从容淡定、廉洁奉公、矜持不苟、坦荡磊落、舍己为公 4.讨论: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在事件的选择上:主要事件和补充事件相结合。

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采用对比和侧面烘托相结合。使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5.文题《清贫》该怎么解释? “清寒贫苦”,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贫困而有节操”的意思。文题反映和揭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清贫观”,这种清贫观既有物质上的贫困贫穷,更有精神上的清高淡泊。 6.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用文中语言回答)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清贫”是共产党员自觉的生活态度,是植根于革命者心底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7.清贫精神自古有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现在,我们怎样理解这种“清贫观”? 注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方志敏这篇散文情真意切、朴实无华,是生命的绝唱,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正气歌,读它,就是在涤荡我们的心胸;学它,就是对我们灵魂的滋养。愿我们将清贫精神传扬。

五、布置作业:1.课下阅读《可爱的中国》2.在如今,还需要清贫观吗?写300字左右短文。 利用情境,感染学生。 展示课前预习:

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不足的地方教师课件补充。

负责整理字词的小组将重点词语整理出来,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考察、检查。 学生捕捉文中的关键词语,圈画出来完成。

快速找到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进行分析。 教师适时点拨。

找到自己的触发点说说。

回归文本,体味方志敏的清贫观。 播放《清贫颂》 课件显示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国民党兵士----贪婪、蛮横、凶恶、卑鄙 对比︱︱侧面烘托 ︱︱

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廉洁奉公、从容淡定

韩梅

重读方志敏《清贫》学习笔记

党课教案2方志敏的清贫精神

弘扬方志敏精神 永葆清贫本色

清贫教案

【纪念文稿】弘扬方志敏精神 永葆清贫本色

《清贫》教案04

清贫

清贫

清贫_教学设计_教案

学习方志敏

《方志敏《清贫》教案.doc》
方志敏《清贫》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