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会饮”之“爱”的探析

2020-03-03 04:04: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柏拉图会饮之“爱”的探析

赵学清 金静

【内容摘要】《会饮》是柏拉图关于“爱”的名篇,文中他描述了七位不同的哲人、诗人、医生等对爱若斯的赞美辞章。这七个人都对“爱”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爱”是什么、哪种是“真爱”,我们应该追求“爱人”,还是“爱我们所爱”?通过对《会饮》当中涉及的“爱”进行梳理,我们知道柏拉图师徒实际关注的是对智慧的追求过程。

一、《会饮》还是《会饮篇》?

与大部分译本不同,刘小枫先生的译本名为《会饮》,而非传统习惯上的《会饮篇》。因为在他看来这本书多少与诸如《劝学篇》、《五行篇》之类的哲学论文书籍不甚相同。他认为《会饮》是以场合来命名的一次对话,或者可以说它可以是一部诗篇,而不是一篇论文或一部论文集。同时,就《会饮》的内容来看,它确实是一篇独一无二的对话,既因为它的标题特别指明了事件场合,也因为这篇对话是由苏格拉底之外的另外一个人用转述的方式在另一时间讲述的。在对话中参与者主要有七个人,他们围绕着“爱欲”这一主题各自进行阐述,同时也在反驳对方的看法。

因此就这一著作的这么一种演示形式,我们很难把它归类为是阐述“爱欲”这一主题的一篇论文。因为如果作为一篇论文,它需要有翔实的论据,并且得出(唯一的)确定的结论。而在《会饮》当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百家争鸣式的观点,以及喋喋不休的争论。尽管也许所有人都知道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他的看法就是本书的“结论”了,但文章并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而只是有意地以某种“隐晦”的方式让大部分人体会到。而这,也许就是一篇伟大“诗篇”的意境。所以,将《会饮篇》改为《会饮》是十分恰当的。

二、《会饮》概要

《会饮》由七篇颂词组成,分别由七位参加会饮的宾客所做。斐德若第一个作颂词。他精通历史、神话学和神学,是修辞学家的信徒。斐德若认为爱若斯在神们中间年纪最大、最受尊重,也最有权引导人在生前和死后拥有美德和福气[1]。他的颂词平淡无奇,目的在于“使用一种恰当的‘渐进方式’,渐渐引到苏格拉底讲话中要达到的顶点”[2]。 接下来的是泡赛尼阿斯,他经验丰富,对哲学争论和逻辑推理感兴趣。他不同意斐德若关于爱神的笼统说法,他认为爱神有两种——天上的爱神:爱智慧、灵魂和美德,是高尚美妙的;人间的爱神:只爱肉体、金钱和权势,是卑微下贱的。

第三个做颂词的本来是阿里斯托芬,但是因为他受打嗝的影响,改由医生厄里克希马库斯在他之前发言。厄里克希马库斯从医生的视角发言,以他的从业经验形象地说明了灵与肉的相辅相成。他将爱普遍化为一般原则以及自然界的和谐力量。他认为爱实际上就是神人之间和谐的源泉。

阿里斯托芬作为第四个演讲者,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他说人起初不是现在的样子,最初的时候,人有三种性别,男人、女人和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的人。这每种人都是圆的,能自由地运动,且体力精力非常强大,因此也经常有非分之想,竟想与神一较高下。神们最后不得将他们劈成两半来削弱实力。在人被分成两半后,每一半都急切地寻找之前属于自己的另一半,渴求完整,恢复古老的完满便成了人的不可阻挡和无节制的欲求。最后阿里斯托芬认为所有人要敬畏爱若斯神,与爱神相好,因为他能使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使自己完美的另一半。

阿伽通则以华丽的词藻赞扬了爱神的本质和功用,但是这些华丽的辞藻被苏格拉底认为只是徒有其表的泛泛而谈。并且在苏格拉底的一步步质问下,阿伽通也同意自己对爱若斯并不是十分了解。

苏格拉底作为压轴出场的宾客,转述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对话的参与者就是苏格拉底本人与另一位女人第俄提玛。第俄提玛说,爱若斯既不美也不丑,他介于神与人、死与不死之间,他是个精灵,充当神与人的中介。因为神已经是有智慧的,他不需要;不明事理的人要么不知道自己需要智慧,要么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智慧。爱若斯介于神与人之间,所以他最爱智慧。第俄提玛赞颂爱若斯,说他能给我们带来善好,从而使我们幸福。不难看出,在第俄提玛看来,爱欲和爱智慧是同一的,爱欲即爱智,亦就是哲学。因此,最美丽最善好的生活,就是充满爱欲的生活,就是过哲学式的沉思生活。

苏格拉底刚讲完,阿尔喀比亚德醉醺醺地破门而入。厄里克希马库斯让他和大家一起赞颂爱若斯神,他想了想说,苏格拉底不会允许他赞颂除苏格拉底之外的任何人,如果他这样做了,就会挨打。于是他请求赞美苏格拉底。之后他就开始了对苏格拉第的颂扬。阿尔喀比亚德说道:“苏格拉底的言词比毒蛇还要厉害,一旦他咬住一个年轻,且资质不坏的灵魂,就会支配这灵魂的所有言行。”阿尔喀比亚德赞扬了苏格拉底在战场上的忍耐力,苏格拉底还因思考问题站立二十四小时而不知疲倦。阿尔喀比亚德的颂词结束后,突然一大群醉醺醺的夜游神一涌而进,整个大厅乱哄哄的,秩序全乱了,这次会饮也宣告结束。

三、《会饮》中关于“爱”的思想

1.“爱”是什么?

对于这个古老却不陈旧的话题,人们一般都能讲出个一二。或认为是一见钟情之爱,或认为是长相厮守之情,又或是平平淡淡生活中点滴情感的积累。在古希腊那个年代,人们对“爱”是什么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会饮》一书中,开篇斐德若做的第一个讲辞就对“爱”做了界定。他认为“爱”就是一种“品德”,是被爱之人对爱他的人表现出来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也一定会“引导人在生前和死后拥有美德和福气。”[1]

2.哪种“爱”是“真爱”?

泡赛尼阿斯看出了斐德若对“爱”所做定义的漏洞,他进而补充到,“爱”有两种,一种是“属天的”,一种是“属民的”。在泡赛尼阿斯看来,如果相爱的一方热衷于另一方的金钱、容貌或是肉体上的愉悦,虽然这样也能使他感到身心上的满足与福气,但这不是“真爱”,因为这种基于物质形体上的情感,是“属民的”,这种爱“无论朋友还是敌人,都会阻止他,敌人会骂他媚俗、贱,朋友会责备他,为他不好意思”。真正的爱,在泡赛尼阿斯看来,首先是男男之爱,这与古希腊崇尚男同和妇女身份低微有关,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爱的对象不是形体或形体的附属物,如金钱、容貌、官职等等,而应该是“灵魂”。这样一种爱一定是专一的,不会因“所爱的人身体如花凋谢,他就高飞远走”,也不会“从前说过的话、发的誓,统统不算数。”真爱一定是“有情人殷勤善待对自己百依百顺的情伴,情伴对有情人服服帖帖”,同时“有情人一方在心智睿哲和其他品德方面全心全意扶助情伴,情伴一方要热望受到这方面的管教和获得其他智慧”。只有在“委身”与“智慧”二者合二为一时,这样的爱才是“真爱”。

3.“爱”应是有节制的、协调的“恋上好人是好事儿,恋上放荡的人就是坏事了”,“它虽然给人带来快感,但会使人变得没有节制”,这是厄里克希马库斯作为一名医生从健康角度和情感角度所作出的讲辞。同时他还认为“健康”的爱应该是相互协调的,正如调和冷与热、苦与甜、燥与湿、高音与低音一样,“使他们产生一种适度的阴阳相交和调配”,按现代人的话语来讲,就是两个人在感情方面是互补的、合适的。 4.我们的“爱人”阿里斯托芬在他的讲辞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起初人是有男性、女性和不男不女三种性别,而且都还是圆形的身体,但是后来因为他们自恃强大意欲挑战真神而被宙斯都给劈成了两半。于是被分开的两半就不停的去寻找失去的另一半,寻找那本该属于自己的“爱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阿里斯托芬之爱的对象侧重于人的身体,阿里斯托芬整个神话的讲述都在强调身体,从圆球人身体的分裂到后来人和自己另一半紧紧的拥抱都离不开身体。爱人所要寻找的就是那个一直让他魂牵梦萦的,而且是天造地设的那个“人”,并不是这个人的其他什么东西,这与苏格拉底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5.爱我们“爱人”还是爱“我们所爱”

在爱的对象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上,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产生了分歧。阿里斯托芬认为爱的本质在于个体性的拥抱, 在于追求我们失去的另一半。苏格拉底认为, “爱欲完全在自身的深层结构中运作”,早在爱神被预设跟什么东西形成关 系,并怎样处于这种关系之前,就已注定有对象。 在苏格拉底看来,爱的对象是美善。由此可见,阿 里斯托芬之爱是“爱我们爱人”,苏格拉底之“爱” 是“爱我们所爱”。苏格拉底认为,“爱人”的躯体终 将消散,而我们所钟爱的“美善”却是可以永恒存 在的,这种“美善”或成为“灵魂”的东西才是我们 最应该追求之物。 结语

《会饮》通篇都在讲“爱神”,讲“爱”的故事,但 是当我们读完书中几位(伟大)哲人的对话,如果 仅仅认为这部历史著作就是在谈论男女之爱或者 甚至是更“高尚”的男男之爱,那么这种认识也未 免浅薄。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 个时代,所有自认为聪明的人都在追求同样一件 东西———智慧,而当时被公认为最高等级的智慧 就是政治方面的“智识”,这涉及政体的类型,城邦 的建构,对城邦中人们的治理等等问题。在《会饮》 当中,苏格拉底所讲的“善”,很大程度上就是上面 讲过的那种政治上的“智识”。同时我们还知道,在 柏拉图看来,人不可能获得完全的智慧,所以哲学 这一词汇,也就是“追求智慧”,“爱智慧”之意。因 此,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发现,苏格拉底告诉了 我们有那么一种永恒的,不朽的灵魂一样的东西 是“善”,而柏拉图又告诫了我们,这种“善”它虽是 永恒的,却永远不是一个定数,我们需要不停地去 追逐它的脚步,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获得肉体上或 者实体上的一个“结果”,而是需要享受追求我们 “所爱”的这一过程,而这,就是关于“爱”的哲学。 可是,这一“爱”的哲学,毕竟还是“精英”式的 高深理论。我们没办法奢求普通民众都能读懂它, 理解它,正如雅典的人们没有理解苏格拉底而最 终将他处以死刑一样。所以,把哲学以诗歌的形式 而不是高深的论文集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就有了 它迫切的意义。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形式没能 力说服或吸引大众,因此只有采用通俗易懂的诗 歌形式,也许才能再一次避免苏格拉底式的悲剧 重演,这也是为什么《会饮》比《会饮篇》更适合的 深层次原因。虽有些许妥协的无奈,却也尊重了更 广泛范围上的“民意”,更避免了曲高和寡式的“孤 芳自赏”吧。 参考文献:

[1]柏拉图.刘小枫译.伯拉图的会饮[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26.[2]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3]利希特.古希腊人的性与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304.* 作者简介:赵学清(1966—),男,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金静(1989—),女,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2012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育。

柏拉图《会饮篇》读书笔记

柏拉图人生哲学之初探

会饮篇读后感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对话录之《斐多》

柏拉图名言

《柏拉图“会饮”之“爱”的探析.doc》
柏拉图“会饮”之“爱”的探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