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测量功能概述

2020-03-04 01:06: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 37 卷第 4 期 Vol.7 No.3 * 4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7 月 July,2011 l

S ia i

t Journa ofSouthwestUniversty (oc lScencesEdiion) 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测量功能概述

李小鹰

(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 ,重庆市 400067)

摘 要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 ,是作文考试标准化的典型范例 ,是古代中国经学、文史 学、时政和考试学的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它按照考试的目标建立题库、用标准化的文体写作。在整个考试流 程中 ,出题、阅卷都按一定客观标准操作 ,使考试过程和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达到选拔文化精英进入 官僚系统的目的。

关键词 :八股文 ;科举考试 ;测量 ;信度 ;效度

中图分类号 G52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A

:673-9841(2011)4-0157-05

1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专用文体 ,是作文考试标准化的典型范例 ,是古代中国的经学、文史 学、时政和考试学的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在古代中国还没有从自身文化体系中孕育出新的科学体系、西 方的近代科学也还未东渐的情况下 ,八股文是中国传统考试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标志物和终结者。

一、八股文的形成

八股文的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一般追溯到北宋王安石等人的“经义”。汉文文体的发 展和读书做官的道路密切有关。春秋战国策士的言论、汉代的廷试献策、汉魏六朝的赋、唐代科举重诗 , 宋代则舍诗赋而重经义 ,明朝继承了以经义为重的考试。在经义考试中 ,人们吸收了各种文体的修辞技 巧 ,将阐发经义的文章逐渐发展定型为大致包含四段两两相对的对偶 (即所谓八股 )的较为固定的文章 形式———八股文。

八股文是阐发经义的议论文 ,要清楚阐述经书中孔孟的道理 ,就要有逻辑、有条理、有主题、有发挥。 这就形成破题、起讲到分条议论的分股。对偶、声调是汉语修辞的重要方式 ,也纳入其中。又要表达应 考人的政治头脑 ,就在文章最后安排一个“大结”,以起到政策答案的作用。[1]

二、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测量作用

明清科举考试 ,从童生考试———县试起 ,就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乡试、会试共考三场。“初场试 《四书》义三道 ,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 ,判五道 ,诏、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实务策五道。”[2] 第一场的“《四书》义三道”和“经义四道”即七篇8股文。清初承明制 ,后有调整 ,从乾隆五十三年 (788 年)开始 ,首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3]391若第一场不中 ,凭

二、三场中试较困难 ,因此 ,八股文 被士子视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考试是对学生水平进行测量的重要形式。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作为过滤的第一道筛子 ,承担了选 拔人才的最基本功能。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看 ,对测验整体质量的评估 ,必须考察测验结果的稳定性程

* 收稿日期 :010-10-12 2 作者简介 :李小鹰 (968-),1 女 ,重庆市人 ,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 ,副教授 ,主要研究教育史、教育学。1

度 ,即测验的信度。信度乃是反映测量一致性程度的指标。而效度则代表测验的准确性 ,即测验能够测 出它所欲测的特质的程度。科举考试的目的是选拔文化精英进入官僚系统成为国家管理者。这种选拔 必须具有开放性、公正性 ,即现代测量学中的信度和效度。对将要进入官僚体系的文化精英 ,要求他们 所具特质无非“德”与“才”,即“思想”和“文化”。要通过考试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文化和心理品质 ,必 须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思想和文化的材料作为测量的依据。

(一)建立标准化题库确定测量材料

要选拔文化精英 ,测量材料必须是当时文化体系中最具代表性、普遍性的东西。八股文考试规定在 《四书》、《五经》中命题。“《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2]以朱熹等人对经书的解释为标准 来发挥。中国从汉武帝时代起 ,儒学在思想意识领域取得独尊的地位 ,是维护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的思想 武器。而宋代以后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成为官方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四书》、《五经》囊括了儒学最基 本的内容 ,程、朱等人的解读代表当时主流的思想和精神。通过对考试内容和基本思想的规定 ,要求读 书人去熟读孔孟、浸淫程朱。其思想不仅是士子们立身处世的哲学,又通过他们的示范、倡导和运用来实 现“一道德”的天下大同的局面,是治国之工具。由此,对测量材料的规定使测量具有思想上的代表性。

所谓“经典”,是具有思想、政治、文学、历史等多方面含义的。《四书》、《五经》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富。 据学者统计 ,汉语中源于《四书》、《五经》的成语多达千余款 ,约占汉语成语总量的二十分之一。“四书的 命题是很广泛的 ,有名物的、典章的、性理的、行事处事的、记言的、记事的、叙事的、援引的等。不同类型 的题目需要相关的知识储备、有不同的写法。”[4]命题虽然在《四书》、《五经》以内 ,但要做出好的文章 ,只 研习《四书》、《五经》远远不够 ,必须在《四书》、《五经》的基础上 ,熟读经史子集。八股文的文体章法集各 种文体之大成 ,写作者必须熟练各种写作技巧才能在写文章时挥洒自如又不违反“功令”。这说明其命 题材料在文化上的代表性和弹性。测验材料的代表性 ,能体现选拔文化精英的目标 ,增加测验效度。 明清读书人在经过启蒙教育后 ,进入读经阶段主要学习《四书》,然后学习《五经》。这样的经典在当 时是天下所有读书人都研读过或正在研读的基本教材 ,而且随处可得 ,随处可以受教。文化落后的偏远 地区的士子及普通平民子弟都能参考 ,使考试更公平,符合测验材料要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外加对于思 想标准统一的规定 ,还给了判卷以客观统一的思想标准。至于题型 ,有取自经书中单辞只字的小题、有 以句与句之间截取数字拼凑成的截搭题 ,也有取书中一段而成的大题。童生的小考中 ,用小题、截搭题 较多 ,主要训练考生作文的技法 ;乡、会试中则往往用大题 ,要求文章立意新 ,境界高 ,文风“清真雅正”。 对出题范围、题型和基本思想、文风标准的划定 ,就是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题库 ,使天下所有士子都能备 考 ,展开公平竞争。这是使测验具有信度和效度的第一步。

(二)使测量具有难度、区分度、全面性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结构中 ,读书人除了做官之外 ,几乎没有其他的出路。而教育的发达 ,使 各地参考者甚众。官僚体系有限的容纳力 ,使考试录取比例极低。这一矛盾决定了科举考试是一系列 的淘汰赛 ,八股文安排在头场 ,承担了基本的淘汰职能。为了每一场考试都能有效地淘汰并留下优质人 才 ,在划定的出题范围内 ,具体题目的知识覆盖面、难度和区分度是使考试有效的必要条件。为了能从 不同的层次和方面来考察士子对《四书》、《五经》的掌握情况 ,克服主观命题对学习内容的涵盖面较窄 , 容易出现考生猜题、揣摩主考官偏好等缺点 ,命题特意考虑了测量的覆盖面、难度和区分度。 由于《四书》、《五经》的容量有限 ,经多年考试可用之题已被反复使用。投机取巧者应运而生 ,利用 坊间刻本多 ,考官未必都看过 ,先记诵大量范文 ,考试时将同题目者誊录上卷。也有富家子弟请名家猜 题作文让子弟记诵熟习,入场后以所记之文抄誊上卷 ,往往得中。正式的乡试前 ,有预备性的县、府、院 试 ,即取得地方生员资格的考试 ,只有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 (秀才 )资格 ,才能参加乡试。县试、府试、院 试都以《四书》文为首场 ,每场若干篇 ,数场复试 ,每场淘汰若干人 ,称为“小考”。出题时往往采用《四书》 中的单句或截搭题之类的“小题”。小题的出现正是为了防猜题、扩大题库。有时还会在出题时 ,规定文中使用固定的“虚词”,也可避免上述投机行为。作小题在把握题意、掌握议论分寸方面有相当的难度 , 在这里主要是训练技法 ,技法熟练之后 ,再做立意大、境界高、清真雅正的“大题”。[5]明代和清初 ,乡、会 试时 ,初场试《四书》义三道 ,经义四道。须作七篇8股文 ,七篇文章命题的方向、难度并不是相同的 ,这 就避免有人侥幸押中题目 ,检测士子作文真实水平的概率大大提高 ,比较出士子学养的全面度、深度的 差距。考试中 ,除三篇《四书》义外 ,《五经》义的出题是每经出四道 ,士子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某一经选其 中四道来做。对特别优秀的 ,录取时作特殊处理。“前明科举 ,初场试四书文三篇、五经义四篇 ,故尔时 有七篇出身之目。间有合作五经卷以见长者 ,故又有二十三篇之目。前明以五经卷中式者 ,洪武二十三 年黄文史试南畿 ,兼作五经题以达式 ,取旨特赐第一 ,免其会试 ,授刑部主事。”[6]这正符合测量学中“测 验材料要适合学生程度并能鉴别学生的学习水平;测验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7]的原则。测验题 目具有较广的覆盖面和不同的难度 ,能从卷面体现士子学养水平甚至风格 ;考试也就有了区分度 ,能够 通过评卷达到择优的目标。因此 ,八股文考试虽然是主观命题考试 ,但其命题使考试具有难度、区分度 和全面性。

(三)八股文文体的测量学功能

以上还不能构成非八股文这种特定文体存在不可的理由。因为考生多 ,考官少 ,而作文阅卷的缺点 就是速度慢 ;作为主观命题的考试 ,另一个重要缺点是评分易受评分者主观意见的影响 ,同一题目 ,不同 的文体风格难以比较高下。按教育测量学的观点 ,“评分者信度”易受影响。八股文固定的文体格式、特 有的“功令”对提高阅卷速度 ,提供评分的客观标准起到了关键作用。

明清乡、会试 ,有主考官和同考官。同考官先选出好的卷子 ,推荐给主考官。各省同考官 ,以参加考 试人数多少而定 ,每房分阅 300 卷或 250 卷 ,“计数分房 ,计房取官”。会试同考官定为 18 人 ,亦称之为 “十八房”[3]415。阅完一场之后 ,再阅

二、三场。考官阅卷量非常大 ,而从考试到发榜的时间最多仅有 20 日左右。八股文的制式化文体在评卷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 首先 ,八股文考试对文章字数有限定。明初 ,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 ,限 500 字 ,《四书》义一道 ,限 300 字。清初 ,初场文(即《四书》三题、《五经》四题 )限 500 字 ,康熙 20 年增百字。乾隆之后 ,概限 700 字。[3]419这样 ,防止考生长篇大论 ,保证阅卷效率。

其次 ,八股文程式固定 ,要求先用两句破题 ,破题虽只两句 ,却统领全文 ,阅卷人一看破题已可预见 到全文的水平。若破题不通 ,说明作者没有认准题意 ,下文自然无法做好。之后的承题一般用四五句进 一步说明题意 ,并根据所破题意指明作者文章主旨。承题文字从破题而来 ,行文须要注意破承题之间的 关系 ,若做得不好 ,以下全篇不顺。到起讲时 ,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发挥题意 ,要讲条理、有层次、“入口 气”,若条理不清、口气不对 ,又难合式。若全篇皆合式 ,则看全文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从破题到大结 , 语气是否一气相生 ,文脉是否清晰 ,层次是否清楚。各方面俱佳者 ,由房考官加上批语 ,荐给主考官 ,以 求取中。这样 ,通过文章格式的标准化 ,使阅卷标准客观 ,不但快速 ,而且便于比较 ,正所谓“文有定评”, 使结果公正。因此 ,制式化的文体起到了使阅卷快速、评价标准客观的作用 ,使评卷具有信度。 文风也是评卷的标准。士子为了脱颖而出 ,会过度使用技巧。明清两代 ,都强调文风。崇雅抑浮 , 力崇古朴。“至嘉靖 11 年 ,……尚书夏公 ,学士张公潮等 ,力请崇雅拟浮 ,浇风顿杀……”[8]318雍正十年 1 年)谕 :“晓谕考官 ,所拔之文 ,务令雅正清真 ,理法兼备。虽尺幅不拘一律 ,而支蔓浮夸之言 ,所当 (732 屏去。”[9]前命方苞选录《四书》文颁行 ,皆取典重正大、足为时文程式…… [9]嘉庆十九年 (814 年 )…… 1 上谕内阁 :“如有将支离怪诞之文 ,目为新奇 ,妄行录取者 ,经磨勘官查参 ,必将原考官严加惩处。”[8]321-322 朝廷一方面树立好的榜样 ,一方面采取严厉措施 ,树立文风标准 ,打击投机取巧 ,端正学风 ,也给了评卷 者比较鉴别的客观标准 ,增加评卷者信度。

八股文文体由中国古代各种文体演变融合而来 ,吸收各体之长 ,发挥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学习和 考试就是在先天心理品质的基础上加以后天的训练。经义就是读经的心得体会。从思想、信仰方面讲 ,如果不熟读经典 ,深切揣摩体会 ,就不能写出好的 文章。“寝食于经书之中 ,幂搜幽讨 ,殚智毕精 ,始于圣贤之义理 ,心领神会 ,融液贯通 ,参之经史子集以 发其光华 ,范之规矩准绳 ,以密其法律。”[6]尤其是八股文写作要求“入口气”,须站在“圣人”的立场“代圣 人立言”,士子们终其一生学习、研究、使用这套理论 ,儒学对学习者的思想影响可想而知。

经典是文学的典范。“时议所论 ,皆孔孟之绪余 ,精微之奥旨 ,未有不深明书理而得称为佳文者。”[6] 要写好八股文 ,写作者不光读懂思想 ,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写文章时才能信手拈来 ,阐发自如。议论 之余加之“大结”,又是对作者文史、时政知识的考察。

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 ,从破题到收结 ,作者必须有精巧而完整清晰的结构意识 ,起、承、转、合 ,浑然 一体。就破、承、起讲等每一部分来说 ,要精彩漂亮 ,夺人眼球。从起讲开始要“入口气”;八股所组成的 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其实是四段排偶 ,这是“代圣人立言”的部分。各比之间要虚实相映 ,排偶精当 ,相 互呼应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阐发题旨。其长联式对偶 ,运用骈文的韵律手法 ,讲究声调平仄的调 配、骈散兼行的语言体式中 ,长句与短句、偶句与散句配合 ,在整齐中求变化 ,表现了汉语言的音乐之美。 虚词的运用更有助于文章气势的流畅。文章中引经据典 ,不能有丝毫马虎和错误 ,中试的卷子 ,还要经 过严格磨勘 ,稍有错误 ,无法过关。

八股文集中了各种汉文文体的写作技巧。能写好八股文 ,其他汉文体的写作基本没有大问题。答 卷的书法也是考核的内容。这些能力对于官场生涯都很有实用价值。因此 ,这对于士子们读书和写文 章时所要运用到的记忆力、逻辑思维力、形象思维力、语言能力甚至音乐能力 ,以及通过长期艰苦学习和 层层考试所需要的刻苦、坚韧、冷静、灵活等心理品质都是很大的考验。因此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培育 官员的素质训练课程”[10]。能够通过多次八股文考试而被筛选出的少数人,在经学、文史学科、时政知识、智力及非智力品质等方面,大都有较高的品质,保证了一场高淘汰考试的质量,符合考试选拔精英的目标。

(四)为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而采取的其他措施

为了增加评卷的信度 ,采取“主考与各房同坐一堂 ,随分随阅 ,随取随呈。”这样加快阅卷周转速度 , 可及时发现宽严不当 ,使各房官的阅卷尽量掌握一个相对一致的尺度。为了不使佳卷遗落 ,康熙十五年 规定“各房考荐之外 ,主考官可再将余卷遍加校阅”,称为“收落卷”、“搜房”。房官的荐卷 ,被主考官弃阅 之后 ,房官可再行荐卷 ,称“抬”,屡弃屡荐 ,称为“抬轿子”。“落卷”会由同考、主考略加批语 ,说明未取原 因 ,因为事先有誊录、对读 ,未录的考生可领取试卷阅看。雍正八年规定 :试官有不公正处 ,允许下第举 子上告 [3]。这可减少因考官的种种主观因素引起的误淘汰 ,是增加评分者信度和考试效度的措施。为 使考试的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 ,还在考试过程中采取了很多其他增加考试信度和效度的配套措施 ,主 要是反作弊和保证录取质量的。本文只是关于八股文本身的教育测量学功能考察 ,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八股文考试效果和局限性

(一)考试的效果

八股文以标准化的作文考试 ,测验了士子的经学、文史学的知识和学养 ,也检测了应试者基本的智 力和非智力因素 ,所起的作用 ,基本符合当时选拔文化精英的测验目标。选拔了具有进入官场所需基本 素养的读书人。它的格式化文体为快速阅卷和客观评价提供了方便 ,且有防止押题、作弊的功能。增加 了考试评分的信度 ,也就增加了考试的结果的效度。

因为考试是几近残酷的多次筛选 ,可能因为很小的原因就导致落选 ,但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来说 , 误通过的机会也几乎为零。换句话说 ,优秀人才不一定都通过 ,但通过的人不会是差的。这也符合人们 的历史观察 ,如张居正、王阳明等许多优秀人才是科举出身。但也有一些人才长期不得中或被科举拒之 门外 ,如清末的龚自珍。

(二)八股文考试的缺点首先 ,由于题库容量有限 ,导致对作文技术的极度要求。出怪题、限定虚字的使用 ,种种琐碎、严苛 的要求 ,纷繁复杂的作文技巧的运用 ,严格的磨堪都表明作文的技术与艺术被发展到极致。考试体系内 的一切方面都被发展到极致 ,从考试体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来讲 ,说明考试体系无法向外得到突破和发 展 ,预示着思想和社会的革命即将到来。

其二 ,从考试本身来看 ,作文考试的缺点就是评分的主观性。有可能因为一时的风气、主考官对文 风的偏好及“房考官”是否推荐影响评分信度。虽然朝廷一再强调文风标准 ,但这种强调本身也说明问 题之所在。

其三 ,假设考试本身因为通过反复筛选、与其他考试措施的配合等方式达到了最理想信、效度 ,而可 以不考虑考试操作的误差 ,完全选出了八股文作得最好的人 ,所选出来的人是否适合做官、从政也是问 2 ,专事 号。考试会使善作此类文章的人轻而易举获取功名。清代袁枚是才子 ,4 岁就中进士 ,后却辞官文学。相反 ,明代归有光是散文大家 ,却不善八股文 ,9 岁才因主考官关照5 ,以“搜落卷”的形式 ,凭

二、三场的卷子中进士 [11]。作文能力不能代表全部能力 ,无法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测量 ,即使今天的 公务员考试 ,也不能做到。因此 ,八股文考试只是测量了进入官僚体系的一些必备基本素养 ,考中者的 发展还要看以后的表现。清末思想家龚自珍 ,少年才子 ,9 岁中乡试1 ,7

岁中举

2 ,会试 6 次到 38 岁时才 中进士 ,虽有政治见识与抱负 ,始终官场不得志 ,8 岁辞官。 参考文献 : [ ] /1 启功

.

说八股

[M]/

启功

, 张中行

,金克木

.

说八股

. 北京

: 中华书局

,004:6-37.

3 [ ] 2 吕思勉

. 中国社会史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07:34-535.

5 [ ] 3 刘虹

. 中国选士制度史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 ,992.[ ] 4 高明杨

. 科举八股文考试功能述

[] J.甘肃社会科学

2 ,006( ):9-104.

9 [ ] 5 李光摩

. 小题八股文简论

[] J.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06( ):7-31.

4 2 [ ] (6 清

)梁章钜

.

制义丛话

[M]

上海 .

:上海书店出版社

,001:2-14.2 [ ] 7 张敏强

. 教育测量学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8:0.

6 [ ] 8 邓嗣禹

. 中国考试制度史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 ,936:18.[ ] 9 杨学为

,等

.

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

[M]

.合肥

: 黄山书社

1 ,992:35.

3 [0] 1 龚笃清

.

八股文鉴赏

[M]

长沙.

: 岳麓书社

2 ,006:.

4 [1] 1 张献忠

. 袁黄与科举考试用书的编撰

———

兼谈明代科举考试的两个问题

[] 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10( ):93-199.

5 1

责任编辑曹

矿山测量概述

城市人口信息管理功能概述

对讲机功能定义概述

中药茶(概述)

《实用GPS测量数据处理教程》概述

八股文百年祭杂文随笔

画册设计类文案不要八股文

历史上的科举考试试题

有关科举考试的成语

PPT中备注功能

《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测量功能概述.doc》
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测量功能概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