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村 新典型 新经验 新成效

2020-03-03 17:08: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示范村建设新典型、新经验、新成效

2010年以来,商城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统揽,继续坚持县、乡领导分包示范村当“村长”制度,运用“十好工作法”,整合力量,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在全县22个乡镇、管理处开展了75个示范村建设工程,树立了新典型,总结了新经验,取得了新成效。

一、新典型

我县各示范村依托自身独特优势,挖掘潜力,因地制宜,闯出了一条特色鲜明,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涌现出了一批值得推广借鉴的典型。

(一)农业产业化推进型。我县部分示范村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广泛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种植业,摸索出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路子,真正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换。其中,河凤桥乡辛店村一枝新秀出墙来。今年,河凤桥乡辛店村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以试验区建设为载体,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走产、供、销服务一条龙的路子,在全村大力发展了大棚蔬菜种植,全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1470亩(合复种指数),蔬菜大棚达620个,种植品种达50余种,日产蔬菜10余吨,真正建成了蔬菜示范基地,让示范村百姓谋到了福祉,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特色产业引领型。我县某些示范村依托所在地特有的资源、技术、市场等优势,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加工业、养殖业、建筑业、运输业等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其中,汪岗乡韩冲村、苏仙石东河村茶产业、汪桥镇的河铺村的服装业脱颖而出。韩冲村和东河村是著名的产茶村,东河村的其鹏茶叶获得了省级名牌,韩冲村的“黄柏山”牌茶业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地保护产品”,今年韩冲村的“黄柏山”牌茶叶、金刚台村的启鹏茶叶继续拓宽渠道壮大育强,均成功研发产出“信阳红”红茶,共完成销售收入700余万元,点亮了茶乡经济。汪桥镇河铺村投资1100万元建成了占地10亩的凤鸣服饰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9年8月动工,今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凤鸣服饰有限公司管理完善、设施齐全,内配食堂、宿舍,下设培训学校,吸纳劳动力262人,预计可年产服装100万件,年产值可达4000万元,实现了村民本地就业的愿望。

(三)旅游观光拉动型。我县个别示范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灵山秀水,利用这种天然优势,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把推动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带动致富了当地群众。其中,金刚台乡的金刚台村、黄柏山森林管理处黄柏山村领跑在建设旅游产业的康庄大道上。今年以来,金刚台村在以往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旅游产品,倾力打造“中原第一庄”品牌,通过各种渠道融资3000多万元建成大别山实属碑廊、红色革命史展厅、地质博物馆、广场、标志是等景点,进一步整合了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的竞争力。森林管理处黄柏山村今年重点以文化为引领,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高标准、高速度、高品位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法眼寺主体建设工程、息影塔院恢复重建工程、李贽书院主体建设工程、无念湖大坝蓄水,为景区建设再添新意、再增亮点。

二、新经验

(一)科学规划显特色。为了确保示范村建设沿着科学有序的轨道前进,我县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整体思路,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秉承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提高集聚辐射能力的建设方针,立足各村实际,凸显地方特色,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统筹制定好富民产业、基础建设、农民新村、社会事业及生态环保等发展规划,绘制出各个示范村的未来发展蓝图,明确了各个示范村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75个示范村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打下了良好的开端和坚实的基础。如河凤桥乡的辛店村、余集镇的西湾村等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按照城市社区的设计理念,合理规划住宅区、商贸区和休闲区,超市、农贸市场、菜市场、农资商店、健身广场等一应俱全。

(二)产业发展助增收。产业是支撑,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脱离产业支撑,示范村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示范村的建设更是一个美丽的泡沫。各级示范村认清形势,纷纷依托本地资源环境优势,开创了以发展生态产业、特色产业为方向,以助农增收为核心,着力构建“华英农业”工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村产业化经营格局,逐渐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多品的产业发展特色,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快速的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有效地的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力的推动了农村的生产发展繁荣。如鄢岗镇余寨村的广发畜禽品种改良合作社以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商、潢、固三县的客户,年利润达30万元,带领了本村群众100余人脱贫致富,同时带动了运输、贸易、餐饮、通讯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三)联合推进添动力。示范村建设是系统工程,我们整合了各方力量,形成了强大合力。

一是加强政府领导,夯实基础。成立了县乡村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引领,并落实责任制,强化监督,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章理事,为示范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坚持单位帮扶,齐抓共管。县里选派有条件有能力的科级单位对示范村进行定点帮扶、对口支援,并在全县抽调100余名机关干部进驻示范村,搞调研、理思路、解难题、谋发展,帮助和服务示范村建设。

三是依靠群众,全面推进。采取广播、电视、报纸、召开会议、印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动员,同时还通过规划引导、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等,统一了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了他们投身示范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多管齐下,示范村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示范村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确保工作成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金刚台乡朱裴店村150平方米的村办公共场所、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以及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就是依托政府的项目、财政奖补,依靠群众的60万元自筹资金共同建成的。

(四)多元投入开财源。在示范村建设中,我们通过“财政挤一点、上级拨一点、向外引一点”的方式,撬动各类资金,形成了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一是项目依托。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资金建设示范村。如金刚台乡朱裴店村依托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投资96万元、群众自筹25万元修通了8公里组通户串公路;河凤桥乡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黄畈、辛店、姚堰、龙头桥、响塘岗五个示范村集中连片整治高标准的农田5000亩,一举打造成为全县的农业高效示范园。 二是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谋求招商策略,拓展招商领域,解决示范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金刚台金刚村招商深圳市九天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分三期综合开发景区,今年已投资300余万元完成征地、拆迁、设计工作,招商武汉家美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开发建设占地135亩的金刚台村新型农民社区,全力打造颇有风格的“中原第一庄”;苏仙石乡东河村通过外出招商,引进北京行云流水茶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实施生态茶园旅游开发项目。

三是财政补贴。县、乡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示范村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专项补贴。如在华英农业富民工程建设中,县、乡财政对每个养殖小区建设分别给予4万元、2万元的补贴,通过为示范村发展产业支撑提供财政保障,极大地调动了示范村农户参与养殖小区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县财政还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方式,投入奖补资金500万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00余个,大为改善了示范村的基础设施面貌。

四是金融支持。县金融部门积极参与示范村建设,为示范村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县农业银行、县农村信用社等金融单位对农户建房申请贷款的按照单户不低于5万元的授信额度进行支持,同时实行最低利率;县农行为养殖户每户发放30万元贷款等。

(五)倡导“十好之法”作保障。把示范村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和全县“双十”工程,继续实行县、乡领导分包示范村当“村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行“十好之法”(当好一个真“村长”、配好一个强班子、绘好一个大蓝图、当好一个智参谋、换好一个新脑筋、选好一个突破口、做好一个硬支撑、定好一套实措施、干好一方实在事、抓好一个示范村)开展工作,保障了示范村建设的扎实推进。

三、新成效

(一)大力实施“五项工程”,重在惠农惠民

一是安全饮水基本实现。2010年,我县把农村安全饮水放在重中之重,在各个示范村以及新建成的农民新村,认真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各个示范村采取集中供水和井泉供水工程相结合的方式,建引水工程13处,管网延伸7处,打井10眼,新建和改造泉水供水设施220处,铺设供水主支管道66公里,全县75个三级示范村的3000余户群众都实现了安全饮水。

二是旱涝保收田全面竣工。今年以来,全县示范村新修大塘95口,整修大塘230口,开挖渠道42千米,整修机耕路7公里,新增旱涝保收田1.4万亩,示范村适宜田地基本都建成旱涝保收田。

三是农民新型社区稳步推进。我县按照“整合自然村、确定中心村、抓好重点村”的思路,对示范村的原有村镇规划进行了修编,因地制宜迁村并村,2010年,全县开工建设了农民新型社区78个,其中每个示范村均新建了1个农民新型社区。一些新村如黄柏山新村、汤泉池新村、东河新村、余寨新村等均已建成并入住。

四是新农村养老保险推广普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我县全面推开之际,各级示范村热烈响应,如火如荼的开展了新农保工作。全县75个示范村应保人数为91680人,实际参保人员为83612,参保率高达91.2%,高出全县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并且所有的示范村均已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

五是“华英农业”富民工程积极开展。符合条件的示范村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华英“111333”富民发展规划,积极参与了“华英农业”富民项目,全面开展了养殖小区建设工作,确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华英模式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有6个示范村共建成11 家华英鸭养殖小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致富了当地的农民。

(二)强力推进三项创建,旨在孕育农村新生机 一是创建村级科技服务站,培育了高技能新农民。75个示范村按照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设施配备、统一名称标识建立了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落实培训人员410人,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创建、高技能新农民的培育有助于延伸了我县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完善我县示范村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强农惠民的社会化服务职能。

二是创建资金互助合作社,开辟了融资新途径。我县始终把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作为筹集示范村建设资金的一个突破口、一条新途径,今年全县38个省、市、县级示范村均成立了1个资金互助合作社,实现了规范管理,正常运营,并在满足农村小额、及时、多元化贷款需求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开创了村容新局面。今年我们在全县75个三级示范村,实施了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程。当年绿化乡村、村组道路112条、243公里,栽植树木21.6公里;建成村级绿化小品49个、13.9万平方米;新建绿色、清洁能源沼气池1519口;新修村组水泥路160.15公里,实现道路“组组串”;每个示范村都建立垃圾池,放置垃圾桶,与此同时各示范村还积极开展改厕工程,集中拆除废弃房屋、违章建筑,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极大地改善了示范村的生态环境。

(三)进一步深化民主管理,意在构建稳定和谐村庄 管理民主,这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样也是示范村建设的方针。深化民主管理,有利于加强和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切实发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有效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进一步激发农民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活力,形成全村上下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村庄。我县的示范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民主管理:

一是成立坚强的领导核心。围绕着村党总支部,各个示范加强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健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工、青、妇、民兵等组织,机构职责分工明确,坚实有力,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各个示范村党总支部都达到了“五好”村党组织标准。

二是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建立了村委会议事会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开展了“六大员”工作制度试点,实施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了工作规则,完善了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凡有关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认真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作出决策,真正做到了让群众满意放心。

三是加强村务管理。坚持村务公开长抓不懈,规范了财务管理制度,增加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对村内各项事务监督。

通过深化民主管理,我县的示范村实现了村民的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全县示范村村民上访次数大幅度减少,无村民集体越级上访事件,社会治安明显好转,重大和一般性案件发生率极低,小于0.3‰,整个示范村一片祥和文明、生机勃勃的气象。

“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的新做法、新成效、新经验

群众自治示范村申报材料(新)

新环保法典型案例

“新孝道”典型事迹材料

走进新课程感悟新理念实施新管理运用新经验

新老生交流会成效报告(优秀)

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情况汇报

建湖县检察院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民主法制示范村典型材料

省厅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联系点

《示范村 新典型 新经验 新成效.doc》
示范村 新典型 新经验  新成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