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读后感

2020-03-03 18:19: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朱元璋传》读后感

毛泽东对放牛娃出身,没有门荫可依,没有背景可靠,徒手夺取天下的朱元璋非常感兴趣。称其为老粗能办大事,从“毛泽东年谱”中可以发现,在三大战役最为紧张而繁忙的时刻,毛泽东惟一阅读的书就是“朱元璋传”。

朱元璋,一出生就给家里带来灾难。父亲扬言要摔死他,要不是他母亲千般万般保护和邻居的帮忙,他早就归西了,又何来后来的开国大业。贫困出身,只求温饱不求富贵,但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温饱都成问题。闹瘟疫,父母死亡,他不得不离开家。他当过放牛娃,当过异教教徒,为了一口饭“倒插门”,当过和尚。一生坎坷,饱受残酷生活的摧残,但他依旧坚强的活着,越是艰难的环境,越激发他坚强活着的强烈愿望。在战争中,他的领导能力和政治军事能力逐渐显现出来,所谓时势造英雄。渐渐地身边聚集的一大群文人如刘基、李善长等人出谋策划,武将常遇春、徐达、汤和等拼死厮杀,直接帮助了朱元璋统一大业。朱元璋严格执法、信守承诺、赏罚分明、英勇睿智、气度恢弘的形象深深屹立在士兵的心中,大家敬畏这样一位领导人。朱元璋统一大业后勤政爱民、夙兴夜寐,治理贪官污吏毫不留情,是中国历史上治理贪官污吏最严厉的帝王。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对贪官极刑处置,但仍旧有不少人在权力和金钱的驱使下以身试法。贪官自古以来就存在,只要有权力和金钱,就会有贪官。朱元璋反腐的决心和执政为民让人充满敬意,但其残酷的手段、极权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矛盾复杂多面又是令人可怕。

“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正是因为他秉承这句话,以及他极其变态的猜忌心使他残杀开国元勋。在位期间,制造了无数的冤案,以至于晚年时期经常做噩梦,梦见已故的忠臣回来索命。朱元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个执政爱民的皇帝,同时有极具争议。

《朱元璋传》这部书详细地描写了朱元璋的一生,深刻地解读帝王猜忌多疑自私残忍的内心世界,层层剖析, 直入堂奥,读后令人倒吸一口冷气。撇开朱元璋残暴过错不谈,其领兵打仗、治世治国还是值得世人学习的。伟大的人一生总是充满争议的,帝王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亿万臣民希冀的王。任何帝王都是值得我们尊重、可怜和同情的。

弥勒教、明王教,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义的主要两支,出身最底层的朱元璋,一场瘟疫,夺走了大部分亲人的性命,他走投无路去了寺庙,作了行脚僧。人生的第一抉择,他投奔去了气势如虹的起义军,从最小的护卫做起,逐渐建立威信,发展自己个人的军队。身边聚集了同乡亲友、朋友,一群卓越的文臣武将(徐达、刘基、常遇春、李善长等),从定远起步,所属势力范围可谓,四面包围,但北方的农民军正好作为屏障,抵挡住了元朝军队。朱元璋,面对最大的敌人,就是长江流域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方国珍,处于两线作战,又一个重要的抉择,他先艰难地打败了志骄的陈友谅,接着在去对付器小的张士诚,统一了南方。此时,北方的农民军基本与元军相互抵消,被灭了,元朝内部争权夺利、相互排挤,掌握实权的王保保被众人排挤,朱元璋趁此机会,一举将蒙古贵族赶到漠北,由南

向北统一了中国,但元军的实力尚存,一直是大明王朝的最大隐患。西部和云南等剩余势力的征讨,成就了大明江山的版图。

明太祖开始制定制度和规划,亲手制定《大诰》,整顿吏治,以猛治国,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废了丞相之职,独揽大权,解决淮人集团与非淮人集团的政治斗争,诛杀功臣)、蓝玉案(把军中勇武刚强之士差不多杀个干净,两案共涉及四万人)、空印案、郭恒案(贪污腐化是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正常现象,千里为官只为财,严惩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贪舞弊,连坐被杀者

七、八万人),每次都数以万计的人被杀,大清洗地将开国元勋杀了个遍,太子朱标的死,更让伤心的明太祖下定决心祭起屠刀,大开杀戒,为文弱儒生的孙子留下纯净的天下。

人民分为匠户(原来元朝时期的工匠是蒙汉贵族的奴隶)有所改善,但匠户生产多为官办,而且是终身制,匠人缺乏生产和改良的动力;军户(卫所制),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因此明朝拥有了数目众多却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带兵的将领都是作战前夕才由皇帝决定,皇权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大部分的农户,放任自由,贫穷困苦,全国的赋税来自他们,田税和丁税,管理和维护则多来自家族和地方绅士的辅助;内陆的商业虽然发达,但商人却是最没有地位的。

科举考试,八股文(制艺由朱元璋和刘基制定),四书经注,段段相对、不准说自己的话,只能代圣人立言;自此以后,明清两代的士人(官僚统治阶层)多迂腐,往往他们是以后改革的最大阻力,他们最为顽固腐朽。

都城的选择,北面是随时都会来侵略骚扰的蒙古部落(元朝遗支),南面是漫长的海岸线,无法有效防御,实施海禁国策,后来的倭寇骚扰也让明朝吃尽苦头。赋税多集中东南,定都北方则,运输线长,耗费巨大;定都南京则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北方防线又不能太弱;折衷,定都西安、洛阳,国家的中心,各地税收运输都差不多长,但由于太子去西部考察期间,不幸病逝,事情不了了之。最后时间久了,定都南京也就成了定局,惯性了。

不过由于功臣都被清除,北方的边防依赖明太祖的儿子们了,他们做大,朱元璋死后,他们严重地威胁到继任的皇帝本身位子,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将朱元璋最初制定的边防和其他政策,打得七零八落。

朱元璋总是亲力亲为的做事,为子孙后代的长治久安,制定从他的角度看来最为妥当的策略,过于苛刻的祖宗之法不可变,搞得后来的子孙们焦头烂额,弊政和国事变得越来越难以收拾。

当初为环境制定制度时,伟大、高瞻远瞩的朱元璋勤劳了一生,为后世子孙创立了当时来说可能最合理最现实,或者说最完美的制度规划,但环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个不可变的祖宗之法,漏洞百出,弊端越来越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貌似强大的明帝国在末期的风雨飘渺后,轰然倒塌。最初美好的幻想变成现实中可怕的噩梦。

那时候的书,总是那么阶级分明, 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踩到地雷上了。

朱元璋传读后感

朱元璋传

朱元璋传

读《朱元璋传》有感读后感

读《朱元璋传》有感读后感

《朱元璋传》感悟

朱元璋读后感

读《朱元璋传》有感

读朱元璋传有感

朱元璋观后感

《《朱元璋传》读后感.doc》
《朱元璋传》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