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读后感

2020-09-11 来源:读后感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朱元璋读后感

1、最成功的励志典范: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他几乎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是的,谁会想到几千年钱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在他最绝望的日子里,没有人去同情他、可怜他,要活下去,只能靠自己。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2、成功的秘诀——他的坚强的意志都来自于他的绝望

朱元璋绝望了,彻底的绝望了,朱元璋知道能救他的只有他自己,复仇的火焰在他的心里燃烧,如此的痛苦,使他从脆弱到坚强,以致于在他后面几十年的时候他遇到无数的困难都能过去。所以朱元璋不怕困难,因为他经历过这世上最艰难、最痛苦的事,这也是日本的学校给学生的挫折教育,这是有道理的,让孩子吃点苦没什么不好。

3、饱受争议——当皇帝后的做人做事

①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朱元璋对江南的富户不放心,我是穷苦出身,这有钱人跟我不是一条心呀,3招:重税、移民、抄家。朱元璋的老家是凤阳,“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唯有我家没的买,身背花鼓走四方”。

②空印案:全国十三个省,一百四十多个府,一千多个县,主官都与空印案有关,主官全杀,副手打一百杖充军,除此之外,各省的按察、的言官也多有获罪,理由是监察不利。其实是名符其实的一扫光,平时大家都争谁的官大,数目有争议,史料记载死伤一万多人。 ③郭恒案:三万多人

朱元璋是个好皇帝,整顿吏治,恢复经济,励精图治,开创了不朽的大明王朝

推荐第2篇:朱元璋传读后感

朱元璋传读后感

在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上,我们开始认识朱元璋这个人物,那时候我只知道他是明朝的创立者,对他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吴晗先生所写的《朱元璋传》这本书,我对朱元璋这一位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朱元璋传》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一代领袖人物的认识,在我的思想中,我认为作为领导者,首先从形象上来说是很端庄的,有着一副和善亲民的相貌。可是,朱元璋的相貌却很不体面,在晚年的时候特别难看,一副凶相。其次从胸怀上来说,我认为领导者的胸怀很宽广,能一切为人民考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可是朱元璋称帝后,心胸极其狭隘,为了巩固统治,站稳脚跟,屠杀大量的无辜者。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朱元璋的认识。通过朱元璋的童年生活,我认识到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幸运儿。他没有生长在一个富贵家庭,而是一个穷佃户。他遭受了旱灾、蝗灾、瘟疫等苦难。紧接着,他又遭受了失去父亲母亲的重创。小小年纪的他就面临着如何对付肚子的穷苦日子。尽管他很穷,但他从小就很讲义气,为了让自己和小伙伴们吃上一顿肉,他杀掉了田主家的牛,为了伙伴们不受惩罚,他主动承担起了杀牛的责任,结果挨了一顿毒打。后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朱元璋做过游方和尚,到处叫化。再后来,朱元璋为了翻身过上好日子,他投奔了红军。就这样,一步一步,朱元璋起初到处碰壁,然后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他的成功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外在因素。首先,从个人因素来说,朱元璋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朱元璋遇事勤快。他敢作敢为,接到了命令,执行得很快,办理得也很好,打仗总是领头向前,一定要打胜仗,也一定完成预期的战果。

二、无私,讲义气。每次打了胜仗,朱元璋从不把功劳归到自己身上,他总说功劳是大家的,然后会把得到的赏赐公公平平地分给同伴,因此,他得到了大伙的认同和赞赏。

三、看重纪律。朱元璋在做了小军官后,时时强调纪律,严格训练士兵,并能以身作则。

四、有计谋。朱元璋在紧要关头,总是能给上级出谋划策,使局势转危为安,因此他总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此外,他还要求手下的士兵不要抢夺百姓的财产,给人民树立一个好形象。朱元璋随事提出办法,合情合理,有分寸,又会说话,深得将士的信服。

五、心狠手辣,有野心。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地位更上一层,他不惜借刀杀人,杀死了自己的岳父。

六、做事果断。朱元璋下定决心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哪怕有风险,也会坚持到底。其次,从外在因素来说,朱元璋的成功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级的赏识。郭元帅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将他看作自己的心腹,并招他做上门女婿,这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个向上的梯子。

二、部将的帮助。在与陈友谅的交战中,为了取得胜利,朱元璋利用与陈友谅相熟的部将康茂才前去打听情况,并掌握了陈友谅的行军路线,于是朱元璋取得胜利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三、利用元军内讧的优势。朱元璋在南征北伐战争中,趁元朝内部打得火热,他便东征西讨,扩大地盘,充实军力。

四、将士的忠贞。朱元璋的将士对他忠心不二,踏踏实实地为他效力,成为了他的亲信。朱元璋从一个小流氓到红军大帅,再从吴国公到吴王,最后成为了大皇帝,他让我认识到想要成功,不仅自身要努力,还要善于利用外在优势。

朱元璋的成功称帝,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相反,他带给人们的是恐惧,是暴虐。朱元璋称帝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并制定了新的官僚机构,他实行了大一统和分化政策。为了朱家万世江山的稳固,朱元璋诛杀了大量的将功臣宿;为了使知识分子不敢说话,他通过文字狱诛灭文人;为了控制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他制定了特务制度。通过这些,虽然他的统治稳固了,但社会的生机也被窒息了。到后来,明朝终究摆脱不了衰亡的命运,走到了尽头。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有辉煌的时刻,也有失败的时刻。他的残酷暴行使得人们民不聊生,破坏了社会的安定,但同时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今人看待古人,应该用两分法的观点去看待,既要看到他的缺点,也要看到他的优点。

推荐第3篇:《朱元璋传》读后感

《朱元璋传》读后感

毛泽东对放牛娃出身,没有门荫可依,没有背景可靠,徒手夺取天下的朱元璋非常感兴趣。称其为老粗能办大事,从“毛泽东年谱”中可以发现,在三大战役最为紧张而繁忙的时刻,毛泽东惟一阅读的书就是“朱元璋传”。

朱元璋,一出生就给家里带来灾难。父亲扬言要摔死他,要不是他母亲千般万般保护和邻居的帮忙,他早就归西了,又何来后来的开国大业。贫困出身,只求温饱不求富贵,但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温饱都成问题。闹瘟疫,父母死亡,他不得不离开家。他当过放牛娃,当过异教教徒,为了一口饭“倒插门”,当过和尚。一生坎坷,饱受残酷生活的摧残,但他依旧坚强的活着,越是艰难的环境,越激发他坚强活着的强烈愿望。在战争中,他的领导能力和政治军事能力逐渐显现出来,所谓时势造英雄。渐渐地身边聚集的一大群文人如刘基、李善长等人出谋策划,武将常遇春、徐达、汤和等拼死厮杀,直接帮助了朱元璋统一大业。朱元璋严格执法、信守承诺、赏罚分明、英勇睿智、气度恢弘的形象深深屹立在士兵的心中,大家敬畏这样一位领导人。朱元璋统一大业后勤政爱民、夙兴夜寐,治理贪官污吏毫不留情,是中国历史上治理贪官污吏最严厉的帝王。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对贪官极刑处置,但仍旧有不少人在权力和金钱的驱使下以身试法。贪官自古以来就存在,只要有权力和金钱,就会有贪官。朱元璋反腐的决心和执政为民让人充满敬意,但其残酷的手段、极权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矛盾复杂多面又是令人可怕。

“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正是因为他秉承这句话,以及他极其变态的猜忌心使他残杀开国元勋。在位期间,制造了无数的冤案,以至于晚年时期经常做噩梦,梦见已故的忠臣回来索命。朱元璋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个执政爱民的皇帝,同时有极具争议。

《朱元璋传》这部书详细地描写了朱元璋的一生,深刻地解读帝王猜忌多疑自私残忍的内心世界,层层剖析, 直入堂奥,读后令人倒吸一口冷气。撇开朱元璋残暴过错不谈,其领兵打仗、治世治国还是值得世人学习的。伟大的人一生总是充满争议的,帝王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亿万臣民希冀的王。任何帝王都是值得我们尊重、可怜和同情的。

弥勒教、明王教,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义的主要两支,出身最底层的朱元璋,一场瘟疫,夺走了大部分亲人的性命,他走投无路去了寺庙,作了行脚僧。人生的第一抉择,他投奔去了气势如虹的起义军,从最小的护卫做起,逐渐建立威信,发展自己个人的军队。身边聚集了同乡亲友、朋友,一群卓越的文臣武将(徐达、刘基、常遇春、李善长等),从定远起步,所属势力范围可谓,四面包围,但北方的农民军正好作为屏障,抵挡住了元朝军队。朱元璋,面对最大的敌人,就是长江流域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方国珍,处于两线作战,又一个重要的抉择,他先艰难地打败了志骄的陈友谅,接着在去对付器小的张士诚,统一了南方。此时,北方的农民军基本与元军相互抵消,被灭了,元朝内部争权夺利、相互排挤,掌握实权的王保保被众人排挤,朱元璋趁此机会,一举将蒙古贵族赶到漠北,由南

向北统一了中国,但元军的实力尚存,一直是大明王朝的最大隐患。西部和云南等剩余势力的征讨,成就了大明江山的版图。

明太祖开始制定制度和规划,亲手制定《大诰》,整顿吏治,以猛治国,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废了丞相之职,独揽大权,解决淮人集团与非淮人集团的政治斗争,诛杀功臣)、蓝玉案(把军中勇武刚强之士差不多杀个干净,两案共涉及四万人)、空印案、郭恒案(贪污腐化是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的正常现象,千里为官只为财,严惩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贪舞弊,连坐被杀者

七、八万人),每次都数以万计的人被杀,大清洗地将开国元勋杀了个遍,太子朱标的死,更让伤心的明太祖下定决心祭起屠刀,大开杀戒,为文弱儒生的孙子留下纯净的天下。

人民分为匠户(原来元朝时期的工匠是蒙汉贵族的奴隶)有所改善,但匠户生产多为官办,而且是终身制,匠人缺乏生产和改良的动力;军户(卫所制),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因此明朝拥有了数目众多却毫无战斗力的军队,带兵的将领都是作战前夕才由皇帝决定,皇权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大部分的农户,放任自由,贫穷困苦,全国的赋税来自他们,田税和丁税,管理和维护则多来自家族和地方绅士的辅助;内陆的商业虽然发达,但商人却是最没有地位的。

科举考试,八股文(制艺由朱元璋和刘基制定),四书经注,段段相对、不准说自己的话,只能代圣人立言;自此以后,明清两代的士人(官僚统治阶层)多迂腐,往往他们是以后改革的最大阻力,他们最为顽固腐朽。

都城的选择,北面是随时都会来侵略骚扰的蒙古部落(元朝遗支),南面是漫长的海岸线,无法有效防御,实施海禁国策,后来的倭寇骚扰也让明朝吃尽苦头。赋税多集中东南,定都北方则,运输线长,耗费巨大;定都南京则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北方防线又不能太弱;折衷,定都西安、洛阳,国家的中心,各地税收运输都差不多长,但由于太子去西部考察期间,不幸病逝,事情不了了之。最后时间久了,定都南京也就成了定局,惯性了。

不过由于功臣都被清除,北方的边防依赖明太祖的儿子们了,他们做大,朱元璋死后,他们严重地威胁到继任的皇帝本身位子,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将朱元璋最初制定的边防和其他政策,打得七零八落。

朱元璋总是亲力亲为的做事,为子孙后代的长治久安,制定从他的角度看来最为妥当的策略,过于苛刻的祖宗之法不可变,搞得后来的子孙们焦头烂额,弊政和国事变得越来越难以收拾。

当初为环境制定制度时,伟大、高瞻远瞩的朱元璋勤劳了一生,为后世子孙创立了当时来说可能最合理最现实,或者说最完美的制度规划,但环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个不可变的祖宗之法,漏洞百出,弊端越来越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貌似强大的明帝国在末期的风雨飘渺后,轰然倒塌。最初美好的幻想变成现实中可怕的噩梦。

那时候的书,总是那么阶级分明, 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踩到地雷上了。

推荐第4篇:读《朱元璋传》有感读后感

今天,把《朱元璋传》的最后一点读完了,有些许惆怅,“死去元知万事空”。朱元璋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杰出的帝王了。他执政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是他一生辛勤的写照,他功也多,过也多。可是历史上赞颂他的人并不多,也许是他杀人太多罢,为此后世写历史的人并不太喜欢他,而老百姓却也没有为他传名的本事,所以历史这本帐不可全信,不可不信,怎样分辨,全在人生的境界了,也因此人人眼中的历史会有不同。

生活在今天的人和过去的人有区别吗?社会是进步了吗?历史是前进了吗?我自己觉得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首先,因为有时间,有空间,才有了历史的舞台。其次,有人类,才有群体。有群体,才聚集成为人类社会。不同的群体,利益不同,才有纷争。随着人类社会化,城市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就越来越重。社会是什么?社会就是人群,社会的一切就是人的内在一切的外在表现,社会上有什么现象,社会上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如果一个人确实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那么他一定可以了解他人,进而一定可以了解社会。正因为人有物我之别,将世界分成二元相对的世界,而不断的向外在世界的求索。人如果一味为欲望的驱使去追寻外物,外物越大,则内心就越小,进而人就迷失在对外物的欲望之中了。现在的世界强调唯物,其结果就如此,物质社会越发达,精神社会就越空虚,社会上各种匪夷所思,荒诞不羁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人类之间的争斗、掠夺、战争、杀戮越来越多,说到底都是内心空虚所致,而人本身的生存能力则越来越弱。如果一个今天的城市人像鲁宾逊一样漂流到荒岛,没有任何帮助,不出几天就会死了。今天城市化的人如果脱离了彼此,其实是无法生活的。而城市的人没有农村的人种田出粮来养活,更是无法成活。可以看见人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可是在这相互依存中,却又争斗不休,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人,要靠全世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供养,来过优越的生活;不发达国家之中,有钱人又是靠大多数穷人的劳动来供养。今天我们的社会前进了吗?现在世界这样的情况和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差别大吗?虽然时间空间不同,可是人性确是一样的。而这就是人性吗?人性就如此吗?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作为一个人的生存意义,这意义是什么呢?

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这问题每个人的回答不同。但是要活下去,首先要明白人和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你的付出为了他人,同时你也从他人那里索取了,虽然这种关系并不是直接能够感受到的。如今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职业分工就越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越复杂。可是人性并没有变化,因为有生命,人首先都是要争取生存权的。可是为生存所迫而去伤害他人的,情可原,理不容,更何况为了一己之私,为欲望所趋,毫无节制的索取的人,更是不顾他人的死活,其实就像害群之马一样,如果朱元璋活到今天,看到这样的恶人,必欲除之而后快。想象一下,当时朱元璋以猛治国,执法极严,不惜大量杀戮,虽然制造了不少冤狱,杀了许多无辜的人,可是站在大环境下看,虽然朱元璋是出于维护皇权的基点,但是也造福大多数老百姓,而除去为富不仁,祸害百姓的人,虽然今天我们不赞成,但是可以明白其苦衷。历史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今天是同样的,老百姓依旧为弱势群体,今天的法律有多大程度能够保护他们呢?最基础的,在法律判决上有很多无法执行,这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如果不从根上着手,在枝枝叶叶上做表面文章,只是自欺欺人,所以说人生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一切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可笑,可笑。

人性其实很可怕,社会之中极少数人,吸取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过穷奢极欲的生活,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个官僚的豪华坐车,档次稍微降低一点,够多少穷孩子读书?有钱人大多为富不仁。几千年来的历史,在循环往复中,辗转变化,迁流不息,就像我们的生命,有生老病死,昨日之年华,今日已凋谢。人世有变迁,社会有兴替,没有一种社会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是历久而不衰的。历史中,昨日之坏,也许是今天之好;今日之好,也许是明日之坏。但是这之中一定有不变的,人性中一定有可以长存的。为善而不为恶,一

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除一己之私,为天下之苍生,一定是伟大的人生境界。所以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我们今天看古人,正如我们的后人也会以同样的心情看我们。我们赞颂古人,因为古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值得仰慕的人生境界,试问我们将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如果在内心有这样的情怀,不怨天,不尤人,一生寂寞而无忧,自后世自有知己来寻,就算当时别人不理解也无所谓,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精神啊!虽然每一个人,无从选择生的时间地点,也无从选择死的时间地点,可是你可以选择怎样去活,正如孔子说的如果得到富贵是可以的,就算拿鞭子我也愿意,但是通过不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象浮云一样。一个人生在世间,就像旅行了一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日里为求取富贵,不择手段,殚精竭虑,而一旦得到富贵,又忧心忡忡,小心提防,不知道自己是谁,成了钱财的奴隶。人生如此,如如不生。

像孔子一样,坚持理想,学而时习,不知老之将至,不亦乐乎?那么,我们要学什么呢?不是书本,是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和睦,诚信朋友的人,做一个不怨天,不尤人的默默无闻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问心无愧的人,做一个不止为自己,也为他人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人。愿你我共勉!

推荐第5篇:读《朱元璋传》有感读后感

今天,把《朱元璋传》的最后一点读完了,有些许惆怅,“死去元知万事空”。朱元璋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杰出的帝王了。他执政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是他一生辛勤的写照,他功也多,过也多。可是历史上赞颂他的人并不多,也许是他杀人太多罢,为此后世写历史的人并不太喜欢他,而老百姓却也没有为他传名的本事,所以历史这本帐不可全信,不可不信,怎样分辨,全在人生的境界了,也因此人人眼中的历史会有不同。

生活在今天的人和过去的人有区别吗?社会是进步了吗?历史是前进了吗?我自己觉得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首先,因为有时间,有空间,才有了历史的舞台。其次,有人类,才有群体。有群体,才聚集成为人类社会。不同的群体,利益不同,才有纷争。随着人类社会化,城市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就越来越重。社会是什么?社会就是人群,社会的一切就是人的内在一切的外在表现,社会上有什么现象,社会上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如果一个人确实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那么他一定可以了解他人,进而一定可以了解社会。正因为人有物我之别,将世界分成二元相对的世界,而不断的向外在世界的求索。人如果一味为欲望的驱使去追寻外物,外物越大,则内心就越小,进而人就迷失在对外物的欲望之中了。现在的世界强调唯物,其结果就如此,物质社会越发达,精神社会就越空虚,社会上各种匪夷所思,荒诞不羁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人类之间的争斗、掠夺、战争、杀戮越来越多,说到底都是内心空虚所致,而人本身的生存能力则越来越弱。如果一个今天的城市人像鲁宾逊一样漂流到荒岛,没有任何帮助,不出几天就会死了。今天城市化的人如果脱离了彼此,其实是无法生活的。而城市的人没有农村的人种田出粮来养活,更是无法成活。可以看见人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可是在这相互依存中,却又争斗不休,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人,要靠全世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供养,来过优越的生活;不发达国家之中,有钱人又是靠大多数穷人的劳动来供养。今天我们的社会前进了吗?现在世界这样的情况和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差别大吗?虽然时间空间不同,可是人性确是一样的。而这就是人性吗?人性就如此吗?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作为一个人的生存意义,这意义是什么呢?

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这问题每个人的回答不同。但是要活下去,首先要明白人和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你的付出为了他人,同时你也从他人那里索取了,虽然这种关系并不是直接能够感受到的。如今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职业分工就越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越复杂。可是人性并没有变化,因为有生命,人首先都是要争取生存权的。可是为生存所迫而去伤害他人的,情可原,理不容,更何况为了一己之私,为欲望所趋,毫无节制的索取的人,更是不顾他人的死活,其实就像害群之马一样,如果朱元璋活到今天,看到这样的恶人,必欲除之而后快。想象一下,当时朱元璋以猛治国,执法极严,不惜大量杀戮,虽然制造了不少冤狱,杀了许多无辜的人,可是站在大环境下看,虽然朱元璋是出于维护皇权的基点,但是也造福大多数老百姓,而除去为富不仁,祸害百姓的人,虽然今天我们不赞成,但是可以明白其苦衷。历史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今天是同样的,老百姓依旧为弱势群体,今天的法律有多大程度能够保护他们呢?最基础的,在法律判决上有很多无法执行,这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如果不从根上着手,在枝枝叶叶上做表面文章,只是自欺欺人,所以说人生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一切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可笑,可笑。

人性其实很可怕,社会之中极少数人,吸取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过穷奢极欲的生活,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个官僚的豪华坐车,档次稍微降低一点,够多少穷孩子读书?有钱人大多为富不仁。几千年来的历史,在循环往复中,辗转变化,迁流不息,就像我们的生命,有生老病死,昨日之年华,今日已凋谢。人世有变迁,社会有兴替,没有一种社会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是历久而不衰的。历史中,昨日之坏,也许是今天之好;今日之好,也许是明日之坏。但是这之中一定有不变的,人性中一定有可以长存的。为善而不为恶,一

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除一己之私,为天下之苍生,一定是伟大的人生境界。所以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我们今天看古人,正如我们的后人也会以同样的心情看我们。我们赞颂古人,因为古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值得仰慕的人生境界,试问我们将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如果在内心有这样的情怀,不怨天,不尤人,一生寂寞而无忧,自后世自有知己来寻,就算当时别人不理解也无所谓,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精神啊!虽然每一个人,无从选择生的时间地点,也无从选择死的时间地点,可是你可以选择怎样去活,正如孔子说的如果得到富贵是可以的,就算拿鞭子我也愿意,但是通过不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象浮云一样。一个人生在世间,就像旅行了一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日里为求取富贵,不择手段,殚精竭虑,而一旦得到富贵,又忧心忡忡,小心提防,不知道自己是谁,成了钱财的奴隶。人生如此,如如不生。

像孔子一样,坚持理想,学而时习,不知老之将至,不亦乐乎?那么,我们要学什么呢?不是书本,是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和睦,诚信朋友的人,做一个不怨天,不尤人的默默无闻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问心无愧的人,做一个不止为自己,也为他人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人。愿你我共勉!

推荐第6篇:朱元璋传

读《朱元璋传》有感

对于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我知之甚少,以前也只是在电视里看过他的电视剧。但也因为电视剧的缘故,我所了解的朱元璋与历史上真实的明太祖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毕竟电视中虚构的成分比较大。即使学习了历史,对于朱元璋的了解也可以说只是蜻蜓点水。我只知道他是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是有着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

而吴晗先生所写的《朱元璋传》让我对明太祖朱元璋有了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了解。吴晗的《朱元璋传》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的《苏轼传》我只看过评论,冒昧的感觉为文人过誉之作;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文笔通畅、政论疏阔、可谓大观;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严谨有余、语言亦较生硬;而吴晗的《朱元璋传》应该说是集严谨与生动一体,叙事论人兼具各家之长,不愧“二十世纪四大传记”的名号。从民国到新中国,吴晗著《朱元璋传》四易其稿,完成此书。

本书作为一本人物传记,它讲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辉煌的一生。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朱元璋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7岁那年,家乡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当和尚,以求温饱。谁知和尚也并不好当,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这次外出可以说对朱元璋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身体,同时也使他初步接触了一些反元的思想。回到家乡后不久,由小时的玩伴汤和介绍,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取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打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这只队伍的控制权。 朱元璋并不满足以得的地盘,他要大占宏图就要有稳定的根据地,这样南京(集庆)就走入了他的视线。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并改名应天府,自称吴国公。同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良、缓称王”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他在南京外围大败陈友亮,鄱阳湖血战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亮军团,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沈杀韩林儿,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逐个消灭了各个势力,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将元顺帝赶出北京。

建国后,他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他废除丞相,实行六部制,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实行卫所制,使武将与兵权分离,设立锦衣卫,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的屡兴大狱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洪武时期的功臣除了耿并文等少数几个外,其余全部被杀。胡惟庸一案,牵连被杀者达三万人,朱元璋晚年的蓝玉案又牵连了一万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难之役南京朝廷竟无将可派,可以说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杀功臣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终年71岁。

朱元璋的一生的确是富有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普通农户的孩子,给地主放牛,和一家人过着贫寒、朝不保夕的生活到进了寺庙,后来出外云游,四处化缘,再到成为了起义军中的一员,进而半生戎马,决战杀伐,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骑兵也被赶回了大漠。最终在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一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朱元璋却做到了,这中间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血泪。

所以说,从朱元璋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只要我们愿意去研究他、学习他。即使现在的我们还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我们还没有资格拥有很多的东西,但是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肯奋斗,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只要你能坚持,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会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即使,结果离自己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也不要气馁,坚持住,继续向着目标奋进,那么迟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有好的结果的。

对于朱元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免不了要受到后人的评价。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论如何,谁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皇帝中比较卓越的人物。其功劳在于统一全国,结束了元末二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在立国之后,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农数量;解放了奴隶,改变了元王朝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前进,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了基础,值得肯定的。

一直认为读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事实只有一个,而解读可以是多样的。我们不仅要对史料存疑,有所辩真;而且要对史实的叙述方法存疑,不能听忽悠进套子;另外,我们还要对史家的历史观保持清醒,你有权选择自己的史观,但是决不能没有史观的概念。接下来我就本书谈谈我感受最深的另外几点。

第一、废除相权、皇权的极度膨胀。

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政治史,否定秦汉以来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指出中国政治是“士人政

治”,简单的说,国家是皇帝和文人阶层共同治理的。一个朝代,可以比喻成皇家和士人集团的公司。政分公私,皇家私事有九卿、朝廷公事有三省六部;财权上,皇家有内库(不是裤),朝廷则有财政部;人事权上,文官集团自己选拔文官,皇帝签字盖章;总之,这个公司,有董事长,有总经理,有的时候董事长很强,有的时候总经理很强,有的时候公司破产了,但是新的公司也是这样,还是董事长和总经理。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自己创立的公司,不仅把原始股东给干掉了,还自兼董事长和总经理。这是不符合公司发展规律的,结果就很有意思。明代不仅没有避免皇权旁落的结果,出现了张居正这样的大权相,而且出现了更多的、危害更深更广的“权阉”。事实再次告诉我们,行政规律,不可轻易违背。

第二、文官艰难的时代。

明代的官员,特别是朱元璋洪武年间的官员,是有史以来最惨的天朝官员。第一,俸禄低,自己的生活费都成问题,还得考虑解决办公经费;第二,很恐怖,挨板子是家常便饭,杀头也是平常事,能衣锦还乡的,是少之又少!然而物极必反。没有官方的养廉金,那么官员就只能自己腐败;没有轻松的做官环境,官员们干脆就组团抬杠!海瑞就成了极品,他一分钱也不贪,家贫如洗,骨瘦如柴;他更是一个敢抬杠、抬死杠的典型。我们认为,他的意义存在与儒教书页上,而在政治上的意义是十分消极的。因为他只是一个清官,不是一个好官。

第三、社会控制严密。

明代社会控制是十分严密的。思想上,孟子有关“民贵君轻”的说法被严格删除;政治上,充斥着党争、阉人政治、和特务政治;社会上,士农工商军的身份限制严格(那个放牛娃理想的故事,在明代不是笑话);对个人而言,没有官府批文,不许离开县境。等等诸如此类,是朱元璋同志的倒行逆施也好,是社会畸形发育也好,总之被验证为垃圾,被时间扫入历史的垃圾箱中了。

总而言之,明代只不过是中国士人政治史上的一个小小的阶段,在政治和社会发展史上,没有太大的贡献,只在帝王之术方面,提供一些并不成功、但是可能管用的经验而以罢了!

不管怎么说,《朱元璋传》这本书不仅仅告诉了我们传奇的明朝开国皇帝的一生,也让我从朱元璋身上,从那个时代上,了解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故事。不过,我觉得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朱元璋一步步成长为帝王的过程。我们今天的人,是否能够像他一样,一步步地奋斗进步,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推荐第7篇:朱元璋观后感

朱元璋观后感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个出生于贫苦大地的农村娃,父母双双死于饥饿灾荒中,一个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从小没有念几句书的娃娃,在那个诸侯争霸,战火纷飞,温饱不能自足的年代,这个农村娃娃靠着自己一腔热血,超凡眼光,建立雄功伟业,为后世所瞻仰,“自古乱世出英雄”他是是谁呢?他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这部电视剧是在朋友推荐下看的,边看这部电视剧时,我一直在思考朱元璋这个人,不得不为其折服,从他身上也学会到很多东西。

如何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

1、描述光明远景。首先作为团队领导人一定要给他们描述一个可以看得到的美好未来,让他们跟着这个未来走,而不是跟着自己走。

2、学会收心。通过生活中点滴事,使别人感动,让别人看到自己诚意,让别人死心踏地归顺自己,当然跟着自己的兄弟,也不要亏待别人,同享福,然后一起做大团队,扩张疆土市场。

3、选对靠山。刚开始起步时,你并不强大,你的人脉圈并不广,所以你刚开始起步时,你需要归顺到差不多势力下,借助他的圈子扩展自己势力,同时也扩大自己圈子。

4、绝对忠诚。对自己的顶头老大,要表现出绝对忠诚,你可以表现出你对外面的野心,但是你的野心绝对不能让他感觉到你要替取他而代之,否则其实你再有能力,他也不会把机密告诉你,甚至打压你,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控制不了的人纳入自己团队。

5、博大胸怀,展示你无比大的心胸,即使竞争对手,也争取把他纳入你的旗下,平时多给与点别人尊重,自己大方点,牺牲点,展示你那“海纳百川”的胸怀。

6、恩威并施。对自己兄弟要绝对对他好,对自己对手,要么不斗,要么斗就斗到他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7、长幼有序。在私下场合,谁是老大哥,谁就应该收到最高尊敬,不管职位了。

8、自古家庭和事业两难全,尽可能学会平衡他们,家和万事兴,学会隐忍,坏境能影响很多东西。

9、学会成长。成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一夜暴富,这样的事业不长久,爬的高,摔得也惨,比喻胡惟庸。

10、保持一颗恬淡的心。人生起起伏伏很正常,今日大富大贵,德高望重,说不准明日就是阶下囚,比喻现实中的徐才厚,晚节不保,今日还是农村娃娃,明日也许会是国家领导人

推荐第8篇:朱元璋传

《朱元璋传》读书报告

我平时没事时,总喜欢逛逛图书馆,前几天偶然瞥见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拿在手里翻了翻。虽然好多内容都已经知道,但再读仍今人深思。

合上书,闭上眼,出现在脑海里的有三个人:刘邦、朱元璋和毛泽东。细细比较,发现这里面大有文章。

刘邦、朱元璋和毛泽东都是平民出身,空手打天下,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聚众、起事、战争、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全过程,且都在身后留下一个庞大的帝国。下面细细比较:

三个人都出身于社会底层,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平民夺天下的典范。抛去元清两朝不说,他们即无煊赫家族背景,又无前朝重臣地位,取天下,全凭一己之力。是真正的草莽英雄!

三个人都出身贫民,却都不谙农事。但毛泽东的不谙农事,恐怕比刘邦、朱元璋还要为甚。1958年毛泽东搞大跃进,其部下虚报以请赏,撒下万斤猪,亩产万斤粮之类的弥天大谎。毛泽东居然也相信。这一节谈谈三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

三人所自找时代都有反抗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刘邦时代的反秦,朱元璋时代的反元和毛泽东时候的反清反帝。他们都曾在这种大趋势中得到好处,也都顺应并推动这种趋势,从而建立了自己的时代。不同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开辟的王朝都仍处于封建时期,毛泽东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人执政后都曾背信弃义,谋杀功臣。刘邦平定天下后,杀三王;朱元璋安邦后曾两次大屠杀,他初起兵时新如手足、为他出生入死的患难朋友基本都被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前后屠杀了四万多文臣武将;毛泽东的*时期,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剃阴阳头或游街或戴黑袖套的人。但是刘邦执政期间,三王死于其手的只有一个,而且他减轻刑法,无为而治,在这方面比另外两位更能称得上明君。

三人死后都发生反代夺权。相对于刘邦的吕后和毛泽东的江青,朱元璋的后院比较清静,说明朱元璋治家和治国一样有道。

三人对于教育都非常重要。三人都出身贫寒,刘邦和朱元璋可以称为是一介草寇,但是毛泽东文采极好,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三人掌权后都很重视教育,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祭孔的皇帝,其重孙汉武帝则干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极化皇权,兴文字狱,以科举八股取士,公平的同时也把知识分子思想禁锢在程朱理学之内。毛泽东则是从自己做起解放思想,参与新文化运动,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义务教学,大学全免学费,而且师范、石油、铁路、航空、邮电等大学还给大学生发工资。这样的免费教育体系在今天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三人都有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辅臣。刘邦创业时有张良,朱元璋创业时有刘基,毛泽东创业时有周恩来。

刘毛取天下都首先在陕西发家。刘邦开国时取关中为基地,进而得天下。毛泽东取陕西为根本,终得天下。

推荐第9篇:朱元璋观后感

朱元璋观后感

朱元璋>观后感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一个出生于贫苦大地的农村娃,父母双双死于饥饿灾荒中,一个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从小没有念几句书的娃娃,在那个诸侯争霸,战火纷飞,温饱不能自足的年代,这个农村娃娃靠着自己一腔热血,超凡眼光,建立雄功伟业,为后世所瞻仰,“自古乱世出英雄”他是是谁呢?他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这部电视剧是在朋友推荐下看的,边看这部电视剧时,我一直在思考朱元璋这个人,不得不为其折服,从他身上也学会到很多东西。

如何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

1、描述光明远景。首先作为团队领导人一定要给他们描述一个可以看得到的美好未来,让他们跟着这个未来走,而不是跟着自己走。

2、学会收心。通过生活中点滴事,使别人感动,让别人看到自己诚意,让别人死心踏地归顺自己,当然跟着自己的兄弟,也不要亏待别人,同享福,然后一起做大团队,扩张疆土市场。

3、选对靠山。刚开始起步时,你并不强大,你的人脉圈并不广,所以你刚开始起步时,你需要归顺到差不多势力下,借助他的圈子扩展自己势力,同时也扩大自己圈子。

4、绝对忠诚。对自己的顶头老大,要表现出绝对忠诚,你可以表现出你对外面的野心,但是你的野心绝对不能让他感觉到你要替取他而代之,否则其实你再有能力,他也不会把机密告诉你,甚至打压你,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控制不了的人纳入自己团队。

5、博大胸怀,展示你无比大的心胸,即使竞争>对手,也争取把他纳入你的旗下,平时多给与点别人尊重,自己大方点,牺牲点,展示你那“海纳百川”的胸怀。

6、恩威并施。对自己兄弟要绝对对他好,对自己对手,要么不斗,要么斗就斗到他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7、长幼有序。在私下场合,谁是老大哥,谁就应该收到最高尊敬,不管职位了。

8、自古家庭和事业两难全,尽可能学会平衡他们,家和万事兴,学会隐忍,坏境能影响很多东西。

9、学会成长。成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一步登天,一夜暴富,这样的事业不长久,爬的高,摔得也惨,比喻胡惟庸。

10、保持一颗恬淡的心。人生起起伏伏很正常,今日大富大贵,德高望重,说不准明日就是阶下囚,比喻现实中的徐才厚,晚节不保,今日还是农村娃娃,明日也许会是国家领导人

推荐第10篇:《朱元璋传》感悟

《朱元璋传》悟公司及个人

进入成都尼达罗以来写的第一篇人物传记感悟 朱元璋一个奇丑无比的放牛娃,做到大明国的开国皇帝,是命?是运?抑或是自身努力呢?!纵览全书,发现其成功有命运的眷顾,而更多的是其自身的努力。

出家前的穷苦日子,皇觉寺的委曲求全,游僧时千难万险,红巾军时的足智多谋,环境不可谓不糟糕,命运不可谓不坎坷,而他一个一个得克服,一步一步得迈向成功。环境有时候的确很糟糕,几乎让人窒息,而在苟延残喘之际,绝大多数的人倒下了,而坚持住没倒下的,柳暗花明获得新生。 每年的毕业季节,千军万马涌入销售这一行业,坚持下来的成功的寥寥无几。为什么呢?不是环境不好,不是公司不行,是个人适应能力太差!一个人改变不了环境时,唯有适应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寻找突破、成长自己、做到优秀、做到瞩目,来引导来促使环境、公司这些平台的改变。公司亦然,拌种剂以及大量元素水溶肥横空出世无不在证明此观点。

出家前的朱元璋是个放牛娃,他知道放牛是为了填饱肚子,偷豆吃以及偷牛吃也是为了填饱肚子。他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应聘公司、竞聘职位很多人都是先看薪资,而薪资是能力的体现,能力的大小决定着薪资的多少,能力才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一切选择都应围绕着“能力”走。企业要的是利润,利润是靠什么来实现的呢?这个才应该是最长久的目标。

皇觉寺的朱元璋,受到了师傅以及师兄弟的百般刁难,他不是没有想过

离开此地,但他知道他来皇觉寺的主要目的:混口饭吃。这就是他的信念。而有多少人在受到不合理的公司政策,苛刻的公司主管,尔虞我诈的公司环境时,选择了离开。离开就意味着逃避,逃避了就永远过不了这一关,就永远不会有突破。坚定来到这个地方的主要信念,心无旁骛,就一定有突破!公司亦然。

红巾军中的朱元璋,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异军突起,放在当今的水溶肥行业,有些方法完全是可以借鉴的。

一、有自己的根据地。现在很多人工作来回换,没有一个行业做顺手,没有一个职位做长过,谈何精通?钱都是让内行人挣得!有些企业感觉自己做的很牛,全国都有网络,若让他举出自己的上量单品或者样板市场,就拿不出手了。成都尼达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总给下属说:细分市场做第一,区域市场做老大,我们成都尼达罗做就做领域性品牌。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二、对士兵严格要求,给自己的队伍最有利的宣传。市场上经常说:卖产品就先卖自己。普通但深有内涵!业务员唯有把自己各方面全部武装起来,展示给客户,让客户无刺可挑,再谈生意也就水到渠成。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公司,假货、次货坚决不出现,硬件软件一定要跟上,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客户还会抱怨?

三、战术因人而异。作为个人,精力有限,对于某些技能可以采取稳扎稳打,掌握一个再说一个。作为公司,面对不同阶层的不同客户,可以是多路出击,全面开花;可以是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兵无常形,水无常势,拿下才是最终目的。拿下战场自己的地盘就扩大了,高筑墙、广积粮打造样板市场,准备下一轮的战斗。此法何愁能力的不提升,何愁销售额的不增长?

读史使人明智,本人由于阅历经历能力有限,仅能参悟丝毫,现拿出与大家分享,希望能抛砖引玉,我之莫大幸焉!

成都尼达罗 张建堂

第11篇:电视剧《朱元璋》观后感

电视剧《朱元璋》观后感

花了将近三天的时间看了胡军主演的长篇史实电视剧《朱元璋》,有几点感想:

第一,从治国平天下来讲,朱元璋应该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出生最贫贱的皇帝,最终能歼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等枭雄,推翻大元王朝建立大明帝国,实属古今中外之罕见。他少小因贫穷而颇能隐忍,也颇有组织领导的才能,无论是给地主家放牛,还是在皇觉寺当行僧,他都表现出了生于乱世却不苟活人间的气度,他可以为身为千总的儿时伙伴当马夫,可以冒着砍头的危险舍身救义父,可以为正军纪法办最得力的助手干将,朱元璋从起义造反,经过十五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成就大明王朝,他的忠义、果断、睿智和勇敢是成就大业的人格基础。明朝开国后,朝政的治理和整顿,朱元璋几乎亲力亲为,他善于用人,深知驭人之术,他设立左右丞相,一文一武,相互节制,他开创恩科考试的实习御用制度,选拔了大批有用人才,他还薄征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使明初全国呈现繁荣景象,特别是在惩治贪污腐败上,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历史罕见,朱元璋痛恨贪官污吏,给予官员的俸禄是历朝最低的,为的是官员们为政清廉,克己奉公,但是也正因为过低的俸禄,致使大批官员走上了腐败的道路。朱元璋执政期间从早到晚处理朝政,事必躬亲,可以说是一位十分勤政的君王。

第二,从个人感情上讲,朱元璋身为一国之君,是一位难得的圣君,他明察秋毫,对是非、忠奸、善恶分的清清楚楚,不管是为大明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宰相李善长,蓝玉将军,还是建国后为国呕心沥血的诚意侯刘伯温,杨宪,只要是犯了法,违反了纲常伦理,他丝毫不计较私人感情,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六亲不认,是一位在感情上有着超群自我克制能力,统观大局,远见卓识的皇帝。从家庭的角度讲,朱元璋也表现出了难得的侠骨柔情,他对太子朱标教育有方,对马皇后尊敬有加,算得上是一位有责任心的父亲和丈夫。但是,也许是出生卑微,也许是对黑暗社会恨之入骨,朱元璋对周围的大臣几乎没有完全信任的,文武百官中,只有马皇后敢于劝谏他,对人的猜疑防范一直深刻的围绕着他,因为刚愎雄猜,开国的元勋们几乎都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的心狠手辣、暴虐无常一方面成就了帝业,一方面也留下了千古诟病。

第三,从人格特征上讲,朱元璋聪明过人,胆略超群,他敢作敢当,从少小分吃地主家的牛肉,初上战场杀死领队,到最后为维护大明的千秋大业诛杀三万多官员震慑腐败,足见他是一个多血质和粘液质组合的人格,不仅有勇有谋,还洞若观火,从大局出发,着细微之处查人,在战场上和建国中立下了赫赫威严。尽管晚年的朱元璋错杀了不少名臣,但是从整个明朝初年的天下格局来看,朱元璋对于恢复民生,整治吏治作出了历史贡献。

最后,特别敬佩马皇后,这个在朱元璋一无所有时就跟着他的女人,之所以能稳坐后位到终老,并且得到朱元璋的唯一信任,与她的勤勉、贤良、坚韧、智慧、友善是分不开的,马皇后不仅善于处理各种人情关系,而且慈悲为怀,聪颖过人,为朱元璋治理国家出过许多良策,同时也是朱元璋的识字老师和人生导师,处处维护他的龙威但又时时提醒他把握尺度省察自己,是一位难得的贤后。

由此,想要做一个成功的女人,关键是要学会做人和为学,谦忍、善人、视远、豁达方可为之,不可急躁冒进,不可贪恋眼前,成大器的女性,先要成就自己的内心。

第12篇:读《朱元璋》有感

读《明太祖朱元璋》有感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张煜瑞先生写的《明太祖朱元璋》一书,读后心里感慨万千,对朱元璋其人有了新的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加强学习、应对挑战、推进工作等方面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朱元璋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朱元璋善于虚心好学、注重提高能力。朱元璋出身贫微,从小给地主家放牛从没读过书,但是后来的明太祖却写得一手让人赞不绝口的好字,并且眼界开阔、通古晓今,完全是一个雄才大略之帝。朱元璋是带领义军坐上大帅之位后才真正开始读书学习的,他坚持打仗之余“两天一讲”,让李善长为其讲书授学,即使后来当了皇帝,也坚持听讲经史毫不松懈。

其二:朱元璋重视招贤纳士、注重储存人才。朱元璋笼络了以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一帮结义兄弟,这些武将为他出生入死、忠心耿耿。请定远才子李善长担当军师并拜为师长,进而将江浙四大才子金华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青田刘基以及元朝前大臣吕昶等都纳入囊中,他经常与这些儒雅之士谈古论今、分析时势,请他们出谋划策。这些文臣武将为他夺得并巩固大明江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三:朱元璋能够审时度势、主动适应环境。朱元璋的成功之路,跟他准确分析把握形势、针对不同情形采取不同策略是分不开的。贫穷之时,保住自己的性命,“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取得郭子兴的信任后,建立起自己的军队,把重点放在赢 1

得民心。取得吴王的名望后,重点放在怎样去驾奴精兵良将,恩威并施,树立威信。当陈友谅南下攻打他时,他毅然离开大营救小明王,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良好局势。建立大明王朝后,派徐达领兵出击元朝,支离了元朝的统治。称帝以后,大地渐渐恢复了生机,他就开始治理贪官污吏。

其四:朱元璋坚持以民为本、重视改善民生。朱元璋始终十分重视体恤民力,能够及时解决民生疾苦,每次攻城略地前,他都亲自训话,反复告诫将士:“一定要注意军纪问题,军纪不严明,必会骚扰百姓,结果不堪设想。” 对于违法纪律、扰民的将领士兵处罚往往非常严厉。为了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朱元璋实行了军垦屯田制,废除了征粮于民的“寨粮”制度,30多次减免租赋和赈济灾民,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能对朱元璋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到位,但是确实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学习、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要善于学习积累,做到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公安业务、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等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工作视野、提高能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经受住各种考验。

(二)要注重人才培养,打造精英团队。建立健全先进典型、优秀人才发现培养工作机制,及时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选拔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来,加强业务行家里手队伍建设,

形成结构合理、种类健全的人才梯队,坚持以点带面、整体提高,打造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奉献的精英团队。

(三)要敏于分析谋划,做到因情施策。在准确分析判断工作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需要研究谋划长期工作规划、近期工作思路,牢牢把握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工作方向。特别是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地落实措施,避免以老思路、老套路应对。

(四)要坚持立警为公,做到执法为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第13篇:刚强的朱元璋

2011年7月14日星期四雨

刚强的朱元璋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最近,我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至今唯一一本以白话文来描写明朝的历史的一本书。看了以后,我十分的感慨明朝的千变万化。

《明朝那些事儿》写的是历史上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的兴衰史。它以独特的文体,描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灭亡这300年之间的事。我看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洪武大帝,其中,朱元璋的这种刚强的意志,真是让我敬佩不已。

首先,是这位朱皇帝的出生背景是最让我吃惊不已,一个在山间小路上的放牛娃,竟然成为了接下来的一个王朝的第一个最高统治者——开国皇帝。对着这个结果,我只能说一个字:“牛!”而且这朱重八还是当了整整三十八年的和尚。在他当兵后,一个奇迹,他娶了主帅死了,朱元璋这个上门女婿成了继承人。这点,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朱元璋的命大,运气好,什么好东西都给他碰着了。在攻打陈友谅的时候,还不是那老天爷赏脸,要不然的话,那朱元璋的军团一个人都别想回来,我真希望我也有那朱元璋那样好的运气啊!这样的话,我也可以考试100分,副科节节有的上了。

但是朱元璋的坚贞不屈的品质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尽管上刀山,下火海,他都肯去做。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国泰民安。看来朱元璋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啊!

读了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第14篇:对联天子朱元璋

对联天子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朱元璋当时刚想举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途中,他遇到了好友葛恩,于是口占下联曰:“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葛恩沉思片刻,便以诘问句对出上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朱元璋听后,暗自高兴。

朱元璋率军于集庆大胜元军后,在驿站小憩,见到有一名7岁儿童居住其间,乃是代父服役,便问童子:“你会不会对句?”童子答道:“会。”朱元璋便出上联曰:“7岁儿童当马驿”,儿童上下打量朱元璋一番,心想,此人不凡,随口以“万年天子坐龙庭”相对。朱元璋大喜,下令免其劳役。

朱元璋在率军攻打姑苏城时。为了鼓舞士气,便以拆字法出了下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军师刘伯温随即以同样方法对出上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联意是说,您的“吞吴”意图,我一定会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朱元璋闻之大喜道:“军师知我也。”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一日,他微服上街察访,忽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此人家以阉苗猪为业,家里并无人会写字,一时又未请到秀才来写,正在为此事犯愁哩。弄清原委后,朱元璋自荐说:“我来替你写一副吧!”他根据户主的职业特点,展纸挥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视察完返回时,发现这家仍未把他亲自撰写的春联贴到门上,不禁大怒。户主连呼:“皇上走后,我们才知道这是千古难得的御赐墨宝,已经把它悬挂在中堂,正在焚香祝圣呢!”朱元璋听罢,转怒为喜、命侍从赐户主白银30两,以彰其一片忠心。

一日,朱元璋在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的陪同下,观看赛马。他见骏马飞驰,四蹄生风,偶得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并让一子一孙分别对出下联。朱允抢先对道:“雨打羊毛一片毡”。太祖听后,认为对句太软弱,无气势,不悦。又让儿子对,朱棣对道:“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欣喜,频频点头称赞。

一日,朱元璋微服出访,途中遇到担藕叫卖的农夫,便触景生情,口占五言上联曰:“一弯西子臂”,并让农夫对下联。农夫看看藕孔,应声对出下联:“七窍比干心”。农夫对得如此快速、工整,大出朱元璋所料,他非常高兴,即封其为“祭酒”(官职名)。

某日,朱元璋又微服来到一茶馆,与一正在品茶的读书人攀谈起来。他得知书生祖籍在重庆,便以地名出上联曰:“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书生知道这是嵌地名上联。便应声对出下联曰:“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后十分赞赏。

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来到一个小镇的酒店饮酒。他见店面狭小,又没有可口的下酒菜。便口占下联曰:“小酒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店主随口对出上联曰:“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听后大喜,欲赐其官职,店主人婉言谢绝。

朱元璋和丞相刘伯温对弈时,兴致所至,偶得下联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并让刘伯温对上联。刘略加思索,对“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元璋听后,感到君臣二人以对抒发胸臆,倍觉畅快。

第15篇:我眼中的朱元璋

我眼中的朱元璋

五(1)班邵力扬

暑假里,又认真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朱元璋。大家都应该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谁又能明白他开国前的辛苦呢?他放了十六年的牛,做了八年的和尚,造了近二十年的反,才做了开国皇帝的。

他的生平经历讲完了,接下来该说说他身上的优点了。

第一个优点:有勇有谋。比如说龙湾之战,朱元璋在与另一个造反的人陈友谅打仗时,在一个叫龙湾的地方设下了埋伏,然后派一个叫康茂才的双面间谍对陈友谅说:“我会把秦淮河上的木桥拆掉方便船只通过。”而朱元璋则连夜造了一座石桥,使得陈友谅不得不往龙湾走,进入朱元璋事先设下的埋伏圈里,最后朱元璋获得了胜利。

第二个优点:勤劳。比如说,曾经有人统计过,自从废除了丞相制度之后,朱元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时间内,他就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多份文件,处理四百多件事情,从这些可以看出,朱元璋是真正的劳模。

第三个优点:善于用人。比如说,朱元璋还在跟随郭子兴造反的时候,来到了自己的家乡钟离(今安徽凤阳东面),在这里,他遇到了二十四个找工作的人,朱元璋接受了他们。这个消息一传,十传百,朱元璋的亲戚们都来了,要求朱元璋给他们安排工作,很快就聚集了七百多人,朱元璋就从这七百人中挑选了二十四个人,其余都给了郭子兴。这二十四个人后来全部都是明王朝的高级干部。

朱元璋的优点其实还不止这些,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诸如一个人只有勤奋,肯动脑筋才能成功。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皇帝,如果你也有兴趣的话,就跟我一起来阅读《明朝那些事儿》吧!

2011.8.14

第16篇:朱元璋祖坟传说故事

朱元璋祖坟传说故事

朱元璋祖坟传说故事

1、朱家天子刘家相,改朝换国不换相

明太祖朱元璋,原籍苏州,其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世居苏州,业家为活,家里非常贫穷,后因饿荒迁徙至凤阳,自世人皆以朱元璋为凤阳人也。说起这位皇帝,还有一段风水故事呢。

朱元璋之祖父,惯水性,经常潜入深潭捕鱼,浮沉自如,技术超人,故人呼之下得海。一次,下至潭底捕鱼出来,正遇刘仙师觅龙至潭畔,见直龙结在潭底,因不谙水性,无法下潭猎龙,坐正潭畔,正在凝思,突见一人从潭中浮起,急呼之登岸,询以姓名;下得海则以绰号告,刘仙师闻之,欣喜万状,即与下得海商量,约定某日各携骸至此,共迁深潭龙穴。

既至吉日,二人携骸至潭畔,刘仙师告以潭底某处为西犀牛下海形,某时某刻会开口,嘱其携骸下去,待其开口时,将骸投入牛口内,牛口即必合拢。下得海因所携祖骸没有包好,临时见田中有青菜,乃取菜叶包之,携之下潭,果见潭底一巨石,西东方向,俨然石牛。张口吐唇,牛固喜吃青草蔬菜,瞥见菜包,即抢令之,于是下得海之亲骸即被石牛吞入肚内。石牛食到包后,口唇合拢,下得海无法把刘仙师之祖骸投入牛口。遂上岸实告刘仙师,高仙师知道此情,但无可奈何,只好将骸分成二包,嘱咐分挂于石牛角上,下得海再入潭底,将骸骨分挂牛角上,返报刘仙师,刘仙师即祝曰:“左角为臣相,右角为臣相,牛口出和尚。”

下得海听至牛口出和尚一语,当下愤慨不已,刘仙师见此情景,迫不得已即改呼曰:“左角左臣相,右角右臣相,朱家天子刘家相,改朝换国不换相。”下得海听到“朱家天子”乃息怒,打恭谢恩而回。

后来朱元璋却是当过一段和尚,再后来被拥立为帝,刘伯温为相。国号曰明,经二十二帝,历三百余年,龙气之旺,富贵之盛,可想而知矣。由此观之,风水之事,实非迷信,地灵人杰,谁能不信?

2、平地起坟

徐桢卿所著《翦胜野闻》记载,“ 帝(朱元璋)父母兄弟相继死,贫不能具棺,与仲兄谋草葬山中,途次 便 断,仲返计,留帝视尸。忽风雨,天大晦,比明视之,则土裂尸陷,已成坟。”意思是:“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雨过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这段记载在中国民间广 为流传,就是说朱元璋放下扁担的“土裂尸裂”地方,正好处于龙脉上。因为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结果“平地起坟”, 朱家子孙有了帝王命,从此风流三百年。公元1644年灭亡了,则是帝王之气不存,龙脉受伤之故。

3、坐了南京坐北京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他们是一路逃荒到此地,就是埋也无葬身之地。当地一位乡绅刘继祖看他实是可怜,动了恻隐之心,说:“看在乡里乡亲的面子上,就把他祖上骨骸埋在村南的海滩上吧。”后来一位风水先生路过此地,端详了一会儿墓地,对人们说:“啊!帝王之墓,帝王之墓!”这话传到了刘继祖耳朵里,他坐卧不宁,心里一万个不舒服,不行,我得把墓地夺回来。于是,他找了几个人偷偷的将朱家坟扒开,把尸骨棺木一块运到村北的山坡前草草埋掉。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这几个人还没埋好就跑回家了。第二天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山坡土松,一阵山洪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棺木。过了一段时间,那位风水先生又路经此地,对着墓地左看看右看看,对大家说:“你们这儿要出大贵人了,村南有一个帝王墓,这村北又有一个帝王坟。”这时,有人偷偷的告诉他,这座坟就是从村南那座帝王坟里拔来的。“啊,这就对了,我想怎么能有两个帝王坟呢?这一挪更好,凤阳陵,凤阳陵,坐了南京坐北京。”可见,朱元璋父母那块风水宝地不是巧遇,而是上天送给朱家的,尽管如此,朱元璋称帝后也不忘记恩人,虽然刘继祖已死了,仍给他当了官,特下诏追封他为“义惠侯”,以示感激。

更多趣闻轶事内容

成语故事:狼心狗肺

身份证暗藏命运悬机 好准啊

有趣的拆字

“家”字的诠释

被误传了几千年的八句俗语

请点击链接浏览关于生姜的典故用99首歌名写成的情书

四大美女去美容

童话——五个手指的故事

“赢” 字 的 诠 释

有趣的汉字对话二

有趣的汉字对话一秀才和小姨子的故事三则

脑筋急转弯{有答案}

七夕情人节传说

神话故事五则

数字笑话

谜语故事之家二发生在河北的10个神话典故

三维立体画{组图}

民间故事——十二生肖争位

民间故事四

冯梦龙考书生

谜语故事之家一有关虎的成语、寓言

周公解梦大全查询

中华谜语大全快速查询

民间故事三

九龄童难倒贾知府

县令为何发怒2010年元宵节灯谜大全

元宵传说

会食虫的植物——捕蝇草

故事谜——客商夸货

民间故事二

天机不可泄露

名人趣事—— 爱迪生借镜子

日历集趣

王羲之妙书春联趣闻轶事——麻风泛滥

会意诗

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

趣闻拾轶——互猜灯谜

民间故事一

有趣的对联

名人趣事——烙饼的启示

思念

民间故事——苏东坡月夜把酒问天趣闻轶事—诸葛亮传奇故事

楹联趣话——王安石巧对结良缘 苏氏蕙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

伟人毛泽东一生的数字传奇 梁启超妙对杏花联

人生哲理小故事二

白居易的“检讨”诗 《怨妇词》巧隐数字谜人生哲理小故事一 郑板桥题匾 苏东坡轶事 ——坐,请坐,请上坐

上海世博趣事 清明节诗句趣谈 丰子恺集句寄意

奇 诗 趣 赏 别具一格的数字情书 苏东坡的妙联轶事

第17篇:读《朱元璋传》有感

读《朱元璋传》有感

王加友

上次有书友谈到《朱元璋传》,于是,借了本来读读。书读得走马观花,体会也就粗浅鄙陋了,请各位书友指教。看完全书,我个人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鲜明的写作特色。《朱元璋传》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所著,成书的过程中,毛泽东主席极为重视,多次信函提出意见,作者因之多次做出修改。因此,这本书在成书的那个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那就是用历史唯物辩证法进行写作,这与一般传记和小说的写作方法是不同的。全书写作,基本上运用旁观者的眼光进行描述,给人的感受就是冷静和直接,实在和客观。特别是叙述过程中,作者紧紧结合主人公当时的历史社会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引用各类史实材料,在这个前提下,再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和对一些事情的决策选择,显得有理有据。比如,在写到元末农民为什么造反时,就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描述,元至正四年,淮河流域遭受了特大天灾人祸:旱灾蝗灾交加,田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瘟疫流行死人接二连三等等,还有元朝统治集团的相互倾轧、贪污腐败和鱼肉老百姓等等,因此激起各路豪强纷纷造反。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来看,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谁失去了人民,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又比如,在写到朱元璋在投奔红军的时候的选择时,对各方情况进行了分析。\"投官军呢?犯不着,去了是自寻死路。再则鞑子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提起来谁不切齿痛恨。投红军呢?听说濠州有五个元帅,谁也不服谁,闹得乱哄哄的不成体统。恐怕没有大出息,成不了气候,维持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迟早给官军捉去拿赏号,死得更是不明不白\",最后只好求助菩萨,卜卦决定。在那个历史条件下,这样的决定,显得更符合个人实际。

二、成就事业的历史机遇和个人因素。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引领时势。《朱元璋传》里可以看到,元朝的崩塌,其主要的因素,就是阶级矛盾,也就是少数的蒙古人、色目人统治了绝大多数的汉人,而且不把汉人当人,再加上瘟疫横行、人祸天灾,造成了时势动荡,群雄四起。从书中我看到,四起的群雄,一般都不是吃苦最深、受灾最重的,比如张士诚,一家子都靠运官盐过活,并不是社会的最低层;但四起的群雄,一般都是不择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这一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在元末的群雄中,限于自身的不足,这些群雄也不过是一些打家劫舍,烧杀虏掠的人而已。统治者的无能、阶级矛盾、群雄逐鹿、老百姓受灾受难、民心思安,可以说,这是历史给朱元璋成就事业的一次伟大机遇,当然,这个历史机遇,是给当时每一个人的机遇,只是他们没有把握而已。朱元璋的成功,其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书中多次提到,朱元璋聪明,看问题准。这个智力因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因此,他便与郭子兴脱离出来,南略定远,自己招兵拉队伍。毛泽东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自己的队伍,朱元璋便有了争夺天下的基础。\"朱元璋深谙治军之道,从一开始他就非常注重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他的这一经验,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群雄的军队每次打仗,战前就是强征强夺,战后就是烧杀虏掠,只有朱元璋的部队,基本上做到了与老百姓秋毫不犯,能保境安民,所以,他很快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越发壮大。另外,朱元璋懂得网罗人才,大量招致儒者和士大夫,为自己所用,这些人如刘基、胡惟庸、李善长、宋濂等等,将帅如徐达、蓝玉等等。这些人才,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让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他攻城掠地,开疆辟土。因此,在良好的历史机遇面前,朱元璋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走上高位,这即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英雄人物个人努力的结果。

三、位置决定想法。特务网络、嗜杀是朱元璋的一个历史标签,除此之外,朱元璋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严教严督也是他的一大特色。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封建帝王,特别是一位早年备尝艰辛、经历磨难的帝王,对自己一步步走来所取得和拥有的地位及财富,无疑是万分珍惜的,无疑是不允许任何人染指和夺取的。因此,起始之初,朱元璋就开始利用特务网络加强对下属的管理与控制,\"监视控制危险分子,监听臣属幕僚的言行举止,发现纠举子民的危险倾向\".这一点,我觉得应该给予他从人性上的理解。嗜杀,称帝后,朱元璋开始大杀功臣武将,大兴文字狱,每次大案,动不动就杀几万人,杀得连太子都看不下去了。深入历史和朱元璋个人的心理,我们不妨从他加强中央集权、成就一家独大的需要去理解。朱元璋想将皇位永传朱家,当然就想扫除一切威胁朱家皇位的人物,而那些功勋旧臣,其个人才能和地位影响,都是对朱家的最大威胁,所以他便选择了屠杀。朱元璋对臣民的迫害远远超过了以前各代的君主,在历史上留下了最为血腥的一页,也是他最负骂名的历史标签。因此,这两点,是典型的位置决定想法、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在什么样的位置,作什么样的决策,做什么样的事。同时,朱元璋对孩子的教育特别看重,\"在宫中特建大本堂,贮藏古今图籍,征聘四方名儒轮班讲授,教育太子诸王;挑选才俊青年伴读,谈古说今,讨论文字,在教授学问的同时,更注意德性的教育培养,所以诸王成年后大都能承其父风,果决干练,他们在文学上都很有功底,有的文武兼备,勇力过人\".对后代的培养,对教育的重视,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毛泽东对明史是极有研究的,他的丰功伟绩和晚年错误,倒有几分和朱元璋相似。当然,家天下和一党执政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无论是家天下,还是一党执政,加强和巩固执政基础,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是客观需要。有句话说,以奇治兵,以正治国。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也是位置决定想法的事——是当前我们共产党执政的客观需要。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就是反腐败,就是维护执政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封建社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话又说回来,\"宁当治世狗,不当乱世人\".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我们当前每个人享受到的阳光雨露般的福利,所以,每一个新青年,都应该自觉拥护共产党的执政,维护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形势,正确看待反腐倡廉,自觉传递社会正能量,上下一心推进发展。

第18篇:读朱元璋传有感

读《朱元璋传 嗜血的龙》心得体会

今天,把《朱元璋传》的最后一点读完了,有些许惆怅,“死去元知万事空”。朱元璋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杰出的帝王了。他执政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是他一生辛勤的写照,他功也多,过也多。可是历史上赞颂他的人并不多,也许是他杀人太多罢,为此后世写历史的人并不太喜欢他,而老百姓却也没有为他传名的本事,所以历史这本帐不可全信,不可不信,怎样分辨,全在人生的境界了,也因此人人眼中的历史会有不同。

生活在今天的人和过去的人有区别吗?社会是进步了吗?历史是前进了吗?我自己觉得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首先,因为有时间,有空间,才有了历史的舞台。其次,有人类,才有群体。有群体,才聚集成为人类社会。不同的群体,利益不同,才有纷争。随着人类社会化,城市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就越来越重。社会是什么?社会就是人群,社会的一切就是人的内在一切的外在表现,社会上有什么现象,社会上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如果一个人确实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那么他一定可以了解他人,进而一定可以了解社会。正因为人有物我之别,将世界分成二元相对的世界,而不断的向外在世界的求索。人如果一味为欲望的驱使去追寻外物,外物越大,则内心就越小,进而人就迷失在对外物的欲望之中了。现在的世界强调唯物,其结果就如此,物质社会越发达,精神社会就越空虚,社会上各种匪夷所思,荒诞不羁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人类之间的争斗、掠夺、战争、杀戮越来越多,说到底都是内心空虚所致,而人本身的生存能力则越来越弱。如果一个今天的城市人像鲁宾逊一样漂流到荒岛,没有任何帮助,不出几天就会死了。今天城市化的人如果脱离了彼此,其实是无法生活的。而城市的人没有农村的人种田出粮来养活,更是无法成活。可以看见人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可是在这相互依存中,却又争斗不休,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人,要靠全世界大多数不发达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供养,来过优越的生活;不发达国家之中,有钱人又是靠大多数穷人的劳动来供养。今天我们的社会前进了吗?现在世界这样的情况和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差别大吗?虽然时间空间不同,可是人性确是一样的。而这就是人性吗?人性就如此吗?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如果从这一点上来看作为一个人的生存意义,这意义是什么呢?

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这问题每个人的回答不同。但是要活下去,首先要明白人和人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你的付出为了他人,同时你也从他人那里索取了,虽然这种关系并不是直接能够感受到的。如今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职业分工就越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越复杂。可是人性并没有变化,因为有生命,人首先都是要争取生存权的。可是为生存所迫而去伤害他人的,情可原,理不容,更何况为了一己之私,为欲望所趋,毫无节制的索取的人,更是不顾他人的死活,其实就像害群之马一样,如果朱元璋活到今天,看到这样的恶人,必欲除之而后快。想象一下,当时朱元璋以猛治国,执法极严,不惜大量杀戮,虽然制造了不少冤狱,杀了许多无辜的人,可是站在大环境下看,虽然朱元璋是出于维护皇权的基点,但是也造福大多数老百姓,而除去为富不仁,祸害百姓的人,虽然今天我们不赞成,但是可以明白其苦衷。历史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今天是同样的,老百姓依旧为弱势群体,今天的法律有多大程度能够保护他们呢?最基础的,在法律判决上有很多无法执行,这是有其深刻根源的。如果不从根上着手,在枝枝叶叶上做表面文章,只是自欺欺人,所以说人生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一切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可笑,可笑。

人性其实很可怕,社会之中极少数人,吸取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过穷奢极欲的生活,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个官僚的豪华坐车,档次稍微降低一点,够多少穷孩子读书?有钱人大多为富不仁。几千年来的历史,在循环往复中,辗转变化,迁流不息,就像我们的生命,有生老病死,昨日之年华,今日已凋谢。人世有变迁,社会有兴替,没有一种社会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是历久而不衰的。历史中,昨日之坏,也许是今天之好;今日之好,也许是明日之坏。但是这之中一定有不变的,人性中一定有可以长存的。为善而不为恶,一定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除一己之私,为天下之苍生,一定是伟大的人生境界。所以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先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我们今天看古人,正如我们的后人也会以同样的心情看我们。我们赞颂古人,因为古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值得仰慕的人生境界,试问我们将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个人如果在内心有这样的情怀,不怨天,不尤人,一生寂寞而无忧,自后世自有知己来寻,就算当时别人不理解也无所谓,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精神啊!虽然每一个人,无从选择生的时间地点,也无从选择死的时间地点,可是你可以选择怎样去活,正如孔子说的如果得到富贵是可以的,就算拿鞭子我也愿意,但是通过不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象浮云一样。一个人生在世间,就像旅行了一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日里为求取富贵,不择手段,殚精竭虑,而一旦得到富贵,又忧心忡忡,小心提防,不知道自己是谁,成了钱财的奴隶。人生如此,如如不生。

像孔子一样,坚持理想,学而时习,不知老之将至,不亦乐乎?那么,我们要学什么呢?不是书本,是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和睦,诚信朋友的人,做一个不怨天,不尤人的默默无闻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问心无愧的人,做一个不止为自己,也为他人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人。愿你我共勉!

第19篇: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第20篇:朱元璋治嘴巴历史故事

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决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挥霍浪费的吃喝风,只是一时又难于找到合适的时机,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了。

皇后生日那天,满朝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宫廷里摆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宫女们上菜。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碗萝卜,朱元璋说道:”萝卜、萝卜,胜过药补。民间有句俗话说’萝卜进了城,药铺关了门’。愿众爱卿吃了这碗菜后,百姓都说’官府进了城,坏事出了门’。来、来、来,大家快吃。”朱元璋带头先吃,其他官员不得不吃。宫女们端上来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说:”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说完朱元璋又带头夹韭菜吃。其余官员也跟着夹韭菜吃。接着,宫女们又端上两碗别的青菜,朱元璋指着说:”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吃朝廷的俸禄,要为百姓办事。应该像这两碗青菜一样清清白白。”。吃法与上次一样,皇帝先吃,众官仿效,风卷残云。吃完后,宫女们又端上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来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动筷后,众官也就抢着吃了。吃完后,众官员以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宫女们就是不端菜来了。朱元璋见大家情绪有点紧张,于是当众宣布:”今后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皇后的寿筵就是榜样,谁若违反,定严惩不贷。”接着宣布散宴。

传说,自那次宴会后,文武众官宴会无一敢违例,廉俭之风倒也盛行一时。

《朱元璋读后感.doc》
朱元璋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工作心得体会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作风建设心得体会党员心得体会其他心得体会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