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三章 题库

2020-03-02 15:41: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 D.社会基本矛盾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 A.国家政权 B.军队 C.政治与法律制度 D.思想意识形态

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B ) 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 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历史人物的出现( D ) A.具有历史必然性 B.具有历史偶然性

C.与历史条件无关 D.既具有历史必然性 ,又具有历史偶然性

11、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 A.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D.国际环境

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 )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2、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 CDE ) A.自然环境结构 B.人口结构 C.物质经济结构 D.社会政治结构 E.社会观念结构

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 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E.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

4、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AD )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E.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 AC ) A.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CD ) 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 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 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

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B ) 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8、群众路线是指( ABCD )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E.政治路线

9、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 ABC ) A.阶级根源 B.社会根源 C.认识论根源 D.文化根源 E.政治根源

10、科学的社会功能有(ABDE ) A.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C.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 D.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E.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辨析题:

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错误。

(1)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地理环境只能通过物质生产来制约社会发展,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影响作用,即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3)重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把地理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则是不正确的。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错误。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是潜在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大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3)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误。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

(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正确。

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5、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错误。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不同的阶级。 (2)无论是劳动阶级,还是非劳动阶级,只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

6、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错误。

(1)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暴力机关。

(2)国家具有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但国家的职能是体现国家阶级本质的。

7、经济基础即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错误。

(1)同一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2)经济基础是指同一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8、政体决定国体。

错误。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9、“全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

错误。

(1)“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一个科学技术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

(2)应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

(3)无论是生态、资源问题,还是核战争问题,都需要依赖国内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共同作用才能得到合理解决。

10、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

(1)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2)这种说法是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3)唯物史观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同人民群众一起,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脱离了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将一事无成。

材料题

1、分析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材料2】

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材料3】 邓小平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动的改善上。”又说:“改革开放买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请回答: (1)材料1中所表达的原理。 (2)材料2中所表达的原理。 (3)材料3中所表达的原理。

(4)材料

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依人们的认识和意志为转移。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标准。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4、贯穿于材料

1、2和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2、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

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

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 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论述题: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说明其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经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积累和结晶;

②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和方法、工艺、经验与能力,它源于生产实践又指导生产实践,属于潜在的智能性要素的“可能性”生产力,它一旦应用和渗透到生产实践中,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相结合,就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与智慧,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物化到劳动资料上,就产生先进的生产手段,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物化到劳动对象上,就可以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善劳动对象的品质,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上,可以使生产力诸要素实现最佳配置和优化组合,把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④当代的科技革命将把生产力的社会化推向更高水平,因此,它必然推动社会结构、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形态的演变,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现实意义:由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我国要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就必须重视科技、发展科技,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贯彻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

2、建设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推进与其相配套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的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和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最基本的常识。

答案要点:

首先,马克思社会结构学说认为,一种经济结构确立之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结构树立其上,即要有法律的制度与规章给以保障。只有政治结构适应了经济结构的需要,社会能得以顺利发展。这个理论已成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低的,并且发展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着以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有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同它相适应。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方针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而亟待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还要求上层建筑中的法律制度与各种法规必须尽快建立与尽快完善,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近几年来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非常重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与完善。

而我国过去的政治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主要弊端除了机构臃肿,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统的过死,从而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滋长官僚主义、腐败和不正之风之外;更为严重的是滋长以至于形成了人治的习惯与传统,法治意识淡化和法律制度与法律法规不健全。这种实际情况,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根据精简,统

一、高效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同时,还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顺畅;使生产力中最主要核心因素——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得以有效的发挥,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与发展的规范。

3、如何理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活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在没有“活的劳动”参与时,只是可能生产力;只有“活的劳动”才能把它们结合起来,变为现实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不是“直接生产力”,只是“一般生产力”,它需要经过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的中介作用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即需要通过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物化到劳动对象之中,才能成为“直接生产力”;如果科学技术没有与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相结合,那它只能停留在“一般生产力”的水平上。而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的结合更为重要,因为劳动者掌握了更加先进科学技术,就意味着劳动者在生产中的能动性与主导性作用的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③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靠劳动者去掌握并在生产中去运用。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劳动者的能动与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劳动者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需要借助于教育这个人才孵化器。即培养先进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育。

②因此,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既注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同时,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搞好各种类型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保证高素质的劳动力后备军的供给,由此而形成我们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超前教育相配套的教育体系。

4、如何理解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它的基本功能? 答案要点: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①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超前与滞后;②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历史继承性;④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性。 社会功能:

①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

②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即维护、肯定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而对同自己的性质相反的敌对的意识形态的攻击;

③调控社会和人的功能,即它具有的导向作用; ④创新功能,指它能够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性而创造出新的观念,并能在新观念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改变现实社会创建新的社会形态。

5、说明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先进文化的重要功能:

①维护、巩固并调控和保持社会制度正常运转的功能; ②把每一代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传承下去的功能;

③培育和教化的功能,即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的功能;

④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⑤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功能,即文化作为各民族的一种既得的思维方式,制约着每个民族的思维过程,使各个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认知取向和价值系统。

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①先进文化是先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是把人与人紧密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同时又是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先进文化是党在思想上的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先进文化的建设极其重要、十分迫切。必须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6、试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并用以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答案要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一是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与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不适合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由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川流不息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使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低的,并且发展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着以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有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同它相适应。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种从国有经济到个体私营经济多层次的经济结构,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各个层次的生产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7、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论述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大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党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人民哺育了伟大的党。

(2)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3)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所以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所以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首先要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起来,而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富,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马哲题库

马哲题库

马哲题库

考研政治马哲题库 [材料]

马哲论文

马哲 问题

马哲调查报告

马哲辨析

马哲论文

马哲作业

《马哲第三章 题库.doc》
马哲第三章 题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