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2020-03-02 04:31:3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后感

————读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假期偶然想看看龙应台的书,看看这个台湾的爱国女作家究竟有什么样的情感。在读完亲爱的安德烈的第一篇文章后就彻底的被吸引住了,竟一口气读完了全本。并且还在继续读她的其他书。

跟这位留洋归来思想前卫的女作家的第一次缘分就要从几乎毫无文学美感的做阅读说起了。记得那是高二,语文期末阅读便是龙应台的《目送》,就算是在考场那紧张的分秒必争的环境中,都可以感受到她字里行间喷薄而出的强烈感情,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令我在考场上想起自己的父母日渐苍老的背影,放下笔回味了许久才再次与考题奋斗。从那之后,我就记得了有个人叫龙应台,她的文章写的很动人。

初时始终认为龙应台便是那《目送》中温柔的母亲,温文尔雅,柔情似水般的爱着自己的儿子。在老师的推荐下读完《野火集》才发现,原来龙应台竟是这样一个性格刚强的人。从而也一下明白了对于她的评价“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个人认为评价的丝毫没有夸张,甚至我觉得龙应台可以成为李敖先生之后下一个台湾的“业界良心”。

前边的废话有些多了,现在就说说她的《亲爱的安德烈》吧。我很难想象母亲和孩子竟可以这样的交流。当龙先生遇到了所有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渐行渐远时,甚至她的问题更为严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长过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边,而且两人中间还隔着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墙。但是龙先生选择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于是两个人便一起写了三年专栏,通过一封封跨越大洋的书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谈,让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儿女沟通的方法。36封家书谈论的内容包含生活,社会,经济,政治,人生,母亲与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说《傅雷家书》是父亲对孩子谆谆的教诲,那《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母亲与孩子深刻的交流。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虽是以母子交流为主,但大多通过对时事,对人生,对事情的交流来体现。文中涉及了许多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两个我很有感触的说一说。第8封,第9封信中,两人讨论了“两种道德”的问题。主要针对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问题,不仅在台湾在德国,在大陆也是,整个世界也是。我们在吃着好几百块的大餐时,是否可以想到还有孩子在山区里不知道什么叫披萨不知道什么叫汉堡。在我们倒掉残疼剩饭的时候,是否可以想到非洲那些因饥饿导致水肿肚皮滚圆最终死掉的孩子。这是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个非常严峻的道德问题。于是龙先生就提到了两种道德,消极的和积极的。我们可以节约,可以不浪费,可以随手关掉无人房间的灯,在并非很热的时候不开空调,但是这个只是消极的道德。积极的道德是主动的抵制,主动的做一些事。而我觉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话是“菲利普(龙应台二子)说,诶呀妈妈,那你鸡也不要吃了,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大量养鸡的吗?他们让鸡在笼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烂肉,你说人道吗?我说,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又逻辑来管辖。”虽然这话听起来自私,却确实解决的我的问题,许多

次我徘徊于消极和积极的道德之间不知如何取舍——那只是个人的事。

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更是使无数人潸然泪下。文中龙先生主要写到他的儿子觉得自己会一直平庸下去,而问龙先生是否会失望,龙先生的回答是只要觉得有意义,可以带来快乐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别的比的,自己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何来平庸?“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也让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们要求我们好好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我们成为什么人,而是让我们有选择成为什么人的权利。

另外我也想说说《野火集》。大家对《野火集》的评价极高,龙应台也在当时被成为天真女侠,盗火的普罗米修斯等。该集基本为刊载于报纸上的文章选集,大多针对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起开篇第一篇文章我尤其喜欢《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题目本就十分大气,在当时更是几乎犯了忌讳。里边的内容虽是针对当时的台湾,但是在我今天看来更像是对于现在大陆的批评,几乎拳拳到肉,刀刀见血。《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第一页就有写“他看见一辆汽车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回台一年了,我睁大眼睛,发觉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是可能,根本就是每天都在发生、随地可见的生活常态。”读到此我感到身后一阵凉风袭来,使我震惊的不是龙应台预见了小悦悦,而是中国的问题在四十年内几乎没有进展,四十多年前就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小悦悦不是偶然,而是每天都在发生。台湾人早在四十年前就有人直接点出了问题,而大陆呢?难道还因为当初蒋介石带走的教师和文物而丧失良知么。文章不仅指出了这个,包括教育问题,素质问题,等一系类在今天仍是敏感话题的东西在四十年前的台湾竟有人如此的坚持如此的刚烈。

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doc》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