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2020-03-03 03:07:2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上)

1.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小牟》时就用过“课程”一词。

2.1902年我国在小学独立设置语文科。

3.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教授科目中只有国文科,而无读经科,从此,“国文”科的名称见于法令。

4.北洋政府规定1922年起国民小学各科教科书一律改为白话文。胡适认为这一举措将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前了20年。

5.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6.新中国成立后,以叶圣陶为主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将国语改为“语文课本”。

7.因为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1956年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语文课程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8.1997年由《北京文学》引发的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忧思”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

9.语文是实践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此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的实践。

10.1956年的教学大纲是叙述最详细的大纲。

11.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九年义务教育”。

一、语文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内涵: 重点 p29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实际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

(1) 现代课程注意了学习方式的变化

(2) 现代课程注意了知识拓展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开放系统:校园的语文课程、网络语文在线

语文课程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以及相互间的互相生成

三、三个维度有机融合(重点)p49

1、“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2、“过程和方法”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

4、三维融合的境界

四、编制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全面、适度、具体、分层。尽可能具体化,使其具有可行性和可测性

五、教学目标的陈述:

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在其《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

2、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

3、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下)

一、《急救篇》 :西汉时期的教材,为西汉元帝的史官所作。

二、《千字文》周光嗣

,《三字经》王应麟

《百家姓》佚名

,与《千百诗》合称“三百千千”。

三、《国语教科书》采用的是 审定制、国定制。

四、《开明国语读本》是叶圣陶编纂的影响最大的一套教材。

五、20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配套的实验教材: 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三套: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按照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还可以把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素材性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语文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都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资源,也就是那些并非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比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地点、场所、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

七、影视、网络等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p81 材料分析

第三章 小学语文学习

自主学习的内涵:

1、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

2、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

3、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措施之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3、学生质疑,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方式和途径:

1、开设学法指导课

2、总结学习过程

3、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4、指导学生拟定并执行学习常规

5、进行学法信息交流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上)

一、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2 p111 1.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 2.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 3.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 4.语言的积累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5.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言语的实践

二、40年代叶圣陶与夏丏(mian)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提出“语感说”。

三、语感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p133 1.个性发展策略 2.形象思维策略 3.实践感受策略 4.情感驱动策略 5.人格塑造策略

四、讲读法 4 p140 讲读法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就讲清一个问题,或点破难点,说清关键,使学生对课文“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篇求其旨”,并“因道悟文”,掌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要领。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它包含两种具体操作的方式:一是讲述或讲解。二是讲读。

五、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的方式 1 p143 从时间关系看,有雁形式与鱼贯式;从角色关系说,有主辅式和主从式。

六、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4 p153 1.说教材 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过程 5.说媒体设计

七、预习指导包括的环节:2 p155 1.提出预习要求。 2.教给预习的方法。 3.预习要有检查。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学(下)

小学阶段识字、写字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个会写; 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600个会写; 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

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

1、音、形、义结合

2、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3、识字、写字相结合

借鉴蒙学识字传统:

1、韵语识字的经验;

2、读书识字的经验;(集中识字,是小学语文识字教材编排的常见形式,根据汉字规律,在音形义上把有联系的字集中在一起编排,让学生一起学习,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识字的效率,但有时也会增加学生的识字负担)

3、重视写字的经验。

教师教学发音常用方法之析出法:进行声母或韵母教学,教师先从情境图内容引出词语,再从词语中析出音节,然后从音节中析出要教的字母。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

1、笔画部件分析法

2、利用造字规律识字法

3、形象识字法

4、形近比较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六年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

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必须多读:遍数多、数量多、品种多、强调朗读。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

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泳、体味、思考,从而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话”的内容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含义:

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的过程;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句子教学方法之指导学生读懂句子:

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2、抓住关联词

3、抓住句子主干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

5、通过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6、根据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理解句子

分段中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1、邻近段落归并法

2、重点突破法

3、整体分割法

概括段意的方法:

1、取舍法

2、摘句法(有的段落里有现成的可概括段意的句子,就摘录取用)

3、串联法

朗读指导:

首先要正确示范;其次,引导学生体会感情;第三,提示难点;第四,读后评议。

背诵的方法:

1、理清课文的线索便于记忆

2、帮助学生寻找和建立记忆的“支撑点”

3、克服记忆的难点

4、采用尝试回忆法

5、整体法和部分法相结合

复述的三种形式: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

略读的方法:

1、浏览式的略读方法

2、检索式的略读方法

3、筛选式的略读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变序教学:变序教学就是打破逐段讲读的程式,不按课文结构顺序,直接切入,直奔课文的中心或重点组织教学。“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是变序教学常用的方法。

习作教学的目标:

一、降低要求,淡化文体。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知识的要求提得很少,也较低。“具体明确”指的是内容;“文从字顺”指的是写文章时,用词造句通顺妥帖,语句通顺。对于文体,《语文课程标准》里只提了“常见的表达方式”,要求也不具体;在阶段目标中,只笼统地提了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两种。)

二、重视情感态度

1、强调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2、强调写作的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三、讲究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

纪实与想象:应以写纪实习作为主、写想象习作为辅。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经验。

习作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习作训练应遵循从说到写的顺序。

习作教学的环节包括: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结合作文训练进行听说的方式是口头作文)

小学各学段倾听能力的目标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第二学段(3~4年级):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5~6年级):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写作能力不属于说话能力的要素)

口语交际话题的类型:介绍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演类、讨论类。

口语交际的指导方法:

1、寻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情感实际)

2、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3、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或多向互动

4、优化口语交际指导流程

5、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显性互动话题:是口语交际话题的一种类型,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进行训练时,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话题的提示要求,扮演特定交际情境中那个角色,按照提示问题的顺序,连说话带动作表演起来,就可以进入互动状态。

隐性互动话题:也是口语交际话题的一种类型,由于互动性不十分明显,双向互动往往被忽视,极容易把口语交际课上成听说训练课,一人讲,大家听。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中互动起来。

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资源,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类型:

1、主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2、问题解决的应用性学习的策略

3、考察、参观、访问的体验性学习的策略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策略

第七章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

一、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4 p347 1.坚持整体性和综合性相结合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4.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

二、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的内涵

p356 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是对小学生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方法。不是指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分数档案袋,而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或持续性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三、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的构成 4 p356 1.设计说明 2.系列作品 3.反思记录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内容 3 p367 1.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具体、全面 2.教学内容:知识点落实到位

3.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方法灵活多样

4.教师素养:语言准确、生动,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合理

5.学生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多而有效;在知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第八章 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一、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 4 p400 情境教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并进行的一项语文教学实验。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为儿童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起儿童情感,从而引起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实验。

江平第二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34.00元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参考书目

语文教学研究复习资料(语文课程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doc》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