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内容分析

2020-03-03 20:48: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情节

鸿门宴的情节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宴前、宴中、宴后 第一段

历史上的楚汉之争,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楚汉相争总得有一个从隐蔽到公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总得有一个引起相争的具体原因,得有个由头,在《鸿门宴》当中,楚汉相争的具体的原因是什么?看书第一段找答案,找到的同学举手。前后的同学相互交流。

阅读理解的基本原则是要从原文当中找出依据。背景知识是需要的,但是阅读理解最首要的是先看原文当中它交代的内容。回答问题一定要看问的是什么,是从哪一个角度来问的。就像做题的时候题干一样,一定要按照题干的要求来回答。做题要严谨。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曹无伤出来了,《史记》是文学性很强的,完全可以当小说来看。出来之后就说了一句话,曹无伤是刘邦的人,刘邦的人怎么跑去对项羽说呢?他背叛了刘邦。是公开的背叛,拉了一伙人走了呢,还是怎么样?推测一下曹无伤为什么这么做?

刘项军队实力对比。想谋得一官半职。

这样的人你见过没有?今天有没有?历史上有,今天有,将来也会有。总会有曹无伤似的小人,曹无伤是不是小人?是曹无伤这个人告的密,然后挑起了事端,其实没有曹无伤,楚汉会相争吗?楚汉相争,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在这个时候相争,是一个偶然。

项羽得到这个密报以后如何表现?从书上找答案。 大怒。

项羽为什么大怒?

项羽想毕竟是他的江山,因为他的兵多。 联系历史。

项羽自认为才智过人,如果有人敢于和他争夺天下,是他不能容忍的。

项羽起兵时是24岁,这个时候大约过了两三年,也就是二十六七岁,一个毛头小伙子,的确是血气方刚,胸有大志,当年看秦始皇巡幸天下,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他心里就是这样想的,就是要做最高皇帝,天下就是他的。现在他听曹无伤说,刘邦欲王关中,当然他要大怒。

从这个大怒里面我们就能多少了解一点项羽的志向,包含的性格特点。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绝对优势,况且秦军是项羽消灭的,沛公“市井小人”,项羽岂能容忍他“欲王关中”?就个性而言,项羽本就是一个火暴的汉子。

在项羽听到这个消息的同时,还有一个人同样听到了这个消息——范增,书上说

1

了,范增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怒,然后拍案而起,书上是这么写的吗?请同学读。

项羽是大怒,范增是没大怒,说了一通话。范增是项羽的什么人?谋士,非常重要的谋士,项羽尊称他为亚父。非常尊重。知道范增多大岁数吗?70多岁了。是一个老先生。肯定是老谋深算。

假设你是范增,这样一个老谋深算之人,去辅佐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这个时候,你会怎么说?请同学读。没有味道,读出来给人的是一种不深刻的印象。

看过电视电影,谋士给他的主子出主意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学生试着自己读。 师范读。

学语文就是好玩,语文这个东西的确就是好玩,当你把自己也变成文章当中的人物,你就会觉得语文原来那么有趣。(20)

生齐读。

范增和项羽,一个是大怒,一个是老成持重,借此机会,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就把项羽本来就有的怒火,一下子烧起来了。这就是谋士。这个谋士不能大怒,你一大怒,项羽就不高兴了。我才能大怒,你怎么大怒了?谋士就是煽风点火,出主意,表现出范增这个人的形象特点。

读课文,什么叫会读,你真正理解了人物的语言特点,透过人物语言,你能够揣摩人物特点,探究人物性格,这才叫会读。

到此开始,楚汉之争由隐蔽开始公开,而且双方的力量悬殊。我们站在项羽这边,我们说项羽占绝对的优势,我们站在刘邦这边,我们说刘邦是绝对的劣势,我们对刘邦替他有点担心。40万军队和10万军队,刘邦有生还的希望吗?

同学们接着往下看,情节的发展出现了转机没有呢?看下一段。出现了什么转机?一定要从书中找答案。

第二段

项伯救张良。项伯去告诉张良,张良是刘邦的人,肯定会帮助刘邦。

这一点为什么项伯不知道呢?他去告诉张良,他不担心张良把这个事抖露出来吗?

“鸿门宴”在历史上是绝对非常有名的,整个的过程表面是项羽和刘邦两个人在斗,实际上是另外两个人在斗,刘邦的真正对手并不是项羽,而是范增,刘邦最害怕的不是项羽,而是范增,所以,他想尽千方百计把范增除掉,范增不除,后患无穷。所以,他后来听了陈平的计,用了离间计,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怀疑,认为他私通刘邦,于是范增一怒之下,离开项羽而去,半路上死去,范增一死,刘帮就高兴了。项羽是一个小毛孩,不在话下,刘邦的年龄是项羽的两倍,起兵时项羽24岁,刘邦48岁,而这个时候刘邦50岁左右,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对付一个20多岁的小毛孩,可以说得心应手,但是他担心这个范增老谋深算,但是另外一点他担心的是,项羽毕竟有军队40万,自己只有10万,力量的悬殊,项羽是力能扛鼎,勇武过人,叱咤风云。

2

项伯连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是冲着刘邦去的吗?他跟张良关系很好,他以为到了那里之后给张良一说,张良就会说,对,你来得正是时候,咱们收拾收拾东西赶紧走吧,但张良其实并没有这样做。从这里可以看出,项伯以为自己对张良是很了解的,这件事项伯也是冒着危险,两军对垒,他夜驰之沛公军,这是冒着风险的,他以为,只要自己一说,张良就会跟着他逃跑,但项伯自己心目当中的那个张良和实际上的那个张良是两码事,张良不是那种人。张良是什么人?看书就知道了。

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他既不是说,好,你来得正是时候,咱们抓紧走,也不是那样说的,不行,我不能跟你走,我是刘邦的人,我哪能跟你走呢?

他找的这个理由真是太好了,不能让项伯说出一个不字来。张良救项伯是出于义,项伯去告知张良也是出于义。另外,他还消除了项伯对他的戒心,他只说和刘邦是什么关系呢?“臣为韩王送沛公”,没有说得非常密切,这项伯一听是这样啊,符合历史事实啊,这戒心就没有了。只是说亡去不义,我只是跟他说一声,但是这个说了以后我是跟着你走还是不跟着你走说了没有?没有。又接着说,亡去不义,项伯想,对呀,人得讲个义字啊,你走了得打个招呼啊。我们发现这个张良真是不得了。

张良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很有意思的,大家可以在《史记》里去看他的传记,总之,张良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他对于刘邦当时应该是忠的,项伯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与张良的做人有关系,张良这个人深藏不露,不是说把我的任何东西都让对方了解得一览无余,不会。张良这个人坛子里的水究竟有多深,你根本搞不清楚。项伯把张良想得太简单,他上了张良的当。

张良于是说了这番话,于是告诉了刘邦。

刘邦怎么表现的?作者用了一个词,大惊。然后说,为之奈何。怎么办呢?他真的没有办法吗?不是,刘邦这个人的性格特点,他特别善于调动他手下人的积极性。这一点他非常了不起,韩信是一个军事家,有一次,他跟韩信讨论,谁带兵带得多,刘邦问,我带兵能带多少兵?就像刘关张一样,他的本事就在于能够让张飞和关羽给他玩命。这就是本事,控制人的本事,控制了人的心,这个本事才是最大的本事。刘邦就有这本事。刘邦就大惊:为之奈何。咋办呀,这事?

看张良怎么回答的?给他出主意了吗?没有。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个回答有点答非所问,如果你是张良,刘邦问你该怎么办,你会怎么说?你会告诉他,应该这么这么办。但是张良没有,这就是张良聪明的地方。张良说了一句什么呢?谁为大王为计者?我当时读这个文字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奇怪,张良怎么这么来回答刘邦呢?刘邦问,为之奈何,张良回答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叫什么话呀?他为什么要这样来回答?

曹无伤说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张良听了之后,心里就得掂量掂量,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个样的话,那我给刘邦应该是这个说法,

3

如果不是这个样的话,那么我给刘邦应该是另外一个说法。他问刘邦这个话的目的是在于,探一探你刘邦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个欲王关中,珍宝尽有之,是不是你的真实想法。那么,是不是刘邦真实的想法呢?是的。因为下边刘邦的答话当中我们可以推测出来,刘邦说,诹生说我曰,诹生是谁呢?说出来没有,他为什么不说出来?没这个人。是谁的想法?自己。但是张良这样问的时候,能不能给张良说实话?能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张良?告诉张良之后,张良就会很为难,大王你有这个想法,你有这个想法看来和项羽的这个鸿门宴就没办法演下去了,那我们就只能准备战争了,如果要打的话,刘邦必然失败。所以刘邦这个人也很聪明,你既然问我,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我就知道了,看来你张良对我这个想法是支持还是不支持?不太支持,时候未到。这一说之后张良就好办了,不是你的计策,不是你的计策这个事情就好办了,于是他就把项伯来的情况给刘邦说了。当张良把项伯这个事一说的时候,刘邦当时非常警觉:“君安与项伯有故?”,很警觉,两军对垒,大战在即,你怎么和敌人有联系呢?通过这些细微的地方,就把刘邦这个人的性格特点都给表现出来了。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没有写刘邦的缺点,但是刘邦的缺点都在别人的传记里表现出来了。贪于财货,好美姬,这就是刘邦的缺点,但在《高祖本纪里他没有写,要杀头,这是《史记》的高明之处。

再看项羽这个人,当项伯回到自己的营房,给项羽说,沛公不先破秦入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羽怎么反应的?有没有说,“君安与张良有故?”没有这么问。在项羽这个头脑里,他就没有刘邦这根弦,两军大战在即,你怎么偷偷跑到刘邦那边通风报信去了?项羽没有这根弦,而刘邦有这根弦,这样的两种表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特点。

再看前面这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且为之奈何?”沛公为什么默然?他在想什么?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翻译过来就是:你比得过人家吗?

假如你是刘邦,你是一个50岁的长者,要承认一个毛头小伙子比自己强,甘心不甘心?张良这话问得非常要害。这刘邦心里听了不高兴,不是个味,但是也得承认,“固不如也”,从此可见,他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这对话多有意思。情节继续往下发展,实际上,整个就是张良和范增。当张良看出来了,刘邦,诹生说我曰,表示对于过去的一种后悔,接着张良问了第二个问题,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承认了,我本来就比不上他,在这种情况下,张良才出谋划策,下面这个《鸿门宴》故事的发展,就是按照张良的计策一步一步往前发展的。所以,只要能够把握张良在鸿门宴当中所起的作用,你就真正读懂了鸿门宴。

4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内容分析.doc》
鸿门宴内容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