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家谚语看男女两性意识及其差异

2020-03-02 11:47: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内容摘要:客家谚语是客家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总结而成的,内容极为丰富,是我们初步探索客家男女两性意识的重要窗口。文章从有关教育观念和婚恋婚俗的客家谚语中,探讨客家人因受重男轻女及传统社会风俗的影响,在对待男女两性的态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客家谚语 两性意识 差异

客家谚语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它用精妙、诙谐的语言描述出客家社会生活、人情世故、道德伦常,是客家人的智慧结晶,传递出客家人的心理认同,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和群体意识。从古至今,客家人始终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为其立身之本,以崇尚勤劳为其优良传统,重视客家男女的婚恋婚俗。但是透过客家谚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客家社会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在社会人情的方方面面存在着较大的男女差异。在受教育上,男子始终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几乎所有的女子与读书无缘。在生活上,客家人一直崇尚勤劳,但是男女两性却在不同方面上表现其勤劳,才形成了所谓的“男主内,女主外”的现象。在婚恋婚俗上,从对待男女两性要求的异同,体现出客家人男尊女卑的观念。下面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客家谚语,来初步探索客家男女两性意识的差异。

一.教育观念

1.崇文重教----男女不平等

客家人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思想的熏陶,一直以来以读书为贵。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客家处于地势不平坦的丘陵地区,生活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客家人普遍认为若想要敬宗睦族,显赫扬名,光前裕后并且改变自身命运,最终能够永世流芳的办法就是发奋读书,争取金榜题名,走进仕途之路。因此一些谚语在客家文化中也广泛地流传,不断灌输崇文重教的理念,鞭策客家人前进,形成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社会风气。例如以农耕为主的百姓认为“养崽要读书,作田要养猪”、“要想食肉就养猪,要想出息就读书”,否则“人唔读书?游幕?,鸡毛上秤人看轻”、“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目不识丁,枉费一生”。因为他们坚持的理念是“家?佣潦樽樱?官从何处来”、“家中出秀才,好事密密来”。而当孩子不想读书的时候,客家人经常会说“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捡漏趁天晴,读书赶少年”、“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等等。事实上,一些贫困的家庭是很难供孩子读书,但也要卖田卖地,省吃俭用供养孩子读书,而且,越贫穷的子弟就越要读书,正如谚语云:“山瘠栽松柏,家贫好读书”,只要你肯勤奋进取,也能做到“读书肯用功,茅寮出相公”,从而摆脱命运的束缚。可见,耕读传家的客家人“以读书为本,以兴学为乐,以知识为荣,以文章为贵”[1],形成了古代客家社会普遍的崇文重教风气,并成为客家人普遍的价值理念和重要的生活标准。

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观念十分浓厚,但是在过去,许多父母对男女受教育的态度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对待儿子,是想方设法地供他读书,望其能金榜题名,正如客谚云:“家?佣潦樽樱?官从何处来”、“养子不读书,不如养猪头”、“男子不读书,家计无路”。而对待女儿,却严重忽视女性教育,正如谚语云:“教子过学堂,教女过娘家”、“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在传统社会中,“除了个别书香门第之家的女子有机会读书外,大多客家女子一般与学校无缘”[2]。之所以有这样的男女差异,主要是受客家地区“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例如当生育孩子的时候,客家人常会说“不生儿,只生女,不如回家养猪妈”,可见儿子在客家人心目中是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此外,客家女子还受到生活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以致于多数女子长期处于文盲状态。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女子的教育意识也逐渐觉醒,由当初的“须与男子同尽国民之义务”,到后来的“欲与男子享平等之权利”[3],随后广大客家女子也享受到与男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利,使客家女子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2.崇尚勤劳----男主外,女主内

从古至今,崇尚勤劳这一教育观念在客家文化中从未消失,它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及客家人长期艰辛的迁徙生活中形成的。在客家地区,崇尚勤劳不仅作为一种精神弘扬,更是每个人都必须付诸行动的行为标准,客家人视其为农家的重要传统美德。与此相反的“懒骨头”、“死蛇懒虫另”、“食死老公眠烂席”都是客家人最为厌恶的。在客家人生活的地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从小教育其子女应有勤劳意识,因为客家人普遍认为勤劳是解决众多问题的根本。正如谚语所言:“早起三朝当一工”、“人勤地献宝,人懒地生草”、“靠人粮满仓,靠天空米缸”、“早睡早起,存谷米,迟睡迟起,锅子吊起”、“夫勤仓仓满,妻勤件件新”、“传家处世皆宜忍,教子千方莫若勤”、“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等等。这些谚语都富有哲理性,说明勤劳勤快可以使人才能摆脱贫穷,而懒惰只能使人从富变穷。言语中也暗示着他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吃懒做为耻的价值观。但是客家男女在勤劳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正如客家谚语所云“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出门创业,女人在家守家业”。对于男人来说,他们“情愿在外讨饭食,不愿在家掌灶炉”、“情愿在外做到死,不愿在家守娇妻”,因为若只是停留在家乡通过耕田来养家糊口,那么则很难维持整个家庭生活,所以男子在外辛勤地劳作。对于女子来说,由于“男子事于外”,于是家里的一切活,都是由女子来承担的,形成了“女子事于内”,也使她们成为家庭的中心,需要扶持长辈,教养孩子,应酬亲朋,整理家务,缝纫炊事,耕田种地等各种劳作而且在怀孕期间也常常到农田里耕作,正如谚语云:“早晨家头窖尾,夜里针头线尾,日里田头地尾”,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客家女子辛勤劳作的背影。

从有关崇尚勤劳的谚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客家人的价值观里,勤劳是他们做人和维生的重要大计,也是他们灵魂中的一部分,只要抓住勤劳这个根本大计,一切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客家人。于是无论男女,都崇尚勤劳,但是勤劳的方式对于男女而言却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正因为如此,客家人的家庭才更为互助和睦。

二.婚恋婚俗 婚姻是家庭的开始。和西方的个人主义观点不同,在传统的客家社会中,婚姻的缔结不仅仅是男女双方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合。夫妻关系是婚姻的中心,可视作一切社会伦常的核心与出发点。[4]以“夫妻”为核心的婚姻观念和习俗,植根于传统客家文化,既是客家社会生活的折射,更是社会生活下客家男女意识的反映。

1.传宗接代――重男轻女

追根溯源,客家先民是来自古代中国北方,经过缓慢而长久的人口迁移来到荒野之南。在文化的从属上,客家文化起源于北方的河洛文明,几千年来受到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5]。儒家著述《礼记?婚义》记载,婚姻与家庭的关系是“婚者,合两人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者”。尽管古代儒学要求人们遵从礼法,孝侍长辈先贤,但婚姻的主要目的还是“传宗接代”,即“下以继后者”。在客家婚姻观念里,这种传宗接代往往表现为浓厚的生子观念。“生养男丁,其意义”[6]大体有三:一是生子传代,保家族后继有人,香火绵延;二是生子为孝,与儒家思想强调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着莫大关联;三是为自我生存,养儿防穷防老,即“养儿防老,积?b防饥”。这种围绕着生养男丁为核心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刻地反映了客家社会的基本情况和男女观念。客家谚语有云,“有儿贫不久,无子富不长”、“妻贤夫祸少,子贤父心宽”。在艰苦的生存环境和世代劳作的传统下,男性是家庭主要的劳动力和经济支柱。无论在外谋生,还是主持家政,客家人普遍认为男性是家中的当家人,都是唯一的尊长。此外,因为女性长大后就要出嫁,所以只有男性才能成为家中的继承人,身上被赋予了继承家业、振兴家族的厚望。男丁多寡是一个家族门户是否兴旺的象征,女性则难以获得平等的宗法地位。客家谚语云“女不留在娘身边,酒不留在酒糟边”、“食仔的到半夜,食女的要多谢”,出嫁的女儿不再是家庭的一份子,年老靠子不靠女,反映出部分客家人认为“养女过家娘”,白白养育别人家的媳妇二十载。生下女儿被认为是妻子对夫家的愧疚,因此没有能生下男孩的妇女往往会用“生女赔钱货,无女也得过”聊以自慰。客家人传统习俗“生儿三十要上红,生女来年不添灯”,说的正是这种男女有异的生育观。这种差异也来源于客家落后思想中对于生育的崇拜,认为女性最大的价值在于生育,女性的婚姻是为传宗接代服务的,忽视了女性在夫妻和谐、家庭和睦中发挥的软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以生子为核心的传宗接代观念,再次强调了男性崇高的宗法地位,错误地理解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忽视了女性为婚姻美满所付出的努力,否定了女性的价值,体现出男性主体意识的落后性和封建性。

2.婚嫁风俗和行为要求方面的男女差异

客家人以传宗接代为婚姻目的的婚姻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男尊女卑的思想,这种男尊女卑在婚嫁风俗和夫妻双方的行为道德规范中也有所体现。

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色彩。客家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均由家中尊长(宗族排辈最高的男性)决定,女性没有选择夫婿的权力,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男方家人对适龄女子进行选择,经媒人说媒纳吉行六礼成婚,故客家谚语有“来历不明,是问中人;嫁娶不明,是问媒人”一说。女子对于婚姻,往往采取无可奈何的态度等待男方上门提亲,正如谚语所言,“女儿羞自嫁,方便等渠(他)招”。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客家人的婚嫁禁忌繁多,男女观念浓重。娶亲问吉时,客家人对于“断掌”的忌讳有一分为二的说法,即“断掌查晡做相公,断掌查母克死夫”,意思为断掌的男人能够步步高升,断掌的女人则会克死丈夫,因而客家人认为可嫁断掌男,不可娶断掌女。客家谚语常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着狐狸满山走”,女子入夫家门,为夫家人,便是自成亲当天开始。客家婚俗对妇女一生的精神束缚也是从女子嫁入夫门的一天产生。客家人强调家婆对媳妇的教育,以教化媳妇,从而维护儿子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男方家婆一般对进门媳妇百般为难,即“心臼不合家娘意,绣个莲花也作鬼点火”。客家谚语里用“业舌婆婆,教毋好心臼”讽刺男方家婆对媳妇管束多且严厉。因而客家谚语中经常有“心臼讲家娘,总系毋闲良”,“心臼毋贤良,出外泄家娘”来劝诫媳妇尊重家婆,用“骂多毋听,打多毋惊”来提醒家婆管束媳妇。新娘入夫家前,要跨凹栏,意为“脚踏凹栏随窝(凹)转”,甘心在夫家做牛做马。[7]在客家婚姻的风俗之中,关于男子的道德约束寥寥可数,但对于女子的约束却数不胜数。为人妻,客家人要求“三从四德,四头四尾”,用“食饭转男声,唔转男声骨头轻”强调女子言语上的言听计从。[8]关于名节问题,客家人对男女区别对待,对女子则是“一嫁二嫁,清堂雅舍;三嫁四嫁,茅寮草舍;五嫁六嫁,麻疯叫化”。若是妻子无法生育男儿,丈夫被允许外出寻找婆麻生育。尽管客家妇女保持了不缠足、不束胸的天性,相对自强自立,但仍然无法改变小农家庭婚姻中男性一人独尊、女性求全忍让的状况,严重压抑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解放的自我意识,也导致了客家男性高度的自我认可和大男人主义。

三.结语

客家谚语具有口耳相传的特性,记录着客家社会男女意识的状况和变迁。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客家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在教育、婚姻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男女差异。在教育上,客家人男尊女卑的教育观念是客家社会男权处于主要地位的反映,教育上的不公夸大了男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导致了客家女性教育的迟滞,从而达到钳制女性思想,并安于从父从夫从子的目的。在婚恋婚俗上,客家人强调男性一人独尊,女性克己忍让、顾全丈夫及家庭,表明传统客家家庭和社会在男女角色理解上出现的偏颇,忽视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上发挥的重要价值与作用。从客家谚语铺展开来的客家社会画卷中不难发现,客家社会下男女主体意识始终处在一个男性高度自我认可,女性长期压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受到传统儒家的男女伦理观深刻影响的具体表现。

“但随着历史上民族文化融合的潮流,近代以来文明思想观念的传入、教育的普及和先进客家人的大力推动”[9],客家人的男女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是男女主体意识向前不断发展的缩影。客家谚语成为客家男女向社会表达诉求、寻求改变的发声筒。教育上,女性开始追求教育平等,对男女一视同仁,要求从传统的婆娘管教中脱离,学习文化知识。婚姻上,客家男女谋求恋爱婚姻自主权,改变以往父母之命的情况,对婚姻的对象表现出了个人的喜好要求,如“嫁嫩郎,愁断肠;嫁老郎,会思量”、“娶妻莫贪靓,嫁女莫贪财”。夫妻关系则从以往的“一人独尊”变为更加强调夫妻和谐,家庭和睦,如“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一个夫妻一个盖,自家老婆自家爱”。在现代客家社会中,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客家女性的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如“会裁会剪会绣花,会筹会算会当家”、“三介妇人家,当过一台车”。

客家男女追求教育平等,谋求婚恋自主,女性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是近代社会以来,客家男性主体意识与时俱进、良性发展,女性意识苏醒快速发展的表现。客家谚语作为客家文化的载体,既是客家男女意识的反映,也是客家人追求男女平等、个性自由的记录者和发声筒,在客家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文评.人文秀区崇文重教风气千载传承[j].神州民俗,2009:1.

[2]钟晋兰.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j].教育文化论坛,2012:126.

[3]钟晋兰.梅州的客家民俗与女子教育[j].教育文化论坛,2012:129.

[4]张玉婷.客家谚语文化透视[d].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27.

[5]蓝春新.刘加洪.客家优良传统视阈下的道德教化及其启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8.

[6]练春招.从客家谚语看客家的家庭观和家庭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75.

[7]时刻.认识客家人之

(十五)――婚嫁风俗.侨园[j].第164期.第59页.

[8]肖映春.从客家女性禁忌看客家的家庭伦理观[j].牡丹江大学报,2010:91.

[9]张应斌.黄遵宪的客家民俗研究[j].民俗研究,2002:115.

本文为2015-2016年广东省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512620033):探究客家谚语中的男女两性意识。

从两性差异看中国当代女性的角色定位

两性的语言差异

客家天气谚语

从人工智能看意识觉醒

从电影《喜宴》看中美婚姻观差异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

英语教学论文:从英语教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青春之歌》看女性意识

男女大学生恋爱观差异调查报告

宋秀岩“从源头上为实现男女两性平等提供有力保障”

《从客家谚语看男女两性意识及其差异.doc》
从客家谚语看男女两性意识及其差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