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020-03-02 08:39: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评论

(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这首《烟花三月》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改编创作的,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先感受一下朋友离别的情感。

一、美文激情导入,引出诗歌及其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

1.师:送别,是一首歌,一首值得深情吟唱的歌;送别,是一首诗,一首值得用心品味的诗;送别,是一段情,一段值得用一生回味的情!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情再次学习课文——齐读课题。生读。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 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再读。

2.师: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一定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你的一句话里包含的信息要完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烟花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板书:李白

孟浩然) 师评:把书读薄是一种本领,是一种概括的能力。 3.出示诗句。齐读诗句。

4.你们认为这首诗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5.读一读“依依惜别”这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呢?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用景色、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活动2【导入】朗读感悟 评论

二、互动探究。

出示:自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批注或感受。 温馨提示: 1.可以从景色的描写、人物的对话、动作几个方面去找。 2.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

3.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要善于倾听和补充。

三、交流展示。(交流分三模块,根据学情定顺序) (一)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借景抒情) 1.我们先来看一看另外几首送别诗:(出示)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再看看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诗中并没有一个“情”字,你又从哪儿能感受到“依依惜别”之情呢?(读最后两行)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写诗就是这样,把情藏在景中,这就叫“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2.文中写景的词语还有哪些?你从这些写景的词语中感受到哪些情?(点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二)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以言表情) 1.师:不忍别,终须别。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读读李白的话,你能读出哪些情感?(对孟浩然的敬仰) 2.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读书不仅要善于把书读薄,还要善于把书读厚。 生自由交流、展示。 课件链接:(出示) ▲夫子: “夫子”是古人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李白的一声“孟夫子”,同学们马上就想到了“孔夫子”,怎样的人在诗人的心中有如此重的分量啊!“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孟夫子啊!谁能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这种尊重呢?(生个人读“孟夫子”) ▲兄长和老师: 孟浩然年长李白12岁,诗名早已满天下。公元725年,李白带着自己的诗稿特地去湖北襄阳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他住了10多日,两人一起饮酒作诗,游山玩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在李白心中,孟浩然就是他的—— ▲您: 李白一连用了六个“您”,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 ▲人品: 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首。(生齐读补充材料:“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师:朗读古诗,结合注释,想一想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 ▲诗篇: 孟浩然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写了很多好诗。其中有一首叫《春晓》,一起背《春晓》。像这样从几岁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会吟诵,这样的诗才称得上是——脍炙人口。 出示资料:杜甫这样评价孟浩然的诗——清诗句唏尽堪传。

师:孟浩然的诗句句优美,每句都值得代代相传。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酒别

过渡:此段除了以话别,还以什么别?酒别。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满饮此杯) 课件出示:举杯话别,情浓意厚。

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每逢喜事,以酒相庆;遭遇烦恼,借酒浇愁;知己重逢,千杯也少;好友分别,酒,也就成了重要的表达情意的东西。所以,此时,李白定然是双手捧着满满的一杯酒,诚挚地说着这样一番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3.师指导朗读:一切的一切都在这酒中。同学们,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双手举起酒杯,面对你敬仰的兄长、知己、老师,你会深情地说——(生读李白的话) 4.师:满饮此杯!这杯里满满的仅仅是酒吗?里面更有对 “孟夫子”的深厚的友谊、深情的留恋 。

5.相机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师:同学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现在,这边的同学是李白,这边是孟浩然,再次走进诗人心灵深处,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意吧。轻轻地拿起书。配乐分组朗读李白孟浩然的对话。

7.师: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一天,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这场离别,应该会有更细腻、更深情的场景。让我们重现那一幕,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举杯话别的场面,以言表情。(板书:以言表情) 指名上台表演,分角色朗读对话。 8.师:一个“满”字读出了满满的情啊!你们从此段中读出来一份什么情?(兄弟情——师生情、朋友情、离别情、敬仰情„„) (三)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用行传情) 1.课文中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出示:仰望、远眺、藏;伫立、凝视。) 师:找出文中含有动词的句子。看大屏幕,齐读红色的“藏”字,感悟“藏”的含义。 2.师:平日,李白与孟会在黄鹤楼干什么?——饮酒、作诗、聊天、赏景„„

师:饮酒、吟诗、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份离别之情。 再指名读。

3.过渡:一杯酒还是留不住孟浩然离去的脚步,他终是登上了远行的小船,(出示第4段)引读。

4.播放孤帆远去的动画。师配乐描述。

白帆渐行渐远,朋友也渐行渐远,李白的目光却未曾稍离,直至白帆早已消失。这目光里面是什么?是想象吧,想象繁华的扬州城里烟花迷蒙,美景醉人;是回忆吧,回忆与孟浩然同游月余的知心与畅快;是祝福吧,祝福自己的朋友一路顺风;是留恋吧,留恋彼此之间结下的深深情谊;是深深的牵挂吧,故人此去,唯愿一切都好„„ 归纳写法:(板书:用行传情) 5.体会动词:“伫立”和“凝视”。 李白伫立着,“凝视”着,他的外表看上去是静止的,可是他的内心时平静的吗?他的心一定就如这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波澜起伏。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哪些画面,有哪些话要对好友倾诉呢?拿出笔把你想的写在书上。(注意写几个关键词,便于更好地表达。) 让我们一起听听诗人的心声。岸边杨柳依依,李白目送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生读写的话) 活动3【活动】品读拓展 评论

四、以悟促读。

1.烟花含情,孤帆载意,滔滔江水载走了孟浩然,也载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这首诗。)生齐读。

2.一首诗——传达穿越千年的情思,学到这里,你还觉得这是简简单单的28个字吗?——含着李白一番依依惜别之情,敬仰之情。

3.白帆渐渐消失了,故人渐渐远去了,那友谊呢?也会消失吗?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知道的?

五、矫正反馈。

1.师:课文学到这儿,这首诗的意思大家懂了吗? (1)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到的意思。 (2)孤帆呢?——孟浩然坐的船

(3)江上是交通要道,为什么只有一只船呢?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 2.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配乐《送别》) 3.师: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见证了一场千古诵读,千古绝唱,登楼远眺,浮想联扁,你如果登上黄,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李白、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背。

4.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孤” 影“远”人已“尽”,全诗不着一字“情意”,不见一字“难舍”,却尽得风流。

六、总结全文,适度拓展。

1.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李白的情感世界,感受到朋友间的真情是多么可贵!(课件出示:归纳写话。) 请你回顾全文后说一说: 依依惜别的深情在李白伫立江边的身影中; 依依惜别的深情在

; 依依惜别的深情在

。 2.送别诗拓展: 师:我知道同学们的深情厚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关于送别的诗句有很多,你还知道有哪些呢?课件出示。

活动4【练习】迁移应用 评论

七、迁移应用。

课后再搜集一些送别诗,并选择其中一首,通过搜集资料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写作背景,并试着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运用今天所学的写作方法编一个动人的故事。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doc》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