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负高质(定稿)

2020-03-03 20:15: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轻负高质”: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新使命

——2012年学习材料之三(4/12)

作者:徐志伟 发表时间:2012-04-12 09:13 浏览次数:8 次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中某些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特别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一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轻负高质”是教育工作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实施“轻负高质”教育,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轻负高质”是教育工作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实施“轻负高质”教育,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基本内涵

“轻负高质”,字面意思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其实,它所蕴藏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从表层分析,“轻负高质”是一种教育形态。它具有“好教育”、“好教学”的外在特征,如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单位时间内教与学的效率高、教育教学效果好等。从教育形态这一层面来看,“轻负高质”呈现出的是可见、可感、教与学交融的现实形态,任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要身处其间便可以对此作出合理的评价。

——从中层分析,“轻负高质”是一种教育思维。这一层次的“轻负高质”体现为教师为逼近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进程进行全面干预和主动调适,对教学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对教学策略进行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它是教师基于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科学把握,利用自己的实践智慧和教学艺术,使得教与学产生良性互动,目的在于追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教师之“教”对于“轻负高质”的意义在这一层面集中彰显。

——从深层分析,“轻负高质”是一种教育理想。所谓“理想”就是始终追求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其存在的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积极导向作用。

从以上三个层面综合起来看,“轻负高质”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把“轻负高质”从内在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从有效的“思维”转化为一种外在的“状态”。这一过程就是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材料、学习者活动及其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使教育教学获得生命形态的过程。

“轻负高质”教育是一种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以轻负担、高质量为显性特征的教育形态。“轻负”不等于没有负担,而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减轻不必要的负担,留给学生适当的自主安排时间,创设合理的活动空间。这样,使学生在时间上有自主安排的机会,在空间上能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从而增加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高质”不等于考试分数高,而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个性特长积极主动发展,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谐发展。 理论阐释

——“轻负高质”教育合乎教育终极目的之要求。人类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幸福,而隐含的前提是生存。教育领域是社会领域的子系统,故教育的终极目的与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具有同一性。教育的终极目的,简言之就是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和教师幸福。以教育的终极目的去审视,我们深切地感到,当前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加重学生负担、压抑人的天性、苦学苦教的做法,忽视了人的生存质量,剥夺了学生和教师的幸福,这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大相径庭甚至相悖的。因此,时下的教育太需要关注人的生存质量,太需要呼唤“人”的回归。从教育的终极目的出发,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满性并帮助他们做好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准备,学校生活本身也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轻负高质”教育之所以受到推崇,正是因为它合乎了教育的终极目的的要求。

——“轻负高质”教育具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目的,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有效,至少应该考查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等几个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有效”的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与新课程理念是一致的。以此观照,“轻负高质”的教育必定具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轻负高质”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途径的论述中,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人的闲暇时间的增多是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客观尺度。从教育的角度看,时间和空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把学生从课堂、书本、作业中解放出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给了学生主动发展的机会。“轻负高质”教育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教育,学生负担轻了,自由支配时间就多了。通过学校的组织和引导,自由时间的活动安排可以丰富学生智力生活、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创造能力、满足学生精神上多方面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轻负高质”教育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内在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赋予教育新的使命,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教育系统支持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概括地说,和谐教育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内部的和谐,二是教育外部的和谐,三是教育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和谐。目前,我国的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例如教师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大、学生课业负担重等,就是教育不和谐的突出表现。因此,要消除影响教育和谐的因素,任务非常艰巨。从教育内部来讲,适当的课业负担、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健康的校园文化等,既是和谐教育的要素,也是和谐教育的目标。由此看来,实施“轻负高质”教育,也是创建和谐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轻负高质”教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教育工作中某些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特别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一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正确处理和把握好“负担”与“质量”的关系。基于“负担”与“质量”的视角,教育发展可以划分为四种模式,即“轻负高质”、“轻负低质”、“重负高质”、“重负低质”。显然,“轻负高质”是最具效率、最具人文关怀、最具可持续性的模式。因此,实施“轻负高质”教育是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新使命,是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轻负高质

轻负高质

轻负高质

轻负高质总结

轻负高质发言稿

轻负高质发言稿

杭州“轻负高质

轻负高质材料

轻负高质具体做法

轻负高质英语

《轻负高质(定稿).doc》
轻负高质(定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