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生同居现象分析

2020-03-02 02:56:0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同居现象

随着大学生结婚的合法化和部分学校校外租房的解禁,很多男女大学生开始明目张胆地在校外租房同居,挑战学校的规章制度, 冲击社会的道德伦理, 引起了广泛争议。在这些大学生同居群里,真正到民政部门登记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是以恋爱为借口,以张扬个性,追求幸福为幌子,构筑二人世界。目前, 很多高等学校附近房屋出租的主要对象就是在校大学生情侣,有人戏称大学生租房已成为高等学校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另外,近年来媒体关于因大学生同居所引起的未婚先孕、被校方开除及各类犯罪的报道也日益增多, 极大程度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大学生同居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当前出现大学生同居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我国是非常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一直处于性压抑的状态之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思想,这有力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原有的生活方式。

(2)社会对同居行为的宽容和默许。近年来, 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社会上对同居现象都宽松了许多,婚前同居早已不是新闻, 越来越多的此类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人对性的态度是: 只要两人相爱或两人愿意, 就可以在一起, 性观念比较开放和自由。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性行为日益增多,同居现象随声应合。

(3)媒体方面渐渐增多的有关性的信息。社会上不法商贩为追求个人利益,大量制作、贩卖淫秽书刊、图片、电影等黄色东西,利用网络的发展普及,进行铺天盖地的黄色轰炸,黄色文化的崛起,也诱惑大学生产生了“性趣”,对同居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此外, 方便的避孕工具、医学技术的推广也为同居提供了安全保障条件。更加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也为大学生未婚同居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 学校因素

(1)我国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管理制度促使了同居现象的增多。在学校, 大部分学

生是过集体生活, 家庭对他们管教和监督明显弱化, 学校方面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和隐私也很少干涉, 学生不出现异常现象, 很少有老师去过问,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们对两性关系的处理不当。另外, 学校在对待大学生性教育的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矛盾心理, 一方面强调反对大学生同居, 另一方面却在校园内销售安全套、避孕药等。

(2)我国各高等学校缺乏对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和积极引导, 更是少之又少的高等学校能够开设完备、科学的性教育课程, 缺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性爱观的相应措施。

(3)食宿等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学生宿舍拥挤, 很多高等学校在扩招同时并未及时跟上后勤服务等配套措施, 使许多新生无法接受。适应能力强的, 就默默忍受; 而经济条件宽裕的, 便纷纷离开宿舍, 寻找自己的一方空间。正是外出租房为同居提供了条件。

(三)自身因素

(1)大学生的生理需求。大学生大都已经是成年人,生理也已经成熟,对于爱和性的需求也在增长,很多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性冲动”,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

(2)大学生经历了高考, 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没有了家长、教师的严加管教, 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里, 自然而然地萌生出对归属和爱的需要。大学生们的心里都渴望得到爱情, 为了寻找到浪漫和纯真、拥有真正的爱情,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同居生活;有些人为了追求金钱、追求享受、为了摆脱心中的空虚与寂寞、为了从紧张的学习中得到减压而走向了同居的生活, 从同居中寻找慰藉;也有的大学生充当着时尚的弄潮儿, 不再陌生的性行为成为这个时代的时尚, 大家相互效仿, 甚至是互相攀比, 推动着同居的普遍化。这些大学生倾向于追求于一种自由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人, 同居并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二、大学生同居的利与弊

大学生同居现象就象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能带来快乐, 也可能造成伤害。在一定意义上讲, 大学生同居可以暂时满足彼此之间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但是,从长远来看, 同居的负面作用还是很严重的。

1、国家只对合法婚姻中的同居起保护和监督作用, 而对大学生之间出现的同居

关系缺少监督和控制。当同居双方发生纠纷时, 很难得到法律上的有效保护。特别是女性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 因同居关系破裂时而导致自杀的现象仍占相当比例。

2、大学生同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业,同时, 因为同居, 各自的活动圈变小了, 缺少与外界的广泛沟通, 不利于身心健康。由于同居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未婚早孕、未婚生子等,但是大学生却又无经济能力, 无法承担家庭责任, 这同样不利于健康发展。

3、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困难,损害了学校的形象。大学生同居现象持续升温或者是蔓延开来的话,不仅会对学校的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影响,使学校的整体形象下降,影响到学校的校园环境,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无论是对学生的安全、学生的思想教育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避免未婚同居的对策、建议

1、国家要加强立法, 规范同居行为。加快对未婚同居的立法步伐, 规范未婚同居的现象和行为.

2、大众传媒应负起社会责任, 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恋爱观、道德观。 大众传媒应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性知识、性观念, 坚决阻止各类不法音像制品流入社会, 堵住不适合大学生浏览的各种色情资料制造源头。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爱情、性、婚姻。

3、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 把对生理的冲动转变和升华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 学校要开设有关性道德教育和性心理健康、性知识教育等相关课程, 引导学生在道德上能形成一种自律的态度, 增强良好的性道德意识和性责任意识,在心理上能很好的承受和应对感情处理能力。

4、高校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规章制度。 通过校内管理和跟学生本人、家长沟通等途径来达到对学生的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学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沟通作用, 各教师应把关心、爱护学生, 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健康全面发展当作首要职责, 尽量缩减和避免未婚同居现象的发生。

5、加强对学校周边出租房的管理改善学校附近的环境, 使其尽量走向健康化。面对大学生同居现象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恐慌,更不能盲目禁止,应当在正确认识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性教

育,正确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合作,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女大学生同居现象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作弊现象分析

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

大学生自杀现象分析

大学生同居之我见

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现象分析

当代中国的大学生

当代中国就业问题分析

婚姻法论文大学生同居

《当代中国大学生同居现象分析.doc》
当代中国大学生同居现象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